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第一。刘备创建的蜀汉以汉室后裔自居。把曹魏政权视为国贼。出师北伐是心里防线和立国的根据。
第四。巴蜀之地易守难攻。进川之路“难于上青天”。诸葛亮不用担心后顾之忧。
第五。曹魏政权虽然强盛。但是还需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南方孙权东吴的牵制。直接用于对抗蜀汉的军队有限。
第六。出川北伐。占领关中有利于造成地利上的优势。凭借淆涵之险。再东出中原。有很大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诸葛亮六出祁山与曹魏征战。有很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津城沐雨。解答历史问题。探赏旅游景色。我们一起傲游历史的海洋。置身如诗如画的祖国风貌。谢谢
其他观点: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诸葛亮北伐。无疑是以卵击石。这在当时是普遍的共识。
蜀国内部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
特别是那些有识之士。他们的认识更加清醒。
“代汉者。当涂高”的意思是魏国必将取代汉朝。
对此。诸葛亮心知肚明。
那么。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从诸葛亮的角度看。是受刘备之托。
《出师表》有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所谓大事。诸葛亮后来解释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这里的“贼”。就是指曹魏曹操父子。
由此。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由此。不顾一切地北伐。
这里要质疑的是。刘备到底有没有托付诸葛亮“讨贼”?
《三国志》中找不到这样的记载。
不但刘备的传记中没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的传记中也没有这样的记载。
从刘备托孤这一事件分析。刘备不可能授命诸葛亮北伐。
因为。刘备虽然让诸葛亮为第一托孤人。但是没有让诸葛亮负责军事。负责军事的是刘备托孤的第二责任人李严。
刘备如果授命诸葛亮北伐。为什么要让李严主管军事呢?
再者。刘备生前东征孙吴。很多人反对。
赵云等建议刘备北伐曹魏。刘备不采纳众人的建议。执意东征孙吴。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北伐不感兴趣。
既然刘备对北伐不感兴趣。临终怎么会授命诸葛亮北伐呢?
二。用诸葛亮的话说。不北伐。蜀国也要灭亡。
诸葛亮曾说:“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由此可知。诸葛亮执意北伐是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
诸葛亮明知北伐是毫无胜算的冒险行为。为何要执意北伐呢?
诸葛亮的理由是不北伐。蜀国也要灭亡。如此这样。不如冒险北伐。
这是诸葛亮摆在明面上的理由。诸葛亮还有不能说的理由。
诸葛亮不能说的理由就是诸葛亮有野心。
诸葛亮有什么野心呢?
诸葛亮想做刘秀第二!
诸葛亮曾说:“刘秀当年处境也是十分糟糕。最后却以数千羸弱士兵。经昆阳一战。打败王莽四十万大军。由此奠定天下伟业。”
诸葛亮不断北伐。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如刘秀一样一战而定乾坤。
三。从蜀国内部看。诸葛亮北伐是转移内部矛盾。
刘备驾崩后。蜀国动荡不安。
很多人将矛头直指诸葛亮。
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汉嘉太守黄元。
黄元听说刘备伤势严重。担心诸葛亮专权。
黄元又与诸葛亮不和。担心诸葛亮执政后对自己过不去。于是趁机反叛。
蜀国内部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
如牂牁太守朱褒、越隽夷王高定、益州大户雍凯等都相继反叛。
古今中外。对外发动战争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借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诸葛亮当年不断北伐。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综上所述。诸葛亮执意北伐。表面看是为了继承刘备遗志。巩固蜀国政权。匡扶汉室。实际上是怀有个人私心!
其他观点:
任何一场战争的发动都是对国力的损耗。古往今来。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主动方都不是单纯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为了耗尽本国国力而发动战争的。开战之前都会有全面的利弊考量。在蜀国综合国力远弱于魏国的前提下。辅政的诸葛亮选择“六出祁山”。多次北伐曹魏。自然也不是冲着耗尽蜀国国力的目的去的。而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在咱看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是基于蜀汉战略调整、图谋自强、兼顾自保的综合考虑。
一、北伐曹魏为什么要“出祁山”
题主在问题中特意强调了一下“六出祁山”。那咱便从“六出祁山”讲起。在《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代表的是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方式与次数。其后隐藏着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大致方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好品格。正史之中。“出祁山”也确有其实。并且也是诸葛亮北伐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但却没有六次。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自蜀汉建兴五年 (公元 227 ) 三月 , 诸葛亮上《出师表》请求北伐到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 (公元 228一234) 间 ,诸葛亮共出过两次祁山。分别是首次的“魏大将曹真率众拒之 ,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和第四次的 “九年 , 亮复出祁山 , 以木牛运 , 粮尽退军”。
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只有两次出了祁山。所谓“六出祁山”是小说中一种泛指的虚数。以彰显诸葛亮为汉室执着躬身的美德。虽说没有六次但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都出了祁山。可见。祁山在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中确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诸葛亮拒绝使用魏延“子午谷奇谋”从斜谷直攻长安时就阐明了他北伐的战略为“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即通过步步为营平推陇右。在陇右建立根据地后。再东向关中、占领长安。最后东出渣关。图取中原。完成统一大业。故而。凉州陇右地区才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要点。是蜀汉以弱胜强的关键一步。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冲着陇右地区去的。兵出祁山就是为了以位于陇右边界的祁山为据点。让兵力直面陇右。陇右是北伐必争之地。出祁山实则是为了占陇右。保证其后的北伐战略得以贯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伐的“六出祁山”更可以称为“六图陇右”。
二、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原因
(一)失去荆州后对《隆中对》的战略调整
诸葛亮多次北伐的首要原因就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平定天下是蜀国一定要做的事。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发家史就可以看出。蜀汉政权的成立与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关联紧密。刘备以光复汉室为最高目标。以大汉正统的身份招兵买马。逐渐壮大。故而。一统天下一直都是蜀汉政权的夙愿。他们容不得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就曾明确的表示了他对曹魏的灭亡之心:
“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决定了北伐关乎汉室正统的合法性与政权内部的凝聚力。是不得不为之事。诸葛亮早在未出山之前就于《隆中对》中规划了详细的统一战略而选择六出祁山北伐则是失去荆州后诸葛亮对《隆中对》战略无法贯彻的调整。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做了一统天下的具体规划:
“若跨有荆 、益 。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至天下有变。则龠 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隆中对》)
诸葛亮提出。要逐鹿天下的重要一步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再以两州为据点。养足实力。伺机从两州出兵。对中原进行双面夹击。
由此可知。荆州是蜀汉统一战略的重要据点。而吴蜀夷陵之战以后。随着蜀国的战败。荆州已经完全落入吴国之手。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就必须要调整。而“六出祁山”占据陇右就是诸葛亮实行的新的北伐战略。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 , 七年之间。蜀汉五次北伐和一次五丈原的战略撤退除第二次战场在陈仓 , 第六次战场在五 丈原外 , 其余都是在陇右地区 。 故而。诸葛亮多此北伐曹魏的原因除了是实现兴复汉室的最高目标外。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占据陇右地区。为蜀国的未来发展准备筹码。
(二)通过北伐掠夺人口和资源。增强蜀国国力
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三国中是综合国力最弱的。与魏国相比更是差距甚远。据《通典》记载。当时蜀汉有人口 94万 , 曹魏却有人口443 万。光是人口数量就是蜀汉的五倍之多。少了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持。蜀汉在军事、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自然也落后于蜀国。在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如果常年休养生息。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最终被魏国轻松碾压。而“出祁山”北伐占据陇右却有快速增强国力的作用。陇右之地是一个可以增强蜀汉实力的宝地。
首先就是陇右之地靠近匈奴 , 边塞战争频繁 , 从汉朝开始就站在抵御匈奴的第一线。故而该地民风彪悍。有强大的尚武传统。东汉时流传着一句民谣叫:“ 山东出相 , 山西出将 。 ”山西说的就是崤山以西的关陇地区。三国名将马超、庞德、姜维等皆出于陇右。以北伐占据陇右可以帮助蜀汉缓解“廖化当先锋”的尴尬。
其次就是陇右地区水草丰美。是产战马的风水宝地。《汉书·地理志》记载。凉州“ 习俗颇殊 , 地广民稀 , 水草宜畜牧 , 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曹魏中军数十万骑兵用马 , 主 要就是靠陇右地区供给的。有战马就能培养骑兵。中原地区皆是平原。蜀汉以步兵为主的兵种。根本无法在平原作战。占据陇右可以改革蜀汉兵种。增加军事实力。
最后就是陇右还是个产粮大区。从西汉时起 , 朝廷就在陇右移民屯田 。养成了其 “ 勤于稼稿 ” 传统。农业比较发达 。曹魏大将夏侯渊讨平陇右时仅在武都一郡 , 就收谷十余万解。故而。蜀汉急于得到陇右增加粮食产量。
北伐以占据陇右为直接目标。占据陇右又会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诸葛亮当然看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故而选择多次北伐。精准计算。诸葛亮七年北伐 , 除第一次在街亭失利损失少量兵卒外 , 此后的北伐中都做到了进退有据。不仅没有损兵折将。还掠夺得了魏国的土地和人口 , 仅武都一郡所领有二万余户 , 八万余口。对每次消耗巨大的北伐。诸葛亮都做到了尽力折损。
(三)以攻为守。力图自保的选择
蜀国与魏国相比。综合国力实在差距过大。而这份差距在魏主曹丕、曹睿和蜀主刘禅的对比下就更为明显了。在三代魏主的励精图治下。曹魏完成了九品中正制的吏治改革。成功笼络了世家大族。国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而蜀主刘禅并未带领蜀国进行适当的改革。还因为宠信宦官造成内官专权。若是放任两国自然发展。蜀国只会越来越弱小而被曹魏吞并。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有以攻代守。稳固蜀汉政权的意图。这以攻代守的想法在诸葛亮两次要求北伐的《出师表》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意图是: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诚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经过第一次北伐失败。街亭斩了马谡以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的《后出师表》则重新阐述了他北伐的目的: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 。王业亦亡。惟坐特亡 。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信誓旦旦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的无可奈何诸葛亮前后两次的北伐态度已然有了鲜明的转换。第二次已经被消磨了志气的诸葛亮却偏偏在两国实力悬殊的状况下“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可见。其北伐之举却有以攻代守的自保之心。
三、结语:诸葛亮的聪明与倔强
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决策是更改蜀汉国家发展政策的结果。而北伐以“出祁山”占据陇右地区为目的则包含了发展国力、把战争引导魏国境内。拱卫边境而自保的全面考虑并且每次北伐之后。都会以恰当的手段来折损。诸葛亮的北伐看似频繁而损国力。其实每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这便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聪明与智慧。
然而。尽管诸葛亮未出山而定天下策。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但终究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下大势的变幻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可以左右的。从丢荆州开始就注定了要北伐。从第一次北伐失败开始 。就决定了北伐已经陷入了和 曹魏拼实力的消耗战这种。这种胶着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打破的。可诸葛亮还是执着的进行了多次北伐。为汉室、为先主呈现他的倔强。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言:
“鞠躬尽力 。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115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蜀汉,祁山,蜀国,刘备,汉室,魏国,荆州,曹魏,先帝,战略
没想到大家都对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第一。刘备创建的蜀汉以汉室后裔自居。把曹魏政权视为国贼。出师北伐是心里防线和立国的根据。第四。巴蜀之地易守难攻。进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