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中国历史几千前。自秦始皇创建帝制开始。到清朝灭亡。不乏掌权的女皇后、女太后。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慈禧太后了。除了慈禧还有吕雉、武则天等。这是几位比较出名的。还有众多不为大家所熟悉的女皇后。她们利用帝后的便宜。插手朝政。安排自己亲人进入朝廷中枢。把控朝政。严重的还会祸国殃民。
像汉末、清末都是外戚干政。阉宦横行。但凡出现这种情况的朝代。都基本是灭国的前兆。即便掌权一辈子的慈禧太后。在临死前好像又明白了这个道理。留下遗言。不让后世女人、宦官再干政。
长远来看。外戚干政对国家、对她们本人好像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这也成了一个历史规律。女人只要一干政。就不会有好结果。
但也有例外。比如孝庄文皇后。辅佐了顺治帝、康熙帝两代君主。尤其是康熙帝。从生下来就离开了父母。是孝庄文皇后把他抚养成人的。康熙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孝庄的功劳可谓是最大的。孝庄文皇后辅佐了两位伟大的君主。但是她不垂帘听政。
也许。这正是孝庄文皇后的伟大之处。既关心朝政。左右朝政。但又不专权。总是在儿孙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出来贡献力量。一旦局势缓和。又退居二线。放权给儿孙。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一位皇后。既垂帘听政。又饱受好评呢?答案是:有。恐怕也只有这一位:宣仁太后高滔滔。
高滔滔自幼在北宋宫中长大。她本是勋戚之后。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是她的姨妈。曹皇后本想把她献给自己的丈夫宋仁宗赵祯。但被宋仁宗委婉拒绝了。后来把她许配给了宋朝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养子宋英宗赵曙。后成为赵曙的皇后。
高滔滔和宋英宗赵曙生有三子两女。分别为宋神宗赵顼、岐王赵颢、嘉王赵頵、宝安公主、寿康公主。
宋英宗赵曙死后。宋神宗赵顼登基。高滔滔成为太后。不知是怎么回事。宋朝的这几位皇帝寿命都不长。
宋仁宗赵祯是比较长寿的了。活了54岁;宋英宗赵曙。也就是高滔滔的丈夫。只活了36岁;她的儿子宋神宗赵顼也只活了38岁。
高滔滔的儿子赵顼死后。她年仅9岁的孙子宋哲宗赵煦登基为帝。高滔滔成为太皇太后。九岁的孩子能懂啥。于是。高滔滔奉儿子宋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的皇上。从1085年开始垂帘听政。此时她已经53岁。
高滔滔一执政。就开始任用司马光为宰相。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虽然她是保守派。但在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宋朝的这段历史政治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国势慢慢强盛起来。所以本是颓败的北宋。到高滔滔执政后又起死回生了一段时间。
高滔滔除了在执政上勤俭廉政、在对待自家人上。也真是做到了大公无私。她的丈夫宋英宗曾多次要给她弟弟升官。但被她拒绝了。她的孙子宋哲宗要给高滔滔的两个侄子升官。也被她拒绝。最后在宋哲宗的一再请求下。才勉强升了一级。
这一点。恐怕历史上没有那个皇后可以做的到。即便是孝庄文皇后。也是千方百计的安排自己人进入朝廷及其皇帝身边。包括顺治帝的皇后、妃子都是孝庄强制安排的。为此母子两个还闹别扭。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其他观点:
高滔滔是宋英宗的媳妇儿。宋英宗赵曙做了没几年皇帝就挂了。好在儿子比较给力。那就是著名的宋神宗赵顼。
高滔滔也就是宋神宗的生母。因为儿子比较能干。高滔滔自然是乐得清闲。在后宫过着安稳的小日子。好不快活。
可是高滔滔的寿命比较大。而宋神宗的寿命比较短。宋神宗只活了38岁就挂了。留下年仅9岁的儿子赵煦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宋哲宗。
因为孩子年纪比较小。因此高滔滔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走到前台。垂帘听政。她在哲宗朝执政8年之久。被称为宋朝最有能力的太后。名声比宋真宗媳妇儿刘娥要好得多。
高滔滔属于媳妇熬成婆的典型案例。
宋仁宗的媳妇儿比较多。但是他没有儿子。因此只能把赵曙找来做自己的养子继承皇位。因此曹皇后并不是赵曙的生母。
等到宋仁宗驾崩以后。曹皇后还活着。自然荣升为曹太后。宋英宗就算再孝顺。可终究不是曹太后的儿子。因此曹太后和宋英宗之间。其实是矛盾重重的。
尤其是在宋英宗病重的情况下。曹太后一度垂帘听政。大有重启刘娥执政的现象。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宋英宗的媳妇儿。高滔滔的处境是很微妙的。
她一边要侍奉好自己的婆婆曹太后。一边又要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宋英宗。想要做到两边不得罪。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毕竟一心向着丈夫本是高滔滔该做的事情。可是这么一来就会彻底得罪曹太后。如果曹太后一道诏令。随时可以把高滔滔给废了。
因此那几年高滔滔心里别提多慌了。好在她丈夫宋英宗是个短命鬼。仅仅做了4年皇帝就嗝儿屁了。等到高滔滔的儿子宋神宗赵顼登基以后。高滔滔才算是松了口气。
毕竟自己的儿子成了皇帝。自己这个皇太后的位置算是稳住了。这就好比是媳妇熬成了婆。但是上头始终有个曹太后在。她这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整个神宗朝。基本上看不到高滔滔的任何话语权。反倒是曹太后总是没事儿会插两句话。比如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下了大牢的时候。曹太后就说。宋仁宗时期说苏轼兄弟是他给子孙选定的未来宰相。这才救了苏轼一命。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曹太后也是表示坚决反对。为什么?因为她认为祖宗的法令不能轻易改变。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受阻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打算收复燕云之地。但是不敢自己做主。还得屁颠屁颠地跑去问曹太后的意见。曹太后各种询问以后。依旧感到担心。毕竟宋太宗、宋真宗都尝试过。且都失败了。吓得宋神宗连连点头。
由此可见。曹太后其实在宋英宗和宋神宗朝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的。这期间高滔滔根本就不敢多嘴一句。依旧只能好好做个儿媳妇儿。
高滔滔媳妇儿熬成婆以后。跟婆婆曹太后有的一比。
公元1079年。曹太后终于去世了。高滔滔长长松了口气。在后宫之中。她总算能够称霸了。这个时候儿子宋神宗也得听从高滔滔的建议。毕竟孝顺也是宋朝所提倡的。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婚濮邸。生神宗皇帝、岐王颢、嘉王頵、寿康公主。治平二年。册为皇后。---《宋史》
因此高滔滔逐渐参与到了政治当中来。但是宋神宗在位期间。高滔滔没有什么过分举动。她始终相信儿子能够把这个国家治理好。
可惜事实并不是如此。她眼睁睁看着好端端的熙宁变法从兴起到消亡。主要责任就在于宋神宗的意志力不够坚定。
王安石无奈离任以后。宋神宗还想继续坚持。其实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结果宋神宗带着遗憾。年仅38岁就离开了人世。
这个时候高滔滔终于找到了做婆婆的感觉。她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从此掌握了宋朝的军政大权。
不过她认为宋神宗的变法搞得七零八落的。完全没了作用。因此她上台以后。一口气把儿子一辈子的心血都给毁掉了。
高滔滔被称为女中尧舜。
高滔滔掌权以后。开始启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成员。对于变法成员。则是各种打压。废除了所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使得宋朝一度陷入了朝令夕改的状态之中。
不过高滔滔治国还是很有本事的。她执政期间。能够做到勤俭克己。励精图治。使得宋朝的经济蓬勃发展。老百姓们过着相对安稳的好日子。
这个时候的宋朝几乎到了巅峰状态。大部分人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国家综合实力也增长了不少。为后来宋哲宗的折腾。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高滔滔还有一个好处。她杜绝自家的外戚在朝中掌权。外戚始终是封建王朝难以逾越的权力人员。高滔滔却总是拒绝让宋英宗和宋神宗包括宋哲宗提拔自己的家里人。
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驿召司马光、吕公著。未至。迎问今日设施所宜先。未及条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减皇城觇卒。止禁庭工技。废导洛司。出近侍尤亡状者。戒中外毋苛敛。宽民间保户马。事由中旨。王珪等弗预知。又起文彦博于既老。遣使劳诸途。谕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且令亟疏可用者。---《宋史》
她当权以后。她的俩侄子按照履历应该要升任观察使了。可是她却坚决不答应。在宋哲宗多次请求之下。才勉强升了一级。这种思想境界。难怪称她为女中尧舜了。
总结:高滔滔与宋哲宗的治国理念是有很大矛盾的。
高滔滔其实明知道自己守旧的思想。和宋哲宗想要改革的思想有反差。但是她依旧坚持自己的主见。
从长远来看。改革肯定是对的。但是改革所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首先需要君王有秦孝公那种意志力。其次需要改革者需要有商鞅那种执行力和思维能力。
就算王安石赶上了商鞅。可宋神宗也没赶上秦孝公。因此高滔滔否定变法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自救的办法。可惜宋哲宗不能理解。他觉得变法完全是对的。因此在高滔滔去世以后。又开始重新实行变法。可惜那个时候变法人才凋零。周围都是小人。自然也就没办法成功了。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观点:
北宋历史上。皇太后垂帘听政屡见不鲜。但高滔滔的名声最旺。她被捧为“女中尧舜”。在摄政的九年中。口碑极好。但是其真实形象却令人堪忧。可谓是引领北宋走向灭亡的第一人。
一、优越背景。独此一后
《清平乐》中。高滔滔身为曹皇后的侄女。从小在曹皇后身边长大。接受宫中教育。她母亲一系出身名门。是北宋开国第一功臣曹彬的孙女。姑姑是宋仁宗时期的皇后。父亲一族也是地位高贵。曾祖父高琼曾在澶渊之盟战役中立下战功。祖父高继勋被称为“神将”。她的优越背景简直是不可比拟的。
高滔滔与曹皇后的养子赵宗实(后称赵曙)。从小青梅竹马。被宋仁宗指婚。二人在一起更是相敬如宾。被徽柔认为是“最好的爱情”。以至于在赵曙即位时。四年独宠高滔滔一人。没有再娶别的妃嫔。足以见得高滔滔与赵曙之间的真情。更见高滔滔对男人的把持。很是高明。
二、36岁成太后。54岁开启政治生涯
1063年。赵曙即位后。称宋英宗。立高滔滔为皇后。而英宗一向多病。再加上忽然成为皇上后的疯癫。即位不到四年就病逝了。赵曙病逝后。他的长子赵顼(xu)即位。为宋神宗。此时的高皇后只有36岁。就成了高太后。是宋史上较为年轻的太后之一。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成为高潮。而在经历过庆历新政的曹皇后。第一个不同意这项变法。她多次暗示神宗终止变法。民间百姓疾苦难耐。多由变法推行不当而致。但神宗却不愿意接受曹氏的建议。
高滔滔作为曹氏的侄女。她必然站在娘家人身边。听从曹氏的看法。但依然劝不过自己的儿子。
终于在1085年。年仅38岁的宋神宗崩逝。王安石变法不及而终。54岁的高滔滔站在政治的分叉口。不知道该允诺谁来继任下一代皇帝。
在古代。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是有先例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被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而宋神宗在病逝时。他的两个弟弟均30多岁。可以被认为是皇位继承的人选。但此时的神宗已经说不出话。在宰相王珪问及此事时。他说的问题带有倾向性。说:
是否可以立赵煦为帝?
三、经验不足。开始回归旧法
相比宋朝第一个执政太后刘娥。高滔滔对政治也是毫无经验。刘娥在先皇帝在位时。便“晓书史。闻朝廷事。阅天下封奏”。而高滔滔的政治理念皆来自姑姑曹太后——力阻王安石变法。
所以。高滔滔在垂帘听政之后。就开始打压王安石变法的人。开始重用司马光、文彦博、苏辙、等人。废除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市易、保甲等。一下子回到了仁宗、英宗时代。可谓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回归旧制长达9年之久。这九年里。宋哲宗赵煦已然成为一个有才智的君王。可却从未有过实权。据宋史记载。刘娥在辅佐宋仁宗赵祯时。两人多是平起平坐。刘娥在发表意见时。还需要过问赵祯的意见。而高滔滔却不是。朝堂之上。赵煦与高滔滔左右相对而坐。大臣直面高滔滔奏事。背对赵煦奏事。以至于赵煦提及当年高滔滔垂帘听政的场景。只说:
当时自己个子小。只能看到朝臣的屁股和腰。
足以见得高滔滔对权力的把握。极其严格。更有甚的是。开朝时。官员需要先拜高太后。后拜宋哲宗赵煦。朝臣奏事之后。高太后都不会过问赵煦的意见。只会沉默不言。不敢多说半句话。
而高滔滔之所以被称为”女中尧舜。后人多怀疑是她重用了司马光。司马光作为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在受到重用后。开始大大称赞高太后的贤明智慧。更有史书称赞高滔滔辅佐政治期间:
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我朝之治。元祐为甚。母后之贤。宣仁为最。——司马光
四、高滔滔摄政期间给北宋埋下的三大恶果
高滔滔在摄政期间。架空了皇帝的权力。又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准则。看似为了保住国家安宁。却是加剧北宋末年衰败灭亡的第一人。之所以这样评价。在于她对北宋做出的三大错举:
第一。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把北宋经济推向衰败的边缘;
第二。西夏战争时。同意割地换取安宁。不但没有换的和平。反而刺激了西夏侵占土地的野心;
第三。纵容党争。任由结党之派泛滥。颠覆了朝堂秩序。
高滔滔作为北宋第二位垂帘听政的女太后。她被史书记载为“女中尧舜”。却没有做出让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繁荣的措施。反而是加速北宋灭亡的第一人。可谓是徒有虚名!
而再看《清平乐》中。她与赵宗实之间的坚定爱情。也颇令人赞叹!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宋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685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神宗,太后,皇后,宋史,自己的,垂帘听政,北宋,宋朝,儿子,王安石
没想到大家都对高滔滔在北宋历史上真实形象如何?有名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