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与“求忠臣者必出于孝子之门”………
我认为尽忠孝不能两全。与忠臣必岀于孝子之门。这两者并不矛盾。
一般在家能孝敬父母者在国必能尽忠。知忠孝的人深明大意。往往在国难当头时。会舍小家顾大家。而尽孝者的高堂或其亲族。同样也会深明大义。在国家危急之时。全力支持家人去为国尽忠。
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宋代岳飞之母。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义举鲜为人知。
其他观点:
不矛盾。不孝之人不忠。不忠之人不孝!
其他观点:
忠孝。家国。其实就是个辩证关系。一体一统。协和同体。
一个身负家国天下使命的人。当他遇到家与国、忠与孝的直接冲突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情形呢?会不会说。就是有忠没效、有效失忠了呢?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吗?其实。古人早已经替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忠孝是一体的。一致的。这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丁忧”与“夺情起复\"。爱父母和爱邦国可以看作是一体的。
一个不爱父母。不效忠父母和家庭的人。很难说他能够有国家大义。去爱他的国家;反之亦然。一个抛弃父母之邦的人。又能置父母家庭于何地?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古代的忠与孝的一体解决方式。
什么是丁忧呢?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作为身负家国天下使命的朝廷命官。不管你官多大。在父母逝世后必须要向朝廷、向皇帝申请离职。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期间。不允许有婚庆舞乐等娱乐性质的活动。父母养育你三年。你才能够站起来。会说话。开始你的人生历程。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一个人。他必须要善待父母。要效忠父母。要守孝三年。当时就是怎么个规定。就是贵为一国之君的天子。皇帝。他也有类似的祖制规定。我们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守丧期间。对匈奴都要采取和亲、容忍的政策。不能轻言战事。这是帝王的孝道。也是对国家的负责和忠。
但是呢。如果有突发事件怎么办?或者说是国家大计正好必须要用到这个人。又比如他是战争期间前线的军事指挥官。而他父母刚好去世。这样情况下怎么办呢?夺情起复。朝廷可以”夺情“。
夺情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一个朝廷命官。他的岗位非常重要。其他人不能够顶替他。比如正在参战抵御外辱。怎么办呢?朝廷就可以采用”夺情起复”的制度。就是你可以继续在岗在职为国家服务。但是要脱去官衣官帽。布衣理事。穿着便装继续做事情。虽然没有放任回原籍。不能为去世的亲人守孝。但是也要节制。有一套规定。素食淡饭。清心寡欲。杜绝铺张和娱乐性活动。又不影响继续为朝廷效命。这就是夺情。三年期满。朝廷可以起复。重新任命你的官职。或者官复原职等等。
所以你看。这样的话。家与国。忠与孝。灵活变通后。其实还是一体的。是一致的。保全的。
第二、历史上的忠孝两全:丁忧夺情事件。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事件人物就是明朝的首辅张居正了。
丁忧夺情起于两汉。唐朝松懈。两宋程朱理学盛行。继续严格。到朱明时代。丁忧规定就非常严格了。收窄。
明朝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
就是说。不管你什么理由。除了边关军人。其他人在父母丧葬期间必须一律请辞回原籍。为父母守丧三年。期满。才可以重新归队朝廷复命。重新被启用。
明朝万历五年。小皇帝万历刚刚被扶上帝位不久。张居正也恰好刚刚把持住朝局。成为顾命大臣和内阁首辅。一个是万历小皇帝还是个小娃娃。没有亲政能力。一个是张居正所处的局面。刚刚把持朝政不久。还没有稳定。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张居正的私心。他有意要继续强化朝纲。强化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身份。当然。也是为了更好的继续大刀阔斧地推进他的改革。
在小皇帝还不怎么懂事的情况下。作为朝廷首辅的张居正被“夺情”了。张居正的父亲正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去世了。他以“夺情”的名义继续为朝廷效命。把持朝政。厉行革新。以万历小皇帝的名义推行新政。他并没有按照明朝的制度辞官回祖籍为逝去的亲人守丧。丁忧。
作为首辅。皇帝年幼。张居正的做法是不是有不妥当的地方呢?是不是违反了明朝的丁忧制度呢?这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其实硬按条文制度来说事的话。张居正确实是做得不够好。有违反制度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当时许多大臣的不满和非议。我们知道。万历皇帝是张居正一手带大和调教出来的。也深得万历的支持和爱戴。可是呢。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却咬牙切齿地刨了张居正的坟墓。割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功名。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跟张居正的强势、独断专行不无关系。关键一点。万历后来反思张居正种种。认为张居正所谓不得已的“夺情”不回去守丧。是对万历皇帝的一种弄权。权术。我万历那个时候怎么懂这些?还不是你张居正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自己说了算?所以。万历帝感觉被张居正给戏弄了。耍了。刨他坟墓。这其实就是一个臣子和皇帝的态度问题。真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啊!张居正生前多么显赫。一个权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悲夫!
可是反过来讲。张居正的所谓自我违制逾规“夺情”。得以使张居正的万历新政能够顺利推进。张居正在位期间。一改朱明往日陈旧颓废。创造了朱明万历朝的新辉煌。可谓是功莫大焉。《万历十五年》很多人都读过。就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多认为。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完全推翻张居正的变革。正是大明王朝走向衰落和覆灭的原因。
所以。在家与国。忠与孝的关系上讲。张居正做的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客观上应该是最为正确的选择。我们可以认为。张居正是符合忠孝两全的。他的做法体现了家与国、大我与小我、忠与孝的一体和合。是符合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观念的。
第三、忠义必是孝子。忠勇护国千秋民族英雄岳飞岳武穆的忠与孝。
岳飞岳武穆。伟大的爱国民族英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每每听来。都是热血沸腾。仰慕不已。
岳飞汤阴人氏。安阳濮阳之间这块地方的人。故事有说岳飞幼年时候。家乡发大水。黄河泛滥。水灾。一家人被冲散。母亲把他放在一口大缸里。在齐腰深的水里推着他。才得以存活下来。
岳飞小时候就和母亲相依为命。习武练文。英雄了得。后来被赵宋招去统领军队。
岳飞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小时候就砍柴煮饭给母亲吃。小小男子汉就撑起一个家庭。娶妻后。更是和妻子相敬如宾。也更加孝敬老母亲。老母亲为了激励岳飞守护家乡、抵御金兵南犯的志向和决心。亲自用绣花针在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就是老母亲教导岳飞的忠与孝。家与国。
岳飞没有辜负老母亲和赵宋将士对他的期待。屡战屡胜。成为抗金的中坚力量。他不能够退却啊。家乡汤阴几度易手。古都开封已经沦丧。大好河山狼烟四起。中原故土一片狼藉。万千黎民处于金兵铁骑蹂躏践踏之下。岳武穆没得选择。对家乡父母父老。对赵宋江山社稷。忠与孝。岳飞做到了齐全。
所以你看。忠与孝。在岳武穆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堪称完美。人臣仕子的楷模。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题主所言忠与孝。本质是一体的。可以得到实践和统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23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张居正,万历,朝廷,父母,岳飞,的人,明朝,皇帝,是个,民族英雄
没想到大家都对“自古忠孝两难全”与“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是否矛盾?为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与“求忠臣者必出于孝子之门”………我认为尽忠孝不能两全。与忠臣必岀于孝子之门。这两者并不矛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