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清朝流行一种神奇的“刀尖药”。这种药用来止血有特效。然而到了解放后。药店里不见“刀尖药”的踪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何谓“刀尖药”?
“刀尖药”是由龙骨研成粉末而成的。
“龙骨”在清朝时是一味药材。其实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大象或者犀牛这些古代珍贵动物的骨头化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比如山东。河北、甘肃和青海等地区。
这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挖出龙骨以后。放在空气中极易破碎。由此很容易研制成粉末。
发现龙骨有止血功效的是清末一个老农民。
清光绪六年(1880年)。安阳附近的老王头在一片闲散地里翻耕土地。突然翻出了几根大骨头。清去泥土。发现骨头上刻着字。
老王头很好奇。于是就把这些骨头装在布袋里拿回了家。
他的邻居是一个老夫子。他拿着这些骨头让老先生辨认一下上面的字。
当老王头拿出这些骨头后。老先生马上认出这是大象、犀牛等之类的骨头化石。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老先生说这是“龙骨”。医书上记载这是一味中药材。有止血的功能。老夫子说:“药店里回收这些东西。你不妨卖给他们换点零用钱”。
老王头一听喜出望外。想不到自己误打误着能挣点外快。于是老王头把骨头卖给了药店。药店研制成粉末。起了一个很商业化的名字——“刀尖药”。
据说这种药对止血很有特效。把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收敛有特效。堪称神奇的“云南白药”。
老王头尝到了甜头。更加卖力的翻耕土地。还别说。陆陆续续又挖出了一些龙骨。
老王头有钱了。人们也知道了他这种赚钱方法。于是纷纷效仿在地里寻找龙骨。逐渐在安阳地区形成了买卖龙骨的市场。
转眼19年过去了。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人的出现垄断了龙骨市场。所有的龙骨都到了他的手中。
这个人为什么要垄断龙骨市场?他是谁?
这个人就是清朝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王懿荣。
原来这一年他得了“伤风感冒”。由于平时他通晓一些医术。于是自己就去北京乐仁堂去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
王懿荣(1845~1900年)。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赏家和书法家。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绪六年进士。三次荣任国子监祭酒。
顺带说一下。龙骨是一种多用途的中药。它不仅只有止血的功效。与其他药材配伍具有多重功效。
王懿荣买回了一根龙骨。突然发现龙骨上有文字。由于他是鉴赏家和收藏家。很快辨认出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他马上联想到安阳市是殷墟遗址(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地下肯定埋藏着许多古物。这也是为什么老王头和安阳地区的人们能够从地里翻出龙骨的原因。
王懿荣马上向朝廷做了汇报。与此同时他让好朋友到安阳龙骨市场收购。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用来收购龙骨。并且高于药店的价格大量收购带文字的龙骨。
王懿荣抢救性的收购保护龙骨(甲骨文)。山东、河北以及北方一些地区的龙骨。都集中到了他的手上。药店失去了龙骨的来源。
前面我们也说了。龙骨是一种罕见而珍贵的东西。在没发现甲骨文之前。只是当做廉价的一味中药来对待。当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的秘密以后。龙骨的身价百倍上升。
药店能止血的中药材很多。由于龙骨价格飙升。药店于是就弃用了龙骨用其他药材代替。商业性很强的“刀尖药”就此消失。
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加大了甲骨文的研究。龙骨更不可能被当廉价的药材入药。“刀尖药”的消失符合市场规律。
在成本过高。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药店里的人也不傻。无利可图他就不生产“刀尖药”了。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观点:
先说说这种神奇“刀尖药”的由来吧。
(珍贵的甲骨)
清末1880年左右。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耕种翻地的时候。偶然从地里挖出几块骨头。有经验的老人一看就说了:这是龙骨。能入药。
龙骨。其实就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很早就拿来入药。并不是什么稀罕物。
但是。这次挖出来的几块龙骨。还是有点不一样。这些牛骨头和乌龟壳子。上面还刻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没关系。不妨碍入药。
于是。在随后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村民发现把这种龙骨磨成粉。治疗外伤止血效果非常好。于是。给它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刀尖药!
小屯村的农民们。在翻地的时候经常能发现这种带符号的龙骨。于是都收集了起来。拿来赚钱。比如说。安阳地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办一次庙会。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做买卖看热闹。人挤人货挨货。难得的好机会。
村民们就把龙骨磨成粉。打着刀尖药的招牌。在庙会上当特产来买。这一来二去的。刀尖药也就火了。也有药店专门来收药了。
就这么。刀尖药流行了十几年。各大药店里都有龙骨这味药卖。
(王懿荣)
1899年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去药店抓了一副中药。其中就有龙骨。拿回来之后。王懿荣忽然发现。这龙骨上刻的似乎是文字啊!于是。他通过古董商人大量收购龙骨。并且认真研究。结果发现。龙骨上面。是商代的甲骨文。一直被当成刀尖药的龙骨。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中药店里收龙骨。都喜欢上面没有字的。所以小屯村的农民们挖出龙骨之后。往往要费劲把字磨掉再卖。时间长了觉得麻烦。干脆把带字的全扔了。挑出不带字的去卖……
总之。王懿荣的发现。让这种龙骨瞬间成了香饽饽。很多人都专门来收购。
身价倍增的龙骨。还做什么刀尖药。浪费啊……于是。这种神奇的“甲骨刀尖药”慢慢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殷墟)
就在王懿荣努力搜集甲骨的时候。八国联军打进了京城。异常悲愤的他投井自杀。时年55岁。王懿荣死后。著名小说家刘鹗买走了他的所有收藏。并且又通过古董商人等方式。搜集了总计5000多片甲骨。与1903年印刷了《铁云藏龟》——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
清末民国时间。时局动荡。战乱不休。但是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有人守护。直到解放以后。作为重要文物的甲骨。更加有了法律的保护。这种情况下。还有谁会拿来做刀尖药?
而河南安阳小屯村。正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殷墟所在地。自发掘至今。这里已经出土了有字甲骨约15万片。为中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他观点:
为什么消失?因为如果有这种药的话根本没有人用得起!
故事的开始首先要介绍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的名字叫王懿荣。
公元1899年夏天。王懿荣偶感风寒由于刚开始没有注意。过了一段时间依旧没有痊愈。王懿荣的家人就到药店中找郎中配了一副药。王懿荣对药学也十分的感兴趣。家人回来之后拿起医生开的药方就看了起来。突然一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了视野中。“龙骨”是一味什么药。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王懿荣打开药包。找到了方子上的龙骨。看起来像是某种动物的骨头。上面似乎还有类似于线条的东西。在一片稍微大一点的骨头上。一个类似汉字的线条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作为金石学家的王懿荣知道这可能不是上面简单的药材。
这个时候的王懿荣已经顾不上治病了。连忙赶往药店。在药店掌柜的描述下。王懿荣了解到龙骨这种药材大多来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地的百姓在田里劳作时无意中挖到了大量的龙骨。而百姓也认为这是好东西。于是将其研磨成粉末贩卖到药店。而各大药店也给龙骨取了一个名字——刀尖药。意思就是止血效果特别的好。
了解到情况之后。王懿荣嘱托药店掌柜。如果再有整片的龙骨不要研磨成粉末。我花钱购买。这样子掌柜当然很高兴。没过多久就给王懿荣找了多片完整的龙骨。王懿荣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收购。而龙骨研磨成粉末的售价每斤才五文钱。
当王懿荣仔细地研究龙骨之后。发现上面撰写的就是早已失传已久的殷商文字。这个消息一出。龙骨的身价暴增。再也没有人将龙骨作为一种药材。龙骨就此变成了国宝。那么为什么如此宝贵的东西会大量的出现在河南安阳这个小地方呢?后来人们才知道小屯村就是当年殷墟的中心地带。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龙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甲骨文”。
只是不知道当年有多少“甲骨文”被人们当做“龙骨”吃进了肚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605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龙骨,刀尖,药店,安阳,甲骨文,骨头,这是,甲骨,发现,药材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一种神奇的“刀尖药”,为何解放后却消失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清朝流行一种神奇的“刀尖药”。这种药用来止血有特效。然而到了解放后。药店里不见“刀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