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
原创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

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其实呢。曹刿论战这段记载。明显有意模糊和隐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真实的曹刿绝不是普通人。因为。不要说在春秋时期这种注重血统和门第出身的年代。就是咱们现如今提倡人人平等的年代。有哪个高级官员。愿意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表高论呢?

事实上。当众多高级官员愿意坐在一起。听某个小人物发表所谓的高论时。本身就证明。对方早已经不是什么小人物。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权力者都非常官僚。在激烈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权力者为了拉拢人才。自然都会表现的非常开明。

这种观点。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有人认为。众多高级官员会开明到。愿意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讲如何治国安邦。本身就证明他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

举个很简单例子。现在的众多公司。竞争都是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谁听说过。一个公司的众多高管甚至老板。会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大讲如何经营公司?

当然。我们谁又听说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因为给某个企业的众多高管发表了一通大道理。于是就成为这个公司的高管?还是那句话。当你有资格让一群高管、甚至是老板坐在一起。愿意倾听你讲大道理的时候。本身就证明你已经非常成功。

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

表面上看。成功就这样简单。但问题是。不要说别的。只要你能修炼的。有机会跑到众多高级官员面前。让他们愿意倾听你发表一套不管有没有道理的高论时。你就已经非常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曹刿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村夫。对此我还特意查过史书。而据史书记载。曹刿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他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而鲁国国君的先祖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也就是说。曹刿本身就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加上他又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自然有资格让鲁国国君和大臣们听他高谈阔论。

事实上。假如曹刿真的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不要说一个国君与众多大臣。就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板与高管。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讲如何管理、如何经营、如何规划的;更不会因为他讲的好。就直接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他。

其实。曹刿论战之所以让大家觉得很神奇和喜欢。只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普通人渴望一步登天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不知名的草根。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突然受到某个大人物的赏识。于是一跃踏上成功的快速通道;这种故事永远受人喜欢。但是很遗憾。类似的故事。永远只是故事。

当然。这是题外话。在曹刿论战之后。史书上有关曹刿的记载。就是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他劝谏鲁庄公不要到齐国观看祭祀社神。但庄公却没有听他的建议。此后。史书上就再没有关于曹刿的记载。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个叫做曹沫的人。他也是鲁国的将军。也曾指挥鲁军和齐国作战。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工在柯地会盟。曹沫将军趁机靠近齐桓公。用匕首威胁齐桓公退还曾侵占过的鲁国领土。否则就跟齐桓公同归于尽。齐桓公无奈。只好同意了曹沫的请求。

后来。有人说这个曹沫。实际上就是曹刿。因为在先秦时期“刿”和“沬”发音相近。可以通假。而且他们生活的时间也相同。当然。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所以是真是假暂时还无法确定。

其他观点:

齐桓公欲称霸。第一步就要压制鲁国。再威服诸侯。

因此。齐鲁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长勺”之战。曹刿也首次出现于史书中。他在战场上帮助鲁庄公打败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战)

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歇”深谙“敌疲我打”的用兵之道。但是却有违春秋时代的战争法则。说明了当时曹刿的名声并不好。

那个时候流行的是“堂堂正正。列阵而战”。两国军队找个宽畅平坦地方。堂堂正正列阵而战。一举定输赢。如果在战斗中抓获了对方的国君。之后也还是要放回去的。这在当时被称为义举。

直到《孙子兵法》的出世之后。孙武在兵书中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才在理论上将战争拔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但是曹刿的“不按常理出牌”也并不能改变齐强鲁弱的格局。鲁国在之后三次败于齐国。

(挟持齐桓公)

在《齐太公世家》这一段记录里点出了曹沫三败于齐。直到齐桓公五年。即鲁庄公十三年。鲁庄公割地求和。

史学家认为此曹沫(huì)即曹刿(guì)。曹刿大胜齐军。则必有封赏。到了十三年鲁国求和。仅仅三年时间。鲁国并没有发生君臣相忌的记录。

《管子》一书中。“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管仲曾经提醒齐桓公说。曹刿这个人没有信誉。不讲道义。也就此将曹沫和曹刿定为一人。本人认可这一观点。

齐桓公与鲁庄公定于柯地会盟。谈判割地一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提醒。结果在宴会上被曹刿用匕首挟持。不得不归还了曾经侵占了鲁国的土地。

看来。曹刿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按常理出牌啊!

(曹刿与鲁庄公剧照)

而在曹刿没有发迹之前。他本人应该也是“国人”的级别以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的阶层可划分为国君、士卿、国人、野人、奴隶五个等级。

能够去拜见国君并且有权力提意见的人最起码是“国人”级别以上。因为国人是可以议政的。而野人和奴隶是不可以议政的。

比如。后来的郑国子产在改革的时候曾经说过的“不毁乡校”。乡校就是国人议政的地方。

子产变革之初。便遭到了国人的极力反对。但是子产非常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周厉王被轰出国都)

到底在春秋诸侯国中。国人到底具备有怎么样的权力和威力呢?

事实上。国人也是统治阶层之一。他们拥有庄园、土地、家臣、奴隶和私人军队。只是多或少而已!

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爆发出来的力量。可以瞬间改变一时一地的政治格局。

而曹刿能够见到鲁庄公。说明了他肯定是国人级别以上。他去见庄公的时候。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见鲁庄公)

由此可见。齐桓公九合诸侯太过耀眼。鲁国从此之后。成了其附庸之国。曹刿再也没有了像“长勺之战”、“挟持桓公”这类改变时局的亮点。所以也没有再出现在史书之中。

个人认为。曹刿对鲁国有功。并且以他“国人”以上并且曾任过“大夫”的身份与地位。其结局应该是得以善终。

资料来自《左传·庄公十年》

《齐太公世家》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其他观点:

曹刿这个人。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左转中一种出现过两次。中间还相隔十余年。很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

曹刿的身份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短短几句话。包含丰富的信息。

“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即将和齐国作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而且很顺利的就见到了。说明曹刿的身份不一般。绝对不是普通的平民。而应该是有贵族身份的士。

有人考证。曹刿可能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这就扯得比较远了。相隔四百多年的时间。谁也说不清楚。就像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一样。时间太过久远。谁能说清楚?

曹刿论战以后去了哪里?

可能是归隐山林了。

曹刿论战是公元前684年。十三年以后。公元前671年曹刿再次劝谏鲁庄公。劝他不要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一次鲁庄公没有听他的。

为什么我们推测他会回归田园呢?因为从曹刿论战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曹刿对于“肉食者”的鄙视和憎恶。他之所以出山助战。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一展抱负。而是出于对鲁国的热爱。等到国家读过难关。他不愿意与“肉食者”为伍。还是会回到田园。13年以后。鲁庄公要去齐国观看祭祀社神。曹刿认为这样很不妥当。会损害国家利益。所以再一次站出来进行劝谏。

劝谏失败以后。曹刿心灰意懒。回归田园。从此不问世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3:47

    国君,鲁国,齐国,齐桓公,论战,国人,小人物,名不见经传,劝谏,史书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3:47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3:47

    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当然。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