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孟尝君他是战国时代四公子之一。不是有其名无其实者。他百方收搜人才。不管鸡管狗盗的人。只要有才干。他有着超人的野慧。先是入秦为丞相。以后回到自己的齐国任丞相。又到魏国。其中看来他不是一般。而是胸有成竹的人啊!
其他观点:
战国四公子。分别指的是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以及赵国平原君赵胜。
为啥称呼他们为战国四公子呢?难道说他们都是国王的子嗣?类似民国四公子都是巨富官绅的子嗣?其实并不是这样。
主要是这四个人。在各自的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力。而且喜欢招贤纳士。收养了大量门客。因此才会被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很多人对孟尝君是有意见的。因为这哥们。作为齐国贵族。居然先后在三国出任相国之职。大有叛国的意思。因此孟尝君田文。身上背负着各种欺世盗名的罪责。
孟尝君的身份。注定了他和商鞅、李斯、苏秦、张仪这些人不同。
孟尝君田文。又被称之为薛公。因为他继承了自己老爹田婴的封地薛地。正儿八经的富二代、官二代。
这还不算最关键。最要命的是。他老爹田婴是齐威王田因齐的儿子。也就是说。孟尝君田文。乃是齐威王的孙子。
这一层关系可就要了命了。因为田文是正儿八经的齐国王族。所以田文势必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卖命的。因此他不能像商鞅、李斯、苏秦和张仪这些人一样。到处乱窜。
这些人都是寒族出身。就算有公卿之后也无伤大雅。战国时期求贤若渴的君王不少。因此人才流通很正常。而田文绝对不行。因为他继承了大量齐国王族的资产。自己也是齐国王族之一。
田文靠着老爹留下来的遗产。开始招揽各路英雄。田文本人没有太大本事。但是他有钱啊。有钱就能招揽英雄。所以田文手下门客几千人之多。且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本领。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四处求才。他得知薛公手下有很多能人异士。便打算将田文弄到秦国来做丞相。面对这种诱惑。田文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是怎么处理的呢?
田文选择了接受。这是他走错的第一步棋。你是齐国王族。你所有的钱都是齐国王族的资产。你拿着齐国王族的钱招揽了大量门客。跑去给秦国效力?这换谁都不能接受。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史记》
因此齐国上下。对孟尝君田文的声讨。是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而田文则自顾自在秦国做丞相那么他能够有好结果吗?
田文叛秦归齐。门客起到了关键作用。
你是齐国的王族。这个身份就是一个烙印。秦国人就真的会信任你吗?果不其然。秦国人开始非议。认为孟尝君这个人始终是齐国王族。他什么事儿都会先替齐国着想。让他做了丞相。那秦国还不完蛋?
秦昭襄王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啊。于是就把刚刚招揽来的田文给罢免了。甚至打算要将田文囚禁致死。
田文提前得到了消息以后。打算通过秦昭襄王的宠妾向秦昭襄王求情放了他。可是宠妾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得到田文那件白色狐皮裘。这不是为难人吗?
宠妾明知道。田文的白色狐皮裘已经送给了秦昭襄王。而且天下只有一件。却偏偏要那一件。这个时候田文手下有个偷东西的好手。进宫把这件衣服偷了出来。这才挽救了田文。
田文出逃的时候。时间太早。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城门。为此田文手下一个口技能力很强的人。学了几声鸡叫。其他鸡跟着叫。守城人才放他出行。
田文能够逃过一劫。都是这些有特殊技能的门客给了他巨大的帮助。过去其他门客还嘲笑这两位。认为他们能力太低下。现在才明白孟尝君的眼光有多深远。
回到齐国以后。田文以自己声威。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了齐国的丞相。那么田文会在齐国如鱼得水吗?
田文再次背叛母国。联兵伐齐。
回到齐国以后。田文的确过了一段很舒适的生活。因为他的名气比较大。手下门客又比较多。所以深得齐湣王的器重。一直担任齐国丞相。
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闵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闵王。闵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闵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孟尝君因谢病。归老于薛。闵王许之。---《史记》
但是田文这个人小心眼。他跟秦国结仇以后。一直想找机会收拾秦国。于是借着与韩、魏两国联合攻楚的时机。他将矛头对准了秦国。大军一路打到了函谷关内。以秦国的妥协而告终。田文在诸侯之中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
连秦国他都敢动。还有哪个诸侯敢得罪薛公田文呢?这个时候齐湣王很自然地开始怀疑田文的野心。毕竟田文是有继位权的。而且势力又这么庞大。无奈之下。田文只好借病归隐。随后逃离齐国。前往魏国做丞相。
去魏国也就算了。可是田文这家伙又记恨起了齐湣王。不惜让魏国和秦国、赵国联盟。一起攻打齐国。齐湣王因此战死。孟尝君田文就这么害死了自己母国的国王。不被世人唾弃才怪。
田文这个时候。真正做到了一怒而诸侯惧的地步。但是他的名声在齐国也是坏掉了。其他诸侯国难道瞧得起他这种行为吗?当然也是很不屑的。
因此田文死后。齐国和魏国两国共同将他的封地薛给灭掉了。薛公田文的几个儿子还在那儿争夺遗产。可谓是悲哀至极。
总结:朝秦暮楚。是任何人都不会喜欢的。
大家都不喜欢朝三暮四的人。其实诸侯国也是一样。不喜欢朝秦暮楚的人才。就算你是个人才。如果不断更改效忠的诸侯国。那也不会得到重用。至少不会进入核心圈。
为什么?因为人家始终觉得你这个人不靠谱。不是一个忠诚的人。孟尝君就是这样。手下人才济济。所以待价而沽。各种投奔。出卖母国。最后的下场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参考资料:《史记》
其他观点: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后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面目:即侠义心肠和欺世盗名。
有趣的是。前一种多是民间形象。常见于小说演义、话本戏文中;后一种多是文人评价。常见于评论性的史学著作里。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孟尝君的形象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实症结就在于两个字:门客。
史学家的眼光:用“鸡鸣狗盗”来欺世盗名
“鸡鸣狗盗”的故事就是说孟尝君的两个门客。
话说。齐国的孟尝君擅长“养士”。号称有三千门客。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得到孟尝君的青睐。其中就有两个人。一个擅长学习公鸡啼鸣。另一个擅长像狗一样偷偷摸摸地钻洞。
按理来说。这两种技能根本就算不得什么“本事”。但孟尝君还是接纳了他们。没想到却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命。
有一次。孟尝君出使秦国。没想到却被秦昭王强行扣留下来。
秦王久闻孟尝君大名。想要他留在秦国效力。并且准备给予高位。但是很多大臣并不同意。对秦王说。孟尝君的封地、家人都在齐国。他本身又是王族。怎么可能真心为秦国效力呢?
那么。这样一个有本事的人。既然无法被秦国所用。宁可杀掉也不能放他回齐国去。
孟尝君听了这样的风声之后非常担忧。性命危在旦夕。于是想用重金贿赂秦王的妃子。希望能让秦王放自己回国。
秦王妃答应了孟尝君。但条件是必须送给她一件狐白裘。就和他送给秦王的那件一模一样才行。
这就难办了。这件狐白裘是齐国至宝。独一无二。已经被孟尝君送给了秦王当礼物。上哪去找另一件一模一样的呢?
就在这个时候。那个会“狗盗”的门客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深夜潜入秦宫。将这件狐白裘偷了出来。送给了秦王妃。
秦王妃非常高兴。于是就劝说秦王。成功说服他不要杀掉孟尝君。并且准备在两天之后为其践行。
孟尝君得到确切消息之后。又忧又喜。喜的是暂时性命无碍。忧的是担心两日的时间里又出变故。于是决定连夜逃离。
等到他率领着一众门客逃到秦国边境函谷关的时候。天光还未大亮。城门没开。他们出不去。但又不敢原地等待。担心秦王派军队抓他们会去。
正焦头烂额之际。那个会“鸡鸣”的门客站了出来。将公鸡的鸣叫声学得惟妙惟肖。引起了真正公鸡的啼鸣。这就让守关将士误以为到了时间。于是打开了关门。放走了孟尝君。
这个故事本来是为了说明孟尝君对于“人才”提拔的不拘一格。但在研究历史的学者眼中却不这么认为。
很多史学家认为。孟尝君的“门客”中有着大量的“鸡鸣狗盗”之徒。说明并没有什么真本事。
其实想想也对。孟尝君率领着一大批门客去访问秦国。却在被扣留之后束手无策。只能依靠“鸡鸣狗盗”这种见不得人的技巧逃生。那么其他的那些所谓的“门客”又有何用呢?
如果手下尽是这些“鸡鸣狗盗”之徒。以及连“鸡鸣狗盗”都不如的门客。孟尝君收留这么多门客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
他并不是想利用这些门客为其排忧解难。只不过是想“千金买骨”。为的还是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罢了。
利用众多门客来为自己打造一个“折节下士”、“仗义疏财”的名声。这不就是“欺世盗名”吗?
民间口碑:仗义疏财。折节下士
和很多史学家不同。孟尝君在民间文学中的形象以正面居多。尤其是小说演义、评书戏文等形式。
比如说《隋唐演义》中。秦琼秦叔宝就有“小孟尝”之称;《水浒传》对于宋江的描述也有“声名不让孟尝君”的评语。
这就和孟尝君“仗义疏财”、“折节下士”等等表现有关了。这样的行为极容易受到民间人士的好评。
但是。孟尝君也有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门客。他们的故事也为其“擅养士”的声望添砖加瓦。
冯谖这个人可能乍一听不太熟悉。但“弹剑作歌”、“狡兔三窟”的故事就是以他为主人公的。
冯谖投奔孟尝君的现场可以说非常滑稽。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事。他直言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孟尝君又问他有什么爱好。他又说自己没什么爱好。
于是。孟尝君看他可怜。以为是想来讨口饭吃的。但也好意收留了他。只不过地位在门客中不高而已。
地位低。每天的饭食就不好。于是冯谖弹着自己的长剑唱歌。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说之后。想起了当时和冯谖谈话的场景。怀疑这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只不过在试探和藏拙。于是就改善了他的伙食。
结果没几天。冯谖又弹剑唱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见此。于是给他配了车驾。
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弹剑:“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就问他。家中是否还有亲人。冯谖说老母尚在。于是孟尝君就供养其母。
这样之后。冯谖就满足了。不再弹剑唱歌。
但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遭到了其他门客的厌恶。而冯谖也一直没有为孟尝君贡献有价值的谋略。逐渐被边缘化。
直到有一天。孟尝君家中粮食不多了。需要派人去自己的封邑中收取税租。想起来冯谖一直闲置。就派他去做这件事。
冯谖临行之前。问孟尝君。需不需要顺便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告诉他自己看着办就行。家里缺什么就买点什么。
冯谖到了薛邑之后。告诉百姓。孟尝君见到大家谋生不易。就免除了债务。而这件事情传到了孟尝君的耳中。使得他非常不高兴。对冯谖进行了责问。
冯谖说:“您让我家中缺什么就买什么。所以我为您买来了义这种东西。”
当时孟尝君还不理解。心中埋怨冯谖。但又不好反悔。并没有理解出冯谖的真正用心。
直到第二年。孟尝君被齐国国君罢黜。回到薛邑之时。百姓夹道欢迎。非常拥护他。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给自己带来了多么好的声望。
故事还没完。冯谖说“狡兔三窟”。如今薛邑只不过是一窟而已。他要为孟尝君再打造“两窟”。
于是。冯谖出使梁国。对梁惠王说。孟尝君如今被齐国黜落。梁国应该赶紧捡便宜。把他招揽来。必然能使梁国富强。
梁国派遣使者。持黄金千斤。车架百乘。以大将军之位多次恳请孟尝君赴梁。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建议。均委婉拒绝。
齐国君臣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才感到后怕。孟尝君的声望原来如此之大。让这样一位对齐国情况了若指掌的人去其他国家做官。那是齐国的损失。
于是。齐国君臣向孟尝君认错。并且在其封邑中建立宗祠。彻底稳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孟尝君其实没有做什么太有影响力的事情。这一系列的运作都是其门客冯谖的功劳。而营造的内容就是孟尝君的名声而已。
也就是说。孟尝君其实并没有显现出多大的才能。只是靠着名声就成就了自己的高位。
这从侧面说明了其“欺世盗名”的实质。
不过话又说回来。孟尝君擅长“养士”也是一种本事。打造“人设”非常成功。本身也有不俗的能力。只不过其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名声”。而不是自身的功绩而已。
不论怎么说。“欺世盗名”也是成功的一种手段。谁说“擅养士”就不是一种本事呢?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653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齐国,秦国,门客,秦王,王族,魏国,的人,都是,丞相,鸡鸣狗盗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辈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孟尝君他是战国时代四公子之一。不是有其名无其实者。他百方收搜人才。不管鸡管狗盗的人。只要有才干。他有着超人的野慧。先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