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原创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相比很多人也有这种疑惑:

既然两军已经交战。为什么却不能斩来使。我就斩了。对方能怎样?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讲。使者的作用传递信息。商议谈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不过。在实际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假如这位使者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很容易成为对方的刀下亡魂。

其次。如果战事进行到白热化。双方都杀红了眼。杀几个使者也就不算什么稀罕事了。我们就分析下。斩杀使者。有什么后果?

花剌子模杀蒙古使者。被灭国

在蒙古帝国建国的同时。中亚也崛起一个超级帝国。名为花剌子模。当时蒙古正在对金作战。对于花剌子模。蒙古采样怀柔政策。暂时不想与之为敌。

在公元1218年之前。蒙古和花剌子模曾经互通使者。双方基本上保持了互邻友好的关系。也达成了通商协议。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队。带着大量贵重物品。长途跋涉。到花剌子模开展贸易。这支商队足有四百五十余人。几百匹骆驼。商队达到讹答剌城。城池的守将亦纳勒赤黑。见蒙古人带来这么多好东西。便想据为己有。随即他下令。将商队扣留。

扣留东西总要有个理由。随后。亦纳勒赤黑上奏摩诃末国王。说蒙古商队里有奸细。摩诃末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杀了几乎所有人。成吉思汗以强悍著称。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杀死他们敌人。掠夺他们的土地。抢走敌人的财富和妻女。

只有蒙古人欺负旁人的份。成吉思汗还从没有被旁人如此亵渎过。就算如此。成吉思汗还是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他再次派出几位使者。到花剌子模。要求惩处肇事者。为死者报仇。

花剌子模的摩诃末国王表现得更为无礼。直接杀掉了使者巴合剌。这回成吉思汗彻底被激怒了。成吉思汗将对金的战事交给了木华黎。亲率十几万大军奔赴花剌子模。摩诃末将为他的愚蠢行为付出惨烈的代价。

貌似强大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蒙古铁蹄所到之处几乎没有活口。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被攻灭。这就是触怒成吉思汗的后果。可见斩杀使者。也要仔细看清楚主人。否则大祸就在眼前。

耿恭杀匈奴使者。险象环生

公元74年。耿恭在西域担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公元75年。北匈奴单于攻打车师国。耿恭派三百军兵前去救援。被匈奴全部杀光。

随后匈奴骑兵将枪口转向汉军。金蒲城被团团围住。考验汉军的时候到了。耿恭命士兵在箭上涂上毒药。被击伤的匈奴士兵流血不止。之后匈奴被击退。

金蒲城水源不足。耿恭命令士兵转移到了疏勒城。源于疏勒城水源比较充足。可以长期固守。匈奴人为了减少伤亡。下令决了城外的河流。疏勒城水源被断绝。人如果不喝水。几天就回去丧命。好在上天保佑。城中士兵打了深井。冒出汩汩清流。

汉匈的拉锯战开始了。耿恭据城防守。有一定优势。但士兵数量也在锐减。匈奴骑兵却是越打越多。直到城池内粮食吃完。汉军也只剩下几十人。

史料记载: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即便如此。匈奴仍攻不下疏勒城。匈奴单于改变对策。想劝降耿恭。旋即派出使者。耿恭假意谈判。让使者登上城头。还没等使者说话。就杀掉了匈奴使者。并放置到火堆中炙烤。烧焦的人肉味异常刺鼻。匈奴单于被激怒了。继续增兵攻城。势必要杀掉耿恭。

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艰难。源于汉明帝去世。朝廷没有及时派出援军。汉章帝即位。在司徒鲍昱的坚持下。汉廷才派出几千援军。也正是因为这几千汉军的救援。耿恭得以逃出生天。

最后耿恭和其部下只剩下了十三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耿恭坚贞不屈。打出了汉军血性。只不过他杀掉匈奴使者。也差点要了他的命。

耿恭能存活下来。基本全是靠着运气。假如援军再晚一点到。疏勒城必定也是一座死城。由此可见。斩杀使者也是要慎重考虑的。如果没有必死的决心。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匈奴不敢杀苏武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汉武帝已经将匈奴打了个七七八八。此时的匈奴也认怂了。释放了很多之前的汉朝俘虏。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征战下。汉朝的国力也大幅缩水。于是汉武帝也想和匈奴和解。派苏武将匈奴的俘虏送还。

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任务。但由于匈奴爆发叛变。牵连到了汉朝使团的副使张胜。苏武也被迫扣留在匈奴。

常规来讲。匈奴对于汉朝的高级俘虏。大多予以特殊照顾。并不会一杀了之。比如张骞、李陵都是如此。除此之外。如果投靠了匈奴。单于还会给其娶妻生子。赐予土地和牛羊。匈奴对于苏武。同样采用了威逼加利诱的方式。

只可惜匈奴看错人了。苏武并是不贪生怕死之辈。面对死亡威胁。苏武毫不在意。并还以颜色。苏武道: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南越、大宛、朝鲜都曾杀过汉朝使者。结果都被汉朝攻灭。苏武用赤裸裸的现实威逼匈奴单于。换言之。如果你杀了我。那么匈奴也将被汉军屠灭。

苏武并非危言耸听。面对这位不屈的汉朝使者。匈奴单于也不知该如何处理。最后只能将其流放到北海牧羊。哪怕苏武的境遇再艰苦。匈奴也不敢对苏武如之何。十九年后。苏武再次回到了汉朝的怀抱。其经历也成了不朽的传奇。为后世所敬仰。

苏武之所以没有被杀。他倚仗的就是汉朝的国力。匈奴杀苏武很容易。但如果得罪了汉朝。那么后果会很严重。匈奴单于不得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即便卫青、霍去病已经去世。汉朝的实力仍很强大。也正是因为其强悍的国力。使得匈奴不敢为所欲为。

常规条件下。两国交战。原则上还是不要杀掉使者为好。但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前提条件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其他观点: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源于周礼。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但顾念周天子和礼法有很多的战争礼节。不光不能斩杀来往的使节。还要列队欢迎好酒好肉相待。开战的时候双方都是你来我往彬彬有礼。

而后礼崩乐坏诸侯独大。战争充满了诡谲和突然性。残酷程度也是大大的上升。为什么不能斩使者。斩了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且听历史漫谈君细细道来。

第一。不斩杀来使的第一个事例。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华元作为使者只身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围宋国都城。两国停战。而华元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第二。不轻易斩杀来使的原因。

礼崩乐坏过后。中国逐渐进入了真刀真枪抢地盘的时代。各国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已经逐渐不在需要道义的支撑。但依然不会轻易斩杀来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使者对他也有用是他的“手机”。

古代是没有手机邮件这样的通讯工具的。双方联系只能靠互通使者。使者有来有往。谁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受损。也不想把“使者”这个信鸽变成全国最高危的职业。在去别国送消息前需要交代完自己的生前身后事。

而且作战是要有军事头脑的。使者除了有传递消息的作用外还可以加以利用。利用使者传递一个假情报。或者描述一个假情形。收效比直接斩杀他大的多。国家进行任何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有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利益。你拿够足够的利益就走。或者我撑不下去了投降。或者两边不想打了坐下来谈谈怎么结束。这才是战争的正常状态。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随便杀使者。免得万一真打不下去了没得谈。留着使者也是给自己留一个后路。让自己不至于退无可退走向灭亡。

第三。斩杀了来者又会如何?

切断这条联系的通道。其实是要释放一种信息:“不谈判。不妥协。不投降。要么你死。要么我活”。这种要分强国和弱国来看。强国斩杀来使无非就是告诉这个弱国:“不用再挣扎了。我不要钱。不要地。不要和亲的媳妇。要的就是你整个的国家。

”弱国斩杀强国的来使就比较有勇气了。他杀使者。不只是杀给敌人看。也是杀给自己人看。后路已断。打输了全都得死。这也是所谓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究竟会怎么样。有什么后果。历史漫谈君不妨举几个例子。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了一个450人的庞大商队前往西域。希望用自己的金银珠宝换回来战马和粮食。但经过花剌子模国的讹答剌城时。遭到了当地的围追堵截将商队人全部消灭了。花剌子模人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就动了强大蒙古国的任。蒙古国颜面受损。立马出兵花剌子模国。

花剌子模国过了一把手仞使者特别爽的瘾。但很快便有了屠城的危险。成吉思汗实行了恐怖主义政策。你杀我的商队动我的使者。我便不留你一个人。他下令屠城。杀了花剌子模国120多万的人。小孩老人孕妇都没有放过。只留下了几个样貌还不错的美女。

还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耿恭被匈奴围困。匈奴派使者招降。耿恭亲手杀了使者。并且在城头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尸体。

这就是《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耿恭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匈奴自己永远不会妥协。而且也告诉着自己的将士已经无路可退。战还可能活不战就只能死。汉军的战斗力也确实大大的增强。用不足一千人的将士和两万多的匈奴死扛。最终坚持了两年等来了援军。也给世界上留下一个传奇。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也传承到了现在。《日内瓦条约》曾有过明确的规定:“世界各国不能虐待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孩子。同时也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

不斩来使在现代更加详细。人权概念也逐渐得到了各个国家各国人民的代表。如果行为有不做好之处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我是历史漫谈君。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谢谢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文/历史漫谈君·半青)

其他观点: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惯例。只有保证了使者的人身安全。交战双方才能就交战的问题。如是战、是和、是降、是撤进行沟通和交流。“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说法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完全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对方的使者来了如果能跟对方好好谈。即便谈不拢也把对方的使者放回去。那么双方就还是有谈判的可能的。但是如果斩杀了来使。那就意味着双方是没得谈。只能打了。

历史上著名的使者有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来到秦国的朝堂上献上和氏璧。见秦王没有按照约定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意思。便忽悠秦王说和氏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秦王便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做出了要砸和氏璧的动作。说道既然秦王不肯交出城池。那么这桩买卖是谈不成了。如果你逼我的话我就当场砸了这和氏璧。其实当时秦国与赵国实力相当。虽然迟早会打起来。但当时秦国也没做好跟赵国开战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杀了蔺相如就等于提前跟赵国翻脸。对秦国来说也划不来。便放了蔺相如。于是史上就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成就了蔺相如的美名。

再如三国时期的蒋干。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蒋干本来是替曹操当说客想说服周瑜投降才来到了周瑜的军中。不想被周瑜利用让蒋干在半夜偷看到了吴军的军事机密:蔡瑁和张允要刺杀曹操投降东吴。便连夜把这份机密带回了曹营。搞得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误杀了蔡瑁和张允。

按照历史事实来说。蒋干确实曾经作为曹操的说客去游说过周瑜。但并没有蒋干盗书中了周瑜反间计的事情。曹操之所以派蒋干去劝降周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蒋干是周瑜的同学。两人有些交情。蒋干在见了周瑜之后也试探过劝降周瑜。在劝降无果后便回到了曹操那里。周瑜之所以不杀蒋干。一方面是曹操实力太强大。吴军与曹操交手胜负难说。杀了蒋干以后跟曹操就没得谈了。另一方面蒋干是周瑜的同学。在感情上来说周瑜也不至于会拿同学开刀了。

其实就使者本身来说对交战双方的战局没有任何影响。杀不杀更多的只是释放信号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斩杀对方来使是一件很畅快的事情。比如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交战双方两阵对圆的时候。一方派出一名使者到对方阵营去劝降。对方的将领二话不说一刀斩了来使。随后双方就正式开打了起来。影视剧这样拍是为了营造氛围。为后面激战的场面做个铺垫。而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也不经常发生。

▲《投名状》中开战之前斩杀了对方来使。随后双方就激战了起来

历史上也有斩杀来使的事情。但这种事情经常会引发巨大的灾难。

比如在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后。考虑到战略重心还在中原的金朝和西北的西夏。因此对于中亚地区的强国花剌子模来说。外交上以保持友好关系为上策。为此他还派出了一支商队。希望能与花剌子模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但是商队在花拉子模的边关被扣下了。成吉思汗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就派了使者去花拉子模交涉。但是花拉子模国王竟然把成吉思汗派去的正使斩首。把两名副使的胡子烧了放了回去。

▲花拉子模斩杀使者。引来了恐怖的蒙古骑兵

两名副使回去后就向成吉思汗痛斥了花拉子模的无礼。这下就把成吉思汗给彻底惹怒了。成吉思汗便率领着蒙古主力杀到了花拉子模。在当时来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挡住蒙古的铁蹄。在成吉思汗来到花拉子模后。三年时间内就灭亡了花拉子模。整个花拉子模被蒙古人几乎屠了个干净。如果当时花拉子模的国王能善待蒙古使者。那至少国家也能多存活一些年。不至于会这么快就灭亡了。

▲二战期间美国驻日大使馆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斩杀使者的事情就基本没有发生过了。即便双方宣战。也会保护好彼此的使馆人员。比如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全国掀起了反日狂潮。愤怒的美国人包围了日本使馆。甚至要冲入使馆。但还是被美国的军警给拦了下来。美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的反美浪潮也是此起彼伏。住在日本的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大使馆也变得非常危险了起来。但是即便如此。日本也履行了保护使馆人员安全的义务。最后将美国使馆人员全部安全地遣返回了美国。

总之在古代当使者的话。基本就等于是把脑袋别在了腰间上。一旦出使人身安全就没有任何保障。能不能活着回来也是听天由命的事情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8:17

    使者,匈奴,成吉思汗,来使,单于,蒙古,自己的,斩杀,和氏璧,商队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8:17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8:17

    相比很多人也有这种疑惑:既然两军已经交战。为什么却不能斩来使。我就斩了。对方能怎样?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