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840年6月。一支拥有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28艘运输舰以及4000名陆军(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等部队)的英国武装出现在了广州海面。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起初。由于英军不了解清朝的虚实。英军统帅懿律见广州清军防备森严。看似不好对付。所以便只在广州海面留下四艘军舰和一艘武装轮船。执行封锁任务后。便率主力直接北上福建了。
这里强调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对清朝的虚实并不了解。
虽然多年之前。马嘎尔尼来过中国。还写了见闻录。但他带回去的情报没有参考价值。
比如他说清朝专制。社会黑暗野蛮。农民不如狗。饿殍遍地走。这些情况。在同时期欧洲的俄国、普鲁士。以及英国的爱尔兰、苏格兰也存在。
应该说。这是当时世界的一种常态。英国不可能因为这些情报就断定清朝不堪一击。
诚然。开战之前。在广州的英国人。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也提供了很多清朝的情报。但这些的情报比较片面。顶多只是让英国人知道「清朝不是强无敌。不是遍地黄金。清朝也有大量穷人存在」而已。对中英战争的帮助很有限。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对清朝的了解并不深。不知道清朝内陆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清朝有多少兵力。不知道清军的具体部署。训练水平如何。具体装备如何。不知道清朝的死穴是什么。
而这也正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会与清朝打打停停。一会打。一会又谈判。谈崩了之后又接着打。前后打了两年之久的原因。
如果英军知道清朝的死穴。战争根本打不了两年。半年时间足矣。
说回鸦片战争。
1840年7月初。英军主力抵达福建厦门。
懿律的堂弟义律托人向厦门地方官送了一份国书。要求当地县令呈交给中国宰相。但遭到拒绝。
随后。双方交火。各有损伤。
英军使者见厦门守军不收国书。便直接把国书留在沙滩上。然后英军离开厦门。继续北上。
几天后。英军抵达浙江定海。
当地的知县姚怀祥登上英舰交涉。英军要求姚怀祥让出县城。给英军休整。遭到拒绝。
随后。双方开打。英军轻松攻占定海。
定海城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道光皇帝发布上谕。千里飞书。令闽浙总督邓廷桢率水师增援浙江。同时。还罢免了一批浙江官员。
但诏书还没下发到地方。英军就走了。目标是天津的大沽口。
在英军袭扰闽浙。北上天津期间。林则徐派人回京预警。说洋人有攻打天津的可能性。
道光皇帝接到奏报后。先是令直隶总督琦善封锁港湾。统率弁兵。相机剿办。但他接到琦善回报。说天津兵力不足。炮台的大炮陈旧。恐怕打不过洋鬼子的消息后。马上又改主意。让琦善不要擅作主张。有什么消息都要先回报朝廷。由朝廷定夺。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大沽口。琦善派人与英军接触。英军随即就把一封国书(与丢在厦门沙滩上的那封内容一样)交给清朝使者。希望使者转交道光皇帝。(内容是抗议林则徐销毁鸦片。希望道光皇帝能严惩当事人。顺带还提出割地。赔款等要求)
四天后。这封英国的国书被送达北京。
随国书一起抵达的。还有琦善的奏折。
在这封奏折里。琦善说把英军说成是“天顶星人”。战斗力碾压清军。劝道光不要开战。
见到英吉利夷船式样。长圆共分三种。其至大者。照常使用篷桅。必待风潮而行。船身吃水二丈七八尺。其高出水处。亦计两丈有余。舱中分设三层。逐层有炮百余位。舟中所载皆系鸟枪。船之首尾。均各设有红衣大炮一尊。与鸟枪均自来火。其后梢两旁。内外俱有风轮。设火池。上有风斗。火乘风气。烟气上熏。轮盘即激水自转。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道光帝看了奏折和国书后。认为既然洋鬼子来去无定。清军只能被动挨打。又判断洋鬼子针对的只是林则徐。不是大清。便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撤换林则徐。英军就会罢休。
于是。他就把林则徐撤了。然后。派琦善接替林则徐。到广东与英军谈判。
英军见清朝有意谈判。便离开大沽口。南下到了广东。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以钦差身份撤掉林则徐。然后。与英军展开谈判。
为了表示谈判的诚意。琦善把广州外海的炮台守军都裁撤了。
按他的设想。只要把林则徐当替罪羊推出去。然后“赏”点钱给洋鬼子。这事就了了。他就可以回去复命了。
然而他没想到。指责林则徐销烟。只是英国人的借口。洋鬼子谈判的真正目的。是赔款加割地(赔款五百万。割让香港)。外加不准清廷再干涉英国商人向中国贩卖鸦片(也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权利)。
这个条件太苛刻了。琦善不仅做不了主。道光也未必会同意。于是。谈判陷入僵局。
1841年1月7日。英军失去耐心。再加上又看到琦善傻不愣登的把广州外海的炮台守军都裁撤了。于是。英军顺势发动突袭。攻占了虎门炮台外围的大角、沙角等炮台。
这一战。清军死伤700余人。11艘战船被英军击沉。完全是被吊打。
琦善被打蒙了。不敢再战。然后。他在没有上书道光皇帝的情况下。擅作主张的与英军签订条约。即《穿鼻草约》。(由于清朝没有在条约上盖章。所以条约不合法。不被认为是清朝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签订条约后。英军撤回驻守在浙江定海等地的驻军。全部集中于广州。
浙江方面的清朝官员见英军撤走。随即调集大军进驻定海。重建防务。
1841年1月27日。琦善擅做主张与英军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蒙了。再加上他又听说英军攻打虎门炮台。颇为气愤。
于是。他当即下旨。撤掉琦善。改派御前大臣奕山为钦差。调集一千胡南绿营兵。两千四川绿营兵。一千贵州绿营兵。分赴广东增援。正式对英军开战。
后来道光又陆陆续续调兵增援广东。总计兵力近两万人。
一个月后。英军见琦善被撤职。知道清朝皇帝不同意。不会陪款、割地。又见新的钦差大臣没来。广东无人做主。于是便先下手为强。向虎门炮台发起进攻。
这一战。清军败得更惨。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都战死了。而英军的损失忽略不计。死伤仅仅只是个位数。
英军本来还想顺势占领广州的。只是因为兵力不足。才没有攻城。
1841年4月。在路上磨蹭了三个月的钦差大臣奕山以及各地援军抵达广东。
这时候。广东的清军总数约2.5万人。
道光皇帝认为大军云集。兵力充足。便令奕山立即反攻。驱逐洋夷。收复失地。
奕山不敢怠慢。随即就发动夜袭。
然而。战争结果让奕山瞠目结舌。
两千多英军。仅以9人战死。68人受伤的代价。就击败了2万清军。
清军输得是一溃千里。广州城外的多个炮台被英军攻占。
后来。英军架炮。准备轰城。广州城眼瞅着就保不住了。
而此时的广州城内。更是一团糟。奕山推卸责任。说“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
有这样的上司。自然上行下效。最后导致湖南绿营和广东乡勇在广州城里发生火并。
仗还没打。自己人就先干起来了。
眼瞅着打不过。奕山派人举白旗。把广州拱手相让。然后派人谈判。希望花钱再把广州城赎回来。这等于是变相的贿赂英军。
后来。为了不被道光惩罚。奕山一面向上虚报战功。把惨败说成是大胜。一面派人疯狂搜刮民财。贿赂英军。并与英军签订卖国协定。希望尽快把洋鬼子送走。
只要洋鬼子走。一切好说。洋鬼子走了。他才能继续编谎话骗皇帝。
然而。又让他没想到的是。英军在收了他的贿赂后。不仅没走。反而还增兵了。
1941年8月10日。从印度增援而来的第二波英军抵达澳门。十天后。这支英军(大约五千多人)到了福建。
1841年8月26日。英军攻打厦门。当天。厦门便被攻陷。
此战。英军战死1名。伤十余名。清军伤亡数百人。总兵江继芸战死。
英军第一次到厦门。不清楚虚实。所以直接撤走。但通过打广州了解了清朝虚实。知道清军不堪一击。所以“二进宫”时。便轻松拿下。
在厦门休整几天后。英军继续北上。目标是浙江定海。
1841年9月25日。英军攻打定海。并于六天激战后。第二次拿下定海。
此战。清军约七千兵力。而且由于有前番失守的教训。清军还重点加固了定海防线。实事求是的说。清军已经尽力了。
但即便如此。清军仍打不过英军。战后统计双方伤亡。清军死伤一千多。英军仅伤亡30人。
不过。由于英军军纪不好。定海当地老百姓到处偷袭英军。因而英军只占了定海城。对城外没有控制力。
也就是说。英军不敢出城。
总窝在定海城里也不是个事。为了扩大战线。逼清朝谈判。1841年10月10日。英军向定海周围的镇海和宁波发动进攻。
两江总督裕谦。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四千清军在镇海与两千英军发生战斗。
此战。英军炮火猛烈。余步云贪生怕死。逃往宁波。裕谦死战不退。自尽身亡。
英军拿下镇海后。继续攻宁波。刚逃到宁波的余步云又弃城而逃。宁波失陷。
镇海、宁波相继失陷后。英军忘了在定海的教训。大肆掳掠、奸淫。结果被愤怒乡民打了埋伏。约40余名英国兵被俘虏。(英军整体军纪其实还凑合。但英军中有很多印度士兵。纪律崩坏。经常骚扰民众)
不过。清军的纪律也不好。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在老百姓眼里。清军也是一群混世魔王。
所以自始至终。老百姓与清军。都是单独对付洋鬼子。没有任何合作。英军如果不扰民。单地老百姓根本不会掺和官府的抗英斗争。
不久后。宁波等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的心情跌倒了谷底。他很想谈判。但碍于面子。还是调从各省抽调了一万人增援浙江。
数月后。浙江本地绿营、乡勇与增援的外省部队会和。总计约三万人。对驻定海、镇海的英军发动反击。
此次反击。结果和广州反击战类似。清军反攻失利。几乎全军覆没。英军趁势反攻。清军被迫退守绍兴、杭州。
只不过。由于陆上兵力不足。英军无法再继续向杭州发动进攻。因而英军和清军。便一个在外海搞海上封锁。一个在陆上封锁。双方就类似于静坐战一样。在绍兴与宁波之间对峙了起来。
在对峙期间。英军通过当地人的指点。终于知道清朝的死穴。
清朝的赋税。一半来自江南。其中的大部分都走运河到北方。只要切断运河。清朝会主动请和。
这就是清朝的死穴。
于是。英军调整部署。调集主力向长江下游发动进攻。而清军对此毫无戒备。
结果。驻守长江下游的清军又被英军打了措手不及。(这已经是第N次措手不及了)
在进攻长江下游期间。英军第三波增援。二十五艘军舰。十四艘汽轮。九艘给养船和载有一万名陆军的运兵船抵达战场。
1842年5月7日。驻宁波的英军撤离。北上与进攻长江下游的英军汇合。
此时。英军兵力已经高达一万九。
前番作战。清军两三万人拿两三千英军都没办法。现在英军增至近两万人。江苏的清军哪里还打得过哦?
故而。英军在长江下游的青浦、镇江等地的战役。都是毫无悬念。
1942年8月9日。英军主力抵达南京江面。
两天后。英军登陆。在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上安设大炮。准备攻城。
清朝此时无力再战。又加上运河被切断。朝廷征不到税收了。于是。道光皇帝便只好派人与英军代表谈判。
至于谈判的结果。就是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过程大致就是如此。
清朝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彻底呢?
具体原因说起来就太多了。科技落后。思想落后。体制落后。战术落后。等等等等。要想论述清楚。写本书都可以。甚至可以写好多本书。
这里只说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清军在中原各省的军事体制。是用来防民的。监视地方官员。防备老百姓造反。而非御外。
这种军事体制。维持地方治安还行。碰到稍微有点规模的起义。都压不住。又怎么能可能与打遍世界无敌手的英国人对抗呢?
从这套军事体制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朝的统治者和老百姓。是完全脱节的。双方对对方都没有信任感。
英军在攻击镇江时。亲眼见到当地老百姓一边冒着危险。观看英军与清军战斗。一边像看热闹一样。非常镇静的端着碗吃饭。
英军在占领镇江后。亲眼看到城内的老百姓像没事人一样。主动向入城的英军兜售新鲜水果和蔬菜。完全不把英军当侵略者。
英军在路过上海时。当地乡绅筹钱组织了一支武装。当地人自愿参加自卫队。并非担心洋人上岸作恶。而是怕八旗军趁机抢劫。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众生相。老百姓和满清统治者相互不信任。
老百姓不是没有战斗力。只是统治者不愿意动员而已。而老百姓对统治者也缺乏动力为其报效。火不烧身。与己无关。
这样一种状况。导致道光空有四亿臣民。可实际能调动的力量。也就几十万人。而真正能用于东南战场的。更少。不过十来万人而已。还要分散在几个省。
看起来。清军人多。可实际上。清军的人数并没有绝对优势。
科技、体制、战术、思想。没有一方面比人家强。甚至连可用兵员都没有明显优势。这哪里还打得赢呢?
其他观点:
鸦片战争会败。绝非是因清军的武器落后于英军。彼时。因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等近代步枪武器技术才刚刚被发明出来。英军并未来得及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枪支上。而早前就被制造出的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来复枪。也因造价高未能成为英军士兵的制式武器。所以此时的英军所使用的轻武器还是较为落后的前装燧发滑膛枪。这种枪支并没有比清军所使用的鸟枪先进多少。
英军所使用的前装燧发滑膛枪。它的最大射程不超过270米。且一旦超过180米。它的准确率基本为零。正如时英国陆军上校汉格在评价前装燧发滑膛枪所说:“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可以说它的准确率是很低的。
同时。前装燧发滑膛枪还有一个致命性的缺点。那就是装填十分麻烦。射速极低。即使是一个老兵。每分钟最多也就发射三发。若是新兵。甚至只能做到一发。此外在战争过程中。因装填过程繁琐。英军往往会出现各种“忍俊不禁”的错误。如装填后。忘了将通洗枪管、炮膛的铁条抽出枪管。射击后铁条不翼而飞。因其需要依靠铁条来将弹药、弹头推入枪管。没有了铁条。就导致无法再装填;在装填时。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致使不发弹。而此时若想再次装填。英军士兵只能是从战列中退到后面。然后慢慢地将弹头挖出来。
简单的说。英军所使用的前装燧发滑膛枪是一款射程短、射速低、准确率低、装填麻烦的落后滑膛枪。与鸟枪相比。它并没有多少的优势。首先。在射程上。前装燧发滑膛枪虽最大距离能到270米。但是其有效杀伤率却只有75米。因此并未比鸟枪先进多少。其次。前装燧发滑膛枪每分钟最大的射速不过三发。而鸟枪亦有二发。差距也不是很大。清军完全就可以用人数来弥补这个差距。最后。在准确率上。在相同的距离。前装燧发滑膛枪大约可达90%。鸟枪则大概只有70%。对于这个差距。清军亦可用人数来弥补。
总得说。相对于清军所使用的鸟枪。英军所使用的前装燧发滑膛枪虽要强于它。但是这差距却并不大。清军完全可以用人数来弥补这差距。
说实在的。英军所使用的这种制式枪。不但比清军所使用的鸟枪先进不了多少。与清军所使用的弩弓。也是没有多大的优势。清代前。中国弩弓的最大射程就达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更是达500多米。至清代。其弩弓技术已是十分高超。射程更是大幅度提高。再加上清军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射箭是他们最擅长的能力。因此靠着这先进的弩弓。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最远可准确命中180米外一个人形大小的靶子。
别看弩弓落后。但是跟当时那落后。且效率极其低下的前装燧发滑膛枪相比。操作简单、射程远、准确率高的弩弓反而更具优势。弩弓每分钟最高可有四发的射速。弓箭的穿透力也要比火枪的子弹更强。由神臂弓所发射的箭甚至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这绝非是普通的火枪子弹能做到的。可以这么说。在鸦片战争时。清军所使用的那看似落后的弩弓。其实比英国所使用的那糟糕的滑膛枪还更具有优势。
因此。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中。清军会输绝非是因为武器装备的问题。这时。英军的武器并没有比清军先进多少。那点差距清军完全可以用人数来弥补。事实上。清军会输。而且输的那么的彻底。绝非是武器上的问题。而是与上层统治者的素质。及清朝落后的制度有关。
首先。自古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若想赢得战争。其统帅的意志尤为重要。若统帅的意志坚定。弱势的一方也有可能战胜强势身为一方。比如。1885年发生在镇南关的清法战争。清军身为弱势的一方。之所以能赢过强势的法国。主要原因就是因这时的清军。上至统治者。下至将士。都有与法军决战的决心。为此在战争中是死战不退。由此镇南关一战。清军才能大胜法军。
反之。若统帅的意志不够坚定。在与敌军的作战中。或犹豫不决。或索性怯战。那就算与对方的差距不明显。最后失败的也只会是自己。鸦片战争就能很好的佐证这一点。鸦片战争发生时。清军的最高统帅道光帝在与英军的战争中。就反复的在“剿”与“抚”之间来回徘徊着。不知如何选择。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鸦片战争发生之初。一些想向自己的祖先康熙、雍正、乾隆那般。做到外能折冲尊俎。内能戈马平家的道光。在强烈的虚荣心的“蛊惑”下。加之又不熟悉英军真实的情况。所以是坚决主战。势要“剿”灭逆夷。维护清朝作为天朝上国的荣耀。按理说。如若道光帝能够将“剿”的意志贯彻到底。并坚定到不惜与英军打一场倾国之战。那在鸦片战争中。清军胜利的机会将远胜于英军。毕竟此时英军不过千人。若清军举国而战。数千英军无论如何是胜不了清国的。
但是。谁料道光的主战决心并不坚定。在接连接到英军攻陷大角、沙角炮台的战报后。道光开始退缩了。他开始惧怕英军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软弱的他。又开始改变对英的政策。由“剿”转“抚”。此时道光为了让英军放弃进攻。他先是让清军停止一切的战争行为。闭关自守。而后为了向英军表达自己求和的态度。道光先是将林则徐撤职。之后又下令恢复中英之间的贸易。并撤销禁烟命令。
此后。道光又要求琦善向英国转上谕旨:“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兹所录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经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至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向英军表达自己的求和之心。
只能说。道光太过单纯。英国早就对清朝的土地和资源垂涎三尺。此时见清军居然如此羸弱。道光又如此软弱。他们岂会因为道光的一道治林则徐的罪。恢复中英之前的贸易就能善罢甘休的呢?此时的他们还有着领土和特权的要求。且还要求北上进京。这时。道光眼见英国居然如此的狼子野心。本来就不太想拉下天朝上国“荣耀”的道光。是大发雷霆。“夷情益形桀骜。且所愿其奢。其势不得不大加征剿”。再一次主“剿”。
可惜。之前道光不明智的“剿”变“抚”的转变。早已让清军丧失了战争的先机。在道光主动停战的间隙。英军早已休整完毕。集合了一支实力不俗的舰队。是粮草充足、弹药充沛。而反观清军。因道光停战诏令的下达。原本前往沿海地区增援的清军。是纷纷停止了进军。或驻扎原地。不知所措;或退回原驻地。由此。在道光突然又宣布主战后。各地清军顿时是无所适从。再加之因信息传送的缓慢。很多清军还误认为处于停战的状态。就这样。道光突然再次主战的行为。不但让英军有了再次动手的借口。还同时让茫然无措的清军是损失惨重。
要知道。道光时期。清军可没有电话、电报这些东西。当时通讯条件极差。各省的奏折、题本和咨文。及皇帝下发的诏令。都需要通过兵部遍设全国的驿站系统来进行传递。由驿卒骑驿马。一站站地接力。送往公文的目的地。而在当时。从广州到北京。或从北京到广东。若以普通速度。需用时约30至35天;若以“四百里加急”。需用时约20多天。即使以最快的“五百里加急”。也需用时约16至19天。也就是说。当道光下达继续对英军动武的命令时。前方的清军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受到。试想。战场的变化可是瞬息万变的。时机也是稍纵即逝的。半个月的时间足以改变战场的任何局势。
由此。当英军在谈判桌上得知道光要继续开战。并迅速作出反应时。清军却是毫无准备。多数阵线的清军根本就不知道要继续开战的情况。可以说。因道光再次无脑的宣战。再加上清廷消息传送的缓慢。致使毫无准备的清军是损失惨重。虎门、广州、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相继失陷。清廷损失惨重。
当然。即使到这个时候。清军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如若在这时。皇帝是行事果断、坚毅的。恐怕这时。他们所想的就是坚决反击。调动全国各地的兵力。与英军决战。但是。可惜的是。道光终究是一个软弱的皇帝。太过优柔寡断。也太过胆小。当与英军的战争再次接连失利时。道光想的不是血战。而是退缩。是赶紧的求和。
只能说。大敌当前。道光“剿”“抚”回旋、战和不定。给整个战事带来了一个很坏的影响。他的优柔寡断。是清军失利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然。鸦片战争会败。虽然道光要占很大的原因。但是这与清朝腐败的官僚集团也分不开关系。当时若不是这些与英军直接作战的官员的欺君罔上。或许道光不会因为错误的认知。作出错误的决策。最终致使清军惨败。晚清时期。整个清廷上下是早已烂成一片。大部分官僚从上到下都被腐蚀的干干净净。是练就了一身欺君罔上。搜刮民财的好功夫。其程度简直让人是目瞪口呆。
比如虎门战败后。道光曾派参赞大臣杨芳赴赶广州主持与英的战局。可就在杨芳到广州的第二天。英军就完全占领广州内河地区。按理说此时杨芳应该如实的向道光上报广州的战局。好让道光作出正确的应对。可是。此时的杨芳在给道光的奏折中却是丝毫不提战败的消息。反而是欺君罔上:“莫若先设一计。以退其船。查从前该逆夷求偿烟价、求给地方。皆无可许之理。今俱不敢妄图。而唯希冀照常贸易”。将自己被打的不敢出头的战绩。夸大成自己打的英夷求饶的战绩。是丝毫不提广州内河各据点失守的情况。反而是谎称英军因清军严密的防守而退出。可谓是胆大包天。
再比如1841年1月30日。道光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命其从湘、鄂、桂、赣、滇、黔、蜀七省调集大军。南下抗英。但是。这次南下其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因奕山的莽撞进攻。致使清军被英军海陆夹攻。近乎全军覆没。可是。就在广州清军升起白旗投降的时候。道光所收到的奏报仍是英军战败。清军大胜的捷报。
可以说。道光之所以会接二连三的改变对英政策。除了他自身的原因。还有的就是诸多前线大臣的欺瞒。鸦片战争时。在前线大臣有意的欺瞒下。道光完全就是一个聋子。一个瞎子。更是形同一个傻子皇帝。比如道光在厦门失陷之前。在大臣的欺瞒下。他曾一度认为英军不会陆战。只要一上岸就会摔倒的可笑的笑话。为此他曾特意颁下谕旨:“夷人此次到闽。已有陆路提督伪官名目。恐其招集闽、广汉奸为登陆交战之际。君臣昏庸至此。此战如何取胜?”。认为清军应该注意。不能让英军招募到替其进行陆战的海盗。直到鸦片战争都进行了一年多时。道光才知道原来英军是会陆战的。直到这时。道光才下令各地要注重陆路防守。
想想看。这时何等的可笑。一个皇帝居然都被底下的大臣欺瞒到。都认为英军是一个不会陆战的军队。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一个如此无知的最高统帅。他所下的命令是有多愚蠢。此外。再加上道光在最初所接到的消息又都是捷报。让他误以为清军天下无敌。英军是弱小不堪。如此我们也就不难想象。清军所接到的命令是有多么的不符合实际。试想。就是在这么一个不知战场真实情况的最高统帅的指挥下。清军焉能胜呢?
其次。鸦片战争清军会败。除了跟上层统治者的素质有关。还有的就是跟其本身那腐朽而又落后的制度有关。
首先。清廷所实施的国防方针。就是落后的“安内重于防外”的思想。就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布置。以“安内”为主、为先、为重。“防外”为次、为后、为轻。将国家所有的精兵布置到王朝的腹地。即京畿地区。然后将战斗力较弱的军队布置到其他地区。如沿海地区。由此。基于这种理念。当时清廷虽拥有一些较为先进的武器。但是其武器的分配却是根据距离京畿地区的远近来决定的。离中枢、京畿越近。武器就越精良。离中枢、京畿越远。武器就越窳劣。
此外。因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对于武器的分配。其朝廷还有着严重的区分民族的现象。即由满族组成的八旗军。不管他们战斗力如何(事实上道光朝的八旗军早已经烂透。战斗力堪称渣)。他们都能分配到最先进的武器。反之由汉族组成的绿营。无论他战斗力如何。他们所能分配到的武器。就只能是最为低劣的。
而在当时。驻扎在沿海地区的清朝军队。就恰恰是绿营占了绝大多数(当时道光朝的八旗军大约有20万人。其中约10万人驻扎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称为京营;约10万人驻于关外、蒙古、西北等一些要冲地带。同时有少量的八旗驻守和监视内地各行省。称为驻防八旗)。试想。清朝最先进的武器本就比英军要弱。此时在与英军作战中充当主力的绿营。他们手握的还不是清朝最先进的武器。反而是最低劣的武器。你说这战还怎么打呢?
当然。如若此时跟英军作战的绿营人数众多。且也较为精锐。那倒也不是不能打。可是。事实上。当时驻扎在沿海地区的绿营。其数量和战斗力。跟英军比起来。都占不到任何的优势。首先。因清廷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是兵微将寡。根本就没有多少的武装力量。以广州为例。1856年。广东全省约有清军7.36万人。而驻守于虎门、广州至佛山珠江沿岸等要地的清军仅有2万人。平均下来每地仅有数千人驻守。由此可知清朝在沿海地区兵力之薄弱。
其次。沿海地区的清军不但兵力薄弱。战斗力更是不行。自乾隆以来。清朝就甚少发生战争。且就算发生也是在北方。内地尤其是沿海地区。自雍正以来。百余年间都未发生太大的战事。因此。此时驻扎在沿海地区的清军。他们的日常任务就是维持社会治安。对于一些强盗、海盗之类。由此。一个百年都没经历过战事的军队。他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注定是好不到哪里去的。
因此。试问。一个军队数量、武器、战斗力等皆不占优势的清军。他如何能战胜一个武器、战斗力皆优于自己的英军呢?
当然。有人说。京营的军队不是很精锐吗?清朝天下的军队不是有近百万吗?难道就不能从其他地方调兵。然后去对抗英军吗?是的。的确可以。但是这个想法在道光这里是行不通的。刚才我们也说了。他太优柔寡断了。对于他而言。他是不可能冒着动摇清朝统治根基的危险。去大规模调动全国。尤其是京城地区的兵力。去驰援沿海地区的。他所能会做的就是从内地各省零星地抽调部队。然后临时拼凑成军。千里赴援。但是这些临时拼凑的军队。无论其数量有多少。它的作用都是极其有限的。这些部队。士兵和将领之间互不熟悉。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仓促投入战斗。缺乏锐气。又缺少协同的他们。往往只会一触即溃。丝毫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最高统帅对战场情况一无所知。与英军直接作战的将领又欺君罔上。君臣昏庸。致使在前方作战的清军时刻都得要接受朝廷各种朝令夕改的命令。而后。因清廷实施““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与英军面对面作战的主力绿营。其在人数、武器、战斗力等方面。较之英军都没有任何的优势。相反还多处于劣势。如此。在实力不如人 。又要接受上层统治者胡乱的指挥。清军焉能不败?
其他观点:
从双方表面情势看。大一统的中国以4亿VS7千人。根本不可能输嘛。又怎会输得这么快速这么惨淡这么丢人?那时的大清。还是铁桶江山。不比民国时分一盘散沙。竟然撑不了多久。最终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告终。难道不奇怪吗?
1。主动开启战争。毕竟是强盗行为。英国内部一直有强大的反对声音。上头也有掣肘力量。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可知。仅1840的2-6月间。也即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派出远征军侵华之际。短短4个月间英国下院收到的抗议请愿书就达150多份。从一些资料看。此时英国根本没有胜算。甚至都没什么长久规划。只要清军稍微能挫败一下英军。他们也是准备鸣金收兵打道回府的。
2。从国家军备来看。那时的大清。绿营兵约60万。八旗兵约20万。总兵力达80万。拥有彼时全球最庞大的常备军。而英国兵力呢。正规军仅14万。即便把负责内卫任务的6万国民军加上。总兵力也只不过约20万。差不多是1:4;(《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3。战争是在中国本土展开的。那时远道而来侵略的英军。海陆军合并计算约7000人。最后结束时才增加到2万人。清军那是以逸待劳以众击寡。以40人对付一人。咋还被打的落花流水呢?中国的兵器。确实处在劣势。投入战场的火枪火炮就型制样式而言。比英军要落后个200余年。但也只是“型制样式”上来说的。更何况兵力等方面绝对优势啊!(吕小鲜《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
4。按《枪炮细菌与钢铁》的成例。当初百来个欧洲洋人就能远征打趴澳大利亚南边那些大岛。但那是“现代人”VS“野蛮人”的对决。那是征服大清帝国能比的?《大分流》等研究名著都表明。至少在18世纪末期以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仍不低于西方诸国。生产总量甚至远远超过;
5。彼时的大清。优越感还极其强。仍是东亚地区霸主。“天朝”对外体制下越南朝鲜等地还得纳贡受册封。一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英国人开始想平等接触都没机会。结果。英国佬稍微派出几千人。就能让老大帝国俯首称臣、割地赔款。个中微妙在哪里?
最表面的原因。当然是大清的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乃至官员指挥上都太糟糕。差劲到不堪一击。我们知道。所谓战争。最基本的实质确实是两支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30年后的1875年。左宗棠在陕西凤翔发现明末所遗“开花炮弹”。就认为是兵器不行。才导致“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的。
从军事实力上看。大清着实没有对抗的资本。按名学者茅海建的说法。一句话概括双方水准。英军已是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在冷热兵器混用的层级。比如。大明嘉靖时期留下来的“洋枪洋炮”委实不大顶用——这一点参观过广东虎门炮台或江苏镇江焦山炮台的朋友。当有所感同身受。分明就是摆摆pose啊!
而当时英军什么装备?人手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种军用枪:1。伯克式(Barker)前装滑膛燧发枪;2。布伦士威克式(Brunswick)前装滑膛击发枪。这两种手枪。射程在两三百米。射速为2至3发/分钟。大抵一支能顶清军兵丁鸟枪5支。
双方所用火炮。则基本是同一款(此前。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帮大清制作了很多火炮。与英国基本同步)。样式与机制原理是差不多的。双方的差异。主要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比如英国早采用铁模等工艺了。大清还停留在泥模工艺。导致弹道紊乱。射击精度不靠谱;比如大清长期军备懈怠。炮架、炮车、瞄准器具都不完善。甚至丢三落四。士兵们有时纯靠自己眼睛瞄准。
更要命的。当然是火药差异。那时的英国。火药都已是工厂批量生产。乃世界NO.1级。而大清火药还是明朝配方。是手工作坊糊弄来的。打个飞鸟都费劲。鸦片战争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采用的火药。配方还是留下的。硝含量竟然高达80%。吸潮、不便久贮。爆破效力低。都是必然的了。1841年2月6日那场战役。民族英雄关天培死的壮烈。但也死得很冤。
另外。还有船舰等。大清也完全弱势。清朝水师。兵力并不弱。但驻守很分散;船舰数量也不少。有几百艘。单福建水师就有战船242艘。但船体很小、航速太弱、指挥军官甚至都没航海经验。所以。战争虽然沿海展开。但清军不敢出海交锋。一直力求陆战解决。可狡猾的英军。是敲准大清命门。凭借着强大的海军优势。横行于中国海面。
整场鸦片战争。清军都是在防守。一靠城墙。二靠炮台。投入的军备也少。譬如江苏宝山(今上海)的吴淞营。小小一地就驻扎1000营兵、各款大炮241尊、常备火药8940斤。但他的致命要害。就是作战能力很差、防务内部组织不堪一击——大清的士兵简直过家家似的。挑选的军官也重考察蛮力而非指挥能力。时人心中的军官不过一介鲁莽武夫。“不学无术”倒成标配。真动真格了。如何不滑天下之大稽?
早在鸦片战争爆发的10年前。东印度公司派商船阿美士德号侦察中国沿海状况时。随船的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巡视了吴淞炮台后。就在日记中写道。“假若我们是以敌人身份来到这里。整个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他没有过分吹牛。
结果。整场战争。断断续续抗衡了两年。清军没能击落英军任何一艘战舰或轮船。而自家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从来。中国近代史拉开了百年苦难史的序幕。
但是。说来说去。这毕竟是一场仅仅7000人“蛮夷”在遥远国界挑衅的事件。规模程度还不如倭寇闹事。双方也只是互相炮击了几回。两年下来。清军阵亡总数3100人。如何就拱手认输了呢?如此说来。讲说“道光下了血本调兵遣将最终败无可败”。也是说不过去的。
这是一场信息严重不对称、中方甚至都没什么准备的对抗。一败涂地是必然的。彼时情势。现在研究全球史的都是常识了:19世纪。少数国家已开始强权主导全球化。在这一个席卷天下的链条中。中国实际处在最不利最脆弱的那个环节。列强虎视眈眈。
比如。那时西方诸如兴起所谓“消费革命”。茶叶取代酒类成为洋人最欢迎的饮料。而这东西只有中国才有。无论多贵英国人都得购买。希望中国打开市场。双方展开贸易谈判。是英国人首先要求的。结果清政府置之不理。于是。野蛮地用武力强迫。成为野心勃勃又仗势欺人的英国政府的唯一选项。
而中国上上下下对此一无所知。龚自珍、林则徐号称中国最开明、最愿意了解外务的官员、知识分子。事前也对战争估量严重不足。认为用兵规模“大抵相当于今天反走私的警察行动。只不过当时没有警察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道光帝根本不想打仗。现在能知道的一点证据是。林则徐在京期间。道光帝八次召见。每次密谈超过4个小时。核心议题就是道光帝下了死命令:边衅决不可开。
道光帝很害怕“边衅”爆发问题。甚至形成恐惧心理。茅海建先生分析。这与道光帝的经历息息相关:他登基不久。南疆就爆出了张格尔叛乱。整整应付了7年、动用4万军队、耗帑1000多万两银子。方才得以平息。道光帝为此身心俱疲。心有余悸。他再也不想搞大事情了。
那时的清政府。实际也没钱打仗了。日后的英国驻上海领事哲美森曾评论过。“清政府从没有编制过预算之类的东西”。“完全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在财富但却永远缺钱的国家”。财政可说极度疲敝。那时的道光帝。年龄将近60岁。施政宗旨是无为而治。整天节省吃鸡蛋。是心知肚明政府财政困顿。也实在不想折腾了。
更为核心的。这是“皇权”的性质决定的:内部如果有骚乱有起义。威胁到其统治。皇权将不惜一切代价调集资源镇压。以维护自身“私天下”统治。此前平三藩死亡人数超1亿、随后的镇压太平天国死亡人数竟超二战。都是明显例子。但是。外部的挑衅。只要是钱、是割地能解决。又不影响皇权地位的。能打则打。打不过认输赔付都是无所谓了。
所以。这就是结论:清政府武器、人事都落后于人。阶段性战争确实无法与英军抗衡。但是若真举国之力投入。并不见得真会输。道光帝自己也不认为不认为大清不能打胜下一次战争。但是。他不想打了。绝不愿意再出现大的战乱与动荡了。很快就选择妥协。“任我生前江山稳固。哪管死后洪水滔天”。这就是皇权统治者的心理。也是清政府会输会认输的根源。
这个结局。就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一位英国学者所评论的:中国人是在“安危之间而不是在是非之间选择了一条道路”;而这场战争唯二能证明的。除了英国佬的野蛮。也是在向世界宣告并证实。大清是绝对的无能和不称职。如果中国还想要取得一点点进步。非得推倒他不可了。
(注:本文数据参考茅海建先生著作甚多。特此说明)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807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英军,清军,道光,清朝,鸦片战争,英国,琦善,广州,炮台,兵力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鸦片战争里,道光下了血本调兵遣将,清军却还是一败再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840年6月。一支拥有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28艘运输舰以及4000名陆军(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