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原创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先说说我为什么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吧!

我是真真切切为了这篇散文哭过的人!不过。那时我太小。不是因为这一句(后面我会详细解释是哪一句和为什么)。

概述

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一下归有光和他的散文!

《古文观止》中选有两篇归有光的散文。《吴山图记》和《沧浪亭记》。都是短而精的古代散文(每篇大约都是300字左右)。啥是“观止”?就是“好到头了”呗!意思是:读了这些散文。别的就不用看了!

选入《古文观止》的222篇散文。作者有61位。从周代到明代。时间横跨两千多年。除了《左传》、《国语》、《史记》。我们所熟悉的大才子贾谊的《过秦论》、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刘禹锡的《陋室铭》、杜牧的《阿房宫赋》、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司马光的《谏院题名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等等等都名列其中(喘口气)——这个水平量级嘛。你懂得!

好了。下面我们说回《项脊轩志》和它感人肺腑(绝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的)的末尾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既然题主要求从文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分析。襟亚虽然两方面均见识浅薄。本着对于归有光和《项脊轩志》的喜爱。就斗胆试一下吧。

文学方面

1.关于《项脊轩志》“真”方面的感动。

比起他入选《古文观止》的《吴山图记》和《沧浪亭记》。700多字的《项脊轩志》算是长的了。然而它依然具有归有光散文朴素简洁、言简意丰的特点。

本文由于深入生活。感情真挚。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共鸣。形成强大的感染力。这股力量。许多人在语文课本中初次读到的时候。就应该领教过了。

归有光在散文方面主张继承唐宋古文的传统。他善于通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的描述。寄予自己深切的情感。《项脊轩志》和他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都有着活灵活现的生活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平实的语言回忆了祖母、母亲、奶娘和妻子。琐忆一二小事。尽现一往情深。正如王世贞所言:“不可雕饰而自有风味”。

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当读到“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我一下子联想到小时候我一放学。我奶奶那张慈爱关切地追问:“饿坏了我的宝了吧?”——课堂上。我是怎么躲在课本后默然泪下的……

那时候我奶奶还在。因为高中寄宿。要两个周才能见到她。现在——我好羡慕那时候哭完了还能回家见到她……读到这一句我依然会哭。不过不用再躲避了!(泪奔中)

题主说“看起来很平常的一句话。平淡无奇的陈述句。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

一言以蔽之。我想最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真”吧!

人人心中有!情真才能意切!

2.关于《项脊轩志》最后一句“越不说破越沉痛的”感动。

《项脊轩志》并不是作者一次性完成的作品。从倒数第二段回忆妻子的部分直到最后。都是他30多岁之后补续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部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从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妻子是在他写下这篇散文前半部分之后的五年。才嫁给他的。他没有直接说他们是多么恩爱。只是淡淡得说他妻子在项脊轩学写过字和向他请教过历史知识;然后。转述妻子回娘家时妹妹们好奇询问他家的项脊轩;再然后。因为妻子去世。项脊轩有破损都不去修补了;再再然后。只说自己卧病无聊之下又重修。修是修了。但是不常去了……

所有的事情都始终围绕着项脊轩发生。对于妻子。细看之下。才能看出那份“捂住”的深情:

一:妻子嫁给他之后。向他请教和在他的书房中写字这是谐美的琴瑟和鸣吗?

二:娘家的妹妹们为什么要询问姐夫的书房项脊轩。是不是在调侃姐姐和姐夫的恩爱?

三:前面说天天在项脊轩“扃牖而居”。妻子死后为什么“室坏不修”。难道不是因为用情至深?

四:为什么卧病。难道不是因为过度思念死去了妻子?

正因为这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那层“窗户纸”终于不捅自破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的!

亭亭如盖的不仅仅是庭中的枇杷树。还有一个痴情男人蓊蓊郁郁的思念!

如果他痛哭流涕。也许反倒没有那么多人感动;正因为他不想说破使劲捂着。才逆势反击出一股更加柔韧深沉的力量。所谓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直若屈、大成若缺大概就是如此吧!

有情的人必被真情所动!尤其是不花言巧语的那种!

心理方面

必须承认。我的心理学知识非常有限。仅有的一点点教育心理学恐怕不够支撑回答这个问题。不周之处。就请题主和读者们海涵吧!

我说我能想到的几点吧。一点是情感迁移。一点是审美需要的满足。一点是价值观上的认可。

1.情感迁移、共情

我刚才举了我自己对于“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句的应激感动。实际上就很好地证明了这种迁移。作者母亲和我的奶奶无意间的细节重叠。让我把对于我自己奶奶的情感迁移进了这篇散文。形成了内在的共频感动。

芸芸众生。男男女女。总有些类似于归有光对于他妻子的深情的可对照感受。一旦搭起桥梁。情感迁移就能顺利完成读者对于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动。你感动的同时其实也实现了一种跨时空的被理解(许多热爱阅读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感受)!

2.审美需要的满足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句“明说”枇杷树。“暗表”对妻子的深情。是一种高级委婉的“煽情”。它贵在不把logo大张旗鼓地穿在外面。却精工细作于每一道肌理。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简约不简单。极大的满足了读者深层次的文学审美需求。

也就是说。这感情需要你去细细的品。越品越浓稠。正因为需要细品。感情才愈加投入。理解也就相应更加深刻。感染力自然也就愈加鲜明。

3.价值观的认可

我觉得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

归有光的文章打动人。首先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被读者认可。而任何作者的文章想打动读者都要具有这一点(谁也不能单靠强大的文字功夫颠倒黑白)。反应到这一句上。就是一个男人对死去的妻子念念不忘。是大多数读者认可并愿意赞赏的(林生斌打造这种人设大发横财。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价值观的心理)。在这种认可基础上的感动。因为发自内里而分外强健。感动自然更会强烈上几分!

结论

以上。就是襟亚对于《项脊轩志》最后一小节。之所有具有的强大感染力进行的文学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总结。

就像本人开篇时说的那样。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被当中的另外一句话深深感动过。并且依然感动着(如今因为失去。感动升级为伤感甚至哀伤)。

虽然最后的这一小节。我本人并未能感同身受。朗读它。依然被四百年前的一片深情浸润、濡染、升腾……

感谢阅读!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看是写庭院中的枇杷树。实际是回忆栽树之人;看是写眼中乐景。其实是反衬心中悲情。此句作为《项脊轩志》结尾一段。叙事写景。实把自己对爱妻怀念之极的情感暴露无遗。但是不露痕迹。全文感情真挚。生活的琐事里尽显伤感。这就是作为“明文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写了“明文第一”之誉的《项脊轩志》一直被流传。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原因。

其他观点:

文字。是留给对文字敏感的人感动的。

所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就是如此。

你如果在我隔壁15岁以后就没拿过书本的杀猪匠发宝面前念这句话。或者让他读这句话。他读完后会眼睛瞪着你半天。然后说:“今天多买半斤肉吧?”

诚然。这句话看似很平常。看似一句平淡无奇的陈述句。

但如果你对许多喜欢读书、对文字特别敏感的人提及这句话。他马上就要呆立半天。摇头。叹息。甚至掉泪。

确实。“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感人!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明朝散文中的精品。之所以成为精品。在于行文朴素。却感情深厚。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房。从小在此读书。立志出人头地。

归有光是一个执着的人。长年浸泡在书里。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吃苦的精神。但天公常年不作美。他38岁才中举人。后参加会试。8次落榜。但他仍然埋头苦读。后来终于在60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

这样一个大器晚成的读书人。最懂得不被人赏识的苦楚。最懂得人世的艰辛。尤其是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过无私奉献的家人。更是牵肠挂肚。记忆深刻。他一直记得视线对他的期望。无论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在科举的道路上铩羽而归。祖母依然认为他必成大器。坚信“儿之成。则可待乎!”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人最不得志的时候。最怕的一句话就是:“读。读。老是关着门读。读什么。读了也是白读。还不如出去做事赚钱。养家。没出息的家伙!”

但如果有人在你最不如意的时候。一直用亲切的话鼓励你。你会记得一辈子。而且。你成功之后。经常在耳边回响起的。就是这样的话最多。

这种人。妻子尤其重要。如果你在努力。妻子又因为家里屋漏、锅里没米唠叨你。数落你。你会作何感想?但如果妻子在你最失落的时候。一边勤劳给你做饭。洗衣浆汤。端茶送水。而且“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你将来的回忆一定是“红袖添香好读书”。你的回忆一定是甜蜜而温馨。还有很多感动的。

然而。这样好的妻子天不假年。去世过早。写这篇《项脊轩志》时。归有光还没中举。更没金榜题名。在茫然之中。盼望的是温馨的希望。回忆的是支撑内心的点点滴滴。在沿着希望却又希望渺茫的时刻。有什么比妻子的爱抚更适合鼓励自己的精神力量呢?

然而。这么好的妻子。嫁过来才短短六年就匆匆去世了。让人多么伤心啊!但这种伤心不能直露。直接表达就没味了。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比直接写思念和伤痛。感人百倍。睹物思人。何其痛也!

这虽是一篇散文。却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何其相似。“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27:17

    妻子,枇杷,有光,这一,的人,散文,之年,一句,这句话,读者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27: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为什么具备这么大的感染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27:17

    我先说说我为什么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吧!我是真真切切为了这篇散文哭过的人!不过。那时我太小。不是因为这一句(后面我会详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