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原创

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比较赵国和秦国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是巨大的:

一、“胡服骑射”相对于“商鞅变法”。它的历史意义显然难望其项背

“胡服骑射”是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对经济、政治层面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军事实力的基础就是经济和政治。没有经济和政治层面的支撑。军事就像空中楼阁。这种优势不可能长久。

二、赵国的“二世英明”。在秦国的“六世余烈”面前就是流萤之光

说赵国“二世英明”都够夸张的了。实际上。赵武灵王晚年因自己的一时糊涂。弄得国家大乱。他自己都饿死在沙丘宫。赵惠文王顶多只能算半个明主。此后一代比一代昏庸。“胡服骑射”的荣光被子孙们代代侵蚀而不是发扬光大。

三、赵国国内的人才“非死即残”。秦国的人才是“列国制造”

赵国历史上两大擎天柱廉颇和李牧。一个逃往国外求生。一个被自己人弄死。留着一个万年祸害郭开弄权。再看看秦国。自产自销的人才不算。还有列国主动奉献的。这些人才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商鞅、张仪、范睢、李斯、公孙衍、吕不韦......

综上。雄心壮志不等实力。国家是一天一天建设起来的。不是靠雄心壮志“吹起来”的。赵国要想灭秦。十个赵武灵王也白扯!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得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赵武灵王!

起初在战国七雄中。赵国并不起眼。相较于同出一家的魏国。赵国混得实在太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国土分部。让这个国家先天发展不足。且不说强魏强齐的打压。就是邯郸旁边这个中山国都非常头疼。其在周围强国的煽动下。没少使绊子。

所以。赵国可以说是三晋之中发展得最差的。直到赵武灵王的出现。

他用“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胡服骑射”使得赵国一改中原文化的奢靡。尚兵尚武。非常有战斗力。

赵国消灭中山国使赵国领土翻番。实力大增。同时主动进攻北部的林胡、东胡等部落。将北方的游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夺取河套地区。一跃成为傲视群雄的东方强国。

《战国策》有云:“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与此同时。魏国被秦国暴揍。齐国和燕国打得不可开交。而楚国同样为秦国所制!

赵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称霸天下。而同时他也意识到。想要称霸。第一个就得解决秦国。

赵武灵王曾假扮随从亲自到秦国实地考察。将秦国自下而上摸了个底透。回来之后。他就开始着手布置灭秦计划!

他调转枪口。将赵国主力开到西北部边境。经营云中。雁门地区。不断挤压秦国的生存空间。同时向北胡要土地要资源。向南则在邯郸周边修筑长城实施防御。

赵武灵王准备从云中、雁门出兵。越过黄河南下。发挥骑兵的速度优势。千里奔袭秦国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

不过。这个战略还未来得及实施。赵国自己就垮了!

由于赵武灵王只是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大将军。为赵国开疆拓土。统一天下。他便早早地将政治权利交给了儿子。禅位后。赵武灵王让臣民叫他“主父”。

这太上皇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他分权于两个儿子。最终引发王室内讧。自己也被围困饿死于沙丘!

灭秦战略最终未能施行!

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因为即使赵王的战略成功实施。也不一定能灭得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已经坐拥三秦河西。向南攻取了巴蜀。疆域广大。如此大的战略纵深。绝不是一次闪击能够击垮的。再者。赵国袭秦。周边国家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事实上这就是先天上的差距。秦国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向东。赵国则是需要多线作战。就像曾经的魏国一样。

其他观点:

在我看来。赵国兴于争霸。也毁于争霸。

首先要说明一点:赵国只能和秦国争一时之雄。但从未有过灭秦国的实力。赵国只有称霸的雄心壮志。从未有过敢灭秦国之心。

综合来看。长平之战的失败、合纵联盟的解散、自然灾害的频繁、燕赵战争的持续、赵国政治的黑暗都是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一、赵国的先天性不足

赵国从三家分晋时就明显营养不良。先天性不足。这里主要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赵国分到的是山西中北部和河北平原。而山西部分大多是山地。河北大多是苦寒之地。

所以赵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有限。肥沃之地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带来了粮食和人口问题。赵国的人口是七雄中最少的。它的兵员难以得到大规模的补充。而粮食生产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基本。不仅是维护和平时期的利器。也是战争年代的重要砝码。

赵国复杂的地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敌。但也带来了粮食运输问题。在战国那个年代。运输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赵国在和秦国打长平之战时。运输粮食的缺点立马暴露。赵国想要跨过上党天险。更加艰难。

赵国命运多舛。生产粮食不足。又频繁遭遇连年灾荒。所以大多要进口粮食。主要从齐国、燕国等产粮大国进口。没有发达的农业。充足的粮食。赵国根本无法持久称霸。更别提跋山涉水去灭秦国了。后期更是发生了大地震。连年灾荒。又与齐国、燕国结成死敌。得到不到支援。纵然李牧将军还在。赵国内部也将分崩离析。也许投降是最好的结果。

二、赵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赵国在农业上不行。但另外开辟发财之路-那就是大力发展工商业。赵国都城邯郸一度成为当时天下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连吕不韦这种超级大商人都要入驻。

赵国摒弃了以农为本。工商并举的生态经济。而是走上了以商为本的道路。这不仅使赵国在农业上继续落后。而且粮食要严重依赖进口。商业上讲究流通。一旦与周边国家闹翻。关闭了贸易市场。对于赵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北方千里的边境贸易和畜牧业收入都花在了代郡的军队上。邯郸的贸易、冶金业成为了赵国的支柱性产业。

赵国对外扩张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国内矛盾。于是先后瞄上了草原、齐国、燕国。但它的扩张终究到了瓶颈期。尤其到了后期周边都是敌人。草原上是宿敌。秦国切断了赵国联系韩魏的通道。燕、齐都是秦国的盟友。在这种情况下。光经济封锁就能让赵国万劫不复。

三、赵国不清明的政治体系

赵国虽然在赵武灵王时期人才济济。但因为沙丘之变。赵国流失了一波重要的人才。到了赵惠文王时期。赵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国家。文有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又引进了乐毅、田单等一时名将。可以说赵国有着丰富的人才。

但历代赵王都有毛病。就是任用人才以宗室为主。国内次之。国外排到最后。长平之战。赵国动用全国之力。但赵王不放心领兵的廉颇。秦国散布流言说廉颇要投降了。立马把宗室赵括派到前线替代。而外国人乐毅、田单不再考虑范围内。将国运和兵力赌在外国人的手里实在不放心。

赵王两次中反间计。也说明了最后三代赵王对统兵之将的猜忌。比如赵王迁上台。把廉颇的兵权解了。廉颇被赶到楚国客死他乡。最后秦赵决战关头。又把李牧等人撤职杀害。无疑自毁长城。任用奸佞郭开。充分暴露了任人唯亲的短板。

从赵惠文王的黄金二十年。再到长平邯郸之战-赵国称霸的落幕。赵国后期也出现了人才储备不足。国内没有优秀的治政人才。武将也只有李牧将军能堪大任。政治黑暗。朝堂乌烟瘴气。又有秦国间谍的渗透。国能不亡?

四、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

赵国和魏、韩一样。也是一个四战之地。北面有燕国和游牧部落。南面有齐国、中山国。西面与魏国、韩国接壤。赵国立国百年都是在战火中度过。当别人称王称霸的时候。它只敢称侯。

虽然后期称霸。但终究会受到周边国家的联手打压。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韩国首先撤出上党。六国坐等看着这场好戏。巴不得两败俱伤。结果如大家所料。

虽然燕赵有着百年良好关系。但君王不是一直这么想的。燕国也想吃掉赵国。比如长平之战的九年后。燕王喜就亲自率领全国之力意图灭赵。虽然失败了。但打破了燕赵两国的和平。从此赵国又多了个烦恼。后期的燕赵战争拖垮了赵国恢复的元气。

虽然赵武灵王开辟了千里国土。但大多是荒无人烟的草原。由于纵深过长。又与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因此要在代郡驻扎第二军团。无疑将赵国军力分流。灭国之战。赵王也不管北方了。直接调集李牧本部南下。赌上最后的实力。

而三晋联盟向来是魏国领衔。而这时魏国衰落。赵国强盛。以前魏国一直欺凌赵国。现在反过来了。魏国心理不舒服。巴不得赵国赶紧被秦国打残。韩国简直是最典型的墙头草。到了后期直接向秦国称臣。赵国也别指望三晋的力量了。就算赵国想进军秦国。也得向魏国、韩国借路。魏韩就算答应。也会暗地里下黑手。

合纵联盟自打五国攻齐后。就不复存在。一直到公元前247年才恢复。中间有40年没有合作过了。合纵向来是各怀鬼胎。前面三次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齐国彻底退出。楚国和秦国大多是姻亲和联盟关系。燕国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因此。合纵联盟向来是楚燕呐喊。韩赵魏出力。

赵国如果和其他五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那么它失败的概率远高于单独作战。而它如果单独作战。国内空虚。劳师远征。运输能力和国家资本又不足。注定会失败。

因此。即使是赵国最强盛的时期。也不敢主动攻秦。巴不得秦国不来打它就谢天谢地了。而赵国也一只会出动小股部队打打秋风。南下侵齐。北上草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2:24

    秦国,赵国,魏国,邯郸,齐国,燕赵,之战,都是,楚国,粮食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2:24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国曾有灭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实力,为什么反被秦国所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2:24

    比较赵国和秦国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是巨大的:一、“胡服骑射”相对于“商鞅变法”。它的历史意义显然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