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怒怼幼升小“牛蛙战争”,三岁开始备战,六岁得抽动症,你怎么看?
原创

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怒怼幼升小“牛蛙战争”,三岁开始备战,六岁得抽动症,你怎么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感谢邀请。

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的老师。能够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

整篇文章读下来。只有一种感觉:孩子可怜、家长可悲。

一家人在孩子受教育的问题上。殚精竭虑。渴望通过未雨绸缪、为孩子的明天铺路。

没想到的是。孩子还小。他撑不住。身心状况出现了异常。

什么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这篇文章描述的一切就是中产阶级焦虑症的典型表现。

近年来。关于寒门难出贵子、阶级固化的言论甚嚣尘上。

很多媒体刊发的文章。都透露着这么一股子“再不努力抓紧后代教育就得完蛋”的鸡血腔调。

而这种言论。也很受一部分老百姓的欢迎。

可是。人们总是很难往深入去想这些说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应不应该抓紧教育?

应该。

抓紧教育要不要有个限度?

要!教育必须是有限度的教育!

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凡是违背人性、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最终都会受到惩罚。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家庭。一家子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只知道强行施压。物极必反。孩子心理承受不住压力。心理影响了生理。最后。把孩子给折腾坏了。

我们是教育大国。多年以来。都是提倡因材施教。

什么叫做因材施教啊?

那就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培养孩子学好主课的同时。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这叫因材施教。

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让孩子这也学。那也学。只要家长觉得好的、高大上的科目都必须要孩子去学。这不叫因材施教。这叫培养王位继承人。

文中提到的这个上海的中产阶层。已经被很多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很多。但是。他们还想要爬到更高端的社会阶层去。

人往高处走。这个也能理解。

但是。父母们。你们不要忘了跨越阶层这件事是需要几辈人来做的。

大家看看自己。往上数三代、四代。我们的祖辈还生活在农村。小时候都在地里玩泥巴。

通过我们祖辈、父辈的努力。我们的家族从农村地里玩泥巴到城市里扎根。这些都是经过了几辈人努力奋斗的结果。

所以说一普通家庭。单靠一辈人努力。就能变成上流社会、叱咤风云。这恐怕太难。

我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但是。什么是起跑线?

父母的实力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想要跨越阶层壁垒。想要去更高的阶层。先不要急着要求孩子。请先从自己努力奋斗做起。

聪明的父母都知道言传身教。自己努力奋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努力。让孩子适度努力。健康成长。这才是教育本来的面貌。

而不是父母把所有的焦虑都倒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去实现父母的理想。

大家要知道。成年人尚且会因为不能调节焦虑情绪而生病。更何况。懵懵懂懂身心没有发育健全的孩子。

教育要有度。

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做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行压给孩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不要太焦虑。以免毁了孩子。

谢谢您点赞支持。

欢迎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您的分享。是对其他人的帮助。

欢迎您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职场热点知识将推送给您。

其他观点:

\"牛蛙战争\"背后是家长的焦虑


现象背后教育资源稀缺

现在无论哪个城市都会有所谓的学位房学区房,特别是一些名校的学区房,更是炒得变态的高.我觉得这背后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一些学校具有稀缺性.好的学校就这么几所,学位有限,想要进来要么买房(得足够有钱),要么孩子参加笔试面试过关.而家长们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的,于是\"择校\"十分火爆.那些择校条件的严苛就导致小孩子不得不学习超出他年龄的知识,家长们也得配合满足各种条件.

我是学霸数学,欢迎关注!

其他观点:

文章开头写的好。后头完全不对味了。像是移民的广告软文。

一开始是慈祥外公和望子成龙的妈妈对孩子的悉心培养却让孩子生病了。这是第一个剧情反转。抓住了读者的兴趣。

文章抛出了第一个包袱后。就此徐徐展开描述。平淡中带深情的点滴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

考上海四大名校的原因。付出的努力。被面试官一再挑剔和各种奇葩的问题。最痛苦的是孩子在压力下出现的心理问题。这让身处同样境地的妈妈们触动了内心的焦虑伤感。为这家人的命运感到揪心。更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感到忧愁。

至少我在看了一半时。就出现上述情绪。这极具煽动力的功夫可见一斑。但过份戏剧化的是。一家人面对种种挫折后。得出的不是改善心态或方法的结论。而且去一个陌生国度寻找心中的乌托邦。

看到那段。我以为只是个玩笑。看下去发现是真的。文中沉默的丈夫一跃而起。给外公和女儿寻找新的方向:既然不能放弃让孩子成为精英。就移民吧。去了那里所有都能实现。

睿智的外公和白骨精女儿提出或质疑。但很快都被旁观者清的孩子爸爸说服了。外国好啊。孩子不必受种种委屈。我们也不必逼自己了。

从心有戚戚焉到目瞪口呆。这文章做到了。等我细细回味。这不就是广告软文的套路?一众反转剧的小视屏的把戏?一系列炒作新闻的招式?

普通老百姓在发现逼的太过让孩子出现问题了。大多选择退让。少数越挫越勇。

而如此神转折的文章则很难让我不质疑它的真实性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44

    孩子,父母,焦虑,因材施教,的是,努力,文章,阶层,起跑线,自己的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44

    没想到大家都对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怒怼幼升小“牛蛙战争”,三岁开始备战,六岁得抽动症,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38:44

    感谢邀请。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的老师。能够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整篇文章读下来。只有一种感觉: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