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坟场徒有虚名?为何英国三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都遭遇惨败?
原创

帝国坟场徒有虚名?为何英国三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都遭遇惨败?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第一次英国侵略阿富汗战争

时间:1839年4月-1842年10月12日;

英军兵力:21000人(英国人和印度人组成);

阿富汗军力:15000人;

原因:十九世纪30年代。阿富汗经过漫长的战争刚刚统一。英国希望将阿富汗拉进自己的军事同盟。沙俄不愿意看到自己国家旁边的阿富汗成为英国的军事同盟。用间谍忽悠阿富汗倒向了沙俄。英国借口“沙俄威胁”出兵阿富汗。

战争进程:第一阶段:英军很快攻下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首都喀布尔。政权逃亡。沙俄拒绝接受避难。英军留下8000人驻守。主力回到印度。

第二阶段:阿富汗人此后揭竿而起。采取游击战打击英国侵略者。为了提振留守士兵的士气。允许士兵在阿富汗携带家属。这一策略引起阿富汗人民的强烈不满。这是要在阿富汗扎根不走了。

1841年11月。阿富汗喀布尔几乎所有民众都起义了。英军残部和家属16000人撤退。最后只跑出一个军医汇报喀布尔英军全部被消灭的情况。

第三阶段:英国增兵阿富汗。不久攻占了喀布尔。解救了人质后。大肆屠杀一番。然后英军全部撤退到印度。

第二次英国侵略阿富汗

时间:1879年-1881年;

英军:35000人;

阿富汗正规军:50000人;

原因:英国不甘心失败。继续侵略阿富汗这一战略要地。

战争进程:阿富汗当权者一味希望沙俄的支持。有意将5万军队分散。让英军长驱直入。结果沙俄不愿意和英军对战。英军轻易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

阿富汗统治者于英国签署了《甘达马克条约》。这一条约引起阿富汗全民的愤慨。纷纷组织起义军对抗英国殖民者。

英国人分兵占领阿富汗遭到阿富汗人民的起义的反抗。小股部队很多被消灭。英国军队只能龟缩在大城市里面。面对阿富汗人民的反抗。英国人被迫全部撤出阿富汗。

第三次英国侵略阿富汗。

时间:1919年。

英军:34000人;

阿富汗:40000人;

原因:阿富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联合苏联。宣布外国人在阿富汗的特权无效。

战争进程:英国人分三路进攻。阿富汗政权派遣主力分兵阻拦英军。在印度和阿富汗边境的阿富汗人积极参与战争。袭击英军。阿富汗的军队主力也英勇作战。双方相持不下。不过此时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这让英国人头疼不已。只好暂停进攻阿富汗。处理印度问题。1921年双方签订合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的独立地位。

阿富汗是山地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斗不止。不过一旦有侵略者试图占领阿富汗。这些部落和各民族出奇的团结。一致对外。出其不意的游击战和大规模的围歼战结合。让帝国在这里尝尽了苦头。

其他观点:

从1838至1919年。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平均每隔30多年。就要发兵进攻一次阿富汗。然而。其虽损兵折将、耗费军饷无数。却从来没能征服这个山地小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阿富汗地形复杂。多崇山峻岭。高原、山地占全国面积的80%。这种环境既不利于英军发挥火力优势和大兵团作战。也给英军造成很大的后勤压力。

实际上直到今天。国力强大、技术先进的美军在阿富汗也没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尤其前些年。北约辎重车队经常在漫长的山间运输线遭塔利班武装袭击。最多时曾发生过40辆油罐车全被摧毁的事件。

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虽然强大。但其力量优势在于海洋(海军)。一旦深入远离海岸的内陆山区。英军就变成了“菜鸟”。相比之下。阿富汗人虽然装备落后。却因历史、文化等原因。十分擅长山地游击战。

第一次侵阿战争期间。英军出动2.1万名兵力。却需要4万民夫、3万头骆驼组成的庞大后勤队伍支援。就这样还花费了半年时间才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但短暂胜利之后。英军很快感到后勤压力太大。加上不习惯当地气候(夏季酷暑、冬季严寒)。于是将主力部队撤回印度。只留下约8000兵力分散驻守喀布尔、坎大哈等战略要地。

随着阿富汗抗英武装逐渐兴起、壮大。兵力分散且后勤补给被切断的英军逐渐感到力不能支。1842年1月。困守是喀布尔的英军约1.65万人(约4500名军人。另有1.2万名脚夫、军属)仓皇撤离。结果被占据有利地形、埋伏在沿途险要山口和关隘的阿富汗游击队一路痛击。短短几天时间这股侵略军就基本上全部被歼。只活着逃出来一名军医。

30多年后。“记吃不记打”的英国又出动5万大军发起第2次侵阿战争。照样没讨到便宜。最后。英军只能死守着从一条从边境到喀布尔的狭长交通线苟延残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望着阿富汗游击队控制的广大山区兴叹却无计可施(如今美军也一样。已经放弃了远离交通线的偏远阵地和岗哨)。就这样耗了3年时间。在耗费2亿英镑军费(当时英国GDP不过12亿英镑)后。英军又一次灰溜溜撤走。

第二。阿富汗民风尚武剽悍。民族自尊心和宗教情感颇为强烈。第一次阿富汗抗英大起义爆发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就在于当时的英国殖民军以“征服者”自居。在阿富汗境内作威作福。特别是勾引、调戏当地妇女。令当地民众极为反感和愤怒。

而第2次侵阿期间。英国殖民者故技重施。在取得初步军事胜利后派出一个带有600人卫队的英国使团。进驻喀布尔当起了“太上皇”。趾高气扬的侵略者对阿富汗人驱使如牛马。还随意逮捕阿军官兵。从而激起喀布尔民众的极大愤慨。后来起义爆发时。阿富汗抗英武装更是以宗教信仰为旗帜号召、团结各族民众。

当时有个小故事。也很能说明广大阿富汗民众的朴素爱国情怀。1880年7月27日著名的梅旺德战役打响。但因装备落后。再加上正值酷暑时节又无水源。伤亡惨重的阿富汗抗英武装军心动摇。准备撤退。这时。一位跟随家人、乡亲来支前的阿富汗少女马拉莱挺身而出。高唱战歌激励士气。还摘下面纱(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充作战旗带领将士冲锋。

在马拉莱的鼓舞和感召下。阿富汗抗英武装重新鼓起斗志奋勇冲杀。终于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的辉煌胜利。而少女马拉莱却不幸献出了宝贵生命。直到今天。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故事仍在阿富汗的土地上世代传扬。许多女孩子更是特意取名“马拉莱”以此纪念她。

第三。由于屡战屡败。英军士气受到不小打击。这一点在第2/3次侵阿战争中表现得很明显。

第一次侵阿惨败后。在与阿富汗接壤的英属印度西北边境前线。有关“1.65万大军只活下来1个人”“数百公里撤退道路上尸横遍野”“被俘士兵被绑在污水坑活受罪”等可怕传闻。在当地英军中间流传很广。

而第3次侵阿战争爆发后。英军虽有30余万重兵。还有大量机枪、重炮、装甲车和20多架飞机助阵。但部队士气却十分低落。基层官兵普遍存在较大厌战情绪。尤其是来自欧洲的白人士兵。不愿再充当类似一战西线那样的炮灰。

另外。英军中作为主力的印度士兵的民族意识也迅速觉醒。特别是1919年4月阿姆利则惨案的消息传到前线部队后。印度部队更是群情激昂、军心涣散。竟然出现了大批印度士兵倒戈加入阿富汗抗英武装、1个步兵团在前线集体“开小差”等严重事件。

其他观点:

实际上。在侵略战争中。各帝国都可以轻松击败阿富汗。占领阿富汗。但问题却出在占领阿富汗之后。如何巩固统治上。而不是武装力量的较量。与各帝国的占领目标有关。是打算把目标国变成自己的国土。消灭一个国家。还是仅仅为控制和掠夺一个国家。变成自己的国土。就不能高高在上。人为制造不平等。搞统治者特权。而要多用软实力。一味军事镇压和打击是没有用的。吸引人、传统、有底蕴的先进文化。才是重点。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2:09

    阿富汗,英军,喀布尔,英国,沙俄,印度,英武,阿富汗人,士兵,战争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2:09

    没想到大家都对帝国坟场徒有虚名?为何英国三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都遭遇惨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2:09

    第一次英国侵略阿富汗战争时间:1839年4月-1842年10月12日;英军兵力:21000人(英国人和印度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