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就拿“网红”张灵甫为例子来说事吧。1938年4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张灵甫。因为在军委会举行的黄陂校阅中成绩优秀。在王耀武力荐下升任第153旅少将旅长。所以万家岭战役中。张灵甫其实是正牌子旅长。然而一年多以后的1940年初。张灵甫的职务却变成第58师副师长。好像是升了。其实却没有了兵权。为嘛子呢?
因为到了1939年。根据南岳军事会议之前的决定。作为中央军嫡系步兵师的第51师。也不再设“旅”级编制。从原来的师辖二旅四团。改为师直辖三个步兵团外加一个野战补充团(杂牌军大多没有野补团)。也就是实现了从“方块师”到“三角师”的转型。减少了指挥层级以利作战指挥的灵活快捷。那么问题来了。原来的少将旅长咋办呢?
继续留在野战部队就两个出路。第一是晋升副师长。但还是少将衔。又不再是军事主官。其实是军权下降了。只能等着师长出缺;第二是出任各师的“步兵指挥官”。也是少将衔。类似于鬼子的“少将步兵团长”。直接管理三个步兵团的日常。上面有参谋长、副师长和师长。存在感不强。更没啥意思。所以张灵甫还算是被照顾了。
在1941年3月的上高会战中。因为师长廖龄奇参训未归。所以张灵甫是以副师长的身份。代理师长指挥作战。一直到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后。黄埔四期生廖龄奇稀里糊涂被冤杀后。张灵甫才转正成为第58师的师长。所以旅级作战单位啊。从有的那一天。就是个不尴不尬的角色。需要时会编组。也经常被撤销。
通常来说。军队中战术单位的最大编制为“团”。而战役单位的最小编制则为“师”。“旅”其实从性质来看。更贴切的称谓是“小师”。如果是独立的军事集团内部还无所谓。如果大型军事系统中同时存在“师”和“小师”两类编制。就有点乱套了。比如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的八个军中。其他几个军都是下辖三个左右的师。师以下为团。只有桂系的第7军直辖“旅”而没有师级建制。
(李宗仁)
1926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7军成立时的战斗序列是: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竑、参谋长白崇禧。辖九个旅18个团另两个独立团和一个入伍生团。总兵力37500人。桂军为何专设“旅”级建制呢?第一是部队来源成分复杂。李白黄都有旧部。如果只搞三个师的编制。人事上不好平衡;第二是在兵力不多的情况下。可以虚张声势。让其他派系包括对手根本不知道桂系有多大实力。
其实还有第三。那就是保留九个“小师”的架子。为桂系日后扩军提供了便利。李宗仁、白崇禧在北伐过程中。也是大肆招降纳叛。到1928年春击败唐生智以后。二次北伐前的桂系第四集团军居然下辖16个军9个独立师30多万大军。其中桂系直接掌握的也有8个军23个师。这速度你就说快不快吧?终于也引起了老蒋的警惕。于是必须打压桂系。
(黄绍竑)
这一时期桂军所有的“旅”都升格为师了。因为兵力大大充足了嘛。因此“旅”级编制在早期能够大行其道。也是各派系军阀兵力或番号不足、却又拼命想扩充编制的一个手段。比如奉军在袁世凯时期只有两个师的“合法番号”。那张作霖就偷摸组建了一堆“旅”来扩充部队。张学良的起家部队就是由卫队团升格的“卫队旅”。
那么“旅”级编制为什么时有时无呢?在民国年间的基本情况总结来说。作为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模糊角色。那就是:和平时期部队一“缩编”就冒出来。战争时期一“扩军”就取消掉。这是有脉络可循的。比如二次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老蒋就嚷嚷着要裁军。因此爆发了多次军阀混战。但是老蒋胜出以后。裁军和整编最后还是进行了。
整编的结果是。大批军、师级番号被裁撤。但是包括老蒋在内的各路军阀又都想保存实力。于是在师以下开始重新设“旅”。比如胡宗南的第1军期间被缩编为第1师。数万人马如果只编三个团怎么可能?那就得增加一级编制。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旅九团的“甲种师”、二旅六团的“乙种师”和二旅四团的“丙种师”。
如此也造成旅级的兵力并不一致。从4000人、6000人到7000人都有可能。那就得看是两团制还是三团制了。还得看各团是否满编。
(第74军的小炮兵)
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革命军基本是按照:路军(有的辖军)、师、旅、团这样的序列。一步步进行整编的。保留的军级番号很少。标准的“调整师”或者“整理师”编制都是师辖两旅、旅辖两团。比如宋希濂的36师、王敬久的87师、孙元良的88师、王耀武的第51师、彭善的第11师等等。注意啊。老蒋的所谓整编没有一次彻底完成过。所以这事不能抬杠。特例肯定有。
但是大规模战争一旦爆发。旅司令部的存在就使战场指挥多了一道程序。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后期。抗日军队的指挥层级繁琐成为一个致命问题。会战后期最多时。有战区、兵团(左、右、中央集团军)、集团军、军团、军、师、旅等七级战役司令部!战区长官部一道命令下去。要转手六次才能到达战术单位。乱得一批。
因此“旅”在近代大兵团作战中。逐渐沦为鸡肋建制。1938年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对战役编制的弱点进行检讨之后。兵团、军团和“旅”级建制都被取消了。经过逐级整理。到从1940年以后。野战部队里已经没有了“旅”级建制。它一般只存在于地方部队、杂牌部队、特种兵部队之中。比如什么警备旅、炮兵旅、独立旅等等。
不过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情况特殊。仍然保持着旅级番号。不列入普适性。直到1948年底。解放军才把所有的师、旅统一称为“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老蒋在1946年又搞了一次整编。准备把120个军都缩格为“整编师”(实际没有全部完成)。比如第74军当时有40000多人。不可能只编成三个团吧?于是“整编旅”的番号出现。“旅”级建制又冒了出现。当然严格来说。整编旅其实还是师级规模。第74军改制为整编第74师后仍然有30000多人。那么一个整编旅有多少兵力很明显。
解放战争进入深水区后。大兵团会战已是常态。双方都开始组建超大规模的“兵团”建制。再加上蒋军的军、整编师两类规模相同的番号同时存在。非常不利于战场指挥。于是1948年8月开会决定。所有的整编师恢复为“军”、所有的整编旅恢复为“师”。其结果就是“旅”这一级番号又消失了。
(何应钦和胡宗南)
形象点说。“旅”级编制就是个打酱油的。完全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和战争即时状态。来决定组建或者裁撤。也就造成了它“时有时无”的现象发生。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全部取消了旅级作战单位。统一为野战军、兵团、军、师这样的战役单位序列。并且一直沿续到上个世纪末。再后来随着和平时期精兵简政的需要。又进行了一波“师改旅”。
大抵是从2004年起。美军正式开始废除重型师等建制。所有直属支援部队下沉到各旅级战斗队。出现了一股“师改旅”的潮流。因此现在许多国家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也保有“旅”级单位。比如美国、德国、俄罗斯、法国以及印度等等。还是非常普遍的。在大国之中。貌似只有英国没有常规的“旅”级单位。
其他观点:
真不是。
仅仅从中国来说。自袁世凯创建北洋军之后1912年开始就设置旅。作为师的正式编成部分。当时采取一师二旅。一旅二团的方块制。由于师的数量限制。所以北洋军阀很快建设大量混成旅。混成旅就是多兵种合成单位。实际是小师。
蓝党军兴。1924年11月组建第一支武装力量军校教导团。随后又编制成教导二团出来。与教导一团合编为党军第一旅。这是蓝军第一次出现旅。后期蓝党采取苏联三三制的小编制。以军师团为组成架构方式。1928年后转为师旅团。军反而成为临时编制机构。但中间的特殊机构比如桂系。北伐第七军就是军辖9旅。
蓝军随后出现各种编制。甲种师比如胡宗南第一师。最多辖4旅13团4.3万比两个军都多。但大多数都是3旅9团。乙种师3旅6团。丙种师2旅4团。抗战初期因作战指挥不力。1939年统一改为师辖3团或甲种师4团。废除了步兵旅的编制。
1945年抗战结束。面临和平化的大众要求所以开始整编。军压缩为整编师。师压缩为整编旅。一个整编旅辖2~3个步兵团。少则7000。多则1万。后期蓝军主力都成为整编师3旅9团。1948年。又废除旅。改回了军师团。
红党这边最初没有旅。改编第八路军的时候是3师6旅12团。其后为避免引发委员长反对。地方新编到旅为止。解放战争开始华东东北华北是纵队师团制度。西北中原是纵队旅团。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红军的师旅是一个层次。
1948年11月全国整编。旅一律改师。也就没有步兵旅。但后期成立了炮兵旅等技术兵种。旅就是副师级。
当前。军改已经基本取消师团。改为军旅营制度。合成旅合成营已是主流。
从外军来看。旅也一直存在。
比如英联邦体系。一直没有正式的团级步兵建制。就如今天印度巴基斯坦。中校营长晋升就是准将旅长。上校职务一般对应炮兵团及内部高级参谋人员。
美国陆军现在也有很多旅。作为师下面的战斗编组来使用。团则更多成为了兵役等军籍机构。
其他观点:
最早设立旅的是中国新式军队的先驱北洋军。北洋军一开始用的也是老套的“镇、协、标、队”等单位。但民国建立后他们就马上学习了西方的军队编制。那时的北洋军的最高编制是师。而一师内有两个旅。一旅有两个团。这在中国军队中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袁世凯还挺时髦。
但随着部队的发展。原本的师编制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北洋军又多出了不少混成旅。也就是将各个兵种的部队放到同一个旅中。这种旅的人数没有定数。但往往要比一般的步兵旅更多。有的混成旅甚至编进了一万人。与一个师无异。毫无疑问。这种混成旅的战斗力也比步兵旅更强。有些混成旅头上也没有师的制约。可以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也方便了高层调动。
此后旅变得异常灵活。还被一些军阀作为扩编的工具。一旦高层不批给他们更多的编制。他们就拿旅作为幌子。不断增设旅级单位。那么师实际上就变成了军。旅实际上就变成了师。壮大了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对上层有个交代。等到日后能够合法获得编制了。再将旅一一改为正常编制。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军阀内部的旅级单位时有时无了。
民国早期的编制基本都是师、旅、团级。但随着战争的需要。军级单位渐渐多了起来。军队编制体系也开始呈现复杂化。这时候旅的尴尬处境就体现出来了。如果为了战术使用旅。旅显得有些大。如果为了大的战略去使用旅。旅又太小。不适宜兵团作战潮流。于是有些军直接领着一堆旅。绕过了师。这是为了能够直接指挥一线部队。有些师下面则压根没有旅。尽是一些团。这是因为师的人少。没有必要编出旅。总的来说非常混乱。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结束后。名义上统一了中国。社会便开始呼吁和平、呼吁裁军。蒋介石响应了社会要求。于是将大量的军缩编成为了师。但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缩编。本质上没有减少军队人数。这时候的师就相当于军。甚至许多师比军的人数还要多得多。那么旅实际上就相当于师了。蒋介石的做法颇有掩人耳目的意思。等到抗战爆发。军队里又逐渐多出了各种各样的军。这时候的旅便不吃香了。许多旅被整合为师。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再一次响应社会要求。将军级单位缩编成所谓的整编师。重复着上一套操作。可等到解放战争打响。蒋介石还是恢复了许多整编师的军级编制。还组出了不少大兵团。
我军一开始很少设旅。是在被整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才设了旅。当时我军能拥有的合法编制有限。为了避免与国民党产生摩擦。所以把各种新编出的部队以各种各样的名头塞进了师、旅里。师甚至都相当于国民党的一个方面军了。旅则相当于国民党的一个集团军。但没办法。这都是权宜之计。抗战后各个部队经过了多轮整编。于是就很少再见到旅了。大多被师所取代。毕竟师能容纳更多的人。也更适宜兵团作战。等到解放战争结束后。连兵团都陆续被取消了。只留下了军、师、团。只有像炮兵等特殊兵种因人数少、武器少。不好编组。所以仍有采用旅级单位的。
现如今国际上比较流行“师改旅”、“团改营”。一方面是因为战争需求不高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作战需求。于是将指挥层级简化。旅、营非常能体现高、精、转。所以流行了起来。但不是所有国家的部队都能做到师改旅。像俄罗斯。在作出尝试后便察觉到自身战斗力有所下降。于是又改回去了。更别说日韩等国了。可以说只有真正的陆军理念走在前沿的大国才能做到师改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307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部队,单位,番号,解放战争,师长,作战,北洋军,兵团,军队,国民革命军
没想到大家都对“旅”这个编制为什么在军队中时有时无?现在都哪些国家还在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就拿“网红”张灵甫为例子来说事吧。1938年4月。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张灵甫。因为在军委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