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宁古塔在清初可谓赫赫有名。凡是因反抗清廷统治的政治犯。或触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惩处的其它犯人。往往都会因皇上的一句“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而成为宁古塔的流人。
(宁古塔遗址)
所以。清朝犯人闻宁古塔色变。只要是被发配宁古塔的人。虽未直接判处死刑。但离死也差不离了。他们往往不是死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就是永远也别想再回来。
就连清初大才子吴兆骞。也曾因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而无辜遭累。被遣往宁古塔。临行前。他的好友。也是著名诗人的吴伟业。做诀别诗相送:“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一句“山非山兮水非水”。就将宁古塔的可怕和偏僻描写得入木三分。
那么。宁古塔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宁古塔。其实并非是像字面意思那样。是一座塔名。而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在黑龙江省牡丹江中游。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关于宁古塔。历史文献中有新旧两地之说。新城在今天的宁古市所在地宁安镇。而旧城则指的是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
宁古塔最早见诸史料。是《清太祖实录》上的记载:“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
明末清初人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它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宁古塔者。奇势怪状。如鼻、如口、如耳、如丫、如人、如鸟之状。”
宁古塔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在满语中。“宁古”表示数字“六”。“塔”就是汉字“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翻译为汉文就是“六个”。
关于宁古塔地名的由来。被发配到此地的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明确说明:“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还有一位宁古塔流人杨越之子杨宾。曾两次跋涉千里去往宁古塔探亲。在他的《柳边纪略》中。也对宁古塔做了类似的描述:“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呢?为何犯人都宁死不去呢?
(清朝带枷的囚犯)
一、宁古塔远离中原。是边塞苦寒之地。
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写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么远的路程。如果轻装出行。脚力好的人徒步前行。也得4个月的时间。更何况重枷在身的流人。至少得花上半年。如果是举家遭徙。携妻带子。其困难程度更是无比艰辛。
吴兆骞在前往宁古塔的路上。就曾这样描述路途的艰辛:“山野相错。或继或续。无日不行山水间。亦无日不行风雨间。”他于当年闰三月从京城出发。至七月才抵达宁古塔。足可见路途之远。
正是由于路程遥远。很多人在半道上就病死饿死了。有的人被野兽吃掉。还有的人被饿极了的其他人分而食之。无数人在这漫漫长路上成为了孤魂野鬼。
即便是侥幸活着到达了宁古塔。等待他们的仍然是“魔鬼地狱”。
二、宁古塔气候寒冷。环境恶劣。
当时宁古塔的气候。类似于西伯利亚。《吉林通志》中记载:“是时宁古塔。号荒徼。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间。或僵马上。”
清人徐釚在他的《南州草堂集》中。也对宁古塔有生动的描述:“宁古塔垂二十余年。白草黄沙。冰天雪窖。脚之李凌、苏武。犹觉颠连困厄也。”
(宁古塔的披甲人)
三、宁古塔犯人从事繁重的苦力劳动。
流人达到宁古塔后。等待他们的。除了恶劣的环境外。还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这些人都会被安插在各旗之中。要么在官府里做苦役。要么给披甲人为奴。
当差的流人。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一年到头都在劳作。要么种田。要么打闱、烧碳。没有半刻空闲日子。每到种田之日。五更而起。黄昏而散。每个犯人名下要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芦一百束等。
而为奴的流人。则更为凄惨。既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半点尊严。主人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而不受惩罚。即便是犯人的后代。也没法摆脱为奴的厄运。世代都将是披甲人的奴隶。
因此。那些不堪忍受折磨的流人。往往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逃跑。据《清史稿》记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在清初。逃离宁古塔的犯人达一半左右。很多人宁愿逃入深山饿死冻死。也不愿在此为奴。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流人的处境稍微好过些。特别是那些才高八斗的文人。或者是一些官宦和绅士犯人。或者是有名气、有才华、学识出众或社会地位特殊的流人。往往会受到当地官吏和百姓的敬重。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专门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读书。
当然。这些人毕竟是极少数幸运儿。大多数流人的处境还是极为悲惨的。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宁古塔纪略》等)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在播放清史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哪些皇室成员的后裔被流放宁古塔呢?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历史很悠久。商周时期是肃慎人故地。唐代靺鞨人的渤海国建都于今宁安渤海镇。称上京龙泉府。为当时亚洲的第二大都市。清朝时设“宁古塔将军衙门”。是著名的屯军地及流放地。很多满洲皇族及文人骚客犯了法之后都被流放到这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雍正争位的胤禩、胤禟失败后。他们的家眷被流放宁古塔。当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六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根据《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既有平民百姓和旗人。也有朝廷大臣。如顺治十二年(1655)。史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滚平反昭雪。恢复爵号。顺治帝将此事交给大臣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诏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光绪29年时设绥芬厅。宣统元年为宁安府。民国二年改为宁安县。这些王公大臣的流放也给宁古塔带来文化底蕴。1958年3月,宁安县一马当先,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任务,荣获全国第一个文化县的光荣称号。
其他观点:
在清宫剧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每当皇帝发怒。惩罚罪臣时。就将犯人家属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883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宁安,犯人,的人,罪犯,皇族,他们的,黑龙江省,清朝,一句,清初
没想到大家都对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宁古塔在清初可谓赫赫有名。凡是因反抗清廷统治的政治犯。或触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惩处的其它犯人。往往都会因皇上的一句“发往宁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