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原创

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个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

并且。不但皇帝活着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宫女们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还额外增加了很多事项。同时。一旦前去守陵了。也就永远失去了自由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守陵宫女。泛指后宫中的一切女人。不只包括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也包括皇帝生前。伺候过他的嫔妃甚至皇后。

而那些嫔妃。不管之前地位多么尊崇。一旦被派去为死去皇帝守陵。也就基本预示着她们将孤独终老在陵园之中。之前的身份地位也尽皆消失。所以才统称她们为“宫女”。

一提到守陵。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赤胆忠心、威风凛凛的守陵大军。其实。那些守陵将士。就跟皇帝生前的大内侍卫一样。只是负责保卫皇陵安全的。并不干具体服侍皇帝的活。

所以真正服侍死去皇帝的。还得是那些守陵宫女。而她们往往是由在宫斗中失势。或者没有子嗣、娘家没有背景的嫔妃组成。

并且。当她们来到陵园之后。过得非常清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没人约束了。每天就可以吹吹牛、唠唠嗑。打打麻将、唱唱歌。

因为在古代。守陵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每一步都不能错。更不能落下。否则就会被治一个大不敬的罪。轻则赐死。重则满门抄斩。

那皇帝已经死了。她们到底怎么伺候死去的皇帝呢?唐代诗人韩愈曾在《丰陵行》中。写过这样的诗句:

“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就是会安排专门的主事官员。看着那些宫女伺候死去的皇帝。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首先。基础的工作必须干扎实了。要保持陵园内的卫生一尘不染。没有杂草。并且死去皇帝的所有用品。都要按时清洗更换。

其次。还要每天照顾好死去皇帝的饮食起居。要按时准备洗漱用品。为死去皇帝整理被褥。准备吃喝。也就是早中晚都要更换祭品。确保死去皇帝每餐都能“吃到”新鲜的食物。

再次。还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喜好。准备歌舞表演等娱乐活动。并且不能重样。还要定期编排新的歌舞。以保证死去皇帝丰富的娱乐生活。

最后。除了上面每日照做的事项外。还要按照礼制规定。定期为死去的皇帝。举行哭灵、祈福、祭祀等大型活动。

当然了。宫女们做这些。并不是对着死去皇帝的遗体折腾。她们平日里都居住在陵墓地面上的宫殿之中。所以基本上是对着死去皇帝的“牌牌”和皇帝居住的地面寝殿“表演”。

而很多皇帝在临死前都是有特别要求的。所以宫女们还要满足皇帝临死前的特殊要求。比如曹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也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安排自己的后事。

曹操在临死之前。吩咐在他死后。他生前喜欢的那些小老婆和歌妓们。要定期到他的陵墓前唱歌跳舞助兴。他还要继续享用这种奢靡生活。

而皇帝的陵园。就是缩小版的皇宫。里面还被松柏等树木覆盖。宫女们不但每天都要干着最累的活。还要面对人烟稀少、阴森恐怖的环境。时间长了。想不崩溃都难。所以里面的精神病也特别多。

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陵园妾》中。描述过那些可怜的守陵宫女:

“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所以很多嫔妃一听说自己要被派去守陵。立马吓得昏了过去。更有甚者会选择自杀。比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当听说自己要被安排给汉成帝守陵时。吓得直接自杀了。

那守陵这种制度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在最初并没有这种宫女守陵制度。开创这种制度先河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千年毒妇吕雉。

而吕雉安排宫女给刘邦守陵。并不是为了刘邦好。只是出于嫉妒心理。把刘邦生前的那些宠妃都关在了陵园之中。让她们自生自灭。

要说这个吕雉绝对是狠。但她的做法也让后世的皇帝们眼前一亮。因为他们觉得吕雉这个办法好。毕竟皇帝不但怕死。更怕孤独。

于是后世的皇帝们。不但没有替那些无辜的嫔妃们翻案。反而把吕雉的这个行为。作为制度规定了下来。比如。根据《汉书》记载:

“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

再比如。根据《资治通鉴·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中。记载的唐制: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可以说。从吕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宫女守陵的制度要求。并且规矩越来越多。礼节也越来越繁琐。总之一句话。就是拼命折腾这些守陵宫女。让死去的皇帝“享清福”。

而按照制度规定。只有没有子嗣以及未被死去皇帝宠幸的妃嫔。才会被派去守陵。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很大变通的。

如果有一定背景。或者有当时的掌权者保着。自然不用去守陵;而那些在宫斗中失败。或者得罪过掌权者的。就算有子嗣。也很容易被派去守陵。毕竟制度是死的。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的。

综上所述。所谓的守陵制度。其实就是殉葬制度的变通。虽然没有立即杀了那些宫女陪葬。可那些宫女却在陵园中生不如死。实乃一种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

其他观点:

守陵宫女很惨。很多人宁愿自杀、殉葬。也不愿意守陵。因为要做的事。实在难以启齿。守陵还有很多奇怪的规矩。稍不注意。可能就被满门抄斩。

先明确一下。守陵宫女和“宫女”可一点都不相同。

在古代。宫女主要指皇宫里伺候人的婢女。但守陵宫女不是。

守陵宫女的范围更广。既包括了嫔妃、宫中女官。也包括干杂活的侍婢等等。

简而言之。只要是宫里的女人。被送去守陵。都被称之为守陵宫女。

守陵制度的演变

最早制定守陵制度的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陵里。除了美女殉葬、兵马俑外。还有更大规模的守陵宫女。

秦始皇之后。吕雉也采用了守陵制度。

如果说秦始皇让宫女守陵。是为了显示威严。那么吕雉的目的。就是打发后宫妃嫔。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除了对自己痛恨的个别妃嫔除以极刑(比如戚夫人)外。还把其他没有子嗣的妃嫔。都打发去陵园居住。这也就是守陵制度的雏形。

到汉武帝时期。在霍光的干预下。宫女守陵正式成为一种制度。

《汉书·贡禹传》记载。汉武帝死后:“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

此后。历朝历代都基本沿袭了这项制度。

哪些人会成为守陵宫女呢?

前文提到。守陵宫女和宫女的概念不同。那么具体而言。哪些人会成为守陵宫女呢?

具体而言。守陵宫女可以被分为三类。

第一。没有孕育子嗣的妃嫔。

按照规矩。没有给皇帝生下一儿半女的。在皇帝驾崩后。不管生前多受宠。地位多高。都要被送去守陵。

《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倢伃》记载:“孝成班倢伃。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倢伃”。“至成帝崩。倢伃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这段话的。讲的是班倢伃的故事。

她在汉成帝刚刚即位就被选入后宫。开始为少使。被皇帝临幸以后。被封为倢伃。是历史上有名号的宠妃。然而。皇帝驾崩后。她就被安排去守陵。并在陵园里去世。

在汉朝。倢伃在皇后之下。地位仅次于昭仪。和上卿相同。

班倢伃能到这个位置。算得上非常受宠了。可就连她。也没能逃脱守陵的命运。

除了班倢伃外。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也被王莽贬去守陵。

当时。赵飞燕受不了这样的羞辱。直接选择了自杀。

由此可见。在守陵制度的早期。守陵宫女一般是宫中没有子嗣的妃嫔。甚至可能是皇后。

第二。后宫中的女官和干杂活的宫女。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后宫自然也要大换水。

因此。后宫女官和干杂活的宫女。也会被送去陵墓。

当然了。后宫女官和宫女数千人。不可能全部放到陵墓去。因此。新皇一般会着重挑选先帝妃嫔们的心腹女官、宫女。

第三。因获罪被发配去守陵的宫女。

一般来说。守陵宫女。都是在皇帝驾崩后。被大规模大批量送过去的。

但是在平时。个别宫女因为触犯宫规。也可能会被送去守陵。此时的守陵。相当于一种刑罚。

那么。守陵宫女日常都做点什么呢?

记载守陵宫女日常工作的史料很多。

《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非常贴切地形容了她们的日常工作。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皇帝已死。也要把他当作活着的人。生前怎么伺候。如今就怎么伺候。也就是“事死如事生”。

那到底什么叫“事死如事生”呢?具体来说。大概也就四件事。

第一件事情。打扫。

皇陵里除了有地宫。还有供奉的地上宫殿。

凡是没有被关闭的地方。都必须每天打扫。

守陵的妃嫔、宫女虽然总量多。但是人数远并不上皇宫。可古人对陵墓非常看重。皇陵的面积和建筑大且辉煌。打扫任务非常艰巨。

而在皇陵里。也没有太监的帮忙。可想而知。干活有多么辛苦。

第二件事情。伺候皇帝的日常起居。

古人相信。人虽死。但灵魂犹在。他们只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依旧需要每日饮食。

《后汉书》就专门记载了守陵宫女。到底是怎么伺候“先帝”的日常起居的。

“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即每天早晚。守陵宫女们要为皇帝整理好被褥、洗漱用品。

每天到了吃饭的点。她们要将皇帝御用的食物摆在排位前上供奉。

每日四次。丝毫不能耽误时辰。

除此之外。四次饭点之间的空挡。她们还要保证牌位前一直摆放有新鲜的水果、点心。绝不能饿着皇帝。

第三件事情。表演各类歌舞等娱乐活动。

皇帝生前要享受。死后依旧要听美女唱歌、看美女跳舞。

《魏武遗令》记载。曹操生前立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小老婆和宫中的歌舞伎。必须定其对着自己的坟墓歌舞:

“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妓。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你看。光是对着陵墓跳舞还不够。还要求跳舞的宫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声音带着欢乐、面容带着欣喜。开开心心地跳舞。

如果皇帝生前对艺术要求就很高。那么守他的陵墓。跳个舞还得经常编制、排练新舞蹈。

欧阳詹的《相和歌辞·铜雀妓》中。就对跳舞宫女强颜欢笑的场面进行了描写。说她们的声音笑得和哭一样。

“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歌声苦于哭。”

直至今日。陕西一带还留少数人会跳这样的舞。而这些内容。都被记载在了《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化名录》中。

第四件事情。按时祭祀。

在帝陵。祭祀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在陵墓里的祭祀。分为每日祭祀、每月祭祀、每年祭祀。

不同的祭祀时间点。祭祀的地点、规模都不一样。

为了表示祭祀的虔诚。宫女们还得将皇帝的衣冠。定期送到城里的寺庙中。祭奠熏香一番再拿回来。放在皇帝的排位边上。

这个行为。被称为“游衣冠”。

《汉书》中记载:“日祭於寢。月祭於庙。時祭於便殿。……庙。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又月一游衣冠。”

以上4件事。几乎是各个朝代的守陵宫女需要做的事。

乍一看。这些工作似乎都很清闲。和皇宫的勾心斗角相比。也没什么生命危险。

那么为什么守陵二字。能让后宫女人闻风丧胆呢?

守陵工作看上去简单。实际上非常难。另外。古代对守陵宫女本身。还有更加苛刻的要求。

第一。守陵宫女。终身不得与外界接触。

在古代。凡是被派去守陵的宫女。就等于终生把自己献给了先帝。

此后。无论生死。她都不得与外界接触。

至于见家人?更是想都不要想。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见面了。

哪怕是在皇宫干杂活的婢女。都有出宫的机会。

她们要么被主子赏识。由主子赐婚或者指派出宫。要么等到25岁后被放出宫。

无论如何。只要有出宫的机会。总能和家人团聚。

而这一点。对守陵宫女而言。就是痴心妄想。

第二。皇宫与皇陵。一字之差。待遇天差地别。

在皇宫。妃嫔们的地位和饮食。她们仰仗皇帝的宠爱。享受程度自然不用说。

然而。到了皇陵之后。她们再也享受不到众星捧月了。

大家都是守陵宫女。哪怕你先前是妃嫔。也不再有人来巴结。饮食起居更是一落千丈。甚至还要和其他宫女一起干活。

对于妃嫔而言。这样的差别几乎难以忍受。也难怪赵飞燕宁可自杀。也绝不去守陵。

而对于女官们来说。以前是在高层干活。如今被下放到基层。肯定也有心理落差的。

而对于粗使宫女。落差小没错。可相比以前。守陵的日子每日清汤寡水。过着寺庙般的苦日子。对于性格跳脱的人。也有点难以接受。

根据部分野史记载。有些有特殊要求的皇帝。甚至还会让守陵宫女剃掉头发。宛如尼姑。

第三。皇陵的工作并不清闲。

皇陵里虽然不需要伺候活人。但是却充满了各种仪式。

从打扫到整理、到上供祭祀……基本都要靠宫女完成。

没有可以干力气活的太监。守在外围的侍卫。没有特殊情况。也是绝对不会进来的。

一群女人。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从早忙到晚。日复一日。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全年无休的终生保姆。伺候的还是一个死人。

第四。精神痛苦太大。难以长期承受。

守皇陵的精神痛苦是多方面的。有对死人的恐惧、对未来的绝望。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寂寞难耐。

除了妃嫔以外。绝大部分被发配过来的宫女。都是尚未婚配的妙龄女子。

开始守陵之后。她们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男人。更不用说想要交谈、结婚生子了。

明明已经很难受。却还要强颜欢笑给一个死人跳舞。

这样绝望的日子。一眼望到头。简直了无生趣。

然而。即便生无可恋。她们也不敢自杀。

所有的守陵宫女。都被登记在册。是属于皇帝的女人。

而皇帝的女人。如果敢自杀。等待她们家人的。将是满门抄斩。

那么。有没有人主动要求守陵?

在古代。的确有极少数人。是主动请求去守陵的。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记载。汉宣帝时的公孙倢伃。在汉宣帝葬杜陵后。和儿子东平思王刘宇闹了矛盾。就给汉元帝上书。“求守杜陵园”。

当然。汉元帝没同意她的请求。还认认真真写了一封信安慰公孙倢伃。并且对她儿子东平思王刘宇斥责了一番。

如今。我们很难猜测。公孙倢伃是真想去守陵。还是以此来逼迫儿子低头。

但汉元帝的表现来看。守陵肯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有人说。把妃嫔殉葬改为守陵。是一种进步。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可是。一入皇陵。终生老死不得出的日子。摧残了无数妙龄少女。是对人精神的极大迫害。

这种活下来的方式。真的比殉葬更好么?

如果是你。你愿意去守陵吗?欢迎留言。

其他观点:

守陵制度其实是秦朝活人殉葬制度的一种变相的执行。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人殉被人们认为是残忍。一度废除。然而在汉朝时期。由于宫斗的发达。让”人殉“制度又有复活的迹象——让宫女、宠妃守陵。成为一种制度。

守陵制度在起始于汉初。高祖驾崩后。妒妇吕后不仅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还将大批的未曾生育子嗣的后妃安排去守陵。

汉武帝时期。由于他对美色的贪婪。后宫人数激增。这些美貌的女子很多在汉武帝驾崩后还十分年轻。但是都被派去陵园守陵。一时间宫中哭声不绝。十分凄惨。

汉成帝驾崩后。皇后赵飞燕彻底失势。没过多久被派去守陵。结果赵飞燕于当天夜里自杀。可见守陵是有多苦。否则赵飞燕不会宁死也不去的。

东汉皇帝驾崩。“诸园贵人”随“大行皇帝”的灵柩迁徙陵园。《汉书·安帝纪》:“谓宫人无子。守陵园也。”这些后妃贵人可能一生未曾被临幸。即使被临幸也无所出。后宫无所出就是无所依靠。不过那些有所出的后妃。下场就一定好吗?比如钩弋夫人。生前汉武帝真是万般宠爱。可当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立即“立子杀母”以绝后患。可怜的钩弋夫人死得十分还非常年轻。而且非常不甘心。

所以守陵的“宫女“并非是干杂役的宫女。而是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妃贵人。如果仅仅是宫女。那她们在陵园没准生活得挺快乐。如同在寺庙修行。远离后宫。生命更加安全。而日复一日做的那些活。也说不上有多累。她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生活。

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后妃来说。曾经万人簇拥。在后宫很有地位。甚至受到皇宠以为能一步登天。结果却落得在陵园孤独终老。连个男人都见不着。又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承欢膝下。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毕竟前朝的后妃都是可以放出宫嫁人的。

根据《东汉会要》记载。和帝驾崩后。宫人被派去守陵。其中地位颇高的贵人。如冯、州两位贵人也在其中。

在唐代。守陵的宫女也很多的。据《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记载:“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说到这里。我们看到古人的丧葬理念——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还像生前一样可以享用各种东西。所以必须要“侍死如生”。也就是对皇帝的侍奉更加不能怠慢。甚至比生前还尽心尽力。

守陵的后妃和宫女都有哪些事情做呢?

1、侍死如生

守陵宫女每天要洗得干干净净。换漂亮的衣服。给皇帝送一日四餐。整理被褥。为皇帝准备洗漱用品。清扫陵园。保持陵园卫生干净。必要的时候还要穿得漂亮表演歌舞让皇帝观赏。还要学会哭灵。如果表演得不好。或哭得不真实。还会挨打。十分凄惨。曹操设立的铜雀台就是做这个的。他甚至有遗嘱他死之后。宫人必须对着他的陵墓唱歌跳舞。侍奉他如同生前一样。

2、祭祀

每天要在寝殿祭祀。每月在陵庙祭祀。寝殿里每天提供四次饮食。陵庙中每年祭祀二十五次。便殿则一年祭祀四回。

此外还要将皇帝的衣冠定期请去到城中的宗庙祭奠一番再拿回来。这个过程中要充满虔诚。好像皇帝真的会穿它一样。这叫座“游衣冠”。

总之守陵的生活是辛苦的、沉闷的。而且很恐怖。古人认为灵魂是存在的。宫人们必然带着敬畏和害怕的心。每天给皇帝整理被褥的。在双重的压力之下。只怕那些柔弱的妃子即使不自杀。也活不了多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25:27

    宫女,皇帝,陵园,妃嫔,祭祀,制度,生前,皇陵,陵墓,后宫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25:27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25:27

    某种意义上讲。守陵比殉葬还残忍。所以很多宫女宁愿选择殉葬。也不愿去守陵。因为那些守陵宫女。需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伺候。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