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原创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是个好问题。对方武将来叫战。当然可以用弓箭来射。甚至可以改变战争进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名将薛仁贵——所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是说。当时唐朝在和九姓铁勒打仗。铁勒的兵马号称数十万。就派了几十个人“来挑战”。薛仁贵直接“发三矢。射杀三人”。其他的人见状立马就投降了(《旧唐书》)。之后薛仁贵的军队所向披靡。平定了沙漠以北的地方。

这其中虽然夸大的薛仁贵的个人能力。但箭射来将的例子。古代多有。而一箭射翻的情况。史料中有多处记载。比如。澶渊之战。宋军就在澶州前线以床弩射杀辽方大将萧挞凛。

所以说。单挑前。可以先射箭。这是古代战斗中的一个环节。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直接射死对方武将的情况。并不十分常见呢?

关键是古代弓弩射程有限。叫战的将领会和对方箭阵保持一定的距离。

现代射箭。靶距70米。古代说箭射百步。以当时的步计。无论如何也在100米以内。甚至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内。可以确保一定的精度。也有把握射穿对方的铠甲。对于以前人来说。这是常识。所以叫战的将领不会走到这么近的距离去。如果在100米开外。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箭的速度、角度、威胁性都大打折扣了——所谓强弩之末。这种情况下。挡避敌箭就是武将的基本素养——如果这种技能都没有。就别去叫战了。

如果箭要射更远。又要有一定精度。也不是不可以。

一是用箭阵。这是因为普通弓箭手确实可以射更远一些。但结果是精度下降。难以命中对方来将。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以布置大队弓箭手齐射。但由于涉及人员调动。箭阵部署。很多时候对方来将也会注意到。显然。他会主动避开有效射程。

二是使用器械。问题是一样的。布置大型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相应有所准备。澶渊之战时。辽军不了解宋方床弩的性能。主将没有站在比较安全的距离。明清之际。两军交战就不是射箭了。直接开炮都可以。如果对于火炮射程估计不足。甚至会造成主帅受伤的情况。

最后。当然可以找一个臂力惊人的人来射。一开始说的薛仁贵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其他观点:

因!为!没!机!会!

所谓出城迎战单挑。完全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幻想。是根据演义小说而想象出的虚构情节。

所谓的武将单挑。是中国人民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一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战争形式。尤以《三国演义》最为脍炙人口。什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什么“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那故事讲的叫一个畅快淋漓。爽!

可惜这是假的。

演艺小说这么写。原因很简单——人民喜欢。你算个屁?你写关羽怎么排兵布阵。后勤带了多少粮食。怎么扎营怎么警卫。老百姓不愿意听。我们就愿意听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之所以说这种事情不合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古代战争是以武将单挑来决胜负的话。那么动辄带十几万几十万军队干什么呢?啦啦队吗?人多加油的时候声音比较大?

(真要是这样的话。带他们上战场岂不更好?)

实际上。古今的战争都是一样的。武将作为指挥官。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指挥位置(中军大帐)。很少亲自上战场厮杀。毕竟冲锋不差你一个。要是你死了。军队怎么办?

不过武将单挑也并非完全没有出现过。比如颜良就真的是被关二爷斩杀的。夏侯渊也是真的被黄忠所杀。不过这两次都有特殊情况。颜良是认出了关羽。想和关羽说话。结果一不留神被他冲过来。一刀咔嚓了。夏侯渊更冤。他在山谷里。黄忠从山坡上冲下来。连人带马加上重力势能。动能超级大。一鼓作气冲到眼前。被咔嚓了。

但除了这种情况。武将被斩杀的情况还是相当少的。毕竟处于核心位置。只要没像颜良、夏侯渊一样被突袭。应该问题不大。

但也有一种人。死的纯属活该。

宋辽澶渊大战的时候。双方战斗陷入僵局。辽国大将萧达凛。看见宋军只守城不出战。心里急啊。于是想出了天才的一招——叫阵!

他自己单枪匹马的跑到了澶州城下。对着城上的宋军破口大骂。希望激怒宋军。让他们出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吃了没文化的亏。没想到宋军有秘密武器!

床弩是一种古代的重型武器。常用于攻城守城。威力巨大。它用绞盘蓄力。箭支极长。射程也很远。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工具。萧达凛当时在城下。万万没想到宋军装备有这种东西。城上的宋军虽然战斗意志不高。但是武器先进。拉动床弩直接一箭。把萧达凛连人带马活活钉在了地上!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单挑有风险。装逼需谨慎啊!

其他观点:

因为古代所谓单挑都是假的。

中国古代战争分为两个时代。战国之前。准确的说是春秋末期之前。那时候打仗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叫做兵礼。具体的兵礼百度《司马法》。里面有具体介绍。我就稍微讲几点。

首先是战车制度。战车是春秋时期贵族专用的战具。也是春秋时期的主要作战兵种(战国中期开始沦为辅兵 。西汉中期完全消失)。战车上有五人。其中一名车夫。两名士兵持戈戟攻击两侧。一名士兵持弓射击。一名车长(一般是军官)负责战车的总指挥。车下有五十到两百名士兵负责护卫战车。对就是护卫战车。这部分士兵一般不能直接参战。后来这些车下卒演变为步兵。顺便一提。春秋时期只有车上士才是真正的士兵。这些人全都是贵族。那个年代参军是贵族的特权。普通的老百姓做的车下卒是不算士兵的。春秋时期因为遵循礼制。出战全都是这种战车的形质。因此通常用“车x乘”来计算兵力。因为直接参战人数少。所以就有了给你单挑的条件。春秋时期还有一些兵礼。比如作战一定要等到双方都到达指定地点。摆好阵势。双方指挥官都同意开战。才能开战。而且作战过程中遇到比自己级别高的敌方车长还要停下来行礼。对方还要回礼。还有。有任何一方败退。胜方只能追击五十里。再追下去就犯规。等等规定。

说回正题。春秋时期是一个武将单挑极其频繁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其实打仗更多是为了炫耀武力也不是征服和侵略。而既然是炫耀武力。那不论是作战还是派人单挑。其实都没什么区别了。

规则的第一个打破者是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晋国面对楚国退避三舍。也就是九十里。楚国追出了应该追的界限五十里。于是造到了齐国的口袋伏击。被打了个几乎团灭。之后晋国又多次使用这种“兵法”对付敌国。比如崤之战伏击秦国。这种情况在春秋还不算普遍。而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开始进行歼灭作战。打的都是侵略战争。动则爆发灭国大战。那个时候单挑已经不好使了。所有将领都会纵观全局打的都是谋略兵法。没有人会再去傻到单挑。

战国之后。中国冷兵器战争才进入了真正的战争时代。

战国之后的武将单挑有没有呢?有的。

但都发生在特殊情况。

那三国时期举例子吧。三国时仅有的两例单挑。分别是吕布对郭汜和孙策对太史慈。吕布与郭汜争夺权力。双方约定单挑定胜负。于是吕布打败了郭汜。然而郭汜不甘心。带着兵回来把吕布打败了。孙策亲自前去探路。在神亭岭和同样探路的太史慈相遇。两人交手。结局未知。有说平手后太史慈离开的。有说孙策擒拿了太史慈之后把对方放走的。但不论如何。之后太史慈和孙策都在战场上再次对阵了。

你看。都已经没人拿单挑的结果当回事了。那还要单挑干嘛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4:13

    单挑,武将,都是,战车,晋国,这是,作战,战争,古代,士兵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4:13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4:13

    这是个好问题。对方武将来叫战。当然可以用弓箭来射。甚至可以改变战争进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名将薛仁贵——所谓“将军三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