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宋太祖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赵德秀。老三叫赵德林。
这两位均是幼年夭折。无嗣。无传承。
连他们名字都是后来的宋徽宗追赐的。
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驾崩。皇位没有传给当时已经成年的赵德昭。
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坊间传言。赵光义杀了赵匡胤。他属于是篡位登基。赵德昭自然无法继位。
二是据北宋官方史书记载称。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吸取后周传位幼儿而失国的教训。死前与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要求他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赵德昭自然也无法继位。
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就是赵匡胤一手创立政权。传到了弟弟赵光义的手上。
赵光义继位后。赵德昭和赵德芳皆封王。
明面上看。叔侄关系融洽。但其实。赵光义对两个侄子一直就很警惕。不放心。心里变着法的想弄死他们。
关于赵光义迫害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故事。网上文章已经说的很详细了。这里不再赘述。
一言以概之。赵德昭和赵德芳活着。赵光义是寝食难安。无时无刻不想除掉他们哥俩。
他们死后。赵光义睡眠好了。胃口好了。腰不酸。腿不疼了。就连他那暴脾气也顺了。
赵德昭的五个儿子。
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
赵德芳有三个儿子。
惟叙、惟宪、惟能。
赵光义以及后来的宋真宗、宋仁宗。对这八位太祖直系孙辈都还可以。没有迫害。且多有委任和追赠。
赵惟正生前。累封简州团练使、左千牛位大将军、齐州防御使、亳州观察使等职。赐爵乐平郡公。死后追赠南阳郡王。
赵惟吉生前。累封左监门卫将军、羽林军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阆中观察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赐爵安定郡公。死后享受辍朝五日待遇。追赠南阳郡王。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等。都是赵惟吉的后裔。
赵惟固生前担任左千牛卫将军等职。
赵惟忠生前。累任左千牛卫大将军、彰化军节度、鄂州观察使等职。死后赠舒国公。
赵惟和生前。累任汝州防御使、永清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清源郡公。
赵惟叙生前。累任怀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高平郡公。
他的后裔中。最有名的就是曾经被宋宁宗收为养子。曾一度被立为皇储的赵竑。(后来因与宰相史弥远不睦。宁宗驾崩后。史弥远发矫诏改立赵昀为帝。赵竑被废。最后含冤而死。而继位的赵昀就是宋理宗)
赵惟宪生前。累任安德、昭信二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赠英国公。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孝宗、光宗、宁宗三位皇帝。都是他的后代。
赵惟能生前。累任蔡州防御使、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南康郡公。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赵德昭和赵德芳哥俩倒霉外。他们的儿子。待遇都还不错。
当然。他们的职务多是荣誉职务。爵位也普遍不高。远不如唐明清。如果搁在明朝。以他们的身份而言。起码也是郡王。
但这并不是赵光义一家刻薄。而是宋朝的制度本来就是如此。并不只针对太祖后裔。
宋朝对封爵。一向很苛刻。“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只停留在纸面上。从来没执行过。
实际的封爵方式。是承荫入仕。也就是皇族成员很小就授官。嫡子、庶子都可以。之后凭年资以序迁转。等熬到年头。岁数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封爵。(宋朝大多数皇族都是封爵。而不是袭爵。宋朝大部分爵位。都不能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许多没熬到年头就挂了的皇族。没有爵位。
例如宋太宗长子。宋真宗大哥。楚王赵元佐的三个儿子。赵允升、赵允言、赵允成。这是当时的近支皇族。
赵允升生前。累任建雄军、安国军节度使等职务。封延安郡公。死后追赠平阳郡王。
赵允言生前。累任黄州刺史、右千牛卫将军等职务。死后追赠密国公。
赵允成生前。累任濮州防御使、右神武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郇国公。
宋真宗的亲侄子。待遇也不过如此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北宋初期。赵匡胤和赵光义后裔。都是皇族。待遇和身份没有明显差别。
不过。宋神宗继位后。太祖后裔和太宗后裔就明显拉开了差距。
宋神宗继位后。感叹朝廷积贫积弱。于是他就委任王安石为副宰相。主导改革。
在王安石改革期间。宋神宗把“魔爪”也伸向了当时的远支宗室。
当时。宋神宗以国家财政无力抚养庞大的外支宗室为由。下旨将大部分远支皇族开除出了宗室系统。不再将他们列入玉牒。
魏王赵廷美(赵匡胤的四弟)一脉。直接就被打翻在地。再也没有翻身。
当然。赵匡胤毕竟是太祖。宋神宗也不敢一刀切。他当时弄出了一个“安定郡王”。专门供太祖后裔世代承袭。
但这个爵位。不能父传子。
比如宋神宗封赵德芳的孙子赵从式(按辈分是宋神宗的族叔)为安定郡王。赵从式病死的时候。他有儿子。但宋神宗把爵位传给了赵德芳的曾孙赵世准。(爷爷是赵惟忠)
赵世准去世后。爵位也没传给他儿子。而是由宋哲宗下旨。又传承给了赵德昭的另一个曾孙赵世开。(爷爷是赵惟和)
后来的安定郡王候选人。都是如此。谁来继承这个爵位。由皇帝说了算。
因此。安定郡王爵位更像是宋神宗为了堵闲言碎语。专门给太祖后裔设置的抽奖福利。
抽中了。飞黄腾达。
抽不中。活该穷困潦倒。
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太祖后裔。混的好的非常好。混的孬的非常孬。
宋神宗死后。因为反对声音过大。宋哲宗在位时。又恢复了远支宗室的皇族身份。但有很多太祖后裔。此时已经破产了。
到了宋徽宗时期。朝廷改革官职。很多以前的荣誉性质官衔(就是可以不干活。白拿工资的岗位)变成了实职。或者取消了。太祖后裔中的很多人。无官可封。
所以在北宋灭亡前夕。太祖后裔就进一步被平民化了。
靖康之变后。待在开封的宋朝宗室被金人一网打尽。待在其它地方的宗室(北宋末年的宗室主要分布在开封、洛阳、南京。在开封的主要是近支宗室。在洛阳和南京的主要是血缘较疏远的远支宗室)则逃过一劫。
但是。朝廷都不稳固。连宋高宗自己都是东躲西藏。朝不保夕的。宋高宗哪有闲工夫管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所以尽管很多太祖后裔逃到了江南。但在南宋初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待遇(除了安定郡王一脉)都只能用寒酸来形容。这些人入不敷出。又不能考科举。只能在民间混日子。生活水平与一般平民几乎无异。
比如宋孝宗的爷爷赵令譮。生前好歹还是个国公。可经历徽宗、钦宗两朝折腾。以及靖康之役的大动乱后。他生父赵子偁。就是个啥也不是的小官(八品县丞)了。工资收入仅够一家人温饱。
后来。还是宋高宗绝嗣。他又不想把爵位传给太宗后裔。特意要在太祖后裔中挑人。将宋孝宗立为太子。且宋孝宗继位后。也有意重用太祖后裔。太祖一脉才算翻身。(由于玉蝶资料不全。当时突然冒出了很多假冒皇族的人)
最后。额外提一下柴氏。
赵匡胤说。赵氏要“善待柴氏后人”。
这话在北宋。其实只是一句空话。
因为赵匡胤自己的嫡系后裔。混的也不能说是很如意。区区柴氏。又能有多高的地位。
实际上。柴氏在宋朝也就那么回事。
说柴氏有丹书铁券。各个家里有钱。明显是夸大其词。
不然。除了一个小说虚构出来的柴进。你还能说出柴氏其他人的名字吗?
其他观点:
其实赵匡胤在世时。他还剩下的俩儿子地位都不怎么样。反而是他死后。赵光义还立赵德昭为储君(开封府尹)。
理应来讲。太祖在世。太祖之子不是太子就是封王。纵观唐代。李渊、李世民的儿子哪一个不是封王封地。就连太子。都能轮流坐呢...
可是宋太祖赵匡胤就不是。
他称帝之后。仅剩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既没有一个立太子。也没有封王。静悄悄地。好像生怕两个儿子被人知道一样。
赵匡胤本来有四个儿子。但是大儿子赵德秀早夭了。而另外一个第三子赵德林。名字还是宋徽宗给他加上去的。追封舒王。不知道是赵匡胤太忙还是怎么地。一反常态。
而《宋史》上面是怎么介绍的:
燕懿王德昭字日新。母贺皇后。乾德二年出阁。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御。
就赵德昭而言。“故事”。就是过去朝代往往在他出阁后就封王。可谓是宋太祖说他太年幼了。先不封。还只是给他个防御使。这防御使要比节度使低两级。比观察使低一级。这都不是年不年幼的问题了。有一种“他爹不告诉他。他是富二代的感觉”。
所以客观地说。宋太祖在世时。赵德昭、赵德芳就是头顶上挂着个“太祖之子”。但这种荣耀既不是“爵位”。也不是来自于“官位”。纯粹是“皇二代”的意义。
太祖在世时。两子地位也不高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理清楚。赵匡胤之后的顺位继承人是谁?
是其仅存的两个儿子中的大儿子赵德昭吗?
不是。而是他老弟。赵光义。
赵德昭、赵德芳不立太子。不封王的做法放在古代来讲是诡异。可这种诡异在某种前提下又是正常的。这个前提就是“五代”。
五代太乱了。公元907年。朱温杀了唐昭宗。开辟后梁。而朱温的儿子朱友珪又把他杀了当皇帝。更狠的是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除了把朱友珪杀了以外。还把另外四位兄弟都杀了。最后李存勖把这个凌乱不堪的朱家给灭了。
但李存勖就不乱吗?
李存勖当了皇帝没几年被乱军射死。后来他爹养子李嗣源继位。李嗣源的几个儿子也是互相杀杀杀。杀到后唐崩溃。
后晋和后汉更窝囊。石敬瑭卖燕云十六州弄垮了后唐。自立为帝。当契丹的马仔。后来自己还被人骂死了。刘知远开辟了后汉。他的儿子后汉隐帝看郭威不顺眼。就把郭威全家杀了。其中就有郭威的两个儿子。
后汉隐帝堪称史上最坑自己的帝王。因为他杀了郭威全家。就是没杀郭威。
郭威后来把他推翻。立后周。让养子柴荣继位。柴荣和他养父做得挺好。算是五代里唯二值得称道的帝王。但他也早早去世。年幼的儿子柴宗训。
柴宗训的结局众所周知。被赵匡胤篡位。于是才有了北宋。你让赵匡胤翻看这五代历史。短短五十多年。死了几乎过去几百年的豪杰。你说他敢立儿子吗?敢封王吗?
这好吗?这不好!
之所以立赵光义为储君(封晋王。加京兆府尹)。是因为赵光义在赵匡胤称帝时已经成熟了。五代的乱局。就和汉代的匈奴一样。谁杀性重谁做首领。所以那个时候匈奴都是“兄终弟及”。即便是辽国、金国。刚开始都是以这个方式过渡皇权。
嫡长子继承制?一开始是不敢存在的。
所以宋太祖在世时。给两个儿子爵位。或者是封太子。那么这俩人可能就活不久。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叔叔赵光义都未必会放过他们。面对皇位。一群谋反的人是不会讲武德的。
所以赵匡胤三兄弟的母亲杜太后所谓的“金匮之盟”。的确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金匮之盟简单来讲。就是“保住老赵家皇位协议”。杜太后认为。赵匡胤立儿子为帝。迟早又要被别人弄死。还是让他的两个弟弟都当了皇帝之后。才转移给两个儿子。这样的话。厉害的敌人大概都熬死了。两个儿子也足以有能力对付那些新成长的敌人。
完美的逻辑!这好吗?这很好!
所以宋太祖雪藏两个儿子。还是很无奈。是爱他们。是保护他们。他们的地位高。高在身份而已。其实也相当于不高。出去乘坐的车辇也不是太子车辇。服饰也不是。
赵德昭、赵德芳:太憋屈了!
太祖去世、太宗继位之后的变化
公元976年。宋太祖逝世。太宗继位。
次年。宋太宗给了赵德昭储君的身份: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
这里为什么不传给三弟赵廷美。其中原因很复杂。反正赵德昭封王加首都行政长官。是为储君。
而在赵匡胤驾崩当晚。宋皇后曾想让赵德芳登基。但这也只是想想而已。可也说明了。太祖的儿子已经有能力成为储君了。不管是赵德昭还是赵德芳。否则的话。宋皇后此举只会让赵家江山完蛋。
不过好景不长。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完成北宋统一战争。顺便跑到契丹的地盘。说要顺便夺回幽州(今北京)。
可惜大败。心机男孩耶律休哥一路切割。宋太宗驴车逃走。当时大家都以为宋太宗归西了。于是便拥立同样跟来北伐的赵德昭为帝。赵德昭开心极了。但谁知道。他叔压根没死。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骂了一句赵德昭。居然搞得这哥们心理抑郁。鸭梨山大。做了什么?他自杀了。这可把宋太宗吓了一跳:
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宋太宗大概是这样想的:傻孩子。你这是坑叔啊!
所以赵德昭严谨地来讲。是死后才封亲王。原来的武功郡王还不是亲王。
那么另外一位哥们赵德芳呢?
赵德芳就显得默默无闻了。在历史的背景板里像个透明人。但又过了两年。透明人也暴毙死了:
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赵德芳是一开始就没封王。郡王也没有。之前他的路线和他哥一样。贵州防御使。山西节度使。而赵德芳死得也十分蹊跷。诡异程度堪比宋太祖。
那么赵德昭、赵德芳两个人的儿子们呢?
也就是宋太祖的孙子辈们。
赵德昭有五个儿子。是“惟”字辈
子五人: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
赵德芳有三个儿子。
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
宋太祖的后代们。地位怎么样
其实宋太祖这几位“惟”字辈的孙子们混得都不错。其中赵惟吉。他的第六个儿子赵守康。就是著名的朝鲜林川赵氏的“祖先”。
在北宋时。惟字以下是从字辈和守字辈。他们都得到很好的对待。
在仁宗时期:
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忠子从蔼袭封颍国公。而惟吉子守巽以冀王后最长。与从蔼同封。守巽官至和州防御使。赠武成军节度使、楚国公。从蔼至齐州防御使。赠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韩国公。守巽、从蔼卒。以惟忠子从信袭封荣国公。官至雄州防御使。赠保宁军节度使、楚国公。从信卒。以惟忠之孙、从恪子世规袭封崇国公。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沂州防御使以卒。守巽子世清。累官茂州防御使。
封国公之位。并且给予许多地方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给这些太祖之后们。显然赵匡胤一脉还是有着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地位。即便是“皇四代”。嫡长子们的地位都依旧差不到哪里去。
一直到南宋时。赵匡胤一脉又重登皇位。其中赵昚(宋孝宗)、(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他们分别是赵德芳的第六、七、八世孙。
而承袭赵宋的良好家风。皇位大家轮流坐。因此其九世孙为宋理宗。十世孙为宋度宗。这就完成了皇位轮流坐的传统。最后宋末三主。也都是赵德昭的子孙。这样的顺序就很好。以赵匡胤一脉始。以赵匡胤一脉终。最后宋朝结束。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其他观点:
简单来说。除了赵匡胤的儿子。都挺好。
赵匡胤共有四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和四子赵德芳。
老大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在史书的记载都很少。因为他们很早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没有。一百多年后宋徽宗闲的没事才追赐了这哥俩的名字和爵位。
老四赵德芳的记载也不多。原因同上。他也不长寿。23岁就去世了。
剩下就是老二赵德昭了。他虽是次子。可在大哥早夭的情况下。他实际上就是长子。赵匡胤如果要立太子。他绝对是第一人选。赵匡胤也很注重对他的栽培。可奇怪的是赵匡胤在世时既没立他为太子。也没给他封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26岁了。不小了。怎么着都不算年幼。但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正常操作应该就是他被大臣拥立。谁知北宋这戏码不一般。赵德昭的叔父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位了。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
皇位一朝在手。不传给自己儿子怎么甘心呢?赵光义自然是要整整弟弟和侄子的。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赵光义攻打幽州。一夜军中惊乱。一时间竟然找不到赵光义在哪。为了避免群龙无首。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结果赵光义回来了。
亲儿子上位都有可能引发皇帝暴怒。何况是侄子。因此赵光义大为不满。班师后也不给功臣封赏。赵德昭就去劝。赵光义怒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然后。赵德昭回去就自杀了。年仅29岁。
古人结婚早。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是二十多岁去世。也留下了子嗣。赵德昭有五子。赵德芳有三子。也就是说赵匡胤有八个孙子。他的所有后代都来源于这八人。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们只有赵构跑到了南方。赵构也被拥立为宋高宗。建立南宋。不过赵构后来失去了生育能力。独子又早夭了。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选择继子。
经过多年的繁衍。无论是赵匡胤一系还是赵光义一系。子孙都不在少数。且有不少不在汴京长住。靖康之变把宋高宗的近亲属一网打尽。使得他没有侄子可养。可再往远一点。堂侄子还有一大把。
不过宋高宗选择继子的时候。没有选关系最近的赵光义系宗室。而是选择赵匡胤系。倒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赵光义系当时势力太大。宋高宗叔祖辈的人物就好几个。叔伯辈的更多。宋高宗毕竟还是对自己的命根子存在幻想。他也想跟赵光义一样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啊!
抱着这样的想法。宋高宗进一步否决了赵匡胤系中的赵德昭系。赵德昭五个儿子。起点就高。到南宋初年。子孙势力不小。甚至还有牧守州府、手握兵权的。
那么就只能是赵德芳系了。宋高宗千挑万选。从中选出两人。这两人的生父都是从八品小官。比知县还不如。属于小宗中的小宗。这样宋高宗就完全不担心自己死后闹出没儿子的破事了。
这两个继子很快变成了一个。那就是日后的宋孝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686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祖,赵匡胤,儿子,神宗,郡王,后裔,都是,爵位,宗室,死后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宋太祖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赵德秀。老三叫赵德林。这两位均是幼年夭折。无嗣。无传承。连他们名字都是后来的宋徽宗追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