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鲁国为什么会胜利?
原创

《曹刿论战》中鲁国为什么会胜利?

好文

热门回答: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曹刿敢说。鲁庄公可以听

试想。如果当时政治专横。无法谏言自然也就不可能君臣坐在一起谈论国事了。自然也没有了论战之说。

曹刿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说。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

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

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同仇敌忾

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

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

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

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避其锋芒,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

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其他观点:

鲁庄公是勤政爱民的好君主。一、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二、战场上有曹刿的正确指挥。优选了最佳的进攻时机。

其他观点:

《曹刿论战》载于《左传.庄公十年》。

大概因为此文太过精彩。清代吴楚材、呉调侯将其收入《古文观止》。遂有此篇名。

若问此战弱鲁何以战胜强齐。不外有三——一是庄公肯“礼贤下士”听从“庶人”曹刿的谏言;二是曹刿对此战以弱敌强有合理判断;三是曹刿战法得当。而庄公又能听从。

实际上。左丘明此段描写。大约主旨并不在于弱鲁胜齐。而在于文中出自曹刿之口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然。他所说“夫战。勇气也”。以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亦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言。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武王破殷。“封周公旦于少皞之墟曲阜。是为周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周公卒。子伯禽固以前受封。是为周公。”

鲁国一直不温不火。从伯禽算起。到庄公是第十六代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在位。这期间。除去与齐战于长勺。庄公没啥太可称赞的作为。

鲁与齐为邻。齐是太公望吕尚亦称姜尚的封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大概一是因为太公曾为文王、武王帝师;二是在周灭商过程中居功至伟。其地位可能还高于周公。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把太公望排于“第二传”。而周公排在“第三传”。

后来的齐国。“动静”亦大于鲁国。

第十五代国君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大约与鲁庄公同时。

此时已进入春秋之世。桓公是第一个“称霸”之诸侯。在管仲、鲍叔牙等辅佐下。会盟群雄。喝令天下。所以古人云。“五霸桓公为盛”。

相比之下。鲁庄公就“窝囊”多了。

先前。齐襄公将鲁桓公灌醉杀掉。“通其夫人”。乱杀无辜。欺臣霸女。他二弟纠跑到了鲁国。三弟小白跑到了莒国。后来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

当年秋天。齐桓公发兵与鲁国战于乾时。大败鲁军。他写信让鲁庄公杀掉二哥公子纠。庄公害怕。就把纠杀了。还按桓公的要求。把管仲交给了齐国。

这是庄公九年的事情。

十年春。齐国再次发兵攻打鲁国。就是《曹刿论战》所讲的那次战役了。

《左传》载:“公将战。曹刿请见。”

这时候。曹刿的“乡人”对他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孟子.梁惠王》论“庶人”云:“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说。庶人黎民。不到七十岁是不可以吃肉的。《左传》载。大夫以上。皆可日日食肉。

所以。曹刿的“老乡”或“乡亲”对他说。打仗的事情。是那些能够吃肉的人谋划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

可知。曹刿并非权贵而为“庶人”。

曹刿回答“乡人”说。“肉食者”固陋不通。不会眼光长远的。于是便去见鲁庄公。

居然。鲁庄公就“接见”了曹刿。

曹刿问庄公有什么理由可以迎战齐军。庄公讲了三条。曹刿认为。兵出有由。属“正义之师”。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就是请求当个“军师”或“参谋”。

又居然。庄公也答应了。“公与之乘”。同坐一乘辇舆。“战于长勺”。

后面就是开战以后的战况了。庄公再居然按照曹刿的战法。“遂逐齐师”。

获胜后。庄公“问其故”。曹刿就讲了“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曹刿是庶人。但也是“能人”。

此文表达的。是类似于“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思想。

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新兴的潮流——一方面诸子百家争鸣。另一方面诸侯礼贤下士。

此战以弱胜强。庄公无非是在正确的时间听取了正确的谏议用对了正确的人。

齐桓公也是。作公子时。他曾被管仲手下用箭射中了衣带钩。即位后。原想借鲁庄公之手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但后来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导。说我和高傒可以辅佐治理齐国。但要称霸天下。就一定要靠管仲了。所以。齐桓公向鲁国要回了管仲。后来。管仲确实帮了桓公大忙。

而当时。鲁国有人劝庄公不要放管仲去齐国。应该把他杀掉。庄公不听。大约。这个庄公也是一会明白一会糊涂的。

《史记》没有记载“长勺之战”。也没说到曹刿。但说到了庄公手下一个“曹沫”。

“刿”“沫”古时音近。古人认为这讲的是一个人。但也众说纷纭。

曹沫应该是“庶人”。《史记.刺客列传》中。第一个讲到的就是曹沫。

庄公十三年。齐国再次攻打鲁国。鲁国扛不住。于是庄公请求割让遂邑给齐国。桓公应允。但当桓公庄公在柯地会盟。马上要“签约”的时候。曹沫突然用匕首逼住桓公。说不归还遂邑便“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桓公只好退还了这块土地。

此事《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载。

或许这个曹沫。即《左传》所言曹刿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少女恶习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3:46

    管仲,齐国,史记,鲁国,庶人,周公,桓公,左传,的人,国君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3:46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刿论战》中鲁国为什么会胜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3:46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曹刿敢说。鲁庄公可以听试想。如果当时政治专横。无法谏言自然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