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弟子规》是狗屁国学。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作者李毓秀。是个穷酸秀才。
《弟子规》成书之初叫《训蒙文》。刚一面世就受到统治者力捧。为什么呢?因为《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就是教人顺从。在家要无条件服从父母长辈。在外要无条件服从统治者。要做顺民。整体上来说。《弟子规》的糟粕多于精华。根本不值得读。
比如说。《弟子规》是这样强调父子关系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叫你。你要赶紧答应不得拖延;父母命令你做的事情。你绝对不能拖延;父母教育你的话。你必须恭敬的听取;父母责骂你。你必须温顺的承受。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父母的就百分百正确吗?父母说的不对也要听取。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依据这种规则培养出来的子女。除了服从。还是服从。
再比如。《弟子规》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地方。“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说父母不喜欢的事情。你绝对不要坚持;接着又说“亲有过。谏使更”。意思是说父母有过错。就要劝谏他们更改;但是父母不喜欢你的劝谏。你要怎么办?依据前一条似乎是不劝了。但《弟子规》却说:“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说劝谏不听。还要和颜悦色接着劝。甚至要哭泣着跟随。挨打了也不抱怨。天呐。这也太矛盾了。明明父母不喜欢。你还非得劝。这不是扯淡吗?
《弟子规》的大量内容。都是训诫。不容置疑的口气。小孩子启蒙阶段。难道不应该发挥想象力。启发他们的智力吗?直接让他们顺从。这岂不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实际上。真要读国学。为什么不直接读《论语》、《孟子》呢?为什么要去读清朝一个穷酸秀才写的二手书《弟子规》呢?
其他观点:
不是算不算。它就是地道国学。古人启蒙读物。也可称是古人养成教育教材。放眼当今社会。能够通读者众。能通晓其理者稀。毫不夸张!
其他观点: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弟子规是不是国学。而在于。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国学。对待国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由于《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不利于清政府的愚民统治。一本极力宣扬封建等级观念。以方便清朝统治者的工具性读物《弟子规》应运而生。
《弟子规》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以德育修养为名义。而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清规戒律。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等级观念践行。由此看来。“《弟子规》当然属于国学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弟子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国学。就一定全盘皆精华吗?就一定是个绝对的褒义词吗?就一定要身体力行吗?肯定不是了。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无一不是文化。无一不是国“学”。但其中自然有精华有糟粕。凡事皆有两面性。对于弟子规也是如此。
有人觉得它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可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周礼之建立不也为此么。一个“礼”字难道没有束缚的作用么?但它也仍有好的一面。可见不是弟子规是不是国学的问题。而是我们要怎么学习理解和继承国学的问题。要教育孩子/国人遵纪有礼。也要教育孩子/国人放开思想与时俱进。个中难点与重点。才是考验各位家长。各位教育界大V。各位自媒体KOL的关键之所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96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弟子规,父母,国学,劝谏,读物,不喜欢,是说,统治者,秀才,论语
没想到大家都对《弟子规到底算不算国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弟子规》是狗屁国学。《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作者李毓秀。是个穷酸秀才。《弟子规》成书之初叫《训蒙文》。刚一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