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清政府不实行“新政”必亡。实行新政则速亡。“新政”是清朝在自己的棺材上钉下的最后一颗钉子。
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新政——人民反抗
二、预备立宪——立宪派失望
回来便向朝廷汇报实行立宪的好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然而载泽提出预备立宪20年。就是需要20年的准备期。慈禧太后欣然允诺。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减到15年。12年。最后9年。
1906清廷下诏。宣布预备立宪。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孙已垂无穷。 ”
《钦定宪法大纲》一共二十三条。前十四条是“君上大权”。后九条是“臣民义务”。实际上把君权神授写入宪法;人民是臣民。不是公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幻想破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05年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 。平均地权”。这样资产阶级与朝廷分道扬镳。
三、皇族内阁——汉官离心
这时候大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清朝几个月内土崩瓦解。
其他观点:
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把大清搞垮的不是慈禧。而是时局。时不与我。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庚子之变后。慈禧开始意识到西方科技、经济、军事的好处。她大力推行新政。寄希望于将大清帝国打造成东亚强国。
可惜此时李文忠公已殁。搞新政这一套落在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身上。好在这些汉人大臣都是能臣治吏。把西洋、东洋的好玩意儿纷纷引进。让大清国出现了短暂的荣光。
引进的越多。人们的思想就越开化。那些留洋归来的革命人士就越具备说服力。而大清的那些遗老遗少还沾沾自喜。认为这一切都归大清国所有的同时。却不知天下大势早已出现了新的时局。
在一派欣欣向荣的大格局面前。大清国Game over了。说到底朝代该换了。套用一句俗话。这叫“气数已尽”。再怎么折腾也没用了。
慈禧老佛爷推行的新政有个好处。加速了现代化的脚步。让这个东方大国快速与西方接轨。不得不说慈禧还是有些贡献的。尽管她不想把这些贡献给民国。但也容不得她不给了。因为她已经躺在普陀峪定东陵等着孙殿英挖她坟墓呢!
其他观点:
慈禧一直很清醒。但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要推行新政。所谓的新政只是她的手段。从来不是她的目的。
清政府是在1901年才开始推行新政。这个时间点却很微妙。因为这时候慈禧才从别人的围殴中逃出生天。条约也还没签。
1895年所签的那份条约。清政府已经被“有识之士”给批得无地自容了。慈禧为此还罢了心腹李的官。。
这时候再签一份条约的话。这份条约所付出的代价绝对不可能低于1895年那份。届时对慈禧来说很可能又是一场海啸。
所以。慈禧必须得想办法来转移所有人的视线。必须得想办法来缓解“有识之士”的抵触情绪。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的那个小团体。这几年来可没少活动。虽说他们的活动都以失败告终。可确实让慈禧很头疼。
这样的事。并不唯一。
慈禧之所以推行新政。就是想让那些得了风气之先的“有识之士”能够看到她和清政府的“改变”和“诚心”。
他们之前不是一直嚷嚷着变革吗?那她就变给他们看。
慈禧当时为此还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推行新政的督办政务处。这个政务处由谁领衔呢?庆亲王奕劻。奕劻虽然算得上是皇室之中少有的有能力的人之一。可是和李、张、袁等人比起来又只是中下之姿。
让他督办新政?除了能够贯彻执行慈禧的意志之外。他实际上能做的和会做的并不多。对于所谓的新政更是盲人摸象。
慈禧嘴上说推行新政。但她一直很清醒。一直掌握着分寸。她将新政的重点放在了财政和军队这两个方面。
只要她掌握好了财权。不怕地方督抚不听话。
只要她直接掌控的军队强于地方军队。更不怕地方督抚不听话。六镇精锐就是这时候练出来的。
可是对于新政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涉及到政制的那部分。慈禧却玩起了心机。用起了“拖”字诀。
1901年已经说了要推行新政了。说要实行君主立宪。可是一直到1905年慈禧才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和绍英五人出使西洋。
他们出洋干什么呢?考察欧美的政制。
从1901年初说要推行新政到1905年年底派人出洋考察。拖了快5年的时间。出洋考察是不是也需要花时间?又可以拖几个月。
考察回来了之后。是不是得写报告?写了报告上交之后。是不是还得讨论讨论?这么一来。又拖了好几个月。一直到了1906年9月的时候。《仿行立宪上谕》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这份《仿行立宪上谕》说的正是预备立宪的事。当所有人翘首以盼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是虚晃一招。
因为这道上谕说得清清楚楚。“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立宪?先过个几年再说。这就摆明了是在拖。
等拖到了1908年。慈禧发现有点拖不住了。“有识之士”声音吵得越来越凶了。于是她赶紧让人颁布了《钦点宪法大纲》。
这才勉强算是拉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也就是说从1901年到1908年这几年时间只能算是预备中的预备。
既然预备立宪的序幕已经拉开了。那么这个“预备”要预备到什么时候呢?载沣上台之后也想着用慈禧的“拖”字诀。所以说要预备九年。
当时“有识之士”一听说要预备九年之久。顿时不干了。被慈禧忽悠了这么多年也就算了。你一个愣头青也想来忽悠我们?所以发起了“请愿运动”。让载沣速开国会。
载沣紧张之下只好说。各位老兄情绪别那么激动。这事咱们还可以商量商量呀。九年不行的话。那五年怎么样?
最后载沣的计划是1913年开国会。但可以现在1911年先成立内阁。这才暂时压住了怨气。
可是内阁一成立。“有识之士”却又很快发现了。这个内阁实际上是一个“皇族内阁”。所以到了这里。新政的信用也就彻底破产了。
这次信用的破产。当然也意味着支持率的下降。这是后来武昌城里的枪声响起之后。呈现一片倒的原因之一。
慈禧之所以推行新政的目的也很简单。不过是为了拖而已。为了继续苟延残喘地撑下去。
所以。对于慈禧而言新政从来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103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新政,慈禧,立宪,有识之士,内阁,上谕,说要,目的,条约,宪法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最终覆没,与慈禧太后曾大力推行“新政”有关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清政府不实行“新政”必亡。实行新政则速亡。“新政”是清朝在自己的棺材上钉下的最后一颗钉子。 新政和预备立宪一、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