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五十万大军,古代打仗真的有那么多人吗?
原创

动不动就五十万大军,古代打仗真的有那么多人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时候生产力低下。人口数量一直都上不去。在加上医疗条件不好。新生儿的死亡率非常高。能活到成年的也不多。连选个皇帝都要选个出过天花的孩子。害怕皇帝活不到亲政就挂了。

一般的行军打仗。除了士兵以外。还要大量的民夫从事后勤工作。比如曹操的青州军。兵有十万。可是随军家眷就有百万之众。这样才能保证军队日常的大量开销。人吃马喂。是很可怕的数量消耗。所以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一般将军出征带十万兵马。就号称五十万。因为随军还有很多人。真正上战场拼命的人士兵还是那点人数。古时候的一个士兵培养是很费钱的。从士兵的刀枪。马匹。还有盔甲都是一大笔钱。不是说拉一个农民给他一把刀就可以上战场砍人了。所以古代的几十万大军的大战役并不多见。

其他观点:

在古代战争中。动辄便是数十万大军。例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秦赵出兵多达百万;又如新莽末年“昆阳之战”。王莽出兵42万;再如东晋十六国时期“淝水之战”。前秦出兵多达112万等等。那么。在生产能力相对落后。运输补给能力相对较差的古代。真的能够出动如此多的兵马吗?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两种情况来看。

古代军事制度中。征兵制和募兵制乃是军队组成的两种主要方式。虽然历代王朝皆采取两种制度并存的方式组建军队。但却均存在一定的侧重点。秦汉、隋唐(中前期)、明朝便是典型的以征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

所谓征兵制。便是国家依靠行政手段强制征集百姓补充军队的制度。其典型特点便是战时为兵、闲时为民。而其典型代表便是秦汉的征兵制、隋唐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

1、秦汉征兵制

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各诸侯国便开始相继改革田制和军制。从而打破了奴隶不准当兵的限制。开始将兵役扩大至所有男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征兵制。即按郡、县、乡、里等行政体系征集境内丁壮为兵。于是。各诸侯国除了魏武卒、秦锐士等少数精锐部队为职业军人外。战争时期出征的军队大多以征兵制为主。百姓们平时务农。农闲时则要接受军事训练。战争爆发时则应征入伍出征作战。

根据云梦秦简《徭律》和《戍律》的记载。当时各诸侯国主要采取“卒更”、“践更”、“过更”、“赀徭(戍)”和“居役”等方式。确保所有适龄男子全部接受军事训练。从而保证战时国家的动员能力和军队战斗力。另根据《云梦秦简·编年纪》的记载。秦国不仅是普通百姓。就连官吏也要接受军事训练。只有达到一定爵位才可免征。

根据《汉仪注》等史料的记载。战国时期的百姓自15~17岁起役。60或65岁而免。如秦国规定。凡17岁的男子必须向官府登记。申报姓名、年龄、健康状况等。称为“傅”。傅籍后。随时应征。至60岁免役。有爵位者则可提前至56岁止役。

在《商君书·兵守》中。则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国家一旦陷入生死存亡之际。基本可以说是男女皆兵。从而达到最大动员能力。《汉书·严安传》也有类似记载。彼时。一旦战争爆发。“十丁抽一”几乎就是常态。而在危及国家存亡的战争中。甚至可以达到“六丁抽一”。乃至“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直到汉武帝后。国家出征才开始逐渐以募兵制为主。至东汉后募兵制开始逐渐取代征兵制。

2、隋唐府兵制

隋唐府兵制其实早在南北朝时便已经开始出现。东魏于“邙山之战”中败于西魏。为了补充兵力。于此后数年内不断收编关陇汉人豪族的乡兵部曲。选任当州豪望为乡帅。后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府兵系统。

后历经宇文泰、宇文护的发展。至北周武帝年间。改府兵军士为“侍官”。将府兵纳为皇帝的亲军。不隶属国。同时。广募汉民入伍。免其服役。只要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军人及其家属居城者置军坊。居乡者为乡团。置坊主、团主以领之。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年(590年)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自此。府兵本身归军府统领的组织系统虽然保持不变。但却标志着兵农合一的完成。

唐朝基本沿用了这一制度。根据《历代兵制》和《唐六典·兵部》的记载。唐初规定。内府即“三卫”“五府”之兵。从二品至五品官家子孙中征集。非高官子弟不得跻身此列。而设于诸道折冲府的外府之兵。“皆取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爵人家)无职役者点充”。

年龄一般在20或25岁以上。56或60岁以下。每3年或6年点选一次。“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议・擅兴》)。为兵者依均田令授田。免租庸调。并可立功得爵入官。凡出征作战或番上宿卫。须自备一定武器、资粮。

府兵制乃是唐朝初期的主要兵制。直到唐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之后。府兵制才开始衰败。征兵制逐渐被募兵制取代。

3、明朝卫所制

在反元建国这段时期。明朝积攒了大量兵力。战乱年代一口吃的便可养活一个士兵。可随着天下平定。朝廷要养如此多的军队。却并不是一件易事。为了减少朝廷负担。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正式建立卫所制。

卫所制下。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为一千一百二十人。设千户。千户下辖十个百户所。约一百一十二人。设百户。百户之下又设总旗、小旗等单位。卫所官兵于各地开垦屯田耕种。从而实现自给自足。而负责屯田种地的。便被称为屯军。而负责驻守操练的。则被称为旗军。两军定期轮换。

卫所之中。除了京城的上直卫等为皇帝亲军外。各地卫所分别受各省省都指挥使司统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而为了确保卫所充裕。朝廷还设立了一套军户制度。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特免。是无法除军籍的。

明朝中期以后。虽然由于军士占役。军户大量逃亡。军屯遭到破坏等因素影响。卫所制趋于崩溃。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但明朝的卫所制还是一直延续到了明末。

如上。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征兵制。还是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亦或是明朝的卫所制。庞大的兵力来源。都极大确保了国家的动员能力。除了明朝中后期因军屯崩坏导致朝廷需要支付军饷之外。战国、秦汉和隋唐出兵朝廷的负担相对均较小。这便是朝廷动辄能够出动数十万大军的原因。

事实上。“昆阳之战”和“淝水之战”。朝廷之所以出兵数量如此之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从各地抽调大量百姓入军参战。但如此大规模的征调。军队数量固然能够保障。但军队的质量却相对较低。这也是其他朝代很少以征兵制为主的重要原因。

情形之二:虚张声势夸大自身兵力典型例子:赤壁之战

古代战争中。夸大兵力似乎是个习以为常的事情。哪怕仅有几万甚至数千人马。也敢“号称”数十万大军。这也是导致史料记载之中。动辄出现数十万大军的一个主要原因。

例如《汉书·高帝纪》中便记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也就是说。“鸿门宴”发生之前。刘邦与项羽在关中相会。项羽统兵四十万(本部兵马+诸侯联军)。却号称百万大军。刘邦统率着十万兵马。却号称二十万之众。

而古代之所以会如此夸大兵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冷兵器战争中。军心士气是影响战局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一定程度的夸大本方兵力。能够起到稳定军心、提振士气的作用。同时也可恐吓对方。打击对方的士气。二是具体兵力难以统计。正所谓“人一过万。无边无际”。这种情况下要统计清楚对方兵力。实在不是件易事。

而夸大兵力的一个典型战例。便是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军南下。荆州刘表去世之后。刘琮望风而降。后曹操想要趁机消灭东吴。于是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而在《江表传》中有“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的记载。也就是说曹操当时是自称统兵八十余万的。

得知曹操的兵力后。东吴诸多大臣均劝孙权投降。周瑜却对曹操的兵力进行了一番分析。说道。“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要知道。“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东拼西凑才拿出三万兵马。而根据《三国志》和《后汉纪》的记载。曹操击败袁绍之后。虽有七八万军队投降。但袁绍并未予以收编。反而将其全部坑杀。也就是说。“官渡之战”后曹操虽然实力大涨。但军队扩充规模实际极为有限。而“赤壁之战”前西北威胁仍在。曹操必然要留守兵力防御。再加上各地的守军。周瑜所说的“十五六万”其实已经是极限。

曹操南下之后虽然荆州归降。但荆南四郡却只是名义上的归顺。荆州虽有军队七八万之多。但实际上投降曹操的。也就襄阳一带的两三万人马而已。也就是说。刘琮投降之后。曹操手中最多也就十七八万的兵力而已。

此外。“赤壁之战”爆发之时。曹操还令徐晃驻扎樊城。又令曹仁镇守江陵。因此曹操实际上抵达赤壁前线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左右。而这其中还包含有刚刚投降的两三万荆州水军。

其实“淝水之战”与“赤壁之战”极为类似。当时苻坚虽然抽调了各地兵马一百余万。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其实最终抵达前线的还不足30万人。

综上。古代动辄出兵数十万。其实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征兵制下出兵数量本就比较庞大。另一种情况则是源于虚张声势夸大自身兵力。

其他观点:

你好。我是织田家的小足轻。现在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有。但需要排除一个朝代——清朝。文章最后我会说明为什么。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古代人口没有今天这么多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可以组织几十万大军。

而且不光是那些大一统时代。就连战国时期都可以做到。

我们就先拿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来说明。

据统计长平之战时期中国的总人口数大致在2000万左右。其中秦国因为有土地政策。长期吸引六国人口。所以人数是诸侯国中最多的。大概300万。赵国大概有200万。

战国时期的兵役是很常见的。只要有战争。老百姓就得放下锄头去报到入伍。

长平之战前夕。赵国跟秦国的关系就有点像我们这个时代之前的苏联和美国的关系。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还想过用骑射部队从秦国北部进攻。直接灭了秦国。可见人家赵国的军事实力。

一山不容二虎。所以秦国和赵国就必须废掉一个。这就是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当时两国都知道。这是生死战。所以两国都是举国动员。

秦国在这场战役中。更是征发了河内郡14岁以上的全部男丁。

赵国就不用说了。秦国输了还死不了。赵国输了首都邯郸就危在旦夕。所以更是举国动员。

既然战国时代都可以。汉唐这种府兵制为主的大一统朝代就更可以了。因为国家直接将人口编制造册。一有战争可以直接实行三丁抽一。


宋以募兵制为主。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军事的控制权。不停地削弱地方军事实力。增强中央直辖的禁军规模。只要是没饭吃的流浪汉。都可以参加禁军。宋仁宗时期。宋朝禁军规模达到89万。注意。这只是中央军。地方军加一起怎么也不会低于100万了。此外。募兵制催生了军饷的出现。就是说国家要给士兵发工资了。发钱了。以往府兵时期是不需要发钱的。国家保证他们在战场上有饭吃就行。募兵则不光要吃饭。还要给钱。

蒙元是多民族国家。数字不好计算。但一个征服欧亚大陆的帝国。可能蒙古骑兵不一定很多。但大规模的仆从军肯定少不了。

明朝是军户制。也就是说当兵的世代当兵。不用纳税。不当兵的只管缴税。不用上战场。明朝人口大致在6000万左右。凑100万军队自然也不是问题了。

清朝除了晚期以外。军事力量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清朝在康熙以后。因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人口暴增。但军事人员规模一直控制的很好。200多万常备军要分别驻扎在全国各地。而且清朝实行军警合一。也就是说驻扎当地的士兵。不光要备战。还要维护当地治安。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临战集结军队很难。往往可抽调的兵力少得可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见鸦片战争时。清军那么大的帝国。人口也暴增。但就是没有太多兵力的原因。后来为了镇压太平军。才不得已让汉族地主集团募兵。兵力人数才慢慢多了一些。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9:14

    征兵制,兵力,秦国,明朝,募兵制,之战,府兵制,军队,时期,朝廷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9:14

    没想到大家都对动不动就五十万大军,古代打仗真的有那么多人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09:14

    古时候生产力低下。人口数量一直都上不去。在加上医疗条件不好。新生儿的死亡率非常高。能活到成年的也不多。连选个皇帝都要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