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原创

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明朝。连内阁首辅都不敢专横。太监就没指望了。

没别的原因。就是权力太小。废立皇帝这种事。等同造反。权力不够就想也别想。

明朝的太监。皇帝想杀就杀。杀内阁大学士。皇帝稍微费点儿劲。因为要顾及文官集团的面子。但杀个太监。那就不是事儿。因为整个文官集团都会支持。

唐朝。连节度使都敢嚣张。而能让节度使叫爸爸的太监。就只能更嚣张。

唐朝的太监。就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宦官。完全就是大臣。甚至还是重臣。掌握军权只是一个方面。但关键是唐朝太监还有很多别的身份。而这些身份。完全不是给皇帝端茶倒水的。而是堪比朝中宰相。

大唐巅峰时期。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是宦官不假。但同时还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

大唐末代。僖宗朝的太监田令孜。进入官场。起步就是枢密使。接着又封神策军中尉。晚唐有四贵。即两枢密使、两神策军中尉。田令孜就是这个分量。明朝的太监能比吗?

拥立昭宗的杨复恭。在僖宗朝。已经是枢密使、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并封魏国公。唐昭宗继位后。杨复恭再一次加官进爵。加开府仪同三司、金吾上将军。并专领禁军。

明朝的太监也嚣张。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各地督抚都要给他建生祠。但是。魏忠贤的权力再大。他能比宰相的权力大吗?大明朝。就没有宰相。内阁大臣。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跟唐朝的宰相有着天壤之别。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已经无法实现集权了。朝廷管不住藩镇。皇帝也管不住节度使。

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守着帝都长安的东大门。然后。这家伙就做起了拦路抢劫的生意。凡是从同华辖区过的。都得交钱送礼。朝廷大臣也不能例外。甚至。后来直接拦截各地藩镇送给皇帝的贡品。自己先挑。挑剩下的再上供给皇帝。

而提拔周智光当节度使的。是谁?就是大太监鱼朝恩。鱼朝恩的官职。已经数不过来了。天下军容观察使、国子监事。兼光禄寺、鸿胪寺、礼宾、内飞龙、闲厩使。还进封郑国公。你就看鱼朝恩的这些个职务。哪一个像是宦官干的。统统都是大臣干的。

所以。皇帝想一道圣旨就杀掉鱼朝恩。根本不可能。后来。唐代宗跟宰相元载一起搞密谋。通过宫廷政变的手段。才把鱼朝恩扳倒。为什么这么费劲?权力太大。不费劲才怪。

明朝的太监呢?最牛的太监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但是。司礼监的主要权力是批红。内阁大臣们。先拿出一个初步意见。这叫票拟。然后。票拟上报给皇帝。皇帝再用红字做出批示。这叫批红。但皇帝肯定没工夫批红。除了朱元璋这个劳模级的皇帝。其他皇帝根本应付不了批红这份“苦差事”。于是。这个权力就逐渐落到了司礼监手中。一般的事情。太监就给批红了。

大明朝最牛的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太监们的老祖宗。也就只有这点儿权力。当然。什么时候都会有潜规则。太监也可以养士结党。提拔几个亲信是没问题的。但插手人事权。就不是名正言顺的权力了。所以。皇帝开心了。太监就可以玩这个潜规则;皇帝不开心了。太监只能该干啥干啥。

不是还有东厂和西厂吗?尤其是常设的东厂。这可是让大臣们谈虎色变的衙门。但大明朝官方的特务机构。只有锦衣卫。

东厂提督太监之下。设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而这些人都要由锦衣卫的千户、百户来担任。而其下的掌班、领班、司房、役长和番役。这些是基层干部。也要从锦衣卫中选拔。

所以。锦衣卫才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特务结构。那为什么设立东厂呢?其他时候。还有西厂和内厂。原因就是时间长了。明朝皇帝连自己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也不相信了。所以。就让太监组建东厂来盯着锦衣卫。同时也跟锦衣卫搞竞争。再后来。连东厂也不相信了。于是还要再设西厂和内厂。但是。这种层层监督、层层特务。不能没完没了。大明皇帝就是想搞特务治国。但国家也没那么多钱养活啊。所以。设个东厂。就差不多了。

然后。你再说明朝的太监。他们的权力是什么?

除了批红这个国家决策权。剩下的就只有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了。后期。在官僚系统不堪用的时候。太监们也会介入财政工作和军队工作。但。也只是派到各地收税、派到军中监军。

而最硬的权力。也就是被大臣们谈太监色变的权力。就是侦查司法和情报搜集。军队是枪杆子。侦查和司法就是刀把子。但刀把子并非全都握在太监手里。还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也就是三法司。而三法司才是名正言顺的刀把子。

当然。太监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也可以无法无天。但是。太监再嚣张。也得用锦衣卫的人。锦衣卫才是真老虎。才是刀把子中最锋利的那把刀。太监的东厂只是狐假虎威。顶多算一只狐狸。而在皇帝面前连狐狸都算不上。就是一只哈士奇。

总结一下。明朝太监为什么没有唐朝太监那么彪悍:

当然。跟掌握没掌握军队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特别大。根本的区别。是权力的大小和权力的范围以及各自的角色定位。完全不同。

唐朝的太监。根本就不是通常理解的太监。他们就是大臣、重臣。同时。这伙人不仅内部结党。而且把势力蔓延到了这个权力系统。朝廷官员、藩镇节度使。与太监的关系错综复杂。

同时。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的权力系统已经濒临崩溃。皇帝的话。不仅节度使不听。甚至大臣们也不听。所以。权势滔天的太监。当然可以更不听。完全能够反制皇帝。

明朝太监。其决策性的权力。仅限于程序上的批红。你批红。大臣们就照着批下来的文件干;你不批红。大臣们就再给你写一份。至于怎么决策以及决策的内容。跟太监没关系。甚至跟皇帝也没啥关系。这是文官集团的事情。

明朝太监。最硬的权力就是东厂的特务职能。但东厂不是纯正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才是。东厂要施展自己的特务职能。必须依托锦衣卫。

而明朝的中央集权。即便到了崇祯朝。也没有完全崩溃。所以。文官集团没法强横。武将集团也没法造反。而太监就更不可能反制皇帝了。

其他观点:

不同于唐朝藩镇割据下。武将专权导致权力失衡。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的明朝。皇帝拥有绝对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句话

太监之所以权倾天下。那是皇帝默许或者认可的

但凡皇帝要动手。分分钟手起刀落。让你人头落地!

明朝太监之所以达不到废立皇帝的级别。因为两点

1.太监是皇帝的合法代言人。但不是实际控制人

2.大明宦官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人人默许的规矩——只专权。不夺权

我们来看看哪些有名的宦官的下场就好了

因为他们都缺乏一个掌权太监的必要素质。虽然不尽相同

要说明朝最有可能颠覆皇权的太监。非魏忠贤莫属

天启年间。在天才木匠兼弱智儿童的放纵下。魏忠贤结党营私。阉党一度达到了号令天下的地步。魏忠贤不仅称九千岁。各地还纷纷修建祠堂。俨然是当朝皇帝

奈何天启倒台。意欲再次控制皇帝的魏忠贤算盘打错。崇祯继位两年。就把权倾天下的魏忠贤给收拾了

到了最后一刻魏忠贤仍然有机会一夺天下。但他选择了放下一切。但为富家翁足矣

至于到他辞官回乡之时。他还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9000亲卫

由此可见。魏忠贤缺乏的是——勇气

要说明朝最为可恨的太监。那必然是王振无疑

忽悠明英宗亲征的是他。带领二十万精锐部队到处瞎晃悠的也是他。包括最后跳进瓦剌伏击圈导致全军覆没的还是他

死于万军之中的王振。可谓是死有应得

但是。我们不得不倒吸一口气。王振的权力和胆子未免也太大了!!!

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这个太监是无比的信任。所以御驾亲征。携带大量文臣武将都是王振的主意

包括行军打仗。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由此人一手制定

看起来。他真的就像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样的存在。朱祁镇仿佛就是他手中的印玺。只要他想做。找朱祁镇点个头同意就可以了

土木堡一役。二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王振也死于愤怒的文武百官之首。但明朝却遭受了重创和巨大的损失

不但部队损失殆尽。连皇帝都给人掳掠到漠北。国家耻辱啊!!!

反观王振。在大军节节陷入危难。大臣名将纷纷上奏预警之时。仍能掌控朱祁镇的决定。可见王振的地位和驭人能力是多么的高

只是。如果他把精力放在培植党羽。渗透军队而不是横刀立马上。或许......

由此可见。王振最缺乏的是——水平

而提到最富有的太监。那非八虎之首刘瑾莫属

刘瑾是明朝历史上有记载的意图谋反的大太监。虽然更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有钱

据说某国外媒体进行排行。中国古代最有钱的人之中。刘瑾就光荣上榜。与和珅处于一个档次。可见刘瑾的捞钱能力

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万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宝石二斗。金甲二。金钩三千。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狮蛮带二束。金银汤 五百。蠎衣四百七十袭。牙牌二匮。穿宫牌五百。金牌三。衮袍四。八爪金龙盔甲三千。玉琴一。玉珤印一颗。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

这是记载。总计的话大约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其他珍宝古玩细软不计其数

朱厚照听闻此事。特意前来大饱眼福。在一把刘瑾生前常用的扇子中。还发现了暗器。朱厚照拿着扇子。感叹自己是杀对了人

只是。刘瑾真的是因为蓄意谋反而被杀的吗?

其实刘瑾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动机和时机

首先是动机

朱厚照很会玩。也不太愿意勤政。事实上他的日子是很滋润的。刘瑾的小日子真的是过得相当不错。不仅有吃有喝而且老大还不管事

自己开开心心当个老二不是蛮好的嘛!

要说时机那更没有可能性了

朱厚照虽然贪玩。但是英武善战。一个小小的刘瑾。除非你搞个独门暗器暗杀朱厚照。要想通过对军队的掌控完成对朱厚照的颠覆。根本是天方夜谭

因而。刘瑾是被诬陷为谋反。过程不表。就算是他要谋反。理论上成功的几率也太低

由此可见。刘瑾最缺乏的是——条件

唐朝宦官一手遮天是因为政治制度的问题。藩镇割据下。皇帝无实权受节制。

明朝宦官专政十分普遍。但却是皇帝说了算。他们只是代言人

就算是有一定的几率进行皇权颠覆

也缺少了必要的——勇气、水平、条件

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存在即为合理。不同时代应当分开而论!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请点个关注。如果喜欢。一个大大的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其他观点:

1

通行的说法是唐代宦官掌握军队。明代宦官没有军队。

根据这种观点。唐代的权力结构是这样的:

皇帝——宦官——军队

明代的情况则是:

皇帝(宦官)——军事指挥机构——军队

也就是说。唐代皇帝通过宦官来控制军队;明代宦官要依靠皇帝的权威。才能影响军队。

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一些局限。简单来说。至少忽略了两个方面。

2

一是唐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不如明朝明确。有明一代。除了朱棣造反的特例以外。其他都需要依照朱元璋定的《皇明祖训》。

比如。846年唐武宗去世。他是有儿子的。但宦官神策军中尉马元贽还是可以一路追上去立宣宗。明代明武宗驾崩以后没有后嗣。要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就严格按《皇明祖训》的顺序执行。

因为继承法明确。权臣、宦官上下其手的空间就小了。

3

二是唐代与明代相差很远。皇权构成和政府运行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到了明代。官僚制变得空前复杂。皇帝自己要直接驾驭整个官僚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知道。宦官的权力依附于皇帝。明代皇帝的权威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具体办起事来。就会发现整个官僚体系有自己的规则——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实现自己的意志真是难上加难(想一想万历、崇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宦官仅仅控制住皇帝。也只掌握了硬币的一面。还需要在外朝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积极与外朝官员合作。

因为需要多方合作。所以明代宦官就更不可能单方面撼动《皇明祖训》的继承规则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44:05

    太监,明朝,皇帝,宦官,权力,锦衣卫,自己的,大臣,唐朝,节度使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44:05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44:05

    明朝。连内阁首辅都不敢专横。太监就没指望了。没别的原因。就是权力太小。废立皇帝这种事。等同造反。权力不够就想也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