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原创

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现在人未必吃的惯

时代进步了。现代人的口味也变化了。而清朝皇帝的吃御膳是不能改变的。不仅配方不能创新。就连咸淡也不能改。因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祖宗制度”。

既然是祖宗制度。那就不能随便改!

但问题是。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的口味也不一样。菜式的配方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比如说。清朝第一吃货袁枚就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随园食单》的食谱。他这份食谱里面记载了当时的诸多美食。当代的一些做餐饮的商家以仿古菜做卖点。原滋原味的按照袁枚的食谱做。可根本没有多少人爱吃。

事后商家做了调研。普遍的回复都是认为仿古菜的味道太寡淡了。吃不惯。(现代人的味蕾都被各种调料惯坏了)

皇帝吃饭。形式大于实际

清朝宫中御膳的管理机构有两个。分别是光禄寺和内务府。兼具现在金融系统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军队系统的总后勤部的职责。所有的食材调配都要从这两个机构统一出入。

其中。光禄寺是国家的宴事机构。经常和礼部一道。专门负责朝廷各种庆典祭祀、外事接待以及朝中大臣的食物。比如说著名的满汉全席就归光禄寺负责。

而内务府管理的则只是宫中日常的膳食。也就是皇帝日常吃的。注意了。御膳房只负责皇帝一人的膳食。后宫太后、妃嫔的日常饮食。御膳房是不负责的。

正是因为御膳房不负责妃嫔的饮食。所以清宫的重量级人物。比如皇太后、皇后、得宠的妃子、皇子们。就都有各自的茶房。也就是所谓的“小灶”。有些皇帝就爱吃小灶。不爱吃正式的御膳。后面再细说。

据一些史料记载。皇帝吃饭规矩大。皇帝本人吃的是一点都不顺心。

另外。皇帝举办国宴。招待大臣吃饭时。那就不是不顺心了。而是遭罪。

按清朝的规矩。每年的元旦、冬至和万寿节这三天。皇帝都要在太和殿广场举办极为隆重的筵席。招待各少数民族王公以及外国使节。注意了。元旦和冬至都是在冬天!清朝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而皇帝和大臣又都是在广场上吃饭。冻死人了!

依常理来说。天气冷就赶紧吃。但是皇帝请客不能这么搞。整个流程是繁文缛节。连敬酒都有九个轮次。每一轮还都要重复各种礼仪。这一个流程折腾完了。汤菜也凉了。在场所有的人也被折磨得饥肠辘辘。实际上都是饿着肚子在折腾。包括皇帝本人。

这种形式主义大于实际的吃饭。皇帝本人能吃的好么?所以每次国宴之后。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回去之后还要开小灶。

御膳房的水准并非一直都处于顶尖

清朝皇帝的御膳不是一直都好。比如溥仪就曾经说过:御膳房做得菜没法吃。还比不上太妃小灶做出来的好吃。

顺便提一句。御膳房的负责人。其实不是宫里的太监。很多电视剧只要拍御膳房。就是太监在那里坐镇。其实这是扯。

因为御膳房不是一般的地方。御厨的长官不可能让太监和文官担任。只能是由一等侍卫。也就是武官来担任。

那么。为什么溥仪会喜欢吃小灶。极其反感御膳呢?这是因为清朝从光绪皇帝开始。皇帝从小就是跟着慈禧吃小灶。御膳房成了摆设。差事就渐渐懈怠了。

御厨们每次给皇帝做膳食都是摆摆样子。敷衍了事。大部分的菜都提前做好。到了传膳的时候。热一遍就直接上桌。反正皇帝也不会真正吃。过了饭点还会再撤下去。说的难听点。光绪和溥仪吃的御膳。其实都是现饭现菜。估计还是馊的。

所以溥仪才会说御膳都是垃圾玩意。真不如小灶吃的舒服。

当然了。皇帝也不是傻子。如果御膳房不好好做菜。皇帝也不会留着这个部门。光绪之前的御膳房。还是挺靠谱的。比如乾隆在位时。他吃的就都是御膳房的菜。

但即便是乾隆皇帝。他也是尽量让自己吃的舒服一点。比如乾隆四十八年。乾隆过生日。清宫档案就详细记载了乾隆生日那天的膳食。具体菜单如下:

晾排骨、晾肉、拆鸭子;

鸡翅干揽肉丸子、五香鸡猪肚;

罗汉面筋、猪肉馅祺饼、青油卷;

燕窝芙蓉鸭子、麻酥鸡、糟肉;

糟干笋锅烧鸭子、糖醋锅渣;

另外还有饽饽(点心)若干、小菜(酱菜咸菜之类)若干。以及嫔妃们向乾隆生日觐献的四道菜。

注:因为乾隆不喜欢吃鱼。所以他的菜单里面极少有鱼类出现。

虽说皇帝过生日。但从这份菜单来看。其实跟平时的规格没什么差别。即每餐大约也就是二十道菜(点心)左右。远比不上御膳的那种规格。

从我们现在平常人的角度来看。乾隆皇帝也就是吃的多一点而已。但每道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皇帝的膳食。也不是每一道菜都要玩出特殊的花样。

其他观点:

在溥仪宣布退位的前一年。他的伙食标准是“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计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溥仪当时只有四岁。每天居然要消耗掉22斤肉。

虽说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饭一般在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但具体时间还是看皇上的心情。只要皇上说一声“传膳”。公公们就会逐层向外传。

回声还没消失。端着饭菜的御膳房太监就出现了。食物整整摆了七桌。三桌是菜肴。另外三桌是点心、米膳、粥品。最后一桌就是各种咸菜。

如果正餐之后皇帝饿了。可以加一顿小吃。这样算的话。皇帝一天最多可以吃四顿饭。而且在清朝。这七桌食物也是十分讲究的。

皇帝的伙食标准看起来确实很高。但食物口感如何就很难说了。各位请想御膳房如何依照皇上的心意即使奉上菜肴呢?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提前做好。在御膳房一直保温。有很多菜肴长时间在锅里保温后。口感自然不如刚出锅时的好。

不仅如此。御膳房做出来的饭菜不仅在配方。甚至在咸淡上都不能发生变化。因为古人认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既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就不能改变。

俗话说“事不过三”。皇帝吃饭也是如此。每道菜再好吃也不能吃过三口。当皇帝吃到第三口时。身边的太监就会命人将这道菜撤下去。

而乾隆吃饭就喜欢粗细搭配。注重养生保健。但光绪皇帝就十分喜欢吃海产品。以鱼翅、海蜇、海参为原料的菜是他每餐必吃的。

而溥仪对西餐情有独钟。甚至在宫内专门设置了西餐厨房。皇帝口味各不相同。御膳房的饭菜又不能发生太大的变动。因此皇帝也有自己的小灶。

皇帝一餐动辄上百道菜。可是每一道菜只尝一两口。有些动也不动。皇帝的剩饭剩菜在当时竟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养活了不少人。

有钱人可以尝一尝原汁原味的御用菜品。这有钱人再吃剩下的菜品倒在一起。很便宜的卖给穷人。倒也养活了不少穷人。

慈禧几十年来的饮食费用。大约有近300万两白银。但是清朝用在军事上面的费用。竟然与慈禧饮食费用差不多。定远舰、经远舰、致远舰这三艘主力战舰总造价也才大约300万两白银。

即便清代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受到列强压迫。可皇帝在伙食上却是一点也没怠慢自己。因此。这也就注定了封建社会难以立足。注定了新中国的成立。

其他观点:

按照档案记载。清朝皇帝每天的御膳消耗如下:

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干闭蕹菜各5个(每个6斤)。葱6斤。玉泉酒4两。甜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鱼虾燕窝等山珍海味另算。

以上。是皇帝每天需要的食材。每天!

从数量上看。皇帝需要的食物。别说养活一个皇帝。给一个步兵连做饭都够了!

所以我们闭着眼睛也能想出来。皇帝不可能吃这么多东西。清朝一顿标准的御膳是一百二十道菜。要七张桌子才能摆完。

规模大是真的。种类多也是真的。食材昂贵也是真的。但是你说有多好吃嘛。。。那就呵呵了。

列位请相信。清朝皇帝吃饭排场再大。也不可能有咱们吃的东西好吃。

为什么?

因为我们吃的是工业食品。他们吃的农业品。

开水白菜虽然做的是白菜。却要用火腿、肥鸡、海参等来炖汤。反复提鲜。最后用这种高汤炖菜。让白菜鲜的不得了。

可是现在。这道菜不能上国宴了。因为任何一个饭店做出来的白菜。都可以比当年的那道菜好吃。

味精对于人类烹饪的改变是颠覆性的。有了味精以后。食物的好吃程度提升了一个档次。清朝皇帝吃的东西。不仅没有味精。还没有精米精面。没有各种现代的调味料。他们做的菜很粗糙。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过去皇宫里的御膳房。做菜最重要的不是好吃。而是另外两点——1.排场。2。快。

排场关乎着皇家礼仪。皇上吃饭必须排场大。而快。是为了在任何时候皇帝有需求的时候。都可以随时送上食物。

在没有微波炉的当年。这就要求御膳房的锅里随时炖着可以送上桌的菜(知道为啥消耗量那么大了吧?)。可以随传随到。但这样的菜注定是不新鲜的。所以皇帝吃的菜。排场肯定有。好吃是不太可能的。以至于溥仪后来回忆。在他当皇帝那会。御膳房做的菜已然是难吃的没法下咽了。

不过。好吃不好吃尚在其次。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皇帝吃饭规格有多高。

清朝皇帝吃饭。那可不是一般的动静。整个帝国都要为皇帝的餐桌服务。

举个例子。有一种鱼叫做“鲥鱼”。就是张爱玲三大恨里面“鲥鱼多刺”的那个鲥鱼。这种鱼味道极其鲜美。但多刺。而且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出水即死。只要一刻不沾水。立刻就死。苏轼甚至说它只要被碰到鳞片就会死。因此被称为“惜鳞鱼”。

可是鲥鱼在长江流域。皇帝在北京。怎么样保证北京的皇帝吃到新鲜的鲥鱼呢?

清朝人想出的法。真是让大家叹为观止。

鲥鱼在南京被打捞上岸。打捞上来以后立刻被放入装有猪油和冰块的箱子(可能这么做能保证鲥鱼不死)。贴上南京军政官员的封条。马上飞骑跑向北京。

为了这条鱼。朝廷要出动马三千匹。民夫近万人。动用南京到北京沿途两千五百里一切军事力量。就为了皇帝桌上一条皇上都不一定吃一口的鱼。

所以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描写这种“盛况”。这首诗叫《进鲜行》:

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渔子。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匣装银色铅。浓油泼冰养贮好。臣某恭封驰上道。钲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县官骑马鞠躬立。打叠蛋酒供冰汤。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毖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也有大臣看不过去。给皇上上书。您老人家就差这一条鱼吃?这么多的力量。这么大的动静。就为了满足你的口腹之欲?不过没有用。鲥鱼还是照样送。

因为皇帝吃的不是鱼。是面子。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只要跟我扯上一点关系的东西。你们都要拼命去做。哪怕老百姓痛不欲生。我的排场也不能下降一点。

慈禧太后屋里里从来不熏香。她用新鲜水果放在鼎里熏屋子。每年要用掉足足八万斤新鲜水果。都是从南方运来的。慈禧每顿饭都要一百二十道菜。而且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人家老太后还觉得没有下筷子的东西。哪怕到了溥仪那时候。大清都眼看着药丸了。御膳房每年也要花掉二十万两银子。只为了给皇上做那些皇上根本不吃的菜。

说起来。明清两代。只有朱元璋和崇祯在吃饭上是比较朴素的。崇祯是为了做政治姿态。不吃肉。厨子为了皇上吃着好吃。给皇帝的蔬菜上菜之前。都放在鸭子肚子里蒸几小时。

而朱元璋则是真的爱惜民力。根据洪武时期的档案。朱元璋吃的相当简朴。每顿饭只有几道菜。而且多是素菜。豆腐白菜萝卜啥的。所以后世传朱元璋爱吃“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是没有依据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6:37

    皇帝,御膳,清朝,鲥鱼,都是,乾隆,小灶,皇上,道菜,的是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6:37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有多好?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6:37

    现在人未必吃的惯时代进步了。现代人的口味也变化了。而清朝皇帝的吃御膳是不能改变的。不仅配方不能创新。就连咸淡也不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