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社会你辛哥。人送外号“辛青兕”。 他曾带50个小弟突袭五万金军大营。将叛贼张安国一刀砍了;他创建飞虎军。气得皇帝跳脚将他辞退;他给儿子取名辛铁柱。土味气息满满。
年少时。外族入侵。辛弃疾满腔复国壮志;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中年时。建立飞虎军。遭人陷害。退隐山居;晚年时。醉里挑灯看剑。从未放弃战斗的欲望。
那个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其实是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将才。他的胆魄与侠义。会让你颠覆对他的认知。
01少年英雄
如果说。历史上最牛的大爷是谁。非辛弃疾莫属。读过他的诗和词。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位文绉绉的书生。其实。带兵打仗才是辛大爷的主业。
辛弃疾。公元1140年出生于济南历城。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辛弃疾出生这一年。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岳飞班师回朝。从此再未提起北伐。
2岁时。尚是孩童的辛弃疾不懂。过年是开心的。为何大人们满脸忧愁。长大后他知道。那一天。岳飞被皇帝赐死了。
这个戎马一生的男人。曾是大宋的希望。但是。他被猜忌。被诬陷。最后死于非命。背上的“精忠报国”显得尤为讽刺。
北宋灭亡的时候。辛弃疾的家族因为族人众多。无法南渡。只能留在这片沦陷的国土上。祖父辛赞为了求得生存。在金国做了官。
然而。辛赞虽然身体臣服了。心却没有。他无时不刻不想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他给孙子取名“弃疾”。或许是希望他能和霍去病一样。驱除外族。保卫疆土。
然而。年幼的辛弃疾没能明白祖父的良苦用心。他只知道。他的日子是快乐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7岁时。父亲辛文郁秘密训练的辛家军被金人发现。辛家军被一举屠尽。父亲虽中箭逃脱。最终还是毒发身亡。母亲日夜伤心。也撒手人寰。
这一年。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终是尝到了失去父母的苦。也读懂了祖父眼中的忧愁。
父亲去世后。祖父带着辛弃疾远赴亳州上任。一路上。祖父带着他看遍了祖国的山河。将复国的思想一点一滴地种在了辛弃疾的心里。从此。辛弃疾有了人生的目标。
13岁时。祖父带着他去登泰山。清晨。少年爬上山顶时。一轮红日从云端跳出。金光洒满大地。天地都宁静了。
祖父站在一旁。问他:“幼安。你已经长大了。今后有什么打算?”
少年回答道:“我想读最好的书。练最好的武。我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往哪里走。必定会如您期许的那般。”
祖父深深地看了一眼少年。叹息道:“这条路我走过。你父亲亦走过。前路艰险。我虽愿你一世安稳。但我更希望你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少年挺直了脊背。望着连绵的山脉。坚定地说:“驱除金人。收复河山。这将是我终身奋斗的目标。”
说完。他朝着祖父深深地拜了一拜。从此。少年褪去了青涩。眼中无比坚定。这誓言他会用一生达成。
这一年。少年拜别祖父。回到了家乡。开始读书练武。很快。辛弃疾凭借着斐然的文采。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受到官府的推荐。前去燕京参加科举。
结果如他所愿。名落孙山!
18岁时。官府再一次举荐辛弃疾去燕京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同行的还有幼年时的好友党怀英。
科举结束后。两人一同策马回乡。党怀英满怀期冀地说:“真希望我们都能金榜题名。同朝为官!”
辛弃疾笑了笑说:“以你的才华。定是金榜题名。高官厚禄。而我。四处漂泊才是我的人生。”
党怀英叹息道:“你文采斐然。只是不愿入仕金国。但是。大宋已江河日下。你虽雄心壮志。但一人之力难以转圜。安稳度日不是更好?”
辛弃疾笑道:“国土沦陷。吾辈男儿岂能袖手旁观。”说罢。辛弃疾策马飞奔。扬长而去。
党怀英打马追去。大声喊道:“幼安。你这是要往何处去?”
辛弃疾回道:“南边!”
党怀英一路追着辛弃疾来到了泰山脚下。辛弃疾不禁想起他与祖父登上泰山的那一天。他立下的誓言。
两人拾级而上。畅谈着人生理想。路上。他们被一位老者拦下。说要给他们算一卦。二人欣然同意了。
算完卦。老者说:“吉凤北飞。游龙南归。你们都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只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罢。飘然而去。
党怀英听罢。踌躇着问辛弃疾道:“你去南方。是不是想要去战场?”
辛弃疾笑着反问道:“靖康之耻。父母之仇。我忘不掉了。如今我还年轻。不去阵前搏杀。难道苟且偷生不成?”
党怀英急急地说道:“这并非你我之过。以你一人的力量。不过是徒劳。万不可去送死啊!”
辛弃疾沉默了会。指着远处的缓缓升起的太阳说道:“你看。这天下不管是谁的天下。太阳照常会升起。这看似平静的大地。早已是人间烈狱。阳光之下的百姓。被欺压。被侮辱。如果我不去反抗。不去牺牲。总有一天。侵略者的屠刀一样会落到我们的头上。”
说罢。辛弃疾拍了拍党怀英的肩膀。说道:“你我就在这里分别吧。你金榜题名。我上阵杀敌。望来日不负兄弟情谊。”
少年心思懵懂。他何尝不想轻马裘狂。安稳度日。可是。自他年幼起。祖父的期盼。父母的死亡。百姓的挣扎。他都看在眼里。他的血液被熊熊燃烧。他誓要夺回中原大地。
怀英。你曾经陪我走过无边孤寂的岁月。陪我读书。伴我长大。如今。我要去履行我的使命。也愿你得偿所愿。今日就此别过。从此山高水长。有缘再会!
在南边的日子里。辛弃疾日日练武。从未荒废一天。他想。上阵杀敌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两年后。祖父去世了。辛弃疾悲痛万分。然而。更令他心痛的是。祖国的山河再一次被金兵践踏。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眼看山河破碎。21岁的辛弃疾振臂一呼。建立起了一支2000人的起义军。与金兵顽强对抗。
辛弃疾带着武装队伍一路追着金兵打。所向披靡。一路打到了南宋边境。就在他们整装休息的时候。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劝说辛弃疾道:“现在我们虽然无往不胜。但是规模太小了。如果遭遇金兵重兵围剿。插翅难逃。不如投靠规模更大的起义军。更能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
辛弃疾听取了义端的建议。带着2000兄弟。归顺了南宋边境的起义军首领耿京。那一日。耿京见到了前来投诚的少年。他翻身下马。一袭战袍。在风中猎猎作响。眉清目秀。掩不住一身侠义之气。
他目光炯炯。望着耿京。颔首道:“在下辛弃疾。率2000弟兄前来投奔将军。望能与将军一起上阵杀敌。收复祖国山河!”
少年目光如炬。话中满是坚定。耿京不觉惊叹。好一个少年将军!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投诚。将他任命为掌书记。跟随左右。保管帅印。
耿京十分欣赏辛弃疾的才华。更欣赏他的为人。两人常常饮酒畅谈。切磋武艺。讨论战事。不料一日夜晚。辛弃疾的好兄弟义端盗取了耿京的帅印。想要献给金兵。
耿京得知帅印被盗后。大怒。认为义端乃是辛弃疾的兄弟。定是两人里应外合。于是想要将辛弃疾就地处决。
辛弃疾见状。从容不迫地说:“这是因我而起。是我保管不当才让叛徒有了可趁之机。且给我三日时间。若我不能追回帅印。再杀不迟!”
于是。辛弃疾纵身上马。追着义端和尚的踪迹而去。辛弃疾追了一天一夜。奔袭千里。终于将义端和尚拦在了金军大营之外。
义端眼见追来的辛弃疾。吓得魂都掉了。颤抖着跪倒在地。将帅印还给了辛弃疾。痛哭道:“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少年心中凛冽。握紧了手中的刀。他想起曾经的兄弟情义。然而。叛国无法饶恕。他手起刀落。义端死了。少年终于懂了战场的残酷。不在于狡诈的敌人。而在于人心的背叛。
少年有些痛苦。这是他第一次手刃兄弟。义端说他是青兕。如果自己真的是青兕。那定要用自己的尖角拱碎这不堪的世间。
收拾好心情。他带着义端的首级回到军营向耿京复命。耿京见此也不再责怪辛弃疾。也更加信任他。
随着军队与金兵不断交战。起义军开始不敌训练有素的金军。开始节节败退。被打得四散溃逃。
为了保住起义军。辛弃疾建议耿京道:“是时候派人与朝廷谈判。只有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扩大规模。与金兵抗衡。”
耿京沉默了一会。厉声问道:“谁愿前去?”
众人明白。此去路远。沿途凶险万分。一去说不定就没命回来了。于是都沉默不语。辛弃疾见状。起身拱手道:“我去!”
耿京拍案而起。大喝一声:“好!你带领一千精兵。速去速回!”
辛弃疾回道:“五十足矣!”
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面见宋高宗赵构。
稳坐在龙位上的宋高宗。面色苍白。身体孱弱。他看着底下的少年。一身寒气逼人。目光灼灼。
宋高宗说:“你为何而来?”
辛弃疾望着高位上的宋高宗。他就是下令处死岳飞的人。他心下鄙夷。却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奉耿京将军之命。带着20万弟兄前来投诚。望朝廷能够给予粮草兵器支持。我们定能驱除金兵。守卫大宋山河!”
宋高宗听罢。大手一挥道:“好!即刻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总管北方起义军。”
辛弃疾拿到诏书。跪谢皇帝后。马不停蹄地出了宫。这里是临安。他奔走在市井街巷。这里有他从未见过的喧闹繁华。这里是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但是他无心欣赏。
他穿城而过。与属下会和后。一路向北而去。他要尽快将这个消息告诉将军。然而。当他还没有回到军营的时候。军营中传来消息。
耿京被杀了!
原来。接连的失败。对死亡的恐惧。不断冲刷着战士们的内心。有胆小懦弱的人开始恐惧。害怕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宁。会因为死亡瞬间失去。
为了保命。为了不再刀口舔血。为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们投降了。以张安国为首的叛徒。杀了大哥耿京。一次作为投诚的献祭。
听闻消息。辛弃疾悲痛万分。曾经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将军接纳他。信任他。从此。他们将性命交于彼此。同饮同醉。出生入死。
他想起将军那日送他离营。将军说:“幼安。我等你的好消息!”
如今。诏书在手。将军却已不在。他忘不了他杀了义端那日。将军好似安慰他说:“幼安。世上该死之人很多。如果他不死。百姓当如何。这条路始终要你自己走。”
是啊。接下来的路要靠自己走!
辛弃疾捏紧手中的诏书。纵身跃上马背。属下们赶忙阻拦:“将军这是要往何处去?”
辛弃疾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目眦欲裂道:“将军对我有知遇之恩。此仇不报枉为人。张国安这贼子。今日必须死。若尔等愿意。我们一起擒杀叛贼!”
不等众人回答。辛弃疾调转马头。直向金军大营奔去。众人稍作犹豫。随即拍马赶上。当辛弃疾赶到金军大营时。金兵们正因为张安国的归顺。饮酒庆贺。
辛弃疾带着五十个小弟。冲入五万金军大营。将张安国活捉。随后又突破重围。奔袭千里。将张安国带回南宋都城。一刀斩于闹市口。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一战封神。震动朝堂。更兼他带着数万兄弟归顺南宋。名重一时。当辛弃疾重新站在宋高宗面前时。天子龙颜大悦。怒赞道:“真乃英雄少年!”
这一年。辛弃疾23岁。他总觉得漫山遍野。旌旗在望。他厉兵秣马。准备随时出征。但是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玩笑。
宋高宗虽然欣赏他。但是只将他任命为江阴签判。这不是辛弃疾想要的。他有满腔的复国壮志。他想成为上阵杀敌的将军。他想完成祖父的重托。完成耿京的愿望。
都说时势造英雄。而辛弃疾却生在一个英雄没落的年代。帝王懦弱。朝廷懦弱。他们不愿再耗费军费物资。去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他们更希望偏安一隅。求得短暂的安宁与富贵。
对于辛弃疾这位热血少年。他们的反应是冷淡的。即便他武艺高强。谋略过人。但是终究抵不过上位者内心的怯弱。辛弃疾不甘。但也无可奈何。
02壮志难酬
入朝为官不久。辛弃疾总能感觉到来自同僚的排挤。鄙视。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像他这样归顺朝廷的北方遗民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归正人”。
呵!这满朝权贵无视国仇家恨。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却鄙视着被他们弃如敝履的同胞。何其讽刺!
这群迂腐酸臭。高高在上的南方文人不断上书皇帝。要求皇帝不能重用“归正人”。以防人心思变。迫于重重的威压下。宋高宗只得给“归正人”一些闲职。
三年间。他不断上书皇帝。写就《美芹十论》、《九议》。他大声呐喊着。要与金兵决一死战。收回失地。
起初。新登基的皇帝还对收复失地斗争昂扬。但很快。他就意识到。金兵何其勇猛。想要打败他们收复失地。难如登天。
没有了岳飞的大宋王朝。还有赢得可能吗?伫立朝堂的群臣们纷纷沉默。他们如同一具石像。没有温度。没有情绪。朝臣们不敢回答。皇帝不愿回答。
辛弃疾终于明白了岳飞的孤独。当年。他是否也如同自己一般。面对这孤寂的景象。大宋王朝曾经抛弃了他们。如今还要处处怀疑他们。辛弃疾失望了。
皇帝将辛弃疾派往外地任官。他想。辛弃疾这把刀虽然不能用在沙场上。用来镇压暴民也是不错的。于是。辛弃疾不断被派往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公元1169年。30岁。任建康通判。
公元1170年。31岁。任临安司农寺主簿。
公元1171年。32岁。任滁州知府。
辛弃疾将一身跃马挥枪的本领闲置。虽然干的也颇为出色。但是终究与理想背道而驰。他壮志难酬。内心开始逐渐压抑苦闷。他想起曾经那段年少的日子。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嗟往事。空萧索。怀新恨。又飘泊。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满江红·老子当年》
曾经的少年英雄。驰骋沙场。快意恩仇。有知己。有兄弟。好不快活。如今。只剩满怀忧愁的中年文人。回忆往昔。空度余生。
好在。虽然仕途不顺。但是家的温暖让他稍有慰藉。他成了亲。妻子温柔可人。两人还有了孩子。 他给孩子取名为“铁柱”。他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背负着国仇家恨。他想他能平安顺遂地长大。如同他的“幼安”一般。
公元1176年。江西一群茶商揭竿而起。皇帝再一次将辛弃疾派往江西任刑法提点。镇压暴民。不能战场杀敌的辛弃疾。被用来镇压暴动。这或许是朝廷对主战派最好的利用。
南归十余年。皇帝轻视。同僚排挤。百姓厌恶。辛弃疾的人生进入了极度压抑的时刻。在江西任职期间。他不断奔波于江西、湖南。为朝廷安抚百姓。
赶路时。他登上郁孤台。当年。金兵入江西。隆裕太后仓皇奔入赣州。百姓逃往。多少人泪洒清江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如今。望着这滚滚江水。只是听闻这鹧鸪声声。壮志难酬的愁苦。让他只能以词为剑。慷慨悲歌。
这首《菩萨蛮》曾有人评价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菩萨蛮是词牌中的小令。常是灵巧轻柔的抒情小调。可到了辛弃疾手上。却变得沉痛激昂。
公元1177年春天。辛弃疾又从京西路转运判官改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这一年冬天。他又被改任为江西隆兴安抚使。到了第二年春天。刚上任三个月的辛弃疾再次受诏入京。
不知不觉。辛弃疾已经39岁了。他再次被派往了杭州。16年来。东遣西调。他仍未实现驰骋沙场的愿望。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宦途失意。难得安宁。而战事未休。国仇未报。自己已是白头。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40岁。不惑之年的辛弃疾。此时却充满了疑惑。为何收复失地明明是好事。但是帝王朝臣无人敢应。大宋王朝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直到。他遇到了陈亮。给了他答案。
陈亮为人豪迈。文采斐然。与辛弃疾一样。他也是个坚定的抗金文人。但是。因为属于主站派。他遭受主和派的打压。低如尘埃。
他们一见如故。引为知己。相约共同完成理想。相互扶持。在杭州上任没多久。辛弃疾就迎来了机会。
当时。湖南多地的土豪劣绅组建了军团。到处欺压百姓。此事被上报朝廷。皇帝问:“谁敢前去镇压。”
朝中大臣无人感应。只有一人上前说:“可派辛弃疾前往。”
于是。辛弃疾被火速派往湖南。镇压军团。期间。辛弃疾查抄了土豪劣绅的家产。没收了兵器。为了更好地平息盗寇。他向朝廷申请。创立一支军队。朝廷很快就同意了。
就此。飞虎军诞生了!
他为军队安营扎寨。购买兵器。日夜操练。很快这支军队“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但是。兵权向来为帝王忌讳。
公元1181年。40岁的辛弃疾遭人构陷。被扣上了“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莫须有罪名。皇帝将他罢官。
于是。辛弃疾彻底地放飞了自我。
他回到江西上饶。在带湖修建了一座奢靡的庄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竹林郁郁葱葱。荷池稻田相映成趣。
不是说我贪污。我就花给你们看!
不是说我好色。我就多娶几房小妾!
金兵大军压境。与我何干。我不过是一介百姓!
辛弃疾应该是心灰意冷了。他不再寄希望于朝廷。也不再渴望沙场驰骋。他想。当个快乐的山野村夫也不错。终于。他扑向了青山绿水。大抵。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姿态吧!
03闲居岁月
闲居带湖的日子。是辛弃疾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他给自己的庄园起名“稼轩”。也以此做了自己的号。他沉迷于悠闲淡然的生活。他的诗也从抑郁不得志。变成了生活小事。灵动轻快。妩媚动人。
他的家。是他寻到的人间仙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元宵灯节。他出门看花灯。也看到了心爱的姑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与好友出门游玩。他沉迷于青山绿水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他没事去村里散步。看到一家五口热火朝天的干农活。最小的儿子却在溪边偷懒。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夜晚喝醉了。他醉倒在松树旁。突然树枝一动。还以为它是想来扶自己。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此时的辛弃疾。是不是憨憨的可爱。
我们很难想象。曾经的少年将军。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如今却成为了一个怡然自得的老翁。他那双握剑的手。如今执笔写词。也是魅力无限。
虽然。他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但是。他还是不曾忘记北伐的大业。每年。他都会向皇帝上书。请求上战场。然而。每次他都被官员弹劾。奢靡好色。他的词。他的庄园就是最好的证明。每每到此。辛弃疾总是无奈一笑。
表面上。辛弃疾似乎是认命了。他游山玩水。过着闲适的日子。但是。他的内心大概已经陷入了极致的焦虑中。他急需一个发泄的出口。
公元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相约在瓢泉见面。二人在瓢泉住了十天。期间。两人瓢泉同酌。鹅湖同游。他们共同畅谈北伐的理想。坚定着收复中原的信念。彼此鼓励。
十日后。陈亮与辛弃疾告别。离别时。陈亮劝说辛弃疾不要放弃理想。陈亮走后。辛弃疾难舍离别之情。夜晚他拿出曾经陪伴了许久的剑。在灯下不断擦拭。他想北伐不能再等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二日清晨。他策马追赶陈亮。如同当年。他策马南归。追赶理想一般。然而。终是因为雪深泥滑。不能前进。最终。他将写下的诗寄给了陈亮。亦是给了年少时的自己。
这就是辛弃疾。虽然他对皇权失望。对官场失望。然而。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九死而不悔。
这次会面后。辛弃疾又两次出山做官。但是又遭到了同僚的排挤。最终的1194年。再次被罢官回到上饶。这次。他以陶渊明为知己。酒也不喝了。歌也不唱了。改做一名快乐的农夫。
这一年。辛弃疾55岁。
公元1203年6月。64岁的辛弃疾再次被朝廷征用。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三月。改任镇江知府。这一年。朝廷终于同意让辛弃疾带兵北伐。
他等了半生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他招兵买马。研究战术。但还是引起了朝臣的眼红。他的所有作战计划都被皇帝否决。他再次遭到了罢官。回乡途中。他悲愤无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元1207年。如辛弃疾所料。金兵势如破竹。兵临城下。坐在高位上的皇帝大声诘问:“还有谁能出战?”
终于。有一人壮着胆子回答道:“辛弃疾!”
这是辛弃疾求而不得的梦想。他终于有机会了。但是。此刻。他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早已积郁成疾。重病在床。他甚至都不能再走入战场。
一个月后。病榻上的辛弃疾为大宋王朝发出最后的呐喊:“杀贼!杀贼!杀贼!”
04最后
终究。他没当上将军。没能驰骋沙场。没能护国安邦。没完成祖父的期盼。没报父母的仇。他想了一生。却遗憾了一生。
公元1207年秋天。辛弃疾溘然长逝。终年68岁。
当年。他被朝廷启用。陈亮已经去世。曾经那些与他有共同抱负的好友都已去世。他去见了陆游最后一面。他66岁。陆游79岁。他想这个好消息定是要告诉他们的。他们一定高兴。
但是。一场大梦终成空!如果有来生。我希望他可以驰骋于南宋的疆场。成为一名勇猛的将军。仗剑骑马。手起刀落间。全了他一生的英雄梦。
其他观点: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等临意。
千里追袭的古惑仔:辛弃疾出生之时老家已经被金国占领。为报血仇他熟读兵书苦练武功。21岁带着千余人投奔义军将领耿京。担任保管印信的职位。奈何一个疏忽。印信被义瑞和尚偷去。
两肋插刀的古惑仔:义瑞事件结束不久。北方金兵内乱开始撤兵。辛弃疾看准机会。与耿京合计收复沦陷中原。辛弃疾与贾瑞被派往都城临安。但是回来的路上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郁郁不得志的古惑仔:对于辛弃疾的表现。赵构表现的很喜欢。出于“爱护”给了他一个文官。虽然一心想做出功绩。奈何朝廷一直把他的个官职升升降降。每次都是重拳打在棉花上。内心空有报国志向而无处施展。
一代古惑仔。就在刚刚小有名气。即将可以单独立山头的时候。被帮会老大强行扼杀。一生都在调任的路上。哪有机会拿起武器杀敌。
后人评价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他观点:
一说到文人。似乎都是弱不禁风的形象。但是。历史上有一个大文豪。竟然是武功高强、胆识过人的剑客。他曾带着50人独创敌营。取叛徒项上人头。傲然而归。数万敌军把他无可奈何。
这个大文豪。就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呢?
一、人中之杰。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早在他出生之前。山东就已经沦陷成为金国属地。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为官。但一直希望南宋能报仇雪恨。把金人赶出中原大地。所以。他父亲在辛弃疾年幼时。便常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让辛弃疾自小就立下“报国雪耻。收复河山”的大志。
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下攻打宋朝。沿途烧杀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苦。
天平军节度使耿京最早举起了抗金大旗。在他的号令下。许多汉人一呼百应。很快义军就达到几十万人。
辛弃疾听说后。立刻前往投奔。并鼓动乡民2千多人。一同参加了义军。
不过。耿京根本看不上辛弃疾。觉得他不过是个文弱书生。压根不是能征战沙场的人。所以只给了他一个文书的工作。
辛弃疾有个叫义端的好朋友。他是个花和尚。手下也有数千人。在辛弃疾的说服下。义端也投靠了耿京。但义端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不久便盗走了耿京的帅印。
当初举荐义端的辛弃疾自然难逃其咎。耿京打算处死他。
辛弃疾提出给他三天时间。一定提义端人头来见;若是三天后做不到。再杀不迟。
耿京见他说得诚恳。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辛弃疾认定义端是拿着帅印向金国求荣去了。所以他一路昼夜不歇。策马扬鞭追赶义端。三天后。辛弃疾果然提着义端的人头来见耿京了。
自此。耿京改变了对辛弃疾的看法。对他颇为器重。
1162年。经过一年的抗争。义军已经收复了山东。
辛弃疾胸怀大志。劝说耿京奉表归宋。在得到耿京首肯后。他便带着一小队人马南下临安联络朝廷。
然而。就在辛弃疾带着朝廷下发的任命书归来的路上。却听说张安国发生叛乱。不仅杀了耿京。还带了部分义军投靠了金人。
辛弃疾怒不可遏。挑了50精兵。冲进金人所在的济州营。
当时济州营中兵马上万。却抵挡不住辛弃疾一众人等。辛弃疾迅速冲进帐营。看见张安国正和金人将领聚众宴饮。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只见手起刀落。张安国的人头已经落地。待金人回过神来追赶时。辛弃疾等人已冲出了济州营。
此事大快人心。辛弃疾也一战成名。
(辛弃疾抗金)
二、词中之龙。
辛弃疾是个创作能力极强的词人。他留存到现在的词多达629首。诗133首。因此被评为两宋时期存词最多的作家。
辛弃疾的词包罗万象。家国、田园、爱情、友谊、生活、感悟……等都能出现在他的词中。因此他的创作让人读起来花样多变。明明觉得他是个爱国词人。然而他又写下了《清平乐》《鹧鸪天》等婉约风格的词……
在辛弃疾的词中。没有规律可循。有质朴通俗的乡俚俗语。也有语言活跃。自问自答乃至断喝的风格……
因此后世对辛弃疾的词评价颇高。说他的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宋孝宗剧照)
三、官所不容的“酷吏”。
辛弃疾初到临安时。满腔报仇雪耻的锐气。他抵抗金人的魄力不光得到宋高宗的称赞。在宋孝宗继位后。还一度非常重视他的建议。辛弃疾为了早日收复失地也数次上疏。提出了许多北伐抗金的建议。其中又以《美芹十论》《九议》最受人称赞。
遗憾的是。偏安一隅的朝廷根本不想招惹金人。所以对辛弃疾提出的伐金建议并不感兴趣。反而宋孝宗看中了辛弃疾的能力。于是安排他去管理地方事务。
辛弃疾在地方上呆得久。对百姓疾苦非常清楚。所以他对地方上的官吏非常严厉。在他看来。地方官吏往往巧立名目。剥削百姓。另外吃拿卡要的风气。也非常严重。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对当地官吏多方调查。但凡触犯法律法规的官吏。往往都吃不了兜着走。
有一回。辛弃疾出任浙西提刑。可他还没有上任。就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原来。浙西官吏得知他要上任。联合起来贿赂王蔺。希望他能巧言善令。阻止辛弃疾赴任。
宋孝宗未经细查。想到辛弃疾只身追杀义端和尚和闯万人金营杀张安国的旧事。再加上地方官员也纷纷附和王蔺。便信以为真。撤销了辛弃疾的职务。而辛弃疾也从此落下“酷吏”的声名。
其实。辛弃疾只是对官吏严酷。对地百姓却非常宽容。他一向认为许多囚犯都是受官吏所逼才为贼为寇。所以主张对囚犯宽厚判处。
他在福建做提点刑狱时。曾让手下傅大声去县里复查被关押的囚犯。结果傅大声将所在刑狱中的犯人放出去大半。只留下十数重犯。这样翻案让县令着实恼怒。认为傅大声收受了犯人的贿赂。于是告到辛弃疾这里来。辛弃疾经过仔细审查后。最终依照傅大声的裁决处理。
辛弃疾由于不肯与众官同污。又不畏权势。因此被众官不容。再加上他有曾沦为金国奴隶重返宋朝的历史。因此在仕途上一直被排挤打压。
1207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在忧愤中怅然离世。死前高呼:“杀贼!杀贼!”
(参考史料:《美芹十论》《金戈铁马辛弃疾》)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338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辛弃疾,朝廷,带着,祖父,少年,皇帝,将军,公元,江西,帅印
没想到大家都对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社会你辛哥。人送外号“辛青兕”。 他曾带50个小弟突袭五万金军大营。将叛贼张安国一刀砍了;他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