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中谢晋元是“团附”,百科说是“团副”,意思一样吗?
原创

《八佰》中谢晋元是“团附”,百科说是“团副”,意思一样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很多人根据现代部队编制把谢晋元当成副团长。从而认为应该叫团副。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团附。

中国近代军队设立始于清末的北洋常备军。北洋常备军的编制基本参照西方列强。只是把“师旅团营连排班”改成了“镇协标营队排棚”。指挥官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比如镇的指挥官叫统制。而团一级也就是标的指挥官叫统带或者是标统。重要的是各级指挥官都没有副职。因此没有什么副统带或者副标统。

在进入民国以后。“镇协标营队排棚”被改成了“师旅团营连排班”。对应的统制、协统、标统等等也都改成了师长、旅长、团长之类大家熟悉的称呼。但是这一时期还是没有副职。没有副师长、副旅长、副团长等。

但是自1912年起。部队里增加了 一个“附”职。比如团一级就有中校团附、少校团附各一个。并明确规定各团附中校管该团教育。少校管该团兵器。从这个职务定义来说。和现在的副团长显然相差甚远。只是团部里的两个属员而已。职权还不如营长。所以这一时期经常可以看到团附被任命为营长的军官任命书。因为这是一种升职。

在南京政府成立以后。在军官的职衔方面继承了北洋军的习惯。保留了团附一职。不过此时的团附职权已经和北洋时期有所区别。团附的地位已经高于营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守卫四行仓库时。团附谢晋元就在营长杨瑞符之上。

这一时期的团附就职权来说和副团长差不多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说谢晋元是团附。而不是团副。

其他观点:

“团附”是白字先生的大作。或键盘录入没校对的结果。正式的称谓应该是团副。或称副团长。副团长作为团级部队的副官长。在国军阵营。是正职团长的重要付手。比团长仅低一个职别。赞画军机。临阵靠前指挥。

国军实际的情况。都是团长一人说了算。副职都是靠边站。尤其不受信任的付手更如此。

电影《八佰》中的团副谢晋元。本来也是黄埔军校四期生。即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应该多受信任。可是带兵坚守四行仓库。是被作为炮灰牺牲的。他所在的88师。临危受命。师长孙元良有逃跑队长之名。是次也照样。活动了关系后。只留入452人坚守。

要留下一名有能力的军官带队。就是他了。实际的作战效果不错。以9死200伤的代价。歼敌200多人。血拼了4天后。最终带领300人成功退入英租界。英雄当受到敬仰。可是在英租界的4年间。政府居然不问不睬。谢本人终被汉奸所刺死。追授少将没有用。在高官显宦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小小的团副。从开始受领任务之日。就被看成牺牲品。英雄流血也流泪。等级森严的国军。下层军官被视为草芥。何况他还是一个团职副手呢。

没人会拿他的死活当回事。新中国给他建起了纪念馆。家乡为他树故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出过死力的英雄们。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敬仰。他可以长眠了。英气长存。此谓之不朽。

其他观点:

前篇关于蒋军悍将李天霞的职务介绍。其实有个不够专业之处。即在成为补充第1旅上校团长之前。李天霞的准确职务是“保定陆军编练处第三团中校团附”。谓之“团副”是不正确的。但是他在其后担任补1旅副旅长、51师副师长和74副军长期间。人家确实又是“副职”而不是“附”。所以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附”的含义。

民国军队的军制仿自北洋陆军。而北洋陆军又师承日本。至于小日本又学了欧洲法国的很多东西。“附”这个称谓就是跟法国人那泊来的。二战日本陆军最高可有“参谋本部附”、“关东军司令部附”等军职。其正式称谓是“某部附员”。是一种加强司令部机关建设、安置编余军官、以备特殊情况需要的综合性办法。附员的职能是军事主官的“助理”。比如参谋本部附就基本等于今天的“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助理。

附员的级别在副职之下、副官之上。属于各级司令部、指挥部的机动军官。不占作战编制。尤其是战时作用更大。因为军事主官、副职乃至于下级军事主官。都会经常出现战场伤亡情况。那么这些“附员”就可以相应地顶上去代理职务。

民国军队的“附员”不仅设置到了团以下作战单位。其实旅、师、军各级司令部也有同例。但是称谓不再是“团附”而只能是“某级附员”。比如网红张灵甫刚刚投奔王耀武之时。就担任过师部“上校附员”。但绝不能称为师附。

这是因为在1939年前后旅级司令部撤销之前(南岳军事会议之后)。各步兵团是不设专职副团长的。在团长之下只设置中校和少校“团附”各一人。而旅以上单位既然有副职。再喊附员为“旅附”、“师附”就容易混淆了。所以只在团、营、连作战单位里。才能出现“某附”的简称。以团级司令部为例。两名团附也是有基本职能定位的。

在北洋时期的军队军制里。中校团附主管部队训练。少校团附主管部队兵器和装备。到了民国时期对两名团附的职能进一步明确。根据1931年《陆军军队内务规则》里面的规定:中校团附。承团长之命。担任部队教育训练及动员筹备等著事宜;少校团附。承团长之命。任团直属部队之管理训练。并辅助中校团附办理一切事宜。因此这个中校团附按级别和军衔来说。基本等于副团长。一旦主官和副职在战时出现伤亡不能视事时。即可按顺序履职。

但正规步兵团长的适配军衔毕竟是上校。所以在非战时状态下。中校团附想晋升团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熬够中校的停年或者破格晋升。所以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王耀武补充第1旅组建后。第三团团长戴文因“放弃职守。着即撤职”而出缺。结果是由旅长王耀武兼任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由第3团中校团附李天霞代理。直到扩编为新编第11师后(51师之前的番号)。李天霞才正式升任上校团长。

《八佰》主角谢晋元是黄埔四期毕业生。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任职第十九路军少校营长。1934年在庐山军官教育团受训完毕后。调任中央军第88师262旅中校参谋。1937年淞沪战前被提升为该旅参谋主任(参谋长的助手。日军称为主任参谋)。尽管职务有所升迁。但是级别和军衔并没有上去。就是因为停年不足。战役打响后。由于旅属524团军官伤亡惨重。谢晋元调任524团“中校团附”。

所以就普遍性来说。“团附”不等于“团副”。因为抗战中后期已经开始设置副团长职务。而实际上蒋军里面要是称副团长为“团副”基本等于骂人的意思。是非常不尊重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按照级别来说。副团职要高于正营职。而“团附”可以代理的军事主官通常是所辖各营的营长。两者之间那是差着一级呢。如果是少校团附。代理营长职务那都算晋升了。

所以谢晋元从旅参谋主任调任团附。其实是平调。既没有升也没有降。刚刚合适。然而就抗战初期的特殊性来说。称谓谢晋元为“团副”又是合情合理的。注意这是一个俗称而非官称。在没有副团长设置的情况下。中校团附既然是团长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也承担着一定的军事副手之责。而“团副”这个称呼等于是把团附和副手综合起来解读。属于特定称谓。

而至于那名少校团附就不能这么叫了。能否理解呢?至于某科上的说明嘛。许多也都是作者编辑的。错漏之处很是不少。不过客观来说。在1939年设置副团长之前、专称这名中校团附为“团副”也无不可。但缺乏这两个特定条件就不成了。军事知识需要结合历史时期来研读。

《八佰》里孙元良是用一个加强营冒充团级番号。那么光有营长指挥自然不合适。而团主力的撤退又离不开团长韩宪元上校的指挥。所以临时派谢晋元这个中校团附去负责。是非常合理而又狡猾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8:57

    中校,团长,北洋,司令部,副职,营长,少校,副团长,军官,称谓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8: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八佰》中谢晋元是“团附”,百科说是“团副”,意思一样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18:57

    很多人根据现代部队编制把谢晋元当成副团长。从而认为应该叫团副。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团附。中国近代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