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再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是唐玄宗李隆基将大唐推向了盛世的巅峰。
对于这一时期。史书称:“贞观之风。一时复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海承平”;杜甫诗中描写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当时之强大。可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又是唐玄宗亲手将大唐从盛世巅峰推向了极速没落的深渊。因此。也有人说唐玄宗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世昏庸无道。
纠其原因。多数人的说法是“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氓;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等”。但是。归根究底。造成这一切的结果却是出在人的身上。所以。也可以说。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拐点就是从唐玄宗打压贤相张九龄和重用不学无术的李林甫开始的。说白了。也就是唐玄宗从“亲小人。远贤臣”开始的。
拐点一:不听贤臣谏言。反听奸臣谬论。从而失去缓解“开元盛世”背后潜在危机的良机
当唐朝走向“开元盛世”的辉煌时。宰相张九龄便已发现盛世背后潜藏的社会危机。并针对门阀兼并均田土地带来的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执政理念。即:“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课农桑;改革吏治。选贤择能等。”以求缓解社会的潜在矛盾。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的长盛不衰。
结果。唐玄宗不但不采纳张九龄的良策。反而处处利用李林甫打压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因东都洛阳“宫中有怪”。急欲从洛阳回到长安。当时。由于正逢秋收。帝王一路出行。必然会沿路骚扰百姓。于是。张九龄、裴耀卿竭力劝谏唐玄宗待秋收结束后再西行。但是。李林甫却悄悄对唐玄宗:“洛阳和长安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想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没有必要再等到秋收结束。至于妨碍百姓秋收。免除百姓税收就是了。”唐玄宗听后。“上悦。从之。”
但是。事后地方官员并没有给百姓免税。反而加重赋税。原本。“土地兼并”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此以来。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拐点二:不纳良臣之策。反听奸臣之言。从而失去了斩杀祸害安禄山的最佳良机
安禄山第一次入京朝见唐玄宗时。张九龄通过观察安禄山的一举一动。断定此人日后必会作乱。为此。张九龄曾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平卢将军安禄山征讨契丹时。损兵折将。张守珪奏请朝廷将其斩首。张九龄接到奏文后。当即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同时。张九龄奏文唐玄宗:“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但是。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给安禄山的辩解后。反而将安禄山释放。结果。正如张九龄所言。安禄山于755年12月16日发动了“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最大拐点。
拐点三:奸臣环绕在侧。使唐玄宗终日沉迷酒色。成为砍向“开元盛世”头上的一把屠刀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在张九龄与李林甫的三年的较量中。张九龄彻底败北。被罢免知政事。逐出长安。贬谪荆州。自此。唐玄宗的身边几乎再无能说得上话的忠臣。就连言路也被李林甫等奸臣“截断”。唐玄宗基本沦落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享乐人”的昏君。
张九龄在位时。唐玄宗宠幸的武惠妃想要算计太子李瑛。祸乱宫廷。结果。张九龄据理力争。从而稳定了宫廷乱局。可是。当张九龄被罢免后。太子李瑛被废。三位皇子被贬为庶人。不久。又尽皆被赐死。百姓闻知“人皆惜之”。从而导致宫廷内乱的加俱。
到了此时。朝廷基本已被李林甫所代表的门阀所把持。士人基本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绝大多数渴望为朝廷效力的济世之才。只能以入山修行、仗剑天涯、苦读、干谒、投考、赴边塞、出公差、投身幕府等方式。从希望走到失望。再到落寞而终。如:忧国忧民的杜甫。43岁才被升任为九品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当他从长安回到家中时。小儿子却因饥饿而死。
随着李林甫相位的稳固。高力士的得势。杨玉环的入宫。杨国忠的入朝。安禄山的“认母”等一个个奸佞的入朝入宫得势。从而造成从宫廷到地方的极速溃烂。最终。随着“安史之乱”的暴发。享誉历史的“开元盛世”仅仅维持了29年。就迅速的没落了下去。
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观点:
这个我觉得只有十六个字:成于忧患。败于安乐。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开元盛世的主角是李隆基。那么他如何的成于忧患。败于安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使大唐盛世就此戛然而止。也使他的皇帝生涯画上了句号?
成于忧患:
我们都知道玄宗的皇位来之不易。是经过一些列的宫廷政变后。李隆基才正真掌握了军国大权。在解除了太平公主等威胁后。但玄宗很快发现。自己又被功臣集团所包围。在杀韦皇后、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的过程中。唐玄宗得到张说、崔日用、王琚、刘幽求、郭元振等人的大力帮助。这些人都很有才干。通过参与玄宗的密谋。他们都步入高级官员的行列。并试图继续把持朝政。于是。有人就直接提醒玄宗说:“这些功臣大都是机变权谋之士。可以与他们共渡危难。但决不可使他们得志!”
一语点醒梦中人。要清除神龙以来朝廷的种种弊政。就必须有能够拨乱反正的贤臣的辅佐。可是他的那些功臣作为既得利益者。只希望维持现状。甚至自身还可能成为下一次宫廷政变的参与者。
为了显示自己掌握的强大军事力量。玄宗决定在骊山举行这次盛大的讲武仪式。唐玄宗选择在骊山讲武。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就是为了会见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当时在距离骊山不远的同州(今陕西大荔)担任刺史的姚崇。正是伴随着姚崇的登场。开天盛世的序幕才缓缓拉开。
败于安乐:
公元736年。开元盛世暂时的升平景象。使胸负宏图的李隆基陶醉不已。他自感振兴唐王朝的功业已经成就。开始贪图安逸。
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就在这一年年底。李隆基罢免了敢于犯颜直谏的宰相张九龄。任用以口蜜腹剑着称的李林甫为相。开始了李林甫长达14年之久的独掌中枢大权的时代。因为唐玄宗对朝政倦怠。加上李林甫的妒贤忌能。导致大量治国人才的缺失。朝政逐渐转向昏暗腐败。
61岁的李隆基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终于找到了生平的最爱。可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人竟上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从此李隆基终日沉迷声色。将管理大唐江山的大权交给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与李林甫相比。杨国忠的专权有过之而无不及。
均田制被破坏。贫富差距加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穷困潦倒的诗人杜甫在盛世大唐时代弹奏出的不和谐音符。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与不断恶化的朝廷政局相比。唐王朝的军事战略格局的变化则更加凶险。在府兵制下。国家的战略格局是居内驭外。关中、河南等地的军府数量大大超过其他地区。整个安全态势是内重外轻。因此。唐代前期发生在外州的叛乱一般很快就被平定。为了适应边疆形势的发展变化。唐王朝开始实行募兵制。在边疆地区相继设立节度使。渐渐囤积了大量的常备军。且战斗力非常强劲。相比之下。内地的防卫却非常薄弱。除了长安的一些禁军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常备军可言。国家出现了非常危险的外重内轻的战略格局。
天宝末年。发生在玄宗与他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之间的一段对话很有意味。晚年的唐玄宗怠于朝政。他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回答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高力士的话可谓一言成谶。因为。安史之乱就在前面不远处。
总之。经过这场战乱。唐人的心态似乎也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像先前那么自信了。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粟特胡人身份。使得在安史之乱后。夷夏之辨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唐代初年。唐太宗曾说自己对汉人与少数民族“爱之如一”。而盛唐的人们更有着极为开放的胸怀。他们曾积极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人们对这样的观念产生了怀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为许多唐人的共同心态。
这场战乱。使得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中原地区更是白骨遍野。国家控制的人口从天宝年间的九百多万户锐减到乱后的不足三百万户。当然。除了在战乱中死去的人口外。还有大量人口南迁到江南一带也是原因之一。这无疑给南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晚唐河北财赋不纳于朝廷的情况下。江南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使唐王朝得以延续下去。
其他观点:
盛唐的开元盛世为何极速没落?别跟我说是杨贵妃害的?
简单说几句个人看法。以抛砖引玉。
大唐为何极速没落?因为杨贵妃?这个锅的确不能由杨贵妃一个人背。虽然名为贵妃实为皇后。她也该负责。没有她。大唐掉血或许没那么快。但一个王朝的没落责任。她一个人还扛不起。开元盛世极速转弯。与唐玄宗有很大的关系。
唐玄宗上位早期。就极力打击士族。解放劳动力。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盛世自然而然地。也就来了。此前所谓的门阀制度。自然而然地瓦解了。和这有关系吗?有的。咱们都知道。为了确保不再有更大更多的门阀出现。李治武则天时代。就疯狂打压。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些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经济这事情。从来不以个人想法为转移。发展到玄宗晚年。土地兼并也成了当时社会的大问题。
唐朝的边患从来没有停息过。唐玄宗登基以前。周围陆续有东西突厥。吐谷浑。高昌。高句丽。百济。吐蕃。契丹。渤海。南诏。回纥等等。打打和和。不胜其扰。朝廷出兵吧。次次数量可观。损失大。见效少。历代统治者很头痛。所以。玄宗时代。放弃了原来的民兵制。主要推行募兵制。边疆军事压力太大。不得不放权给节度使。好处很明显。朝廷包括地方。都可以安心生产。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精兵屯边疆。节度使军政财权一把抓。尤其是安禄山这样的。权力太大没监督。一旦反叛。没谁挡得住。
其次。玄宗本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玄宗励精图治当明君。基本有章法可依。可是后来他处理国事个人意愿太靠前。不按牌理来了。原来唐太宗时代。还会按规矩。武则天为了当皇帝。破坏了不少规矩。但也还有几个人能说得上话。可是玄宗当政就基本一人说了算了。想让宰相当多久就当多久。想让谁当就谁当。凭个人喜好的时候特别多。要不然怎么一个杨国忠就能兼任四十多个职位呢。当然了。李林甫杨国忠看起来一手遮天。但是真正拍板的。还是唐玄宗。他们。不过是高级管家而已。
边疆节度使权力大。朝廷手下没精兵强将。奸人占据重要职位。原本可各司其职的制度也没了。经济上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帝本人无进取心无警惕心。只注重享乐过于自负。如此。大唐怎么不会迅速滑坡?
抛砖引玉。期待高手们留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19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玄宗,开元,盛世,大唐,张九龄,朝廷,安史之乱,安禄山,王朝,长安
没想到大家都对盛唐的开元盛世为何极速没落?别跟我说是杨贵妃害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再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是唐玄宗李隆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