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中宋朝取得了胜利,为何还要签订不利于宋的城下之盟?
原创

澶渊之战中宋朝取得了胜利,为何还要签订不利于宋的城下之盟?

好文

热门回答:

首先回答。澶渊之盟的确是北宋在军事上占得先机的条件下。签订的一份城下之盟。不过。究竟是不是不利于北宋。还是值得商榷的。历史并无定论。

一来。北宋只是战场稍微占优而已。并非是明显的军事优势;二来。澶渊之盟虽说有点小窝囊。小郁闷。但却算不上是屈辱性条约。

接下来。我就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初。北方还一直盘踞着辽国政权。而且两国长期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其中。双方最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上。谁也不肯让步。

所谓的幽云十六州。主要是指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具体包括燕(幽)、蓟、瀛、应、朔、莫、檀、顺、儒、妫、武、新、涿、蔚、寰、云等地。一共有十六个州。又称为“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大分裂和大乱争的阶段。各地的割据称帝者比比皆是。到处都是皇帝。其中。后晋的皇帝石敬瑭。他为了获得辽国对自己的支持。竟然将幽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了契丹。

历史发展到后周时期。开始向北方用兵。终于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中最南面的瀛州和莫州两地。不过。就在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时。却突然亡故了。

就在柴荣过世后。掌握实权的赵匡胤突然发动了陈桥兵变。一举夺得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北宋。至此。五代十国的乱局宣告结束。中国正式拉开两宋的历史。

对于幽云十六州。新生的北宋赵氏政权。继续加强军事攻势。继续加强了对瀛州和莫州控制。受此影响。北宋和辽国的关系也是越来越紧张。

在宋太宗登基后。他趁辽国新君初立之际。政局尚不稳固。立即就兵分三路大举挥兵北伐。企图全部收回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史称为“雍熙北伐”。

北伐在开始时非常顺利。三路大军先后收复了不少的失地。不过。随着西路军和东路军的相继失利。宋军的形势急转直下。攻守彻底易势。不得以。宋太宗只得下令全线后撤。返回宋境。

在撤退途中。西路军的主帅潘美指挥出现失当。使得负责断后的杨业部队陷入辽军的重重围困之中。在因伤被俘后。杨业视死如归。终于绝食身亡。始终都没有向契丹低头屈服。

关于这段可歌可泣和可敬可叹的历史。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杨家将”故事的真实历史来源。不过。潘美虽然指挥失误。但并非小说故事中的卖国贼。

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政权彻底暴露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短板和政治上的软弱。

从此。北宋开始对辽国心存畏惧之心。开始将自己主动进攻的态势转变成了被动的防御。执行所谓的“守内虚外”国策。而与之相反。辽国却开始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甚至想要消灭北宋政权。

1004年时。萧太后带着小皇帝辽圣宗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北宋。

消息传来。宋真宗非常担心害怕。甚至还萌生了南迁国都的念头。但。在一大帮坚决的主战派鼓动之下。比如寇准等人。宋真宗还是硬着头皮抵达了澶州。进行阵前的督战。

澶州位于今天河南的濮阳一带。毗邻北宋的国都东京。位置十分关键。一旦澶州失陷。那国都东京完全无险可守。必然危在旦夕。难以守卫。

双方开战不久。上天就眷顾了北宋一次。辽军的主将萧挞凛。竟然在混战中被流失射杀了。导致了辽军的士气大挫。

此外。比主将阵亡更要命的是。因为辽军南下推进的过快、过顺。背后尚有好多的重要州县和城池。依然还在北宋军队的手中。说白了。辽军一路南下。主要以穿越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全部占领。

辽国认为战局必然会一帆风顺。谁曾想到。在澶州却遭遇了北宋的顽强抵抗。于是。辽军陷入尴尬了。向前攻击不顺。迟迟没有进展;向后又有被切断归路的危险。必须小心提防。

但是。北宋的优势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多么明显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辽国提出媾和。而北宋的真宗皇帝也乐得见坡下驴。立即就同意了。

起先。辽国还要求北宋将当年后周夺回的瀛州和莫州两地归还。对此北宋当然不能同意。不过。北宋却同意每年支付岁币。双方达成了一种和解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一、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各自后撤;

二、北宋每年送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三、北宋和辽开展双边互市贸易。

关于澶渊之盟。后世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很多人认为。之前的杨家将舍身为国。而今的宋真宗却贪生怕死。接受城下之盟。

一句话。有人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好像就跟满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似的。都属于一种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

可是。实话实说。澶渊之盟的签订果真如此不堪和如此屈辱吗?文史不假个人倒不这么认为。对此保留自己的意见。

条约中提到的“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听起来的确数量不菲。但是。这对于北宋来说真的就好比九牛一毛。完全没有压力。

当时北宋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一亿人左右。耕地面积也在七亿亩以上。而且。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充盈。每年都在数千万两到一亿两之间。

建国之初。因为与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甚至是局部的战争。每年战争支出的费用就在白银三千万两以上。通过条约。能用区区的十万两白银。换来一个休战的局面。再不用劳民伤财。再不用兴师动众。非常划算。不是吗?

更重要的是。合约中还约定双方开展互市贸易。可问题是。辽国除了能提供一些牛羊和马匹以外。什么都没有。

于是乎。通过这次合约规定。双边贸易简直就是北宋在一边倒的赚取白银。这个赚取的白银数量。比起每年支付的岁币。简直是大幅度的贸易顺差。宋朝赚大发了!

澶渊之盟后。一直到宋徽宗末年辽国灭亡。宋辽两国间基本上维系了百年的和平。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过。

期间。双方仅互使就达到了三百八十余次。这还是有史料记载的正式外交互访。甚至于。当辽圣宗得知宋真宗驾崩的消息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随着西夏的崛起。李元昊公然登基称帝对抗北宋。导致宋夏战争爆发。前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中。北宋军队几乎全部败北。

为了安定北境。也为了拉拢辽国共同对付西夏。宋仁宗同意增加每年给辽国的金帛数量。史称“重熙增币”。基本上是对澶渊之盟的加强2.0版。

此后。疲于两线作战的西夏只能选择求和。李元昊在内外交困之下。只得取消帝号。宣布退位。同时。他还向宋辽两国同时称臣。

个人认为。澶渊之盟虽属于城下之盟。但它却避免了宋辽两国的长期战争。维系了双方百年的和平局面。

最重要的一点。宋辽两国在和平期间。各自都获得了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频繁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内各民族间的大融合。

回答完毕。

其他观点:

辽军南下的消息传来以后。不少大臣主张南迁。宋真宗本人也表示。自己没打过仗。要不躲一躲?这个时候宰相寇准一口唾沫星子逼退了所有打算南迁的朝臣。也让宋真宗一下子打消了这个想法。

寇准表示。不仅要打。而且宋真宗你还要御驾亲征。这玩意儿宋真宗也没搞过啊。寇准表示。皇帝请放心。御驾亲征的意思就是。炮灰在前面冲锋。你躲在后面蒸蒸桑拿就可以了。

宋真宗这才勉为其难地带上了一套桑拿用具赶往了前线。士兵们看到皇帝亲自来看他们做炮灰了。那叫一个激动啊。所以打仗倍儿卖力。

大战的结果是辽军吃了点亏。宋朝大军也没占多少便宜。不过僵持下去的话。劳师远征的辽国大军肯定是吃不消的。在这个节骨眼上。萧太后表示不玩了。还是议和好了。

澶渊之盟的签订。看起来宋朝还沾光了。

萧太后是个务实的人。眼看着大军就要吃败仗了。这后勤供应还跟不上。她心里当然慌张。趁着大败还没有出现。萧太后果断表示要和谈。

宋真宗还在蒸桑拿。和谈的消息就传来了。他高兴的连龙袍都没穿。就连忙跑出来点头表示答应和谈。可是寇准的吐沫星子已经准备好了。

他表示这个时候辽军吃了亏。又是劳师远征。再坚持一会儿。肯定可以把辽军给撕了。大将杨延昭也表示。再给点钱粮。打下燕云十六州也不成问题!

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宋史》

他们俩是士气高涨。可是其他大臣都表示还是和谈舒服。尤其是宋真宗的态度决定了一切。他不愿意再留在北方前线了。

财大气粗的宋真宗表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算什么问题。他派遣曹利用前去和谈。表示哪怕花上百万钱。只要不打仗就没问题。

寇准是个小气鬼。他连忙把曹利用拉到旁边。表示如果超过了三十万。那就把他脑袋搬个家。曹利用吓得脖子一缩就去议和了。议和的结果大概分为这么几条:

第一。宋朝和辽朝从此以后。就是兄弟国家了。宋真宗岁数大一点。就是哥哥。辽圣宗岁数小一点。就是弟弟。以后的皇帝谁岁数大谁就是哥哥。这纯粹是面子上的问题。

第二。辽国放弃了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朝和辽朝以白沟河作为国界。大家互不相犯。也不要深沟高垒地防守了。保持原样就好。这是把国界线给确定了下来。

第三。那就是辽国最关心的岁币问题了。他们要求宋朝每年必须要给辽国十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绢。相当于和平的保证金。

第四。宋朝和辽国之间。在边境可以设立贸易集市。双方的商人们。都可以到集市上来贩卖东西。互相通商。这也有利于彼此的经济发展和情感沟通。

这几条和平协议。其实看起来并不过分。从地盘的角度上来说。宋朝还沾光了。只不过每年的岁币。虽然不多。却也是一种耻辱的象征。

辽宋百年和平。其实就靠这一合约。

你别看宋真宗胆子小。这哥们签订的协议作用是真的大。宋朝本身就不是大一统王朝。北方的屏障都在人家辽国人手里。所以它能够存在三百多年时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其中存在的一百年。那就是多亏了这一次签订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这辽国人也不闹了。边境也消停了。辽宋的皇帝好得跟亲哥俩一样。

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宋史》

更重要的就是辽宋边境不打仗了。改成贸易交流了。有时候因为贸易摩擦也会引发一些小规模冲突。但是这也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每年三十万岁币就搞定了边境的战事。这一笔账实在是太划算了。宋真宗不禁做梦都笑出了猪叫声。此后他的子孙后代们做上太平皇帝。都要归功于他的这一伟大决策。

当然了。寇准叮嘱曹利用的那句话。也是非常管用的。否则岁币可能真的要达到上百万之多。

这对辽国也有很多好处。每年都有固定收入不说。在边境的贸易小镇。就足够他们挣取不少钞票了。

宋朝制作瓷器、印刷术等等也通过边境传到了辽国那边。辽国人也开始逐渐摆脱游牧民族靠打猎为生的生存法则。逐渐开始转型为手工艺、农耕经济了。

这次和谈。其实带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辽国本来要吃败仗的。反倒占了便宜。

当时辽国劳师远征。而且后勤供应根本就跟不上。这个时候他们才会提出和谈的想法。当时宋真宗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这是不理智的。

如果宋真宗派人查清楚了辽国人为什么要和谈。那么事情可就不是这么办了。说不定宋朝大军会直奔辽军而去。大败对方。

到那时候真的像杨延昭所设想的。至少燕云十六州是妥妥可以夺回来的。这样一来。宋朝再想要和谈。那本钱可就足了。

2、宋朝不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了。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朝和辽国之间长期保持着一种和平的关系。这么一来就有点麻烦了。宋朝似乎不再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门户。这么重要的地方落在辽国人手里。以后一旦辽国反水。宋朝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此后在宋仁宗时期。辽国趁着宋朝和西夏打仗的时候。趁机南下。逼迫宋朝增加了二十万岁币。宋神宗时期。辽国再次南下希望重新划分界限。这样宋朝再次割让了一些土地。

由此可见。只要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里。那么宋朝就没有相应的安全感。随时都有可能被辽国勒索。

总结:澶渊之盟的签订。注定了宋朝成不了大一统王朝。

澶渊之盟对当时的宋真宗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不想打仗。能够以最低的代价。换取和平。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可是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宋朝再也成不了大一统王朝了。燕云十六州拿不回来。中原腹地彻底暴露在辽国、金国等北方王朝的视线之下。这是非常可怕的。

和平只是暂时的。可是威胁却是永久存在的。宋真宗只顾着自己一时爽。却忘了后世子孙所面临的威胁。所以说靖康之变。在澶渊之盟签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观点: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说过:“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这形容的就是澶渊之盟。所以说。澶渊之盟真的不利于宋朝吗?

事实上。宋辽签订的《澶渊誓书》。很多人只知道宋朝要付绢银。其实除绢银外还有其他几项重要规定:

比如两国结为兄弟之邦。辽兴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疆界方面。“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互不容纳叛亡。“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互不骚扰田土及农作物。“至于陇亩稼。南北勿纵惊骚”;互不增加边防设备。“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澶渊誓书》的签订对宋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两国人民成为兄弟。

澶渊之盟后,宋接受了辽的观点:“北方和南方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一样的”,并同意,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承认。宋辽成为兄弟之邦。

据统计。在公元1005年至1121年间。两国有上百次的交流来庆贺帝王的诞辰。辽兴宗勤于书画。曾经将自己的肖像画送给到宋仁宗。并希望宋仁宗回赠。不幸的是。当仁宗画像到达时。辽兴宗已经去世了。辽朝王室把他们两人的画像一起悬挂起来。供历代朝拜。

第二。两国边境贸易蓬勃发展。

在和平的形势下。宋辽两国开始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合同签订后第二年。契丹在涿州、新城、朔州、等地设立了榷场。北宋也在雄州、霸州、安肃、广信等地建立了榷场。双方将互派官员监督贸易。

由于北宋认为这种贸易是“通商”而不是“谋利”。所以这种贸易在边境地区很受欢迎。除大宗贸易外。民间贸易和民间贸易也在蓬勃发展。在双边贸易中。契丹人从宋朝进口香料、茶叶、瓷器和大米。宋朝从契丹进口牛、马、羊和布。

第三。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宋辽贸易的繁荣。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宋辽文化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契丹吸收中原先进文化上。契丹从宋代引进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著作。使其在辽广为流传。在宋代。由于难得的和平。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极大的繁荣。使宋代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

据统计,公元996年,宋代国家财政收入2224万,人口为451万。而到了1021年。财政收入为150885万。人口为868万。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的户籍增加了417万户。财富增加了近68倍。与之前的朝代相比。其发展规模是唐代贞观二十三年总数的4倍多。是乾隆时期的3倍多。中国占世界财富的份额从996年的22%上升到67%。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由此可见。澶渊之盟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和平繁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难得的真正的和平条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滴蜡泪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14

    真宗,澶渊,北宋,辽国,宋朝,契丹,贸易,两国,这是,和平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14

    没想到大家都对澶渊之战中宋朝取得了胜利,为何还要签订不利于宋的城下之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14

    首先回答。澶渊之盟的确是北宋在军事上占得先机的条件下。签订的一份城下之盟。不过。究竟是不是不利于北宋。还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