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有哪些贡献?
原创

曹植有哪些贡献?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

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1.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

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

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2.”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

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壮哉美哉。美哉壮哉!

所以《多岁堂古诗存》称“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吴质《答东阿王笺》即以“文彩巨丽”赞美曹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将“华丽壮大”作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呜凤也。”高度评价了风骨与词采的统一。并誉为文中凤凰。同时讥笑有风骨而缺文采者为文中鸷鸟。有词采而乏风骨者为文中野鸡。

陆机、谢灵运、谢眺等人。受曹植“词采华茂”的影响。以至愈演愈烈。繁衍出六朝诗歌的“采丽竞繁。刚健不闻”;另一方面。左思、鲍照。其实还包括阮籍、陶潜、庾信、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继承发展曹植“文中鸣凤”的精神。形成“盛唐雄赡”的壮美诗风。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上接“汉魏风骨”。要求新诗歌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要求风骨与清发的结合。皆与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脉相承。

3.曹植诗“情意有余。汹涌而发”。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左右摇摆。确立了抒情的文化品格。

《诗经》以言志抒情为主。其中有少数诗歌。如“民族史诗”、《七月》、《氓》等有明显的叙事倾向。《楚辞》也以抒情为主。但叙事性大为增强。《离骚》作为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回顾半生经历。探索未来道路。便大量用赋的手法;《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也多用体物铺叙笔法;《卜居》、《渔父》更是明显的散文化、叙事化。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东门行》、《病妇行》、《孤儿行》、《陌上桑》等皆为成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达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又以抒情为主。

中国诗歌虽以抒情言志为发端。但其发展实在是依违于志、情、事之间。左右摆摆。自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始。中国文学方觉醒、独立。中国诗歌方确方向。以情为本。然“文气”说、“缘情”说的出王主要受到建安诗歌的启发。而真正代表“文气”、“缘情”理论的实绩。以创作实践确立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诗人。当首推曹植。

“七子”中唯王粲、刘桢多抒情诗。但数量、质量皆远不能与曹植比肩。曹植诗“本乎性情。慷慨高歌不减乃父。“柔情丽质。不减文帝”。并且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达。《白马篇》之豪壮、《薤露行》之慷慨、《送应氏》之悲凉、《七哀诗》之哀怨、《美女篇》凄婉、《杂诗》之缠绵、《赠徐干》之坦诚、《野田黄雀行》之沉痛、《赠白马王彪》之沉郁、《当墙欲高行》之愤激、《泰山梁甫行》之凄惨……

4.艺术质量上。曹植五古深于取象。善为比兴。大量诗作。通篇用比兴。在建安诗坛。可谓“集比兴之大成”、“开一代风气”。

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结语。曹植以前。古诗不假思索。无意谋篇。自曹植。方“有起。有结。有伦序。有照应”。并且“结名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曹植有此成就。实在是大不易;曹植诗功于锤炼。善为警句。而曹植以前。古诗“平平道出。无用工字面”。自曹植。方锻字炼句。后世诗人争相效仿。甚至“唐人诗眼本于此”;

曹植诗对仗工整。平仄妥贴。对齐永明体及唐近体诗。也多有启发;曹植诗词诗采华茂。粲溢古今。却“浑然天成”、“文质适中”。将乐府诗的通俗和《十九道》的典雅相融合。“形成自己全新的语言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式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虽然诗歌的艺术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人为因素。大家手笔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古人将曹植列“古今三大诗家”或“古今四大诗圣”。这绝非过誉之词。这是由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所奠定的。

其他观点:

曹植的主要贡献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评价: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主要成就或贡献

诗歌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 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这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学贡献。 曹植长于五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给五言诗奠定基础的文人。他极大得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和反映百姓生活的能力。对后世的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影响深远。

■ 诗歌声韵和形式: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建安时期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因此在诗歌声韵和形式上。曹氏父子都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诗文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风格。又有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

■ 经典名篇无数 千古名篇。万世景仰。曹植诗文辞赋、书法、画论俱佳。其代表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画论

曹植著有《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它可以同汉代的《毛诗序》相提并论。《毛诗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谈诗歌的文章。阐述诗歌的伦理教化作用;《画赞序》则主张绘画在\"教化\"方面应具有的功用。这当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这里明确了绘画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肯定了绘画艺术的地位。则是很重要的。 [12]

曹植明确提出画能“存乎鉴戒”。而且这种“鉴戒”还不是图解式的进行。而是通过绘画艺术形象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共鸣产生的。他谈到绘画引起观画者的感情反应。有“仰载”、“悲惋”、“切齿”、“忘食”、“抗首”、“叹息”、“侧目”、“嘉贵”等等。这是不同的人物画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丰富多样的感情反应。这就接触到了绘画艺术的特征。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接触这一问题。它与曹丕《典论·论文》第一次讲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两者在理论上可说都是开启以后那个文艺自觉时代的先声。

轶事典故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洛神悲歌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梵呗泰斗

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鱼山顶西侧。有一石壁。上写“闻梵”两个朱红大字。据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闻梵”处便是相传曹植当年闻听梵乐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为中华佛乐的创始人。在“闻梵”处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据说曹植听到的梵乐就是从这个山洞中传出的。曹植闻听的梵乐后来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为此曹植又被誉为日本佛乐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鱼山参拜曹植墓。并在墓前演奏曹植当年创作的梵乐。前不久。中国佛教协会、山东省佛教协会在鱼山山麓隆重举行了鱼山梵呗寺修复奠基仪式。这次修复鱼山梵呗寺。预计总投资1亿多元。寺院以鱼山为中轴线。主体工程有普渡桥、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方丈室。中轴左右分别建有地藏殿、观音殿、禅堂、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鱼山东麓还将建设万佛太殿、舍利宝塔以及梵呗佛乐大厅。在这次修复工程中。还将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铜铸观音像。鱼山梵呗寺俯瞰滚滚黄河。面临青翠群山。背倚鱼山。呈献给游人一个“白云、青山、黄河”的云水胜景。当人们登临此处时。自然会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气度。

其他观点:

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魏国 诗人。文学家。曹植是曹操第三子。因曾被 封为陈王。谥号“思”。世称陈思王。曹植 自幼聪慧。才思敏捷。被曹操所器重。曾一 度考虑废曹丕的太子位而传王位于曹植。但 因群臣强调“立长”原则而作罢。

也正因为 此。曹操死后。曹植为继位的曹丕所恨。差 点将其杀害。终生被排斥在主流政治之外。 曹植的文学成就乃是“建安文学”中 最高的。《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总 体上。曹植的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作两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其作为优游宴乐生活 的贵族王子。所写诗作大多是意气风发、文 采绚丽的风格。代表作有《白马篇》、《箜 篌引》等。而第二个阶段。随着曹丕称帝 后。其在政治上处处受到排挤与打击。对社 会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作品数量增多。且 思想更加深刻。艺术上也更给成熟。代表作 有《杂诗》6首、《七哀诗》、《赠白马王 彪》等。

钟嵘在《诗品》中称赞曹植的诗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曹植的诗歌在文 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其作为第一个大 力写五言诗的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这一条应该算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学贡献。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建安时期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因此在诗歌声韵和形式上。曹氏父子都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诗文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风格。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曹植更是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五言诗的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确立了五言诗在后世的主流地位。

千古名篇。万世景仰:曹植诗文辞赋、乐府、书法、画论俱佳。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达了郁郁不得志的激愤。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气度与精致并存。其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更成为千古名篇。文坛奇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4:00

    曹植,建安,诗歌,中国,风骨,乐府,洛神赋,楚辞,骨气,情文并茂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4:00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植有哪些贡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4:00

    “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