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下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白话文翻译?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原创

推荐一下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白话文翻译?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前赤壁赋》

原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愿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舮千里。旌祺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儿友麋鹿。驾 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傲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随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知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旣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乘船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纹不起。于是我举酒敬客。吟诵《明月》诗篇里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银白的霜雾在江上弥漫。波光闪闪。与青天相连。任凭这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飘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多么浩瀚啊。船儿宛如凭空驾风。不知將停在何处;飘飘摇摇啊。我们好似离开人间而独立。生了翅膀变成神仙。

在这里。我们越喝酒越高兴。于是敲击船舷唱起歌来。唱到:“桂木做的棹啊兰木作的桨。击打着清澈透明的江水。迎头穿过那流动的银色月光。我的情怀啊。深远而无穷。远望那美人啊。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位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起来。那声音呜呜咽咽。既像哀怨又像爱慕。宛如哭泣又如倾诉。余音袅袅。恰似细而不断的丝缕。这箫声使潜伏在幽深洞穴的蛟龙起舞。使居住在孤零零的小船上的寡妇哭泣。

我不由因忧愁变色。理一理衣襟。挺直身子坐着。问客人道:“为什么箫声这样凄凉呢?”

客人答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河环绕。草木茂盛。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所困的地方吗?当年他攻破荆州。出兵江陵。顺流东进的时候。战舰千里相连。旗帜遮住了天空。临江饮酒。横握长矛作诗吟咏。真是一代英雄啊。但是如今他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不过是砍柴捕鱼。在江边沙洲活动。我们和鱼虾为伴。同麋鹿交朋友。乘着一叶扁舟。举着葫芦瓢来互相敬酒。我们像蜉蝣一样把短暂生命寄存在永远不老的天地。渺小的如同沧海中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那长江的无穷。希望同神仙一起遨游。抱着明月而永生。既然知道不能马上实现。只好把这袅袅的箫声托付于悲凉的秋风。”

我对客人说道:“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像这不断流淌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流去;犹如那时圆时缺的月亮。可是没有一点增减啊。因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它。天地万物在一眨眼的时间内也不会保持原样。若从不变的方面来看它。那么万物和我都是永恒不灭的。又何必羡慕江水和月亮呢?再说这天地之间。物各有其主。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看见了就成为悦目的颜色。获取它们没有禁令。享用它们不会枯竭。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些是我和您能共同享受的快乐。

客人高兴的笑了。洗洗酒杯又喝起酒来。菜肴和果品吃光了。杯子。盘子乱放乱摆。大家相互紧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名义上是管理地方军事的助理官)。这篇赋是在度过了两年多苦闷贫困的谪居生活之后。于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写的。它反映了作者当时复杂、矛盾的心情。在长江、汉水流域共有五个地方叫赤壁。三国“赤壁之战”旧址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境内。但本文苏轼所游赤壁。是当今湖北黄冈的赤壁矶。两者并非一地。

全文以作者感情的三个起伏来分成三个段落。先从清风和明月交织的江山美景中。写出作者被引起的“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从对历史人物的凭吊中又跌入了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仍从眼前景物立记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赋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赋的传统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折、挣扎和解脱过程服务的。苏轼这种齐物我、等荣辱、同生同死生的处世哲学。对于一部分在政治上失意的士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即使他们能在受到政治打击后仍不厌人不厌世而保持乐观的精神。但也会导致产生纵情山水、得过且过的避世倾向。但他能够一贯保持正直不阿的品德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其他观点:

一。前

《前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官贬黄州时期。王安石变法后。苏轼连续上书反对变法。并请调外任。尤其当他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缘诗人之意。托事以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新进权贵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于元丰二年(1079)寻章摘句。罗织罪状。弹劾苏轼“讪谤朝廷”“指斥乘與”。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府。《汉书-朱博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当了一名闲散小吏。《前赤壁赋》就写于黄州任所。

二。賦

《前赤壁赋》表现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作者讴歌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赞美了英雄的业绩。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倾吐了胸中的郁闷和不平;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些逃避现实。随缘自适的思想情绪。但作者处于逆境中。沒有消极颓废。而是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精神和洒脱的态度。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人说此赋是“在诗情画意之中向读者注入腐朽的人生哲学。”这恐怕是不合适的。古人论者有其题旨是“发遗世之响”。有说是“吊古今不尽之意”。有说是抒“山水之癖”。有说是“发胸中旷达之思”。今人论者多说其咏物寄概。阐述人生哲理。更有人立言说此赋乃苏轼借史事暗托元丰四年宋王朝军队灵州之败。讥变法派与宋神宗的。另有宏旨深意。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其永恒魅力之所在。

《前赤壁赋》中流露出明显的道释两家思想。与早年不同。苏轼后来极强调佛老思想与儒学的一致。他赞同“孔老为一”、“儒释兼通”。力求三教合一。他所倡导的“蜀学”。即为儒、道、释三家思想混合体。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前赤壁赋》中“变与不变”、“物我永存”思想及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的人生态度。显然来自佛老思想。这是苏轼在逆境中保持达观的精神支柱。他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所谓“达”。指识见通达、因缘自适。乃至临危履难而泰然自若。这在《前赤壁赋》中都有所反映。

《前赤壁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作者通过赤壁遨游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喜——悲——喜思想感情上的变化。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忧乐相寓。悲喜交织。文章意境优美、文字清丽、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思想的波折变化和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达到妙造自然的境地。文章运用赋体文传统的主客对答手法。骈散结合、笔调活泼。音节和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赋原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诗歌的一种。屈、宋作品和两汉赋。通称古赋。魏晋有骈赋。唐代又发展为律赋。到宋代欧阳修、苏轼。才打破賦的格律。开始用散文作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这种散文赋的出现。标志着文赋的成熟。使其尽洗齐梁骈赋的浮丽之气。《前赤壁赋)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三。赤壁

应当指出的是。苏轼游的是黄岗赤壁。不是据后人考证的湖北嘉鱼县东南或蒲圻县西北的真赤壁。长江沿岸。赤壁甚多。在今湖北境内称为赤壁的地方。就有五、六处之多。有人说苏轼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其实这种误会并不始自苏轼。唐诗人杜牧于会昌二年春至四年八月(842——844)任黄州刺史。曾有《齐安郡晚秋》一诗。齐安郡就是黄州。结尾两句说:“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是不是杜牧也把赤壁之战的地点搞错了呢?杜牧喜论兵。苏轼在黄州达七年之久。大概不至于搞不清赤壁之战的地点。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并没有明确肯定黄岗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苏轼为什么这样写呢?郎晔引晁补之《续离骚叙》说:“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云。”也就是说。苏轼只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罢了。苏轼曾说自己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当所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说文》):此恰可为《前赤壁赋》的注脚。

其他观点:

拜请赐教[祈祷][祈祷][祈祷][玫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6:14

    赤壁,苏轼,思想,作者,旷达,的是,神宗,赤壁赋,明月,月亮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6:14

    没想到大家都对推荐一下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白话文翻译?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56:14

    《前赤壁赋》原文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