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东汉经历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况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线皇帝“疲软”的状态。可是东汉除了头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软踏踏地生活了一辈子。这个结果导致东汉王朝。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后只有五十年历史的三国。反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谥号是皇帝驾崩后。由大臣们根据皇帝的表现。对其一生作出的评价。分为表扬型(美谥)、批评型(恶谥)和中性(平谥)。
庙号是皇帝驾崩后。被供奉于祭庙。接受祭祀时的称呼。庙号称呼相对固定。一般第一代称祖。以后各代称宗。
加谥号虽然存在被“恶谥”的风险(比如汉灵帝的“灵”)。但是至少标志着帝位是被承认的。如果一位皇帝连恶谥都拿不到。说明不被承认。
庙号更尊贵。一般只对有突出贡献的皇帝。才加庙号。有没有庙号地位差距显著。有庙号的单独建庙祭祀。无庙号的只能在别人的祭庙里放一块灵位。打个比方。将来他们接受后人祭祀时。有庙号的皇帝相当于坐正席吃供奉。没庙号的只能坐犄角旮旯里吃剩菜。
我们看一下东汉十四帝。到底疲软到什么程度。
东汉十四帝谥号、庙号列表
1.刘秀。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在位32年;
2.刘庄。谥号“明”。庙号“显宗”。在位18年。刘秀之子;
3.刘炟。谥号“章”。庙号“肃宗”。在位13年。刘庄之子;
4.刘肇。谥号“和”。庙号“穆宗”。在位17年。刘炟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
5.刘隆。谥号“殇”。无庙号。在位7个月。刘肇之子;
6.刘祜。谥号“安”。庙号“恭宗”。在位19年。清河王刘庆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
7.刘懿。无谥号。无庙号。在位7个月。济北王刘寿之子;
8.刘保。谥号“顺”。庙号“敬宗”。在位19年。刘祜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
9.刘炳。谥号“冲”。无庙号。在位4个月。刘保之子;
10.刘缵。谥号“质”。无庙号。在位1年。渤海王刘鸿之子;
11.刘志。谥号“桓”。庙号“威宗”。在位22年。平原王刘翼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
12.刘宏。谥号“灵”。无庙号。在位21年。解渎亭侯刘苌之子;
13.刘辩。无谥号。无庙号。在位4个月。刘宏之子;
14.刘协。谥号“献”。无庙号。在位31年。刘宏之子。
十四位皇帝中。刘懿和刘辩无谥号。原本有七位皇帝获得庙号。基本可以凑成一桌。可惜刚上菜。就有四位被轰出酒席。仅剩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祖孙三人独享。
没有获得谥号的两位皇帝。由于在位时间太短。情有可原。可是获得的庙号被剥夺。实在罕见。相当于上了酒席被人轰出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东汉皇帝集体疲软的表现
仔细看看东汉皇帝们疲软的表现。才明白他们被轰出来一点也不意外。估计被轰下来。他们照样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犄角旮旯里抢食。
1.外戚专权
东汉即位时年龄大多很小。有四位一岁左右即位。除了前三位皇帝。其后十一位皇帝。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汉桓帝。也只有十四岁。这种情况下。大权几乎完全落入皇太后手中。当然皇太后背后就是外戚势力。
东汉的历史。提到皇帝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是提到几大外戚家族。比如窦氏、梁氏、邓氏。个个大名鼎鼎。
比如汉和帝在位十八年。权力掌握在彰德太后梁氏。和她的哥哥窦宪手中。汉安帝在位十九年。有十五年时间权力掌握在和熹太后邓绥手中。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二十余年间。大权掌握在梁氏手中。大将军梁翼甚至毒杀了汉质帝。
总之。东汉皇帝基本都是外戚之家的傀儡。
2.宦官作乱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除了唐朝就属东汉最牛。东汉一朝。不断发生宦官作乱事件。比如汉安帝自己是有儿子的(刘保)。却被宦官阎显、江京等人搞废了。拥立了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刘懿。刘懿死后。孙程等二十名宦官。发动政变。把废了的刘保扶上皇位。
东汉的灭亡。标志性事件就是宦官张让等人的“十常侍之乱”。从此东汉彻底干碎了。
3.豪门秉政
南北朝时期的门阀集团。就是始于东汉的士族豪门集团。整个东汉的历史。都可以看做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外戚无一例外地最后与豪门士族集团融合。
豪门士族集团相当复杂。他们既要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还要展开内部的厮杀。比如前期的窦氏、梁氏。后期的杨氏、袁氏等。与宦官集团、外戚势力。多少还能对皇权形成依赖不同。豪门集团与皇权之间。是赤裸裸的斗争。
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祸。就来自于此。
4.外患频仍
东汉的孱弱。另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外患不断。西羌、匈奴、西域诸国。甚至西南夷轮番蹂躏东汉帝国。
东汉一朝。始终疲于边境用兵。四处扑火。却怎么也扑不灭。一度战火直接烧到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最后整个西域丢了。西羌等于独立王国。连归顺的南匈奴也反复背叛。
所以。东汉帝国都显得很疲软。完全没有光武帝的英姿勃发。皇帝们痿得不忍目视。
东汉皇帝为何集体疲软
有果必有因。东汉帝国也是马上得天下。刘秀的子孙们为何都活得像鼹鼠呢?
1.刘秀当年留下的三个后遗症
第一个责任就是开国皇帝刘秀。他留下的后遗症难逃诟病。
①士族豪门集团势力强大
刘秀得天下的速度堪称奇迹。他从更始元年十月。获得北巡机会放单飞开始。到更始三年六月登基称帝。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从打工仔到董事长。
这个奇迹不是凭空而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刘秀的政治才华。他创造性地架构了。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股份制”模式。由此。刘秀获得了豪门集团的追捧。纷纷以私家武装入股。迅速堆出了东汉帝国。
对刘秀来说。选择豪门集团是政治智慧。但客观上给子孙后代带来麻烦。导致皇权始终不独立。始终受到豪门士族掣肘。
比如。几大外戚都是功臣集团成员。邓氏是邓禹后人。梁氏是梁统后人。窦氏是窦融后人。阴氏是阴识后人。马氏是马援后人。耿氏是耿况后。他们才是东汉帝国的政治基础。
②对外政策偏软
光武帝刘秀被喻为战神。军事实力超群。可是刘秀又是一个反战分子。十几年的军事生涯。让他厌倦。战争导致的国力衰退。让他急于恢复重建。
从刘秀当时的客观环境来看。似乎也无可挑剔。可是也埋下了对外疲软的祸根。刘秀在位期间。面对匈奴和西域的挑衅。大多采取容忍的态度。多次拒绝大臣们出兵的请求。甚至西域诸国主动请求恢复西域都护府。都被刘秀拒绝了。
③权力中枢归于尚书台
刘秀就是个超人。他在位期间军事和行政一把抓。成立尚书台。直接把三公干成荣誉职务。本来他希望通过尚书台。实现皇权独裁。问题是他的子孙们没他那个能力。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导致尚书台失去外朝掣肘。反过来却制约了皇权。
2.皇权培植宦官势力。加剧了皇权衰弱
上一条是祖宗留下的后遗症。这一条则是后辈自作孽。
因为皇权始终受到豪门集团掣肘。乃至外戚势力干预。皇帝们就把目光转向“最可爱的人”宦官。宦官整天跟皇帝们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不光皇帝。连掌权的太后们也都喜欢用太监。在他们眼里。太监不光亲近。而且无害。天生就是皇权的附庸。
由此。宦官势力迅速膨胀。到桓灵时期。宦官们几乎成了皇帝的打手。假借皇权一边替皇帝打击政敌。一边肆无忌惮地营私舞弊。
东汉宦官的地位。让人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比如公开承认他们可以收养儿子。默许他们可以娶妻。允许他们在父母去世后有丁忧的权利。可以担任高官。包括将军这样的要职。总之。宦官们几乎拉平了与朝官们的差距。
宦官的存在。表面上维护皇权。但实际上也危害了皇权。多次出现宦官政变就是明证。
3.天灾频发导致国力下滑
第一点怪祖宗。第二点怪自己。第三点则是怪老天。东汉自和帝之后。又进入新一轮灾变期。
中国自从西汉末年开始。就进入漫长的冰寒期(学者称“两汉宇宙期”)。各种天灾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汉灭亡。新朝灭亡都跟气候非常大的关系。而不完全是政治失误。
打开《后汉书》。天灾记录触目惊心。尤其是汉和帝时期。每年都要遭遇大规模灾变。动辄波及几十个郡国的旱灾、蝗灾、洪灾、雹灾、风灾、地震。严重的时候。连京师洛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和熹邓太后掌权期间。带头垂范。把上林苑、广成苑的皇家鹰犬全部卖掉。把林园土地发给老百姓种植。禁止地方官进贡。皇家紧衣缩食。甚至卖官鬻爵获取粮食。才艰难度过最困难的十几年。
在天灾面前。国力大幅下滑。皇权也不得不对老天低头。我们今天指责东汉卖官鬻爵。可是不这么做。难道眼看国库空虚。没有粮食去赈灾?家穷主人腰杆不直。国穷皇帝疲软!
结束语
以上分析可知。东汉皇权疲软。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环境。甚至气候等非人为因素左右。更主要的还是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注定了皇权要遭遇崛起的豪门集团挑战。从而引发皇权与豪门士族、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
很显然。皇权个体的孱弱。根本不是这几派势力的对手。更何况皇帝们大多是才脱离奶香的娃娃。想硬还不到时候!
假如这些可怜的东汉“奶娃”们。看到明清时候的皇帝。估计忍不住哭了:都是皇帝。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其他观点:
东汉起码在我的脑海里就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给我留点印象的除了刘秀就是刘协了!前者因为是开国皇帝。后者因为三国演义!
一。东汉为什么会烂掉要从根子上找原因!打天下离不开兄弟。但是坐天下自己就可以。刘秀是个仁义的皇帝。不像老朱。一旦坐稳了皇帝位就把手下全歼了!将来儿子孙子即位没有老家伙干政乱政!更不会被傀儡被控制!
二。刘秀的东汉是地主豪强的股份制东汉。所以当刘秀活着的时候还能镇得住。一旦老董事长不在了。就不好管理了!
三。以上两点导致的后果就是。东汉被外戚和豪强地主控制。特别是在皇帝的选择上都是一些二皇帝孙皇帝。有没有西汉霍光那样的忠臣。小皇帝完全被摆布被傀儡一代不如一代!
这样的朝代能有什么雄主出现呢?
其他观点:
东汉十四位皇帝都有谥号这一点都不奇怪。谥号也并非什么特别尊贵的象征。在古代人们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所以会选择谥号来简单明了的对历史人物进行概括。在古代除了皇帝之外。诸侯大臣以及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的生平经历。至于是褒谥还是贬谥。这也并非固定的。所有人包括皇帝的谥号都是在其死后才给评定的。所以从古代一个人的谥号你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历史评价如何。说白了谥号就有点墓志铭的意思。并非什么稀奇的称谓。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但商朝灭亡后。周朝并没有延续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王仅有有谥号而无庙号。秦朝时期更彻底。秦始皇把谥号和庙号一起废除了。原因就是因为秦始皇认为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所以周朝到秦朝这近千年时间里。庙号一直是被废除的状态。直到汉朝时期。庙号才又被恢复了过来。庙号在汉朝十分的珍贵。帝王非立利国利民的大功劳不得议定庙号。所以两汉时期也仅有七位皇帝有庙号。东汉皇帝能占其三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东汉和西汉比起来要差很多。
东汉时期仅有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三人拥有庙号。像刘肇的庙号是穆宗、刘保是敬宗等。但这些庙号在汉献帝时被取消了。就好像刘秀削除了西汉皇帝如刘奭、刘骜、刘衎等庙号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他们功绩不够。所以庙号都被取消了。真正被认可。且流传下来的拥有庙号的也就七人。光武帝刘秀这就不需要多说了。他中兴了汉室建立了东汉政权。平定动乱之后。刘秀又励精图治的管理国家。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官风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局面。刘秀功绩足以匹配庙号了。
汉明帝刘庄。他是刘秀的第四子。同时也是东汉的第二任皇帝。即位后。刘庄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范贵戚功臣势力。对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命窦固带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佛教引进中国。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虽然刘庄有点儿借刘秀光的意思。但也不可否认。刘庄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他拥有一个庙号自然也不奇怪。
再有就是刘秀的孙子。刘庄的儿子。汉章帝刘炟了。刘炟即位后又继承了刘庄的政治遗产。一切路子都按照刘庄时期的在进行。所以刘炟时期汉朝发展的也是顺风顺水的。刘炟也因为和刘庄一起开创了“明章之治”所以才拥有了庙号。总的来讲。刘炟确实有点浑水摸鱼的意思。说来也意思。东汉三位有庙号的皇帝就是东汉初期的爷孙父子三人。而且三代皇帝一代传一代。政治遗产直到刘炟时期才算是终结。刘炟之后汉朝皇帝一个比一个没用。在加上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英明神武的皇帝诞生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167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庙号,东汉,谥号,皇帝,宦官,皇权,之子,刘秀,外戚,豪门
没想到大家都对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有庙号的只有3位,东汉皇帝为何集体阳痿?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东汉经历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况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线皇帝“疲软”的状态。可是东汉除了头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软踏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