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里。最无奈的一个。因为他的皇位没法子传给自己儿子。只能传给自己的弟弟。显然这是被动的。
有人问赵匡胤的亲信们为什么没有站出站支持赵匡胤的儿子呢?赵匡胤的确有亲信。第一波亲信就是杯酒释兵权的那帮老将。人家正在农家乐里搓麻将呢!第二波亲信。就是他的亲弟弟赵光义了。
可以说赵匡胤最大的亲信。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是朝中百官之首。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他要做皇帝。谁能拦得住?他俩侄儿赵德昭和赵德芳。完全没有能力压制他。
01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一帮老伙计都给提前赶下岗了。
要么说赵匡胤自己也是活该。哪个开国皇帝没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呢?赵匡胤本来也是有的。以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为首的武将团队。正是赵匡胤起家的老本。
可是我们要知道。赵匡胤本人是靠什么起家的。他是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以武将的身份造反夺取的皇位。这件事他的那些手下们可都参与了。
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子保兴、保吉。---《宋史》
赵匡胤自己做了贼。当然心里就有鬼了。他认为但凡武将。都有可能像他一样造反称帝。可是他也不愿意杀掉自己的这帮老伙计。所以就把他们喊到一块儿喝酒。
在酒宴上。赵匡胤直言。他们个个手握兵权。将来造反了怎么办?这帮人一个个把脑袋都磕破了。表示不可能。
赵匡胤却叹了口气。表示:现在的确不可能。毕竟你们都是忠心的。但是咱赵匡胤何尝不是对后周忠心耿耿呢?咱可是被你们这帮手下人强行给推上皇位的。难保你们这些大将的手下人。不会把你们也推上皇位。
赵匡胤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在场所有人。他们都明白。只有交出兵权。才能免除皇帝的猜忌。第二天赶早。以石守信、高怀德两位大将为首的一干武将。全都跑去赵匡胤那儿交兵权去了。
赵匡胤还浑然不知地摸摸头。表示:这是干什么?我又不是信不过大家。一边说这话。一边笑呵呵地把他们的兵符给收了回来。
这帮老伙计都被赵匡胤剥夺了军权。从此以后在老家只管敛财。而且表现得十分蛮横不讲理。名声都不是很好。赵匡胤得知以后。反倒是对他们宽心了。他就担心这里面有人名声好。得人心。
02晋王赵光义手段非常。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赵匡胤是暴毙而亡。他的死因呆子都能看得出来。之后这皇位就空了出来。赵光义想都没有想。一屁股就坐在了龙椅之上。表示要登基称帝了。
要是换成别人。赵光义早就被赶下台了。可是他是赵光义。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心腹。也是赵匡胤的亲弟弟。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宋史》
赵匡胤在的时候。赵光义就位列宰相之上。是群臣的领头羊。现在赵匡胤没了。天下还没有完成统一。赵光义显然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赵光义坐上皇位以后。手段是比较高明的。他恩威并用。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把周围的人打得服服帖帖。
首先。赵光义将侄儿赵德昭封为京兆尹兼任武功郡王。地位在百官之上。侄儿赵德芳被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弟弟赵廷美被封为开封府尹、齐王。地位也在百官之上。这么一来弟弟和侄儿都没话说了。
其次。赵光义将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都称之为皇子公主。地位和自己的儿子女儿一模一样。这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赵光义将来可能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儿。
再者。赵光义将赵匡胤留在朝中的旧部比如薛居正、卢多逊等人全都加官进爵。并且大肆封赏他们的子孙。以此告诉他们。赵匡胤给不了你们的。他赵光义可以给。一下子就堵住了这帮人的嘴。
最后。赵光义赦免了赵匡胤在位期间的不少犯官。有些还让他们官复原职。在科举考试方面也做了点小动作。录取人数比赵匡胤在的时候。多了两倍。以此获取天下士子的人心。
这一套组合拳。你一点招架的想法都没有。故布疑阵。让侄儿和弟弟都闭嘴了。笼络人心。给了赵匡胤在朝心腹们大量好处。开科取士。笼络了天下读书人。释放犯官。得到了基层的拥护。我就想问。还有谁反对他做皇帝?
03赵匡胤的俩儿子也没什么太大的出息。
赵匡胤生前没有立继承人。因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武将出身。身体那么好。才不过50岁。怎么可能暴毙呢?
所以他的俩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其实也没有急着争夺皇位。因为他们也觉得往后的日子长着呢。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宋史》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赵匡胤活着的长子赵德昭来做皇帝。可是赵德昭没这么大的胆量和本事。他当时连王爵都没有被封。所以手里的权力极为有限。
在赵匡胤看来。他希望循序渐进。让儿子逐渐从基层慢慢成长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接班。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才培养了一半。自己就先走了。
从地位上来说。节度使身份的赵德昭。是没办法跟晋王身份的赵光义相抗衡的。他也没这个胆子。更没有一帮人愿意追随他。
哥哥赵德昭都不敢想的事情。弟弟赵德芳又能怎么办呢?所以说赵匡胤的确是后继无人。这俩小娃娃。根本就不是赵光义的对手。
总结:赵光义的迷魂汤是最起作用的。
当大家对赵光义继承人的身份感到疑虑的时候。赵普为了表忠心。立刻编了个金匮之盟的故事。故事中赵光义和赵匡胤的老娘杜太后表示。将来赵匡胤百年之后一定要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因为国家需要成熟的君主。
这话一点也不错。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成熟的君主来治理。才能比较稳妥。她的意思是。不希望老赵家重走后周老柴家的老路。
不过故事还有后半段。那就是赵光义百年之后。还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件事成为了赵光义的心病。但是也成为了赵光义对付俩侄儿的最好武器。
这俩侄儿心想。只要能等着。等到老叔归天了。这天下岂不就又回到自己手里了么?所以他们就耐心地等着。也就没有急着跟赵光义撕破脸。
结果赵德昭被逼自杀。赵德芳离奇去世。赵光义终于松了口气。笑呵呵地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所以说年轻人。实在是太天真。这种鬼话都会相信。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观点:
因为来不及。宋太祖当晚半夜驾崩。赵德芳还没来得及进宫。晋王赵光义就冲了进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宋太祖驾崩。于情于理。扶赵德昭、赵德芳上位的可能性都不大。现在传闻宋太祖的驾崩和“烛影斧声”有关。但实际上。即便没有这一出。皇储还是当时开封府尹。后来的太宗皇帝赵光义。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自五代起。封王+皇都府尹(首都行政长官)就是皇储的标配。
之所以为什么这样搞。这和五代“砍储君”的风气有关。
在宋太祖驾崩当夜。宋皇后(太祖第三任老婆)让王继恩召集赵德芳进宫。假设他真的就比赵光义来得快。那其实也不能如何。
为什么?
因为赵光义当了很多年的开封府尹。不是一个太祖之子可以翻天的。
太祖难立太子:五代以来。皇帝亲子成储君是夺命符
赵匡胤照抄郭威(后周太祖)黄袍加身。支持他的人纷纷封官加爵。在北宋成为开国元勋。这其中就有其弟赵光义。太祖所结拜的义社十兄弟、赵普、曹彬、潘美等等人。
可是。他的两位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却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太子。
这可是非常奇怪的。凡是新君已立。若非年幼。那么之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立储君。
可参照后周历史。就会发现。后周太祖郭威也没有立太子。而是把他的养子。也是他的侄子柴荣(后周世宗)设为开封府尹。加封晋王。
所以对照北宋的前身后周。北宋有没有一个相似的人物?
有的。他就是赵光义。晋王+开封府尹
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赵光义不同没有功绩的太祖之子。而是有着许多的“政绩”的。赵光义在太祖尚在位时。地位已经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在没有太子惯例的年代。赵光义完全就是储君的标准。
但话说回来了。为什么宋太祖不敢立儿子为太子。为什么不敢让儿子当储君?
这其实和五代乱象息息相关。
五代关于“杀储君”的这个风气要从后梁说起。
后梁太祖是朱温。他自己本来就是把唐昭宗给杀了之后。自立为帝。先不说励不励志。首先他开的这个头就很坏。
北宋文人编著的《新唐书》是怎么评价朱温杀唐昭宗这件事情的:
自唐之亡也。其遗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坏极乱而后止。
这里所说的遗毒。便是将士随时嗜主的习惯。也可以称之为“五代恐惧症”。是谁该恐惧?就是那些皇帝和储君。他们就和唐末的节度使一样。说不定今天上任。明天就被砍。
朱温这个人开了这个头不说。他还十分奢靡。开平元年。他开辟了后梁之后。理应就要立太子。可他却不是这样操作的。朱温让他的儿子们把自己的媳妇送过来侍候他。谁侍候得好。谁就当太子。众儿子一听:
“你这遭老头...”
于是便纷纷把老婆送过去。朱温也很开心。但是时间一久了。儿子们的老婆也玩了。到底立谁为太子也没个准信。于是他的二儿子朱友珪就来火了。冲进皇宫把朱温弄死了。自己当了皇帝。
而朱友珪登基后。又被臣子给弄死了。接着是朱友贞登基。是为后梁末帝。没等他们老朱家的狗血连续剧继续上演。李存勖就把后梁给灭了。
故事到了李存勖这也没有结束。李存勖建立后唐不到四年。就被人在皇宫乱箭射死。而李嗣源继位。他的大儿子被元行钦弄死了。就只能三儿子李从厚继位。但是不久又被继子李从珂废为庶人。
后唐后梁开了这个坏头。后面可就太精彩了。后唐的李从珂、后晋石重贵、后周的柴荣。他们几个都是“先帝养子”。但是他们想把皇位传位自己儿子以后。立马就卷铺盖下课了。这都已经发展到了玄学境界了。
当然。当时的历史事实是。北宋立国实则形势也很严峻。宋太祖的根基并不稳。如果设立太子之位。那么赵光义会怎么想。这可是有后梁、后唐、后晋的前车之鉴。如果赵德昭、赵德芳很有能力就罢了。可当时他俩就是小屁孩。可能立太子不久。北宋就乱了。又或者他俩被杀了。
因此。就是这么敏感。导致宋太祖给两个儿子立王都不敢。
再后来。宋太祖有想过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接触政事。公元973年。赵德昭被任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而赵德芳。公元976年。年仅十七岁的赵德芳被任命为贵州防御使。
这可以看得出。其实赵匡胤有想过平稳过渡。让两个儿子积蓄能力。有望新君。但是上天却没给他时间。
公元979年十一月十四日晚。太祖暴毙。
赵光义皇位“保险”: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是个什么盟约?
不知道的以为是宋朝和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习惯了)。但实际上。历史上的金匮之盟“据说”是赵匡胤三兄弟(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生母杜太后在临终前要求赵匡胤答应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儿子: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金匮之盟在历史上的争议极大。但不得不说的是。杜太后“所言”不无道理。
她说赵匡胤之所以能当皇帝。就是因为后周郭家没有年长的孩子登基。而为了防止北宋被篡位。赵匡胤理应也要立其弟赵光义为帝。赵光义之后要立赵廷美为帝。这样才可以保住赵宋的江山。。
根据上述的五代背景来说。这番话是有道理的。有理有据的。
但问题在于。金匮之盟是宋太宗登基后才拿出来的。而当时只有赵匡胤三兄弟、赵普在场。而太祖已死。赵光义和赵廷美都是“金匮之盟”的既得利益者。赵普更是当朝权臣。两帝心腹。没有人能证明这个盟约的真实性。
最重要的是。太祖的两个儿子的确没有封王。太宗皇帝此前却是晋王+京兆府尹。所以说明太祖一开始的确奔着立太宗皇帝为储君的方向去的。大家获得了一个合理的结果。因此没有纠结这个过程。
其实深读宋史。会发现赵匡胤和赵光义在此前已经存在一定矛盾。例如天宝九年。赵光义就跟着赵匡胤巡视洛阳。这一次巡视。赵匡胤提出了迁都到洛阳的想法。
这个想法遭到同行人的拒绝。而其中一个人就是赵光义。
赵光义讲出了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这句话是出自吴起。当年为了告诫君主。国家强盛最终靠的不是天险。而是仁德。
可实际上。赵匡胤以洛阳更险为借口。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提出拒绝。其实他俩说的根本就不是这件事。赵匡胤想迁都。极有可能就是为了去除掉“京兆府尹”赵光义的地位。而赵光义的确在东京积蓄了属于自己的庞大政治力量。
因此。在这个角度来看。金匮之盟有可能是真的。即便不是真的。宋太祖一开始的传位人选就是赵光义。而后来迁都一事。把两个儿子拉出去历练一事。都能说明宋太祖想要“反悔”了。因此接近着便是“烛影斧声”。
所以说赵光义的皇位是有“保险”的。不同赵德昭、赵德芳两个可怜的太祖之子。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本没有任何投靠的政治“利益”(杀储君风气盛行)。
赵匡胤究竟有没有心腹可以扶持他儿子登基?
最后一点。其实不管赵德昭、赵德芳的处境多差。当时究竟有没有被赵匡胤的心腹扶持上位的可能。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心腹?
其实是有的。
但既不是什么义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也不是宋皇后。而是开辟北宋政治根基的那个男人
赵普!
作为策划陈桥兵变以及建造北宋政治基础的赵普。才是除却赵光义外。当时朝廷的二号人物。虽然后周的范质、王溥也被任命为北宋宰相。但实际上。赵普才是赵匡胤信得过的人。是心腹中的心腹。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赵普和赵光义的关系并不好。两个人一点都不对付。即便是赵光义称帝后。赵普都还当着他的面斥责他:“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赵光义自己本人也曾说过。赵普的影响力极大。曾经都能让他当不了皇帝:“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这就意味着。只要赵普可以。说不定就能把赵德昭或者赵德芳扶持上位。让赵光义吃灰。那么那个时候赵普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说起来倒是天意弄人。因为赵普被宋太祖“疏离”了。赵普的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可惜他太过喜欢“以权谋私”。倒不是贪污。只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毫不顾忌太祖的感受。导致被中央官员弹劾。最后被太祖叫回家晒太阳去了。
这就是赵光义所谓“若赵普在中书”的意思。也就是他不在中书。赵光义才敢这样做。
回顾赵光义登基后。其实他也有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例如把赵德昭封为开封府尹。这就意味着赵光义是有意把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的了。可惜的是。赵德昭自己不争气。在闹了一出“乌龙赏赐”后。被宋太宗骂了一顿。自己想不开自杀了。
而在两年后。赵德芳也无缘无故暴毙。这个暴毙可就是玄乎得多了。自他死后。赵匡胤的儿子更别说登基夺皇位了。人都没了。一切都是空谈。再之后便是赵恒安全登基。宋真宗之所以这么安全。还是两个堂哥帮他挡了灾。
关于赵匡胤一脉的人“惨案”。一直到了宋高宗时期才有个传说逐渐揭开一点迷雾。
于是宋高宗传位给宋孝宗。皇位才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的身上。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其他观点: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当时还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赵德昭和昭德芳。按照封建王朝惯例。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皇位肯定就落在这俩兄弟头上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由亲叔叔赵匡义继承大统。这也是北宋初期最大的悬案之一。
为什么宋太祖的心腹们不拥护赵德昭和昭德芳两人做皇帝呢?就拿昭德芳来说。他是赵匡胤儿子中最出名的。尤其在民间传说和评书的影响力非常大。他就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中著名的八贤王。
我想。之所以宋太祖的心腹们没有拥护他的儿子。最主要还是因为形势比人强。此外。从国运的角度来说。赵匡义继承皇位可以让北宋走的更久。说句危言耸听的话。如果立赵德昭和昭德芳中任意一人为帝。说不定北宋也就跟秦国一样。二世而亡了。
我们且看宋太祖死前。整个北宋的政治环境。就能大概知晓这场“兄死弟及”的皇位风波。其实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赵匡义的上位。是一种必然趋势
话说。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军队的最高统帅)摇身一变成为了开国皇帝。其中他的嫡系心腹石守信、高怀德和李继勋。这三人是出了大力气的。正是他们的支持。赵匡胤做皇帝才能一路顺风顺水。
可是。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犯了帝王的通病。看谁都像是威胁皇权统治的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他很清楚。时间一久。赵匡胤发现这几个帮忙打江山的兄弟。手里的兵权足以威胁到皇家的威信。于是他夜不能寐。
他心想。对待这些个兄弟们。总不能卸磨杀驴吧。这样无情的事情。实在是做不出来。最终。他想到了一个方法。用一顿类似于鸿门宴的酒席。使得这些老哥哥们爽快的将手中的权力给交了出来。安心回家养老。从此这些嫡系亲信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成为一个坐享荣华富贵的闲人。
然而军队还是需要有人来管理。总不能事必躬亲吧?这样的话。不得把自己给累死?所以他就想到了弟弟赵匡义。为什么呢?首先。弟弟赵匡义也是当年陈桥兵变拥立自己为帝的发起人之一。而且血脉的关系让赵匡胤对这个弟弟十分放心。
就在这种背景下。赵匡义横空出世。开始接替石守信等人的军权。因此。杯酒释兵权。这一出好戏。实际上是将兵权由石守信等人转移到了赵匡义。在这件事情上。赵匡义是最大的获利者。
当然。赵匡胤也不怕弟弟对自己不利。因为他也是武将出身。在军队中的威信不是其他人能够动摇的。赵匡义的能力和资历在军队中甚至比不上石守信等人。翻不起什么浪花。想到这里。赵匡胤便能安心的睡觉了。
不过。令赵匡胤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弟弟的确颇具才能。征讨想要光复后周的李重进。进占太原等等战役。无一不是漂亮的胜仗。如此一来。赵光义在军中的地位逐渐做大。最终。他凭借着军功。被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不久。赵匡胤病逝。据史料指出。宋太祖病逝的凶手直指弟弟赵匡义。成语“斧声烛影”也是含蓄表达出了是赵匡义害死了宋太祖。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要知道赵匡胤死后。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是赵匡义的对手。因此他登基为帝。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从这个角度来讲。赵匡义登基为帝是必然的。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赵匡义是篡位。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就跟永乐帝朱棣一样。虽然对国家的贡献很大。但也摆脱不掉。他就是个“篡位者”的事实。受人唾弃。关于这点。赵匡义还真的不算篡位。因为赵匡胤生前并没有立太子!为什么赵匡胤没有立太子呢?
赵匡胤未立太子之谜
按照常理来说。新君初立。第一件事情便是要为了江山稳固。立储君。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就是因为迟迟不立储君而导致国家动荡。赵匡胤肯定也是想到这个问题的。
但北宋建国后。他的两个儿子既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太子。为什么?其实。赵匡胤之所以不立太子是因为不敢立。因为时局不允许储君的出现。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血淋淋的教训。
首先北宋之前。就是连现代考古学者都不愿提及的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用一个字形容便是“乱”。先是节度使朱温杀了唐昭宗。自立为帝。建立后梁。然而他立太子的方式令人难以启齿。朱温让他的儿子们把自己的媳妇送过来侍候他。谁侍候得好。谁就当太子。于是。儿子们纷纷把老婆送过去。时间一长。朱温还是没有立太子。二儿子朱友珪便把他杀了。朱友珪登基没多久。又被朱温的小儿子朱友贞给杀了。也就是后梁最后一个皇帝。
后来。后唐的李存勖把李友贞杀了。但没过几年。自己也被乱箭杀死。之后。李嗣源继位。还是没过几年病逝。三儿子李从厚继位。但是不久又被继子李从珂废为庶人。自此开始。后唐的李从珂、后晋石重贵、后周的柴荣。他们几个都是以养子身份继承帝位。但凡有谁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八九不离十全都暴毙。
想到这里。赵匡胤即便想要立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发生前面君王一样的悲剧。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儿子们还没有能力肩负起国家的重担。
相反。弟弟赵匡义各方面都能挑起大梁。因此。赵匡义被封为晋王加开封府尹。这种官职可不是随随便便封的。要知道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就是这个官职。开封府尹就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晋王可以近似为军委主席。也就是说赵匡义不管行政还是军队都是除了赵匡胤以外的最高领导。因此这个信号很明显。就是要告诉世人。下一任的皇帝就是赵匡义。
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案也是最完美的。毕竟北宋初期。战事不断。如果不假思索的立太子。等到赵匡胤晚年或者死后。说不定再来一个“陈桥兵变”。北宋就得完了。而如果赵匡义做皇帝。他手中是有能力可以保住江山稳定。相比之下。赵德昭和昭德芳不仅没有参与朝政。连封爵都没有。因此不立太子。符合赵匡胤的心理预期。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其实赵匡胤封弟弟为开封府尹。只是为了安抚那些蠢蠢欲动的人的心。实际上。他是想尽快将儿子培养出来接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赵匡胤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早就死了。最终让弟弟捡了个“大便宜”。
最后想说。宋太祖驾崩后。亲信们不拥护他的儿子继承大统。是一种“识时务为俊杰”的行为。毕竟赵匡义的官衔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默认的继承者。无可厚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686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赵匡胤,太祖,皇位,儿子,后周,北宋,太子,府尹,自己的,皇帝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里。最无奈的一个。因为他的皇位没法子传给自己儿子。只能传给自己的弟弟。显然这是被动的。有人问赵匡胤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