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东京物语》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执导的经典之作。在日本影史上。它稳入历代TOP10榜。在国际上亦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了解这些荣誉之前。我挑了小津的这部电影来看。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
电影开场不过几分钟。通过屋内摆设(到处醒目的塌塌米)。人物的日常起居(数不胜数的玄关换鞋动作)。言行举止(无论是夫妻间。还是母女间。亦相敬如宾。进退有度。“谢谢”。“对不起”。“请”。占据了大部分口语)。人物身着的衣物都可以强烈感觉出来。50年代日本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它或明或暗。细腻地贯串渗透于整部作品中。处处充满了日式风味。
导演喜欢采用固定的摄影机拍摄。取景普通。画面平衡且具稳定感。并且多了不少“无谓”的空镜头。即。人物离开了场景以后。空无一人的场景仍然保持着两到三秒的展现。这就能判断出来。《东京物语》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
电影中两个老人。与电影这种缓慢庄重的风格极为相配。他们在面相上都有一种安之若素的安详感。不急不缓。乱中有序。彬彬有礼。谦和宽容。真正代表着一种人生终极的境界。
两位老人高高兴兴去了东京。不料。面临了意想不到的冷遇——大儿子和大女儿。为了减少麻烦。也为了少花些钱。居然一起凑钱让两位老人去热海温泉度假。
一开始。我们以为老人得了好去处。很为他们高兴。
只是没想到。入夜后旅馆里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走廊上、屋里屋外。年青人聚在一起打麻将。弹琴唱歌。只有两位老人躺在黑暗中默默忍受着这份不属于他们的喧嚣。
这个被打扰的夜晚让人难过——老人拍着扇子。面面相觑。父亲忍耐了半天。睡不着了。坐起来。叹了口气。 母亲也坐起来。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口气。
清晨。两个失落孤寂的背影默默地坐在海堤上。老人明白:这里是适合年青人的地方。他们决定回东京。
当父母因不堪旅馆的嘈杂从提前从温泉回来的时候。大女儿埋怨。“你们应该在那边住久一点……”。这样的话冲口而出。
父母的涵养真让人佩服。不管受到怎样的对待。他们的脸上也总是平坦从容。没有一点很少将情绪带进镜头。 面对大女儿的指责。父母也只是笑着说“回来了。”“太吵。人是多了点。”
一切“以和为贵”;尤其是在家人之间。 这似乎更偏向于东方人的习惯。在这里。在两位老人身上。这份涵养做到了极致。它明显地灌注在两位老人黄昏落日般的性格里。 始终没有将任何冲突表面化。也就是说。生活的潜流。人物内心的不满。基本始终藏在笑容里。任何激烈的情感冲突都为他们所极力避免。
从热海回来。两位老人相当于被大女托辞赶到街头。无处可去。
他们商量着该怎么办。父亲决定。让妻子去二儿媳纪子那儿凑和一晚。自己去找老朋友。若能留宿就最好了。
可时间是下午。纪子还没下班。夫妻俩只好去上野公园逛着打发时间。一个微笑着说:终于无家可归了。另一个无奈地笑着:是啊。
语气不带一点责怪。只是自嘲。
老父原本想着在故友家过一夜。想不到后者自身难保。大家在酒吧畅叙。唏嘘感叹各自遭遇。末了喝个酩酊大醉。被警察带回大女儿家。
老父亲半夜回到大女儿家的这一段。怎么看怎么辛酸:
老父亲和另一个朋友窝窝囊囊地坐在椅子上。鼾声如雷地大睡。这边被惊醒的大女儿暴跳如雷。
“怎么回事。爸爸?爸爸!怎么回事! 可真的没办法”。(皱着眉头)“好不容易把酒戒了。又喝啦……”(看看父亲。使劲摇晃他)“喂喂。喂喂。你……”
(大发雷霆地发牢骚)“爸爸过去就好喝酒。一去参加什么宴会。准得喝得醉醺醺地回来。那会儿。也真难为妈妈了。我们简直烦死了。”
(厌烦地)”以为他今天不回来了呢。可倒好。反倒带来个不认识的人……真讨厌……”
在暴风雨般的声声责难下。老父亲一声不出。醉得那么安静。彬彬有礼。象清醒时一般有分寸和节制。
——戴着面具做人。不是不令人难过的。分明酒醉是假。掩饰和女儿直面的难堪是真。
大女儿的世故。老父无奈的委屈。在这一幕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场最感黯然戚然。
影片的残忍。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两位老人回乡之后便是渐渐的落幕了。像是凶兆一样。母亲身子先是不舒服。老两口在小儿子的城市大阪停了一停。回到故乡。母亲随即病危。然后死去。
母亲坚持不去医院。就死在自己家里。
小儿子赶回家去奔丧。和家人坐在榻榻米边上。纪子突然发觉父亲走开了。连忙外出寻找。只见老头子正在外边欣赏日出。
儿媳告知小儿子来了。得到的回答竟是:“日出真美啊!”
这句话似乎是无关痛痒。但在老人的口说出。可谓无尽的凄凉——妻子走了。儿子迟迟不来奔丧。
没有悲伤。没有呵责。只一句平静的话就把这些感情瓜葛展示出来。淡定的老人没有太多的情感跌宕。
参加完葬礼。一家人聚一起吃饭。气氛很轻快。像是都过去了。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大女儿一边要母亲遗下的漂亮衣裳作纪念。一边和哥哥说着不如搭今晚的快车回东京吧。
敬三也说:那我也一起回吧。我出差报告还没写。又得参加垒球比赛……还是回去吧。
邪恶存在于细节里……东京故事仿佛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注解似的。
该走的都走了。唯一的血缘外人纪子。留下来陪落单年迈的公公几天。
这太令人感动了。
即便是最通情达理的父亲。在最后也不得不说出那句观众已经在心里放了整整两个小时的话
——亲人反不及你这个外人。
即便是亲生的孩子也没有外人纪子孝顺啊!
正是这个寡居无依的纪子给了父亲一丝生命的暖意。在此后。即便是孤独寂寞。老无所依之时。父亲也会记得还有一个纪子值得他欣慰。
紧接着。发生了爸爸与二儿媳之间的对话。爸爸劝说二儿媳继续自己的生活。此时二儿媳终于哭出了声。
她告诉爸爸。她有时候会好几天不想起去世的丈夫。有时候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也会觉得孤单寂寞。也希望能够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时间日日年年地过去。什么也没有发生。
——纪子的坦率让我们感动。不是知晓她想改嫁而偏偏没有合适的人而震惊。而是她忍耐的崩溃恰好证明了一个人的鲜活。人是情感的动物。会动摇、会害怕、会犹疑、会失望。谁都一样。
在微笑背后。谁都有掩藏的失落和悲伤。
此外。电影有两处表现祖孙之间的隔阂。很有深意。
比如电影开始。大孙子因为爷爷奶奶到来。必须腾出地方。哭闹不停。老人开始觉得尴尬。后来因为爸爸要出诊。又取消了出门游玩的计划。这对孙子再次当场使性子。场面再次僵局。
——很多人常说孩子单纯善良。其实。单纯是真的。但说孩子善良。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说小孩善良的人只看到小孩子的欲望简单。比成年人发大财做大官容易满足多了。却没看到。一旦没有满足之后的难缠。也比成年人要彪悍得多。
再如下面。奶奶领着小孙子阿勇出去玩。室内。以爷爷的视角看去。祖孙二人停在对面的空地。就在公路桥边玩耍。
不知阿勇在玩什么。奶奶富子蹲在旁边守着他。
对话(其实是独白)
富子:阿勇。你长大干什么呀?
阿勇不回答。只顾玩。
富子:你也象爸爸那样当个医生吗?
阿勇仍然不说话。态度很冷淡。
富子(再次自语时。声音已近哽咽)你当医生的时候。奶奶。就不在喽……
这是个很平淡的视角。独白也很家常。却无端感觉气韵悠远。娓娓不绝。一股难言的孤独涌上心头。
其他观点:
这部电影估计很多人没看过。我就给大家来讲讲一些出彩的镜头。
1、首先电影直接以“物语”命名。是表达着深远的物哀之情。
2、父母到了东京之后无论是大儿子还是女儿的表现。特别是女儿。她买了廉价的点心。而因为怕麻烦把父母打发到了热海住廉价的旅馆(镜头的前一段还是宁静的海港。但下一段展示的是旅馆的不平静。两者之间的不同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3、刚到东京的时候。妈妈说:“原来东京这么近。”决定离开东京的时候。妈妈说:“东京真的太远了。”
4、电影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出这种二战后不久日本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时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的批判。而是通过平平淡淡的喝酒聊家常展示出旧式传统家庭与观念的逐渐被瓦解。而物哀之情也缓缓的流露出来。
其他观点:
大概最出彩的细节就是儿女们自以为爱父母却在行动中透露着冷漠。
我们都像小女儿一样告诉自己长大不要变成像姐姐哥哥那样的人。却最终都变成了那样糟糕的人。
小津对父母和儿女关系演变的刻画很克制。在细节处透露出的冷漠让人愤怒和心碎。可谓见微知著的典范。
比如父母从乡下到东京看望子女。先是在哥哥家住。本来周末要游览东京。却因为有病人没去成。奶奶带着孙子去散步时问孙子长大后干什么。
孙子没有回答。奶奶自言自语说:等你做了医生。我都不知道我会不会还活着。
这个细节其实生活中经常听老人们说起。他们在我们无法体会的生命尽头。感慨时光流逝。对死亡的恐惧。总是让人不由得特别心酸。
还有哥哥姐姐两人工作都忙。没时间陪父母游览东京。就让他们去热海泡温泉。
可是那里夜里特别吵。年纪大了的父母根本没有休息好。
这个细节不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只要给父母钱。就是孝顺的最好的例子吗!
清晨。父母在热海看海。这个细节特别戳心。让人觉得特别老无所依。
从热海提前回来。父母到了女儿家。尽管女儿埋怨他们为什么提前回来。但父母依旧笑着说热海很好。
这个细节特别扎心。儿女总是一味地要求父母。而父母的需求却从来说不出口。
然后大女儿说晚上家里有人要来。地方不够。父母就打算出去了。
看到这里我就泪崩了。因为笠智众笑着说:我们现在无家可归了。
一句话。把儿女嫌弃年迈的父母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个强作欢颜的笑容。看着特别揪心。
父母从大姐家出来。坐在了一处草地上。这个低角度的拍摄。让人物显得特别孤苦无依。但这特别符合老年人的状态。小津真的是生活细节的大师。
尽管儿女如此冷漠。但是小津借父亲的口说出了大多父母对此的解释:孩子们不为父母的期望而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
父母对此好像也释然。尽管心中更多的是岁月带来的苍凉和无可奈何的豁达。
父亲这样安慰自己和老伴:人总不知足。其实他们已经算好的了。我们很幸福。
这样克制的情绪反而更突出了儿女的冷漠和自私。
父母回到了老家。母亲病危离去后。匆匆赶来的儿女办完葬礼。一起吃饭。
在吃饭的时候。大女儿还在索要母亲的遗物。还说如果父亲先去世就好了。母亲还能到城里帮他们干活儿。父亲就只能在乡下。以后他的生活会很孤单。
看到这里。心理的愤怒值已经达到顶点了。这简直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儿女。也感叹小津真的是太会观察人了!
随后小津借媳妇之口。给姐姐哥哥这样的行为做出了解释。媳妇说。他们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只是人长大后有了自己的生活。就会变成这样。
小女儿下意识地说:可我绝不会让自己变成那样。
但事实是我们最终都会变成我们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无能为力!
依旧低角度固定机位拍摄。但只是这么一个镜头。那种扑面而来的孤寂就足以让人感到窒息。
小津真的是位大师。致敬小津。致敬电影!
(壹条电影编辑部:WM)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974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东京,父母,女儿,老人,两位,让人,孙子,的人,的是,父亲
没想到大家都对《东京物语》看过吗?评论一下这个电影的出彩细节?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东京物语》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执导的经典之作。在日本影史上。它稳入历代TOP10榜。在国际上亦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