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场战役最后证明。废物是廉颇而不是赵括。
有人总是说。廉颇是拖住秦军。以老秦军。最后反攻秦军取胜。其实这是长平之战中最大的谎言。先说军队。廉颇手下四十五万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党的难民残军。而他面对的是五十万精锐的秦军。请问。如果交给你。你能够打赢吗?就是给白起他也打不赢。廉颇为什么筑垒死守。那是打不过秦军才死守的。不是什么用计谋!
其二。再说粮食。秦军用漕运运粮。效率远胜过其他国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请你在历史上找找。什么时候秦军因为后勤缺过粮食。所以说。想消耗秦军。疲劳秦军。然后取胜是赤裸裸的谎言!
如果对峙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请大家参看王翦灭楚。最后对峙到楚国撤退。王翦一举就灭了楚国。损失轻微。也没有象白起一样付出死亡过半的代价。
正是廉颇的无能。让赵国陷入了灭顶之灾。是赵括拼死一搏。把秦军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后来的合纵基础。合纵成。在邯郸城下打败秦军。再次夺回了上党和太原一带。胜利结束了上党战役。
其他观点:
赵括的指挥是没有问题的。只能说不是奇招。
说实话。像这种大规模的军团作战。最高统帅的指令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通告到每一位士兵的。所以说赵括本人的指令下达以后。需要一段时间赵国士兵才能反应过来。而这段时间可能就是胜负的关键所在。
当时所遇到的情况是。秦军被赵军一路追杀到了秦军的营垒。这个时候的赵军如果能够一举攻破秦军营垒的话。这场大战的胜负是真的很难预料的。
但是赵括就是没能拿下秦军营垒。主力人马已经全部出动。这个时候的白起。那真的是以逸待劳了。他先派出了2万5千人马。绕道前往赵军大后方。切断赵军的后路。随后又派5千骑兵冲入赵军阵营。将赵军主力一分为二。
这个时候考验赵括的时候到了。他现在一旦撤退。将会士气低沉。死伤无数。但是在原地待着。大军本身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
白起早就已经把这场大战。当成了决战。
其实从赵军追击战败的秦军那一刻开始。赵括就已经掉入了白起的陷阱。但是这个陷阱是有风险的。首先要保证秦军的营垒不会被赵军攻破。一旦这个大前提不能保证的话。那秦军也会遭到灭顶之战。
所以这场战事在结束以后。我们觉得白起用兵如神。其实他这也是在刀口上舔血。风险非常高。赵括当时的心态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他已经意识到。这是白起的陷阱。为了不泥足深陷。赵括必须要做出自保的状态。
他转攻为守是为了保存实力。当时在赵军的大后方和军营内部。都出现了大量秦军。面前又面对秦军主力所在的营垒。那么你该如何自处呢?
秦昭襄王发动河内人马截断赵军粮道和援军。这对赵括来说是致命的。
这场大战的两军主帅都是顶尖的优秀军事将领。所以在指挥方面大家都有各自的优势。而直接导致这场大战结局的人。其实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本来是不打算参与进来的。但是他发现白起的那两万多人马截断了赵军的粮道。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时的赵军主力全部出动。离开了自己的营垒。而营垒和赵军之间的通道被秦军给拦截了。
但是拦截的人数只有2万5千人马。这是远远不够的。赵军主力是45万人。所以秦昭襄王痛定思痛。亲自赶往河内郡。给当地百姓都提一个等级的爵位。发动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战场。加入到拦截赵军粮草和援军的队伍中去。
这就太疯狂了。对于全民皆兵的秦国来说。这算是倾国而出了。但是赵国那边有这个底气吗?赵国显然已经没有可用之兵。就算是有一时之间也很难调集。再说赵孝成王本人也没有秦昭襄王果断决绝。所以赵括的粮道被彻底截断。援兵也一个都没来。
断粮以后的赵军。多次冲锋都无济于事。
赵军是前来追赶秦军的。所以压根就没带多少粮食。现在被困在半路上。断粮是最要命的一件事。
所以赵括立刻组织人员突围。希望能够找到突破口。但是连续冲锋了多次。都无法突围成功。这个时候赵军已经断粮46天。回天乏术之下的赵括。只好自己带着人前去冲锋。结果被乱箭射死。
作为一军主帅的赵括。在最后时刻确实还是表现出了些许男子气概。但是我认为这是不理智的。毕竟年轻气盛。但是他忘记了一点。他所肩负着的是45万大军所有人的前途和命运。一旦他死了。群龙无首之下。赵军哪里还有什么出路呢?
所以我认为赵括最大的失败。不是被秦军所围。而是不到最后关头就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死以后。赵军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不久便全部投降了秦军。结果被白起全部坑杀。
总结:赵括不该完全背锅。赵孝成王责任不小。
赵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军主帅。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赞成主动进攻秦军。所以他得到了赵孝成王的信任。从而将廉颇换下。但是赵括到了战场以后。确实发现了战事的艰难。不过赵孝成王给了他很大的期望。并且一直鼓励他主动进攻。所以赵括只能硬着头皮进攻。
除了原先的20万大军。赵孝成王又给了赵括25万大军。这是赵国的全部资本。怎么能都给赵括呢?留下哪怕5万人马。赵括也不至于后方被堵死吧?所以赵孝成王这件是做得不合理。导致后来没有人马能够突破切断粮道的秦军。
而且赵孝成王在关键时刻。只懂得等待。却不知道想办法营救赵括。秦昭襄王就跟他完全不同。他十分果断地出兵帮助白起。哪怕倾国而出都在所不惜。赵孝成王有这个魄力吗?在这种君王的领导下。谁来做这个统帅都打不赢这一战。
其他观点: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廉颇是和王翦。白起。李牧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那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可以这样说。长平之战如果廉颇不行。那么诸侯国任何一名将军都不行。当时形势是秦强赵弱。虽然赵国胡服骑射。但是无论单兵作战还是整体实力上依旧无法对抗秦军。这种情况下。硬拼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是很快就死。唯一的办法就是据险而守。苦撑待变。廉颇选择在长平依山傍水。深沟壁垒死守。完全是明智之举。秦军虽然强大。但是他们远离本土作战。巴蜀粮仓遥遥千里。远水不解近渴。这时候急于决战的应该是秦国。而不是赵国。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赵国粮草不济。但是还有办法可想。而不是向秦军发动自杀式攻击。事实证明。坚守非常正确。长平惨败一年后。秦军再次攻打赵国。将邯郸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包围。赵国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邯郸两年。把老鼠都吃光了。守长平再困难也比守邯郸容易吧?最后终于等来了信陵君窃符救赵。
再说赵括本人。他父亲对他的评价极差。认为他就是个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人。赵奢曾经对赵括母亲说。这孩子不适合当将军。因为他把带兵打仗看的太简单了。我一生谨小慎微。外加运气好。总算没有犯大错误!他要是带兵打仗非得闯大祸不可。轻则身首异处。重则全军覆没。遗害国家。知子莫若父。而且史记也记载了他母亲极力反对赵王认命赵括为大将军。并且有言在先。一旦出大事不要祸及全家。可见赵括这个人多么不靠谱。
东周列国志里面记载。赵括下令倾巢出动追击秦军。遭到了很多名将的反对和质疑。其中就有当年的名将乐毅。结果这家伙刚愎自用。最后走上了不归路。同时赔上了45万赵国生力军。长平惨败的后果极其严重。根本不是你说的什么重创秦军。当时要不是范睢嫉贤妒能进谗言。要是按照白起的意思乘胜追击。赵国肯定是万劫不复。
失败的赵国。国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本来人口不多的赵国。几乎家家带孝。户户哭声。这哭声完全是对赵括的控诉和诅咒。
战争结果就是有胜有败。实力不如对手。失败很正常。但是失败也分小败。大败和惨败。廉颇在长平几次小败只是皮外伤。赵括一次性葬送全部家当。用惨败都无法形容了。他要不是废物。天理难容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944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人马,营垒,这是,赵国,廉颇,这场,邯郸,的是,这个时候,襄王
没想到大家都对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被打的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场战役最后证明。废物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有人总是说。廉颇是拖住秦军。以老秦军。最后反攻秦军取胜。其实这是长平之战中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