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原创

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

好文

热门回答:


刘晔却力排众议:“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

而刘备不出刘晔所料。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谏。一年后。倾蜀中精锐伐吴。刘晔不失时机。主动献策。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

曹丕如果采纳此计。则有可能一举荡平江东。但曹丕苦心孤诣。另有计策。他提出联吴攻蜀:

“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此。刘晔的回答则是:“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2.曹丕上位后。 孙权突然变成了会事的小媳妇。开始示弱:

“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三国志吴主传》

又是俯首称臣。又是送还俘虏的。这减轻了曹丕的敌对心理。曹丕称帝。孙权还用具体行动表示了支持。这一切让初登大宝的曹丕很受用。产生了一定的麻痹心理。最终决策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其他观点:

孙刘交兵。曹丕高度重视这个机遇。曾认真考虑过趁机做点什么。可惜。他还是被大自己5岁的孙权哥哥耍了。

回顾历史。也许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避免一个糟糕的决策。

早先。孙权遣使称臣。“归顺大魏”。随后。他又收到了刘备的信(刘备曾遣使以吊唁曹操为名试图缓和关系。在得知曹丕称帝。不便通使后。改为由上庸送信曹丕。但因刘备不承认曹丕篡位。被曹丕回信拒绝)。

为了把握新形势、新机遇。曹丕君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大家的意见分为三种:

1、联蜀伐吴。

以刘晔为代表。

三足鼎立的局势。是两弱对一强。两弱现在互相争斗。正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因此。应该趁机伐吴。刘备在西面地区进攻。我们进攻东面。不出一个月。吴就会灭亡!

到时。即便刘备和我们一样。各得半个吴地。我们也有绝对优势击败他们。何况:刘备攻取的是西部边缘地带。我们攻取的是吴的东部核心地带!

2、联吴伐蜀。

他认为。孙权已经请降。现在再去打人家。伤了天下归顺者之心。万万不可!

现在。应该趁着吴蜀交兵。我们袭击蜀国后方!

刘晔认为:吴蜀的本质关系是唇齿相依。现在出现争斗。是因为刘备已经愤怒!

因此。如果我们进攻蜀。吴可能会同意与蜀停战。但我们攻吴。盛怒下的刘备很可能会继续攻吴!

何况。吴近蜀远。我们渡江攻吴。准备时间短。东吴就算想要防御我们。也来不及和刘备媾和!

曹丕还是放不下天子的面子。坚持不想“伤天下降者之心”。因此。否决了刘晔的意见。下诏征求意见:到底要不要联吴伐蜀?

3、按兵不动。坐待吴蜀两弊

他认为。天子的军队。就应该像泰山一样巍然不动!让孙权和刘备去打就可以了!等到双方打得差不多了。孙权请求时。我们再见机行事。一举破敌。

另外。现在正式河水高涨的时候。用兵不利!

实际上。王朗的意见。基本和曹丕类似。就是联吴伐蜀。只是不主张立刻出兵。

广泛听取意见。是好作风。可是。既然是讨论。就要有明确的结论。曹丕君臣在这次讨论后。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在东吴求援的情况下出兵。那么。如果东吴不求援呢?这是典型的无意义的讨论结果!

被孙权戏耍。坐失良机。

坐山观虎斗。是好主意。但前提是:老虎是可控的。

第一招:贬低你的地位。出你的洋相。

没有人愿意跟着一个窝囊的领导。

曹丕正式派人册封孙权。使者威仪嚣张。孙权屈尊接受。

群臣见之。无不屈辱无比。痛哭流涕。

曹丕又不断派人来索取各种珍宝、特产。口气仿佛君对臣。

孙权被迫就烦。同时。安慰群臣:他要的东西。不过是些石头。我以轻换重。有什么不可以呢?

第二招:遣子为质。

曹丕要求孙权把儿子孙登送到洛阳来。

孙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儿子可不能说送就送呀!没关系。孙权玩起了老赖本色。

曹丕派出催促的使者浩周也是个能忽悠的人:“陛下不相信你会送太子为人质。我以全家性命担保您一定会送!现在您一定要送呀。不然我全家性命···”

孙权泪流满面。指天发誓:“您放心。我一定把太子送来。请您先回。我立刻安排!”

随后。孙权写信:“之前我一直没送。是因为我儿子还太小。做父亲的不忍心。现在。我觉得可以了。这样。以十二月为期。我一定送来!而且。太子的老师张昭也来!对了。我这里不只有儿子。还有女儿。不知道我有没有荣幸成为皇亲国戚?”

在糊弄完曹丕的政治攻势后。孙权转守为攻:“刘备不断派遣人来打。请陛下拉我一把。派兵出秭归。去打下刘备!”

堂堂曹丕原本就为没有联吴攻蜀遗憾。只得摆架子:“我知道了。当初汉光武帝能平定陇右和四川。都得益于冯异、岑彭。希望你以冯、岑为榜样!”

后记

在孙权老赖地拖延下。他终于迎来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夷陵之战后。孙权的态度转为强硬!

曹丕大怒。发起三路攻吴。一败涂地!

但是。后来在抗击曹丕三路攻吴中表现出色的孙桓、朱然、潘璋等人。当时都在夷陵战场作战。可见。当时的夷陵战场很可能云集了东吴的主要精锐。

因此。曹丕如果选择夷陵战役期间发兵进攻。比后来发起的三路攻吴要有利得多!

曹丕的失误。在于决策效率低下

曹丕这次失误。错失了几十年一见的良机!

曹丕因为不想伤天下归者之心。是很不合时宜的。


正因为这种形象的树立。使天下人认识到曹操是干大事的人。使张绣等人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曹操。

可是。曹丕时。天下已经是明显的三足鼎立局面。彼此的势力范围、人心倾向都已经明朗。不容易因为外交、“道德”因素而有大的变化。彼此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各方的力量对比。

曹丕却因为怕失去归这之心而无所作为。坐失良机。是非常迂腐的!

所谓坐观成败。待其两弊。也是非常迂腐的。

我们常常纠结过去人的金玉良言。可是。古人的金玉良言。是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说出的。如果不能深度读史。结合实务。仅仅只是盲目断章取义。就不免陷于迂腐了。

读史明智。祝君把握机遇。一路顺利!

其他观点:




综上。如果曹丕在夷陵之战陷入胶着之时。迅速出兵东吴。还是很有希望灭掉东吴的。占领东吴后。蜀汉也就不能长远了。可是历史的走向从不以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而夷陵之战则彻底的形成三国正式鼎立的局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北海茫月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4:25

    曹丕,孙权,东吴,刘备,之心,不出,迂腐,的人,的是,之战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4:25

    没想到大家都对夷陵之战前后,曹丕本有机会一统天下,为何却始终观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4:25

    刘晔却力排众议:“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