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是真实的孔子语录还是后人杜撰的?
原创

《论语》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是真实的孔子语录还是后人杜撰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子弟子记录的

其他观点:

论语[lún yǔ]

中国儒家经典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2]

作品名称

论语

创作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

作品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者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作品别名

拼音

lún yǔ

精品荐读

《论语》中的这五句话。我们误解了两千多年

作者:历史大学堂

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注音(局部)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1][3][4]

篇章目录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序号篇目内容概要

1学而第一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为政第二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八佾第三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展开全部

成书过程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书法作品《论语八则》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漆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漆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唐代抄本《论语》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后才称“夫子”。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7][8][9]

其他观点:

现在出土的论语最早文本是西汉时期的造物。秦汉之前。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文字记载。都没有《论语》这玩艺存在。战国出土文物中有道德经全文。也有大量巫儒散言。但。唯独没有孔二和《论语》的只字记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9:26

    论语,孔子,弟子,夫子,成书,儒家,篇章,语录,学生,言行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9:26

    没想到大家都对《论语》是什么时候成书的,是真实的孔子语录还是后人杜撰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9:26

    孔子弟子记录的其他观点:论语[lún yǔ]中国儒家经典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