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原创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2020年的惊蛰在03月05日。说话间马上就要到了。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很奇怪呢?惊蛰不是本来就应该是昆虫结束冬眠吗?

但其实惊蛰只是说这是开始。因为早晚的气温其实还是很低的。也只有中午的时候温度会比较高一些。我们查查天气预报就知道啦。以上海为例。早上的时候天气也才只有5、6度而已。也就是中午能达到10多度。北方地区的气温可能就更低了。

所以呢。昆虫应该不会立马就虫土里爬出来的。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了。

如果一开始就不冻虫了。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有倒春寒。当然了。我们幅员辽阔。气温差异也很大。南方有些地区。气温应该已经较高了。冬眠的昆虫也早已经开始活动了。所以。这句谚语很有可能是北方地区流传比较广。

另外。有的年气候反常。出现了暖惊蛰。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以后天气仍会转冷。出现所谓“倒春寒”天气。

相似的谚语还有

惊蛰不冻。冷到芒种。

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

其他观点:

正常情况下。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过后。气温会越来越温暖。用不了多久桃花、杏花会相继绽开。到时候就真的是春暖花开时。

不过惊蛰节气处在初春。是九九第三天。老话素有九九杀一阵的说法。几乎每年的九九都会杀一阵。冷上最后几日。因此惊蛰节气虽然到了。但寒冷的气温会冻到虫子不敢岀来活动。或者只在中午出来活动一阵子。正常的话还要停几日再说。

农村有经验的老人总结出惊蛰节气如果天气暖和的话。就属于气温不正常了。有可能后面倒春寒出现。我记得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倒春寒出现。跳舞的孩子们穿着演出服表演。家长们抱着羽绒服等在后台。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

惊蛰到来后。日照时间会越来越长。阳光会逐渐变得温暖。而此时虽然看着阳光明媚。但春风料峭。特别是早晨和夜晚气温底下。所以春天有晒太阳的老人。穿着棉袄蹲在墙根下晒太阳。墙根是挡风最好的设备。但不能脱了棉袄。因为气温还不够暖和。

当惊蛰节气到来时。如果早晨和夜晚天气暖和的话。虫子会彻底出洞。说明天气真的暖和了。那就是气温回暖过于早。后期很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就和我们北方今年差不多。冬季大雪、小雪节气没下雪。倒是今年春天雨水节气下了大雪。气候反常。

其他观点:

“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这句话是说在我国春季惊蛰前后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意思是说:如果惊蛰前后天气温暖。无法让一些虫子感到寒冷。那么天气大多会出现“倒春寒”。并且一直会持续到五月中旬。下面详细说说我的理解:

倒春寒是指初春时节。因为天气回暖。气温回升较快。让人们普遍感觉到春天俨然已经来了。但其实上。春天的气候比较多变。寒冷空气交替的情况比较普遍。很有可能在暖上一段时间之后气温立马就会变低。让人感觉到立春前的那种寒冷。如果这种寒冷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倒春寒”。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要称之为“倒春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气温明显要比上一阶段的天气暖很多;二是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的天气至少持续到5天以上。

出现这种天气。容易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如:2018年甘肃兰州等地遭受倒春寒。正在盛开的杏等果树花苞遭受冻害。当年秋季以及之后的水果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关于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此之前。动物入冬蛰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到了惊蛰节气。地气开始温热。春雷开始响动。蛰伏地下的动物都被惊醒。故有惊蛰之说。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很多农民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这个时候农民开始忙着备耕或者春播。有句俗语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指的就是人们开始趁着大好春光。忙碌着播种。以期在天气变暖的时节。让作物萌芽。到后面有一个好的收成。

惊蛰节气也分为三侯:一侯桃始华。也即惊蛰前后。桃树开始开花。以亮眼的媚红色点亮人们的视线。二侯仓庚鸣。意思是说。黄鹂在这个时候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开始发出清亮的声音寻求配偶。三侯为鹰化为鸠。意思是仲春时节。因老鹰“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像布谷鸟一样柔弱。整体的意思是说。惊蛰前后。植物都开始抽枝开花。动物也开始呼朋引伴。为新一年的生长和后代的繁衍做准备了。

三、惊蛰与倒春寒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雨水渐多。春耕开始。但不时到来的倒春寒也会让人觉得春寒料峭。最难将息。之所以出现“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惊蛰这一天的天气与后续一段时间天气冷暖之间的联系。于是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播。形成了这种类似口头禅的说法。

那这种联系是有必然性吗?个人觉得有。但是极小。因为气候向来变化多端。一天的天气可能会对后面的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的范围极小。换句话说。每天的天气。是一个天气过程的片段。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但并没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其实起更大作用的。是春季冷暖气流的交汇和运动。这也正是产生倒春寒的根本原因。但你非要说它与惊蛰(这一天天气和气温)的关系。确实有些牵强附会。

不知道您是否赞同我的说法?欢迎留言评论。共同交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8:47

    惊蛰,节气,倒春寒,天气,气温,春雷,是说,时节,春天,北方地区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8:47

    没想到大家都对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8:47

    2020年的惊蛰在03月05日。说话间马上就要到了。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