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
原创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问题: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

“替对粘韵”是衡量律绝与古体诗体裁分类的平仄标准。前言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表示可平可仄。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言律绝句。

黏连。是指第二句的第2字与第三句第2字平仄要一致。例如:色、是都是仄声字。

这首绝句是没有对仗的句子的。

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七言律绝句。【无】、【君】黏连无误。都是平声。

2、4句押【 侵】 韵。同样也没有对仗的句子。

结束语

仔细观察唐宋时期的绝句会发现。七绝大多是律绝句。极少见到古绝句。

比较有名的古体七绝。如《洛桥晚望 》唐朝 孟郊 (仄韵)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李白也有几首。《结袜子》 三平调: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登庐山五老峰》三平调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从韵:酥~无~都看。应属七言古绝。

其他观点: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或七言古绝?理由是什么?

既然是诗的体裁分类问题。就不得不涉及体裁分类标准。以及相应的声韵系统四声“二元化”平仄常识。

古今格律诗。都有相应的声韵系统做平仄押韵标准。

现代格律诗创作审美。是与今人大众对话。而不是与古人对话。宜倡导以当今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为依据的新韵。为平仄押韵标准(古入声字及相应方言已规范到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了。初学者不再受入声字的干扰);阳平、阳平归类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归类为“仄”声字。

古人诗作或今人标示为平水韵的诗作。宜以平水韵为平仄押韵标准;上声、去声和古入声字归类为“仄”。其余为“平”。

格律诗平仄押韵规则。不断发展完善至今。“替对粘韵”基本规则。成了律绝和律诗与古体诗体裁分类的统一标准。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称之为“替”。

上下句平仄相反。称之为“对”。

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平仄相同。称之为“粘”。

诗句末字为同一韵部的平声字。且同一首诗一韵到底。不可换韵或用“邻韵”。称之为“韵”。

因为。七言是在五言基础上。前加两个相反平仄而成的;所以。用五言图示“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如下。供参考交流(中表示可平可仄。除三平首和三仄首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平仄外。其余都是正格平仄):古韵格律诗给普通老百姓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故试以平水韵为标准。标示平仄。并具体分析如下供探讨交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

平平仄仄仄平平①

草色遥看近却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

最是一年春好处。

仄仄仄平平仄仄③

绝胜烟柳满皇都。

仄平平仄仄平平④

莫道官忙身老大。

仄仄平平平仄仄⑤

即无年少逐春心。

仄平平仄仄平平⑥

凭君先到江头看。

平平平仄平平仄⑦

柳色如今深未深。

仄仄平平平仄平⑧

若为七言八句一首诗。则第四、第五两句失粘。且押“平仄存在13个问题”。押韵存在3个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诗中“心”、“深”与“酥”、“无”、“都”不在平水韵同一韵部。再加之有“深”字为非对仗重复用字。因此不是七律诗。而是不拘平仄。可换韵。可自由重复用字的古体诗。例如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体诗不胜枚举!

若为七言组诗两首。则分其一、其二各一首。

其一虽在意境上。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之名篇。然非于体裁形式上无瑕可击。何也?“处”字有白脚“撞韵”之嫌。且①三仄中、③三仄首。为“宽格”平仄。较正格平仄不尽完美!

就格律诗体裁形式而言。其平仄押韵要求。发展至今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应该较古代明确完善得多。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杆”两平两仄交替向两端无限延伸。其截句法较好地体现了马蹄韵平仄“两两交替”的诗句用字组句原理。完全经得起诗词网站平仄检测工具的严格检验。从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二字平声。称之为“平起”。若是仄声。就称之为“仄起”。

再从首句末字平声。称之为“入韵”。仄声就称之为“不入韵”。

可以看出韩诗首句属于“平起首句入韵”。从“平仄杆”上按字数和首句平仄类型。截取的首句基本平仄如下: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按“替对粘韵”要求。从平仄杆上截取出来的基本平仄句式。称之为“正格”平仄。在此基础上。有效规避孤平、孤仄(前孤仄除外)、三平尾、三仄尾的前提条件下。依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潜规则所进行的变格。称之为“宽格”平仄。例如前面标示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称之为“三仄中”。“仄仄仄平平仄仄”等是至今为止。诗界认可的“宽格”平仄。“平仄符合要求。请注意多音字!”

正格优于宽格。“平仄非常完美”优于“符合平仄要求”。这应该是不争事实吧!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即无年少逐春心。

仄平平仄仄平平

凭君先到江头看。

平平平仄平平仄

柳色如今深未深。

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三句是“中孤仄”。第四句是“后孤仄”。即其二的后两句犯“孤仄”。启功先生定义为“两平夹一仄”。孤仄与孤平一样有悖于两平两仄交替原理。破坏了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整齐而鲜明的节奏感和声律美。故而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指出是“非律的”。

第三句“先”字和第四句“深”字。当仄却平。导致“孤仄”之嫌。特别是第四句“深”。距离句末最近。平仄要求更为严格。故检测提示:“深”可平可仄。建议用仄。“可平可仄”。基于“一三五不论”而言;“建议用仄”。基于距离句末越近。要求越严格。这充分说明了。“一三五不论”的平仄变格。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有效规避孤平、孤仄(前孤仄除外)、三平尾(三平首、三平中除外)三仄尾(三仄首、三仄中除外)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不论”。因为。存在孤仄加非对仗重复用字之嫌;且首句“三平中”。第三句“三平首”;所以。其二充其量也只能是“宽格”与非对仗重复用字的格律诗。在体裁形式上也不是无瑕可击的“标准律绝”典范!

当然了。古人在摸索格律诗平仄押韵规则过程中。难免受时代发展局限而“尝试突破”格律诗规则。不排除其特意做成七言八句古体诗的可能。即使视作组诗律绝两首。今人也不能以较完善明确的平仄押韵规则去苛求古人。但也不能盲目追捧古人不尽完美的瑕疵吧?格律即有格有律。大家都学古人“突破”格律了。还算是格律诗吗?意境好毕竟是思想内容的主观精华。代替不了体裁形式的相对完美。如果。意境好而忽略相应的体裁形式基本规则;那么。诗的体裁分类还有必要吗?

总之。格律诗意境是主观标准。受“三观”左右;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是客观标准。不受“三观”左右。思想内容与体裁形式的完美统一。永远都是评价文学作品的统一度量衡。对名人和百姓都一视同仁。岂能厚此薄彼。不加分析而盲目崇古讽今?今人宜与时俱进。取古精华。弃古糟粕。要不。难道大家学古人都穿古装。坐马车为时尚?

综上所述。唐代古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既非七律。也非“标准律绝”。而是有格律瑕疵的平水韵宽格七绝。

毛主席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今斗胆步韵。试以正格创新意境。尽可能规避原诗中的“撞韵”之嫌。力避“看”、“胜”等多音字及“绝”古入声字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阅读局限。使格律诗创作审美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追求大众化。检测结果截图如下。供各位探讨交流或创新意境赐玉添彩!

早春

七绝·七虞(平水韵)

岭头微雨润如酥。

草色遥披近却无。

尤爱一年春早际。

赛超烟柳满城都。

“城都”。即如今的大小城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圣是人。不是神仙。而况今人?今人尽可能保留古诗精华。力避体裁形式上的瑕疵。满腔热忱。鼓励各位步韵创新意境。追求形式完美。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07:26

    平仄,体裁,押韵,称之为,正格,古体诗,员外,绝句,早春,格律诗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07:26

    没想到大家都对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07:26

    问题: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律绝还是七言古绝呢?理由是什么?“替对粘韵”是衡量律绝与古体诗体裁分类的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