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原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阙写了词人途中遇雨。没有因天气下雨而懊恼。反而表现出乐观前行。泰然自若。缓步前行。体现了词人积极乐观向上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生于四川眉山。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终年65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此首写苏轼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沙湖的一件小事。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不在乎。泰然自若。缓步前行。表现词人在贬谪生活中胸怀开朗、心头平静的一面。上片写先程遇雨。下片写后程放晴。

上片起二句“穿林打叶”。已见风雨非小。然“莫听”、“吟啸”、“徐行”层层递进。写其心境闲适。结三句“竹杖”、 “芒鞋”、“蓑衣” 与“马\"对比。人虽在野。但一任平生。处之泰然。下片换头三句“春 风”犹冷。“山头斜照”写“时令”之转。“气候”常变。结三句回首来 处。雨、晴两不存在,境界无所差别。此写心之平静。

全词表明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不计得失、不怕挫折的精神。郑文焯云:”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该词给我们以启示。首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好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培养乐观向善的良好心理素质。其次。人的一生不容易。可能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要用积极态度去面对。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不能被困难吓倒。做生活的强者。再次。困难和不如意都是暂时的。终究会过去。我们要力求解脱之道。树立正确人生信念。展现我们的精神追求。


其他观点:

首先感谢楼主的提问。诗人里我最爱李白。词人里当推苏轼。尤其这首《定风波》。东坡的真性情。于此可见一斑。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以说正是仕途不顺的人生低谷。但苏轼是什么人?既来之则安之。宦海浮沉。全然不放在心上。对一般的朋友表达悔恨反省之意。但对真正的知己却直言自己不后悔更不愿意改变收敛。去跟小人同流合污。在地远偏僻的黄州好似无官一生轻。日子清苦但悠然自得。

正文前面的序言说的很清楚。苏轼和朋友出门。可能是去踏青。因为农历三月初七应该正是春光烂漫好时节。但天有不测风云。天降大雨。又没有雨具。同行的朋友都很狼狈。苏轼则不然。任它风来雨去。我自逍遥。不仅如此。还文思泉涌。作词一首。

上阕短短几句。真可谓直抒胸臆。坦荡大气。风大雨大?怕什么。放声高歌、从容缓行便是了。脚上烂草鞋。手里破竹拐。比骑马还轻巧便捷。风雨里披着蓑衣安度此生。岂不快哉?

表面看。就是写风雨。但是联系到苏轼的近况。这大风大雨何尝说的不是仕途坎坷呢?苏轼对风雨的态度也是对仕途的态度。更是他一生的处世哲学。无论遇到什么。无论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从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一种旷达的胸怀。

很多人爱这首《定风波》。爱的不就是这种坦荡超然的情怀么?读之意犹未尽。细品若有所悟。人生本就起伏不定。遇见大风大雨。与其惊慌失措、到处躲避。不如迎头直面。学着苏轼豪气地问一声:“谁怕?”

其他观点: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不一样的宋词

真是巧。正是这样的时节。在三月穿林打叶的雨里。在词里与苏轼相遇。有一种美丽。更有一份哲思。且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上阕短短的30个字。写了什么呢?我掩卷沉思。不由得心生种种画面:

写了苏轼日常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偏偏又没有雨具。众人都狼狈不堪。独苏轼气定神闲。

农历三月的春雨。已经有夏雨的特性了。用大雨滂沱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而且来得突然。文无让人防不胜防。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到居住在沙湖的一个朋友家饮酒回家德尔路上。就遇上这样的大雨。本来朋友说带上雨具。以防不测。可是。苏轼看看天色。说无妨无妨。当然。他更多是怕太麻烦朋友。毕竟朋友家也不是很富裕。借了要还也很麻烦。

不想。行至途中。雨放肆而来。大点大点的雨。透过高大的树林。打在树叶上。啪啪作响。由于没有雨具。又无处可躲。只是一小会儿。就已经淋湿了全身。同行的朋友啊书童啊都狼狈不堪了。苏轼也是浑身湿透。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前行。可是。他毫不在乎。还在吟唱诗词。一路依旧妙语连珠。调侃众人。倒也妙趣横生。

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坐观云卷云舒。此时的苏轼就是这种境界。外界的很多东西都影响不了苏轼的心态了。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管它雨骤风狂。抵不过“莫听”二字超脱。大不了“徐行”。走慢一点而已。苏轼照样坦然的吟啸着。歌唱着。吟唱着高兴的不高兴的诗词。又有“何妨”。这样淋着雨。对苏轼而言。还是闲庭信步。呼应了序言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平民百姓生活的必备物件。可以看出。苏轼现在的生活就是一介平民。竹杖芒鞋怎么可能比得上骑马呢。在古代。交通工具最好最普遍的就是马。可是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说我这样的且行且吟。比骑马还舒服得多。在自嘲中更多的是一种笑傲人生的洒脱和豪迈。

这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经2年了。宦海沉浮多年。到45岁了。却混成这样。在内心深处。苏轼是失落的。他的理想不是当文学家。他是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冒雨行走在泥泞不堪的山路上。苏轼也没有忘记鼓励自己一句“谁怕?”就是说。我不怕这样的生活。这点苦算什么。他相信这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是上天的考验。

退一步说。就是不能够降大任。就“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错了。“一蓑烟雨”不仅是苏轼此时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四周烟雨蒙蒙。他躲无可躲。从外表看。一定是“落汤鸡”样的狼狈。“一蓑烟雨”更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从汴京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毫无政治地位。无所事事。而朝廷上对于他的流言蜚语和迫害没有一丝的消停。想到这里。苏轼也不由感叹: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上阕。雨一直未停。苏轼在边走边思。边走边吟啸。他的主要感情还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雨中。自然而然的顺从本心的思考着。还有些落魄的感觉。到下阕。苏轼酒醒了。气温微凉。可是山头的斜照。好像是专门来迎接他的。他一下子就跳出了刚才的困境。开始有了积极的入世思考了。苏轼就是这样单纯和可爱。对生活。对政治。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

这首词。对人生境界的体悟集中体现在这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对朴实的自然天气变化的描述中。苏轼把它升华到了一个人生的至高境界。

可见。苏轼把所有的苦难都看成人生的一次次磨砺。并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境界。这首词以哲思丰厚的句子收尾。余味无穷。发人深省。

“武哥说文”为您以史说文。期待点、批、评。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08:57

    苏轼,词人,雨具,朋友,风雨,烟雨,眉山,人生,狼狈,山头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08: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08:5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阙写了词人途中遇雨。没有因天气下雨而懊恼。反而表现出乐观前行。泰然自若。缓步前行。体现了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