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屃怎么读?是什么寓意?
原创

赑屃怎么读?是什么寓意?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赑屃(bì xì)

赑屃。中国古代神兽。 又名霸下、鳌、龟趺(fū)、填下、龙龟等。传说中龙的儿子之一。龙和龟两情相悦的结晶。形似龟。有齿。喜欢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是碑下龟。



上面三图中的。就是赑屃。一般出现在寺庙、道观、陵墓等地方。其中第三幅图。是北京明十三陵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这幅图中大家可以看到赑屃负碑的全貌。

为什么会有赑屃负碑的传统。这是有传说的。而且还有不同的版本。在这个回答中。我引用其中一个版本:

赑屃本是神龟。在上古时候。它经常驮着三山五岳四处游荡、兴风作浪。后来被大禹收服。帮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赑屃再继续兴风作浪。于是让赑屃背着顶天立地、记载着治水功绩的大石碑。让它不能四处游行。这就是赑屃负碑的起源。

后来。人们凡兴建寺庙、道观等大型建筑。必刻石碑以作纪念。而且仿照传说中大禹的做法。把碑安置在赑屃的背上。让它驮着。

一般的皇家庙宇。或皇帝敕建的庙宇、陵寝都会安放有这种赑屃背着的“功德碑”。

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尺寸最大、最重的赑屃负碑在河北正定县的开元寺。


不过只有赑屃(见上图)。石碑暂时还没有找到(全)。

这是在2000年6月。在河北正定城内府前街一处建筑工地上出土的。

同时出土的。还有若干块残碑及碑帽。碑身找到了约三分之一。碑首找到了约二分之一。其余残块可能压在附近住宅之下。暂时无法发掘。

据文物部门推算。碑高度(连碑座)应该达14到15米。宽度在3.6米之内。厚度也有将近1米。

巨大的赑屃(bìxì)残碑基座。长 8.4米。宽3.2米。高2.6米。重 107吨。仅凭这个数据。人们已经可以认定。这是世界是最大、最重的赑屃负碑。

我们期待着残碑及碑帽的未出土部分。早一天重见天日。

赑屃的样子。总是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地面。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它身上。体现了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的结晶。

而且。赑屃是祥兽。象征长寿和吉祥。据说抚摸他能带来祥瑞。

本文的开头我们提到说。赑屃是龙的儿子之一。那为什么它就是龙的儿子?为什么它不像龙却像龟呢?到底是它爹戴了绿帽。还是它妈出了轨呢?它的兄弟姐妹又有谁呢?

反正闲来没事。我就摆上一壶酒。边喝小酒。边把我了解的一点信息分享给大家。想听想看你就接着往下看。没兴趣的话。你可以点赞后划走。去别的地方找乐子。哈哈哈哈……

大家都知道有“龙生九子”的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下半句是“不成龙”。合起来就是“龙生九子不成龙”。而大家熟知的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对吧?

这两个不同的说法。差别就有点大了。“各不相同”侧重于表述龙子们独特的形态、能力;而“不成龙”大约就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了。

中国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始于伏羲氏时期。伏羲氏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苍鹰的爪等等素材。创造了“龙”这种强大且非常有神秘感的生物。龙成为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

据明代一部著名的随笔札记《五杂俎》中记载:“龙性淫 。无所不交……”

《万历野获编》中也记载:(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盖与鹿交。遗精而成……

也就是在明代。才逐渐形成了“龙生九子”的传说。这个传说也有不同的版本。各版本里。龙子的名称和排序也各不相同。其中以李东阳的说法和他的学生杨慎的说法流传最广。

这个杨慎大家应该更熟悉一点。《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就是出自杨慎之手。

扯远了。回到龙生九子这个话题上来。

因为龙性淫。所以龙的孩子很多。我认为。龙生九子应该不是说龙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大家都知道九在古代有“极致”的意思。是个虚数。也是个贵数。非一定的地位。可不敢用到“九”这个数字。比如。九五之尊。表示没有人比他更高贵了。九天。表示极高的地方……所以。记数龙的儿子的数量。也用了数字九。“龙生九子”大概也表示龙生了很多儿子。并不止九个。要不然。没法解释不同的版本里。不同的名字加起来要不止九个这种现象。

本问题里的赑屃。有的版本把它排在首位。作为龙的长子。有的版本里却把它排在第六位。把“囚牛”排在首位。作为龙的长子。赑屃只是第六子。

所以。下面我说的这些。就不排序了。尽量把民间说法中。龙的儿子们都拎出来跟大家见个面。

赑屃

龙和龟生的儿子。这个就不多说了。上面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


看名字。负屃、赑屃比较像吧?但长得不像。是吧。一个矮胖。一个细长。一个似龟。一个似龙。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爹虽然都是龙。但妈不是同一人。

赑屃的妈是龟。负屃的妈是青龙。

这哥俩经常是同时出现的。就像上面第二张图里那样:赑屃趴在地上。驮着沉重的石碑;石碑的顶部盘着的。就是负屃。

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顶部。因为碑大多是功德碑。记载功德就需要行文作赋。而负屃平生好文。特别擅长书法这事。所以人们就把它刻在碑的顶部。以寓意这碑上的文字是通过了神兽负屃的判定、审阅。是无尚正确和光荣的。


囚牛。龙种。龙头蛇身。是龙和牛的儿子。它性情温顺、不嗜杀、不逞狠、好音律。

囚牛的听力绝佳。能辨万物声音。所以人们就把它雕刻在琴头上。一方面让它在琴头上欣赏人们弹拨弦拉的音乐;另一方面也意在向听音乐的人显示——看。连囚牛这个音乐权威都在这里。我这把琴和这把琴所奏出的音乐。肯定是顶尖的。不用怀疑。

所以。如果大家以后看到传统的乐器上。有这种雕刻物的。可别说外行话。把它叫成“龙头”。那是“囚牛”。是龙的儿子呢!


狴犴。龙种。龙和虎的儿子。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而且因为它威风凛凛。长得就很威武。对于监狱这种坏人的集中地。有它在就能保证这里的安全。所以古人就把他作为是监狱门上的神兽。

因为形象威风凛凛。除装饰在狱门上外。它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也有它的形象。

狴犴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是正义的代表。

补充一个和狴犴类似的神兽獬豸(xiè zhì)。这个不是龙的儿子。但因为也是神兽。常常有人把它划归为龙的儿子。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这种神兽经常出现的地方。大多是公检法机关的大门前。如果你哪天路过这些机关。看到大门左右两侧有石雕。那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獬豸”。你可千万别把它们叫成“石狮子”。那样会让人笑话的。同理。如果哪个公检法机关的门两侧真的摆上了两座“石狮子”。而不是“獬豸”那也是天大的笑话。这个机关的领导会迅速被人嘲笑得无地自容。

为什么獬豸会和公检法机关联系起来呢?

繁体的“法”字是这样写的——灋(fǎ )。其中的“廌”(zhì)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獬豸。是一种神兽。也叫“独角兽”或“神羊”。

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古籍中记载:

“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咬、啃的意思)不正者。

“中国司法的鼻祖”——皋陶。传说就是就用獬豸治狱的。

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这个在今天看来有点像笑话的做法。其初心依然是公平、公正。所以。法和獬豸就这么联系起来了。

“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公平裁判、明断曲直。是基本涵义;同时。也有“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的含义。虽然法字被简化了。但意义从未改变。


椒图。龙种。龙和螺蚌所生(这个龙的口味忒重。是吧?)。

椒图经常是以一种衔环的形象。出现在大门上。如果我们在大门上看到衔着环的一般就是它了。尤以古建筑的大门上最为常见。为什么呢?

因为椒图形像螺蚌。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闭紧。有椒图就有了“紧闭”之意;还因其面目狰狞。可以镇邪;又因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所以常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庇佑一家人的平安。

椒图可以说是龙的九子中。最亲民的一个。低头不见抬头见。每天都伴在普通人左右。


蒲牢。龙种。龙和蛤蟆所生(再一次吐槽龙的重口味)。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欢鸣叫。

古籍中有记载:

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后因以蒲牢为钟的别名。

大概意思是说:海里有大鲸鱼。蒲牢就生活在海边。而蒲牢很怕鲸鱼。一遇到鲸鱼调戏它、袭击它。蒲牢就大声吼叫不止。类似今天的一个美女看到小老鼠时的尖叫作派。

这个胆小得。着实有点给他爹丢脸。好歹你也是神兽。是龙的儿子啊。你怕它一条鲸鱼作甚?他还敢吃了你不成!

于是人们就利用这个现象。把蒲牢的形象铸在钟上。作为钟纽(提手?)。而把敲钟的木杵做成鲸鱼的形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响亮。

人们敲钟时。鲸鱼木杵一下又一下撞击饰有蒲牢钟钮的大钟。钟声“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龙种。龙和狮子所生。形如狮。喜烟(这个狻猊喜爱“抽烟”)、好坐、喜静不喜动(一点也没遗传它爹妈的强悍基因)。它经常跑到寺庙中去吞吐一番。所以形象多出现在香炉上。在那里吞烟吐雾。

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就有这家伙的形象: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瑞脑”指的是一种香料。而“金兽”指的是兽形的香炉。这个兽就是狻猊。

古书上也有记载说。狻猊是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神兽。有威武百兽率从之意。所以也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上。如下图:

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吉祥兽, 这些小吉祥兽不仅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吉祥兽的数量也不同。这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的。一般最多使用九个吉祥兽。唯一的例外是故宫太和殿。上面装饰的吉祥兽共有10个。中和殿、保和殿都是9个。天安门上也是9个小兽。其它殿上的小吉祥兽按级递减。

上图中的吉祥兽里。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另外。在佛教里。佛座上也有装饰的狻猊。一般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文殊菩萨像前。我印象中。文殊菩萨的坐骑也是狻猊。不知有没有记错。有了解的网友欢迎指正。



睚眦。龙种。龙和豺所生。豺身龙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说了这么几个龙子。终于有一个有点龙的性格和样子了)。所以借着这个寓意。人们把它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由此。睚眦变成了克杀一切邪恶的化身。

关于睚眦。有个故事:

传说睚眦虽为龙子。但身似豺狼。老龙不喜欢他。就有点恼火。想把它扔了。于是豺母苦苦哀求。睚眦才得以保住一条小命。但是因为相貌丑陋。也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老龙依然不认他这个儿子。

长到十来岁时。实在受不了老龙的白眼。离家出走了。这一出走。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禁感慨:

这是出走得晚了呀!虽然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 又遭父亲老龙又以貌取人。有点憋屈。但也就是当儿子的不敢说罢了。现在出来了。一定要混出个龙样来。以正龙子睚眦之名。

后来。睚眦在渭水边遇到了周文王。给他讲自己的抱负。帮他分析天下大势。又引周文王找到了姜子牙。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得了天下。这里面睚眦功不可没。但睚眦没有贪恋富贵。悄然归隐。

对睚眦的不辞而别。周武王心理着实过意不去。为纪念它。亲自命工匠铸睚眦像于刀剑龙吞口。世代相传。以谢龙子睚眦辅周之恩。

当然。这是人编的故事。不可尽信。聊当酒话。一乐就罢了。

我们对睚眦最熟悉的。应该是“睚眦必报”这个成语。出处是范睢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睢是大秦帝国宰相。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回报。对有仇于自己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弄死。这是另一个故事了。这里我就不再多写了。

回到龙子的话题。


嘲风。龙种。龙和凤凰所生(终于见到龙凤呈祥的画面了)。龙生龙、凤生凤。龙凤交生嘲风。嘲风大概长着凤头龙身。算是把爹妈的优点特征都继承了。

民俗传说中。嘲风好险又好望。意思是说它非常喜欢找刺激,哪里危险就去哪里,就是个喜欢极限运动的主;而且还喜欢站高处眺望。不知道它听没听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显然。它是懂得“站得高看得远”这个道理的。

依着它的本领。古人给它安排了个差事。那就是让它位列“五脊六兽”。作为殿角的装饰。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五脊六兽”:一般中式建筑的房顶都有五条脊。一条水平的主脊。四条垂脊。共5条脊。主脊的两头。垂脊的下头。共6个端点。这5条脊6个端点上给安排一个神兽。作为装饰。以兽镇脊。避火消灾。


螭吻:龙种。龙和鱼交生的儿子。龙头鱼身。但不是金龙鱼。其性情好望喜吞。常被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大多作屋脊镇火的兽头。有驱凶辟邪的作用。

上面讲嘲风的时候说到“五脊六兽”。这六兽里就有螭吻。而且它是作为主脊两端的神兽存在。

主脊两端的螭吻。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

这和嘲风有点相像的意思了。螭吻也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除此之外。据说还能吞万物。最喜欢吞火。所以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


饕餮:这个是不是龙的儿子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我倾向于不是。

如果大家看过《山海经》。应该了解一点: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与“穷奇”、“梼杌(táo wù)”、“混沌”并称四大凶兽。

作为四兽之一的饕餮。是个美食主义者。性贪吃。见到食物就毫不犹豫的扑上去。狼吞虎咽。根本不咀嚼食物。饕餮的身体能够装得下海量的食物。但吃得太多了。最后被撑死了。

现在用饕餮形容一个人能吃、好吃。古时候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饕餮纹。也是取的饕餮贪吃的意思。


蚣蝮。是否是龙子也说法不一。我倾向于是。理由是它长得像。蚣蝮头部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如果它不是龙子。那也一定是龙妻出了轨。总之它有龙的外形。和龙就脱不了关系。

蚣蝮好水。又名避水兽。相传它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于是人就按它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用的还是排去雨水的功能。

有点累了。那就不再继续了。抽空我来补上貔貅、麒麟、螭(chī )、犼(hǒu)等。这些也是传说中龙的儿子。但不确定。有的版本把它们纳入。有的版本把他们排除。

不管他们是不是龙子。了解一下这些神兽也没什么坏事。作为传统的中国人。对这些传统文化抱有兴趣。并且去了解、去传承总归是没有坏处的。起码。当孩子们问起你时。你能说出个一二来。也会招来孩子崇拜的眼神。大家说是吧?

其他观点:

赑屃读作:[bì xì],一种像龟的动物。“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又称霸下、鳌、龟趺(fū)、填下、龙龟等。

它象征着“长寿吉祥”。庙院祠堂里。经常可以见到它。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他的其他几子是谁?

老大囚牛。龙头蛇身。性情温顺的。耳音奇好。好音律。能辨万物声音。

老二睚眦(yázì)。“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说的就是它。

老三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还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

四子蒲牢(pú láo)。“性好鸣”。常出现在洪钟上。

五子狻猊。一般出现在香炉上

六子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七子狴犴(bì àn)。一般出现在狱门上。

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平生好文。常出现在石碑两边。

老九螭吻(chī wěn)。经常出现在宫殿建筑的屋脊上。有灭火消灾之意。

其他观点:

“龙生九子各不同”。说法不一。大同小异。楼主问的赑屃。音bixi。形同驮碑之龟。

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牙字)。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赑屃(音:毕戏)。又叫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毕案)。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1赑屃(bi xi)。形似龟。好负重。为石碑下的龟趺。

2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为钟上的钮。

3狴犴(bi an)。形似虎。头顶有独角。有威力。故立于狱门或衙门两侧。

4睚眦(ya zi)。性好杀。为金刀背上龙吞口。

5螭吻(chi wen)。形似兽。性好斗。为屋上的兽头。

6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

7狻猊(suan ni)。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

8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装饰于门的铺首衔环。

9饕餮。贪食好饮。被镂在鼎爵食器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15:33

    狻猊,儿子,饕餮,神兽,遗像,这是,出现在,狴犴,鲸鱼,门上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15:33

    没想到大家都对赑屃怎么读?是什么寓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15:33

    赑屃(bì xì)赑屃。中国古代神兽。 又名霸下、鳌、龟趺(fū)、填下、龙龟等。传说中龙的儿子之一。龙和龟两情相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