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有能力修长城了,为什么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呢?
原创

古代都有能力修长城了,为什么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理论上讲。城池的城墙修的宽大高耸。的确可以起到更好的防御效果。

明朝的宁远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呢?因为在明朝以前。城池的结构主要以夯土为主。从明朝开始。城池全部都改为砖砌结构。并且在朱元璋“高筑墙”理念推动下。明朝的造城运动达到了历朝历代的顶峰。城墙的高度和宽度也不断攀升。超越历代。我们现今看到的长城。其实基本都是明长城。

而宁远城的加筑背景是在火炮已经大量运用于战争。并且宁远处于明清交战的前线的前提下。但是宁远城的城墙也没有加高到50米甚至100米。宁远城的城墙高8.5米。基宽6.8米。顶宽4.5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明朝直至灭亡。清军也没能攻破这座城池。努尔哈赤甚至还折在了这里。

这其实说明了一点。战略运用得当。一样可以防御敌人。至于城池的高度。够用就行。并不一定修的越高越好。因为还需要考虑到下面几个因素:

1、建筑的承重和材料强度。按照现代的建筑材料强度。砖混结构的高度也不能超过24米。而古代城池属于实心结构。修建高度50米甚至100米的墙体。必然导致结构自重超出承受范围。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宽度。但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得不偿失(8米就能挡住敌人进攻。为何要修100米)。更严重的问题是无法抵挡自然侵蚀(下雨、地震等)。

2、成本。古代筑城的成本耗费极大。比如宋朝修建兴化军新城。城高一丈八尺(大概5米多高)。用砖多达67万块。想象一下。全部改用砖砌的明朝。修一座城得花费多少?《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358年。在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曾命邓愈修建江淮城墙。朱元璋曾问百姓:“邓愈筑城。百姓怨否?”得到的回答是:”颇怨“。所以。修建一座城高50米甚至100米的城墙。将是空前浩大的工程。恐怕没等城池修完。百姓就造反了。

3、意义。城墙修的高大。目的在于防御敌人。但是。古代城池防御是一个立体工程。并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上来就直接攻城。一般来说。城池的防御是要结合城外野战来进行的。没有人刚开战就龟缩城中靠城墙来防御敌人。这等于是自缚手脚。敌人不需要攻城。只需要围困就能把城内困死。

所以。综上可知。古代之所以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除了建筑材料强度无法达到外。还有成本因素等在内。

其他观点:

咱们今天看来。古代修长城。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长城的体量太庞大。把它修筑起来。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也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修起来以后。在战场上所起的防御作用十分有限。历史上。几乎就没有依靠长城抵挡住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的记载。

如果换一种思维。古代把修长城所用的人力物力。花在一些重要军镇的城墙的修护上。把城墙修得高一点。坚固一点。就算把全国重要军镇都进行了全面维修。花费的人力物力。肯定也没有修长城的多。这样划算的事。古人为什么不选择呢?

(古代修长城)

要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先要回到现场。首先要搞清楚。长城是怎么来的。

长城最早是战国时期。位于北方的秦、赵、燕三个国家。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而修建的。当时这些国家之所以选择修长城。而不是直接派军队和匈奴人作战。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兵力分散。造成国内空虚。给其它国家进攻的机会。唯一着力与匈奴人打过仗的只有赵国。而赵国却因为用兵太多。把自己拖垮。

不过。秦、赵、燕三国虽然都在修长城。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且更多的是修烽火台。起到报信的作用。等匈奴打下来的时候。再集结大军前往抵御。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才大规模地修建补缀。不过那时候。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显然已经不再是起报信和防御的作用。而是有两个想法:一是把长城修成一座围墙。把自己庞大的国土围起来。这也是一种突然富起来的暴发户。常有的那种做法。二是秦始皇想以长城作为基地。向北面拓展。把北面的大片土地。也纳入秦朝的范围。

(秦始皇像)

有人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30万大军修长城。派50万大军打百越就明白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他绝对是要扩充地盘的。南边百越土地蛮荒。又那么不好打。他打了10年都还没有拿下来。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断地进攻。为什么在北边。他偏偏要修个长城来守呢?再说了。他还多次派蒙恬打击匈奴。“却地七百里”。有必要守吗?

所以。秦始皇修建长城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进一步进攻。

除了秦始皇干过这件事。后世就只有朱棣重新修过长城。其他朝代都因为修长城用处不大。并非太劳民伤财。所以放弃。

朱棣为什么要修呢?朱棣修长城。首先是因为朱棣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北京在之前。一直主要是少数民族控制的地方。危险系数非常大。而且长城离北京城很近。修长城。其实就相当于修北京城的围墙。其次。朱棣是夺取了他侄儿的皇位登基的。他特别想要获得巨大的“事功”。用以证明他的了不起。所以。修长城。显然就是一个张扬“事功”的表现。再次。和秦始皇想要以长城为基地。向北发展的目的一样。

(朱棣画像)

综合起来。秦始皇和朱棣之所以要修长城。而不是加固国内重要军镇的城墙。有以下一些目的:

其一。彰显“事功”的目的。通过修长城。彰显自己所取得的文治武功。这和西方皇帝打胜以后。修凯旋门是同一个道理。如果加固重要军镇的围墙。不但不能够彰显“事功”。还显得在露怯。中原国家的皇帝。怎么能露怯呢?

其二。军事基地的需要。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长城不只是防守。更重要的是。要把长城作为一个向北发动攻击的基地。国内的其它军镇。显然没有这种“基地”的作用。

其三。家大业大的思想。在国境线上修一座围墙。这是古代皇帝家天下的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一般老百姓修一座小院子。皇帝的院子是全中国。要是加固军镇的围墙。怎么能体现这种意识呢?

(参考资料:《史记》《明史》)

其他观点:

就算修到100米也是没用的。压根就没有不被攻破的城池。更别说城墙。

再说。也不可能修到50米100米。今天也没有这种工程能力。能够修建几千公里。

第一。对付小股游牧民族的骚扰。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去南方劫掠汉人打草谷。就同在大漠上狩猎一样。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只要游牧民族存在。这种劫掠就不可能消失。

然而。在漫长的北方边境想要依靠驻军杜绝小股游牧民族部队的偷袭劫掠。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今天居民小区就算安排50个保安昼夜巡逻。也不能保证不会进贼。因为巡逻终究有漏洞的。

所以。长城最大的功效就是阻挡小股游牧骑兵的骚扰。

这些小规模骑兵没有攻城的工具。不可能有效突破的。

大家不要小瞧这一点。

只要有这些人。哪怕一二百骑兵的骚扰。恐怕长城以南几百公里的居民都不得安宁。

而要知道。长城距离北京也不过120公里而已。北京可是很多朝代的首都。

第二。为二三线部队争取时间。

其实如果游牧民族大局南下。比如一次出动上万人甚至几万人。就不可能没有攻城的东西。那么长城其实是守不住的。

大家随便想想。就算是今天。解放军能守住长达数千公里的长城每一段吗?不可能的。

因为敌人可以从任何一点突破。我军则无法集中力量守住每一个点。

《北虏事迹》记载:“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

实际上。长城起到的是争取时间的作用。

因为即便是骑兵大部队。想要突破长城是需要时间的。只要守军进行一定程度抵抗。加上快马告急。至少可以争取数天的时间。

而这数天的时间。就可以让边塞诸如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边防军集结起来。准备和敌人决战。三线的军队。也可以紧急开赴这一线。进行增援。

这几天的时间。可是千金难买的。

游牧民族一旦发现我方集中大军。又有准备。很多时间直接就放弃进攻撤退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9:37

    长城,城墙,修长,城池,宁远,明朝,游牧民族,始皇,目的,事功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9:37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都有能力修长城了,为什么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9:37

    理论上讲。城池的城墙修的宽大高耸。的确可以起到更好的防御效果。明朝的宁远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呢?因为在明朝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