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东汉的皇帝。除了初期的光武、明、章三帝外。几乎都是幼主继位。
可是。就这样。东汉王朝还是传了13个皇帝。延续了190多年。
接过东汉的曹魏就比较惨了。第一个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刚刚继位10年。大权就彻底旁落。再也收不回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皇权“代理人”
小皇帝继位。还不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靠得住的人来“代理”。
小皇帝的爹爹没了。但妈还在呀。哪怕不是亲妈。只是宗法关系上的妈。也比一般人靠得住呀!
母后临朝。母后自然会启用娘家人来帮忙看着。
作为成年人。外戚大多是有能力“代理”的。甚至有的还具有极高的政治、军事素养(如窦宪)。可以带领王朝获得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外戚的权力来源正是与天子的亲戚身份。离开这个身份。他们什么也不是(即使窦、邓这些功臣大族之后。以自己的名望来掌重权。也是要依赖外戚身份的)。
因此。东汉的外戚虽然多权顷一时。但当天子想拿回权力时。一般都是摧枯拉朽。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窦宪。他曾权势熏天。既掌兵权又掌政权还有大破北匈奴的不世之功。
可是。汉章帝曾表示: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窦宪?根本不足为患!
果然。汉和帝在宦官的支持下收回大将军印。收捕、处死窦宪及其党羽。
此外。掌朝二十余年的梁冀。也被轻松扑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戚们。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代理人。他们无论看起来如何权倾一时。其实质都是虚弱的。
他们替天子“看着”天下。天下却有人在替天子“看着”他们。
皇权“维护者”
替天子“看着”外戚的。有三种人。
1、太后。
外戚。只是太后委托的“代理人”。而皇权的合法“代理人”是太后(有时是皇后或太皇太后)。
太后既要娘家人来帮忙打理。但也不可能愿意把江山从自己儿子手里传给侄子辈。
后来唐朝的武则天。自己都当了皇帝。最后还是要立李家人作太子。就是这么个道理:儿子跟侄子谁更亲还是分得清的。
所以。太后会重用外戚。但在许多问题上也要与外戚斗争。
比如:何进要诛杀宦官。何太后死活不同意。
此外。“窦氏虽不守法度。太后常自减损”。窦氏也屡屡反对外戚的意见。
其实。在许多外戚倒台前。外戚都曾提出“永绝后患”的建议。都被太后所阻。
原因很简单。外戚要绝的“后患”。往往是太后母子的“后路”。
因此。无论外戚权势多大。宫廷内外都保持着一支时刻可以扭转乾坤的力量——宦官。
2、为天子代言的宦官。
外戚专权时。天子一般是接触不到百官的。即便接触到了也难以信任。
因此。天子可以信赖的。也就只有陪伴左右的宦官们了。
宦官既是天子的“分身”。可以将天子的指令下达各处。自身也拥有一定的实力。
因此。即便外戚掌控大权。但是。当天子以宦官为基本力量。以宦官传达诏令。对外戚发起致命一击时。外戚一般是没有抵抗之力的。
而在外戚被除后。宦官往往又可以利用天子的信任专权。
宦官没有子嗣。即便横行一时也没有自己称帝的可能。其威胁就不展开聊了。
3、根基深厚的士族。
豪强地主广占田业。掌握着经济命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垄断仕途。是当时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
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关系纽带是血缘宗族关系。而他们的号召力则来自于世代传经。
通过世代传经。他们把控舆论导向。掌握人才品评话语权。从而广招门生。门生故吏遍天下。获取特殊的政治地位。
而只有恪守“忠”。才可能使世家大族们保持口碑。维系其舆论领袖、道德楷模的地位。
“四世三公”的袁术。就因为称帝。瞬间失去士族们的支持。众叛亲离。一败涂地。
曾极力辅佐曹操的荀彧。则在最后时刻为反对曹操称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此。与后来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不同。东汉时的士族领袖多是以忠诚勇敢闻名的。
动态平衡
因此。东汉的政治。一直保持着动态平衡。
小皇帝登基后。母后临政。外戚专权。
新皇长大后。利用宦官势力。铲除外戚集团。
宦官得到天子信任。宦官专权。
老皇帝早早驾崩。小皇帝继位。又是外戚专权。
东汉的皇权。如此在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中反反复复。
然而。宦官的背后。站着天子。外戚的背后。站着太后。宦官、外戚即便横行一时。也是上不着天。
同时。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舆论力量则掌握在以忠汉经学标榜的士族手中。高高在上的宦官、外戚。下不着地。
上面天子、太后看着天。下面世家大族踩着地。中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的政治局势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直到何进的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同归于尽。董卓军阀挟持天子。这一微妙平衡才被打破。
曹丕的调整
东汉的动态平衡。是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为代价的。因此命虽长。但政治黑暗。
曹丕代汉后。雄心勃勃。决心避免重蹈东汉覆辙。
曹丕做出了几个调整。
1、限制后宫及外戚权力。
“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
曹丕明确规定: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人。也不得列土受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为限制后宫及外戚参政。曹丕竟然拿出了“天下共诛之”的语句!
而另一方面。曹丕、曹睿的皇后。出身都非顶级大族。本身的政治资源也十分有限。缺乏参与朝政的实力。
2、限制宦官权力。
曹丕一即王位。就下诏: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册著令。藏之石室。
事实上。新朝初立。限制宦官权力是很常见的。
随着时间的退役。这些限制通常都“松绑”。
不过。魏国国祚不太长。还远远没有到“松绑”的时候。
3、苛禁宗室。
曹丕令宗亲离开京师。到各地就国。
同时。曹丕又设立专门的遏者监督侯王。限制其权力。
曹魏宗亲。除了掌兵的一些将领外。其他人全部远离了政治中心。
4、借重士族集体。
曹丕以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为“四友”。引为心腹重用。
通过推出“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特权。
得到士族支持。是曹丕得以代汉的最后一步。但也引起了士族权力的进一步膨胀。
然而。魏晋时期的士族风貌。与东汉时相比。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不一样的风貌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亲亲、尊尊并列。忠、孝两全以维纲纪。
然而。曹丕代汉之后。这一风貌发生了变化。
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帝国覆灭了。过去的礼法思想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了。
不管怎么粉饰。篡位的事实总是掩盖不了的。因此。尊尊之忠的旗帜不可能再大树特树。亲亲之孝。成为唯一的价值体系。
对朝廷的“忠”思想大为淡薄。对家族的“孝”思想越发强盛。
所以。魏晋之际。世家大族们。家族利益已经摆在朝廷利益之前。成为世家大族的第一追求。东汉党锢之祸时。为朝廷不惜求死的风范一去不返了。
曹家给与士族更多利益。士族就拥护曹家代汉。别家给士族更多利益。士族就会拥护别家代魏。
曹丕。借重士族。而士族。已不再是东汉时的模样了。
唯一牵制力量的没落
曹魏初期。还是有一支力量可以压制世家大族的——谯沛集团。
曹操的天下。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其间。荀彧、郭嘉等士族代表多是以谋士身份相随。而掌握军队的。多是以诸夏侯曹为代表的谯沛武将。
曹操时期。领军将领悉数是谯沛武将。士族代表们出谋划策而不能掌握军权。
此后一段时间内。以曹真、曹休为代表的谯沛集团与以陈群、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力。
其中。大司马曹休、大将军曹真对军队的控制权仍然具有压倒性优势。
可是。曹休、曹真等人去世后。宗亲将领后继无人。
早在曹真去世后。曹睿去世的几年中。诸夏侯曹就已经没有领军的代表人物。司马懿是唯一带兵的重臣。
曹睿去世前。考虑过以曹宇、曹肇、夏侯献、曹爽等宗亲集体辅政的方案。也考虑过以曹爽、司马懿(宗亲+士族)联合辅政的方案。
许多朋友认为。曹睿最终选择曹爽+司马懿的方案是最终失去权力的主要原因。
其实。当时年岁已经不小却功绩不多的曹宇、曹肇、夏侯献等人。难道会是司马懿的对手吗?
诸夏侯曹后继无人。谯沛集团人才凋零。已经不足以压制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这才是根本!
能压制世家大族的最后力量没落了。而世家大族的领袖稳定下来了。
成为士族唯一领袖的司马家
曹魏初期。司马懿、陈群都是士族代表。与曹休、曹真等谯沛集团代表一起位为重臣。
曹魏政权影响力大的士族人物。多是汝南、颍川人士。也叫汝颍集团。郭嘉、荀彧、荀攸、钟繇等人悉数是汝颍人士。
曹丕称帝后。汝颍集团的领袖是陈群。
陈群去世后。汝颍集团一度群龙无首。
不过。曹睿去世后。司马懿是唯一代表士族的辅政大臣。同时。曹爽等人打压汝颍士族。
为此。荀、钟等汝颍集团“二代”纷纷加入司马懿集团。以司马懿为领袖。
同时。河北等地的士族则早已经拥护司马懿了。孙礼甚至曾经埋怨司马懿。对司马懿迟迟不对曹爽动手感到失望。
如此。司马懿成为天下士族的领袖人物。
世家大族之间的同盟关系。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彼此的利益关系。不会因为家族代表人物的变动而发生根本改变。
因此。司马懿去世后。“议者咸云”司马师应当继承父亲的地位。
司马师去世后。曹髦下诏要司马昭留在许昌。令傅暇带兵回洛阳。企图夺回兵权。结果。傅瑕、钟会等人谋议。支持司马昭继续掌握大权。
因此。司马家通过世家大族的支持。牢牢掌握着局势。不再旁落。
东汉、魏晋。都是豪族世代。豪族是社会最重要的力量。
东汉时期。豪族以经学标榜。以忠于汉为号召。其领袖多为经学大师、道德楷模。
当时朝堂之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但由于不为豪族所支持。其根基都是不巩固的。只要皇帝想收回皇权。他们都没有抵抗之力。
魏国建立后。经学的政治理想幻灭。豪族们以家族利益为唯一标准。选择他们的立场。其领袖成了陈群、司马懿这样的实干、权力人物。
当时的朝堂之上。外戚、宦官、太后都不能过问政事。当曹操留下的谯沛集团人才凋零后。再没有力量可以压制豪族了。
因此。当豪族们选出司马家为其利益代表时。曹魏再也不可能拿回权力了!
其他观点:
东汉是承接西汉的。两汉加起来有数百年。在民间和掌握着一定社会资源的世家们心里。刘氏皇族的威望是不可替代的。简单说。就是大家都习惯了刘氏为王。
对于世家们来说。只要自身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皇帝一直让他姓刘都行。王莽一度取代刘氏。但他没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马上被推翻。
在三大政治集团中。世家是最厉害的。皇权必须依靠外戚和宦官来压制世家们的利益野心。但归根结底。是资源分配上的问题。并非有人想取代刘氏皇族。
简单说。就是世家希望刘氏皇族垂拱而治。把治理国家的权限让世家们来分享。刘氏皇族的招牌还是需要的。不管刘氏皇帝年纪大小。
外戚、世家、宦官之间的政治斗争虽然看似你死我活式的。但整个大的利益分配原则并不没有改变。外戚和宦官保障皇权。世家保障地方。只要这个平衡不打破。皇帝年纪再小都没有关系。
接着是董卓进京。这个时候皇权已经无关紧要了。斗争的主要两方变成了董卓为首的西北军阀和王允(貂蝉义父)为首的传统世家。
由此导致了三国乱世的开端。但大多数人都还愿意把刘氏皇族的招牌留着。只是权力的中心转移了。最终是转移到从地方上崛起的曹操身上。
曹操是乱世崛起。依靠军事力量掌控整个北方。但曹操至死也没能称帝。曹操军事上强横。但政治上很失败。原因在于曹操得不到世家的认可。
说穿了就是。掌握着社会主要资源的世家们不认为曹操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所以抵制曹家当皇帝。曹操活着时。仰仗军事上的成功才能够压制住世家们对他的不满。
到了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一切后。曹丕可没有耀眼的军功傍身。他继承的还是王爵。想要曹家的富贵保持长久。就必须更进一步。否则。刘氏皇族要是哪一天崛起了。曹家就要玩完。
曹丕为此作了一个重大的妥协。也是曹操在世时不愿意干的事。就是承认了世家们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任官的权力交给世家。换取了他们支持曹氏代刘。
但曹氏皇族比起曾经的刘氏皇族来说。政治上的弱点太多。刘氏王朝是推翻的不得人心的暴秦和王莽。而曹丕是以臣代君。在他之前。只有一个被视为奸贼的王莽搞过这一套。禅让的行为天然的就被人不齿。
世家们从骨子里就不认为曹氏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即使曹氏当了皇帝。当政权和军权都握在手中时。权力就失衡了。曹氏也就到了被抛弃的时候了。别说皇帝年纪小。即使是长君也挽回不了曹氏的衰败。
所以。东汉虽然小皇帝出现的多。但因为权力平衡没被打破。就能一直支撑下去。“十常侍之乱”后。权力平衡打破了。东汉也就快玩完了。曹魏从建立之初就没有打好基础。是勉强建立的朝代。以一族人才弥补不了对整个北方世家的巨大弱势。只需要一个小皇帝就被司马氏抓住机会。大权旁落直至灭亡也是很正常的。
其他观点:
东汉皇帝在位的时间年龄
光武帝刘秀:25年—57年。31岁称帝。63岁驾崩;
明帝刘庄:57年—75年。29岁即位。47岁驾崩;
章帝刘炟:75年—88年。19岁即位。32岁驾崩;
和帝刘肇:88年—105年。10岁即位。27岁驾崩;
殇帝刘隆:105年—106年。满月即位。8个月驾崩;
安帝刘祜:107年—125年。13岁即位。31岁驾崩;
婴帝刘懿:125年—125年。生年失考;在位206天驾崩;
顺帝刘保:125年—144年。11岁即位。30岁驾崩;
冲帝刘炳:144年—145年。1岁即位。不到3岁驾崩;
质帝刘缵:145年—146年。7岁即位。8岁驾崩;
桓帝刘志:146年—167年。14岁即位。35岁驾崩;
灵帝刘宏:168年—189年。13岁即位。36岁驾崩;
少帝刘辩:189年—190年。13岁即位。5个月被废。15岁自尽;
献帝刘协:190年—220年。9岁即位。39岁禅让。54岁病逝。
东汉的权力制衡体系
制度惯性
政治设定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后汉书·皇后纪》
这就是东汉政治的三大制衡体系。其中宦官相对独立。但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比如身体和精神缺陷、文化修养落后等特性。使这个集团成为黑暗政治的代表。士大夫集团与外戚集团其实都来自豪族门阀。他们本身拥有共同的理想和诉求。但因东汉初期的政治设定。将两个集团推向了对立的一面。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
至于外朝。那就绝对是士大夫的舞台。东汉的内外之分。往往体现在决策权上。士大夫集团代表着门阀政治。虽然他们多以儒家思想树立了修身治国的伟大理想。但无一不希望推翻内庭的专权者。跻身决策的行列。从而实现门阀利益。或者是理想抱负。而且在察举和征辟制的影响下。士大夫集团不断得到充实。形成东汉政治中最大的官僚集团。
综合分析
这两个集团之所以长期“卑躬屈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士大夫集团的影响力太大。即使外戚舅舅多以大将军的身份掌握军权。但也不一定能够抗衡士大夫的联盟。因为他们掌握大量土地财富和家兵武装。且社会号召力极大。外戚发动内庭的政变成功性非常低。
总体来讲。东汉桓灵之前。三个政治集团的制约是维护了朝廷的统治。所以哪怕连续出了一个接一个的小皇帝。大体上能实现太后掌舵、内廷决策。外廷施行。分工明确。从而“天子垂拱而治”。帝国正常运转。
汉灵帝驾崩以后。外戚何氏集团企图反攻宦官十常侍。但这次反攻造成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同归于尽。东汉内廷彻底崩溃。地方军阀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角。随之而来的便是汉室衰微后的天下三分。三国归晋表面是版图统一。其实质又是政治架构的重组。最具代表的便是西晋统治者脱离门阀政治的尝试。以及魏晋玄学的思想探索。所以说。东汉的小皇帝仍然算是实打实的皇帝。三大集团的制衡拥护着他。而三国时期魏国的小皇帝。完全是权力失衡后的傀儡。并没有实质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167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外戚,士族,宦官,东汉,世家,大族,集团,天子,政治,太后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东汉的皇帝。除了初期的光武、明、章三帝外。几乎都是幼主继位。可是。就这样。东汉王朝还是传了13个皇帝。延续了19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