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觉得《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挺瘆人的?
原创

有没有人觉得《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挺瘆人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谢你提出个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但不知道你怎么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不可否认。里面的确充满了神秘色彩(或者有人认为“诡异”)。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样的景象真的挺让人震撼的。溪水两岸几百步。全是桃树。而且粉色的花瓣撒满大地。荒郊野外。没有人烟。哪来的桃林?也怪不得渔人感到诧异。因为好奇。他当即决定。寻找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挤过一个隐隐约约透着光亮的小小山洞。曲曲折折。终于进入桃源。里面的场景更让他吃惊: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茂盛的桑竹。交错的小路。快乐的人们……。这一切与外面的世界反差太大了。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明是返程时一路上处处做好了记号。而带人复寻却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那美丽的桃花源了。后来。一位叫刘子骥的隐士。高高兴兴地计划再寻。结果是带着遗憾死去(也许。他不打桃花源的主意也不会死得这么快吧)。

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桃花源。再也没有人去(也许不敢再去)寻桃花源了。

那么。这个故事真的瘆人吗?(我真不习惯用“瘆人”这两个字)。

如果你了解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意图。就不会觉得它“瘆人”了。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东晋。《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陶渊明空有济世情怀却无法实现抱负。只能愤然出世。归隐田园。

表面上看来。陶渊明已经独立于世俗之外。但是。他并没有做到“心远地自偏”。他依然关注着人们的疾苦。他渴望世界太平。期望人们过上好日子。无奈之下。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幻想了。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啊。

《桃花源记》。即是陶渊明用以寄托理想的地方。

《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 。其中就勾画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共同劳动、各尽所能、安居乐业。据说。陶渊明就是受到儒家有关大同社会理论的影响。才想象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的。

这是在暗示。桃花源根本不存在。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在当时的的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梦想只能是梦想。距离现实还不知道多么遥远呢。

为什么有人感觉这个故事瘆人呢?大概是里面对桃花的描写让人产生联想吧。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桃”。的确有好多象征意义。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桃木可以用于驱邪。在我的家乡。人们就经常砍下桃木。放在所谓“八字软”的老人、孩子的枕头下面。以驱邪求吉。可是。陶渊明描写桃树和桃花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给大家展示一个环境美好、淡然和乐的理想社会罢了。

另外。对于“桃树”、“桃花”。还有另一种推测。陶渊明因为不愿意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所以“逃离”了。去做隐士了。还有。桃花源中的人。也是为了“避秦时乱”而逃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的。“桃”者。乃“逃”也!对于这种解释。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其他观点:

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很高兴与大家聊天。《桃花源记》的故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证。而且这个故事的真假也不重要。作者陶渊明编写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一种美好愿望:在风景优美的山村里。人们相亲相爱。老少和谐。没有纷争。没有欺凌。人们共同劳作。同甘共苦。互相携手抵御自然界的风风雨雨。

这就是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但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既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这个故事只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那就没有什么觉得瘆人的。只有把故事当真才会觉得瘆人。

其他观点:

桃花源其实是个鬼故事

1.“屋舍俨然”在古代。因为战乱频生。所以想要让房屋规划整齐并不容易。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存在。而据文中所言。那不过是个村子罢了。所以基本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但是有一种例外。在古代。死者为大。所以坟地(乱坟岗除外)一般都是规划齐整。即使是在小村子也不例外。

顺带一提。评论好多人认为房屋整齐很容易做到。但并不是的。有一门专门学科叫做“城市规划”。土地资源。饮水。道路交通。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到。是很不容易的。不知道有没有人玩过“家园”这个游戏。可以试一试做到屋舍俨然。虽然是款容易。但需要考虑使命的幸福感。饮水问题。所以不能乱建。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城市规划的困难。

2.“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开始狭窄。而后宽敞。在这一点上。恰恰符合坟墓的构造(可参见秦始皇墓)。所以桃花源应该是一个类似墓园的存在。从山谷中进去。便有许多整整齐齐的小坟。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点不需要我详细解释了吧。大家都知道。桃木是辟邪的。桃花林将桃花源围起来。是否在暗示什么?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这里就很奇怪啊。大家都知 道。桃、桑、竹这三种植物生长周期不同。但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说到“桑竹垂余阴”。这与“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相矛盾。我原本解释为坟墓阴凉。但是不足够信服。想不到合理解释。

5.“阡陌交通”阡。一意是“田间小路”。但还有一种含义“通往坟墓的道路”。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保守估计。秦朝灭亡时间为公元前207年。晋朝始于265年。相距了四百多年。衣服 服饰不可能不发展。改变。但。据村中人所言。他们从未出去。但衣服却恰恰保持一致。那么。说明:他们是鬼。所以渔人看到的只是他认为应该看到的。所以衣服才能保持一致。 也有可能他们死了。但他们有一部分的后人。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先。给他们烧来纸衣。所以衣服一致。

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渔人出去后为什么再也找出到了呢。原因很简单。在与渔人的交 谈中村中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在秦时的战乱中死去。而死 人的地方。活人自然没法寻到。但其实刘子骥是找到了 桃花源。因为.....他死了。自然就会找到。

8.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疑点。但还是说一下。《六国论》中写到“小则为邑。大则得城”;《国语·齐语》写到“三十家为邑。邑有司。”以一家三人计算。即120人。逃难路上不可能不死人。保守估计。最后逃到桃花源的有100人。他们之间互相通婚。生活四百多年。真的不会近亲繁殖吗.....

《桃花源记》事实上是一个鬼故事。当然。仅是一家之言。个人臆测罢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4:04

    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渔人,这个故事,不可能,桃花,社会,屋舍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4:04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没有人觉得《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挺瘆人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4:04

    谢谢你提出个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但不知道你怎么会让你有这种感觉。《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不可否认。里面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