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原创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好文

热门回答:

要怪就怪当时的朱元璋太单纯。厚黑学的水准还没有及格。

龙凤十二年。原本与朱元璋三足鼎立的陈有谅、张士诚。有一个已经被朱元璋消灭。就是陈有谅。只剩下一个张士诚。

张士诚与陈有谅根本没有可比性。陈有谅是一个极具上进心的野心家。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直将陈有谅视做自己的头号敌人。

而张士诚则只是一个只顾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地主。

“鄱阳湖之战”是陈有谅与朱元璋的决战。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有生力量。如果说这时张士诚从背后偷袭朱元璋。朱元璋必死无疑。

就算朱元璋能够活下来。积攒多年的实力也会损失殆尽。彻底丧失争夺天下的本钱。

可是张士诚对于鄱阳湖之战的情况不管不顾。就如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躲在江浙一带过他的幸福生活。以至于落得个孤木难支的下场。印证了朱元璋并没有看错他。

随着陈有谅的被灭。朱元璋实力暴涨。灭掉一个江浙一带的鼠目寸光之辈张士诚。势在必行。但是却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是除掉小明王。

一旦灭掉张士诚。能够威胁到朱元璋的就只有北方的元朝。

而北方的元朝早已乱成一锅粥。扩廓贴木耳、李思齐、张良弼、孛罗等人。仗着拥兵在外。各占一地。谁也不服谁。你打我。我打你。

在外的大臣不和睦。在内的大臣也不和睦。大臣们为了争夺大权。相互陷害。相互算计。

总而言之。当时的元朝全体大臣都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对于起义军的发展局势不管不顾。爱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谁主中原。到这时局势已经明朗。

小明王的父亲韩山童是红巾军的创始人。红巾军有很多支。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支。

朱元璋的势力虽然已经盖过所有的红巾军。成为无人能够抗衡的第一。但是名义上却还是属于小明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自在。

所以在即将消灭张士诚之际。朱元璋明面上叫廖永忠到滁州将小明王接到南京执掌大权。实际上在暗地里命令廖永忠在坐船的时候。将船凿个洞。淹死小明王。

虽然正史里并没有记载小明王是死于朱元璋的之手。但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小明王绝对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廖永忠就算吃了雄心豹子胆。也不敢在杀死小明王的情况下。回来向朱元璋复命。而朱元璋作出处罚也令人大吃一惊。他仅仅是关了廖永忠几天禁闭。

在此之后。关于廖永忠私自杀死小明王一事就不了了之。开国之后。朱元璋不计前嫌。还大度的给廖永忠封了一个侯。其中没鬼才怪。

其实小明王早就该死了。只是被朱元璋救了。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猛攻小明王所在的城池安丰。由于小明王拉着大旗。在此之前与元朝有过不断的冲突。地盘不断减少。兵力也不断减少。根本不是张士诚的对手。

作为小明王第一得力助手的刘福通命人拼死将求援的信息送出。而接收这个信息的人就是朱元璋。

安丰作为南京的屏障。一旦失去安丰。就等同于要直接面对张士诚势力。况且朱元璋隶属于小明王。哪有小弟有实力救大哥。却看着大哥被打死。

就在朱元璋决定发兵救援小明王之际。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他。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认为小明王根本没有活着的必要。现如今的朱元璋势力庞大。小明王活着只会妨碍朱元璋。并不会对朱元璋有多大的好处。

再者说了。如果朱元璋去救小明王的过程中。陈有谅突然发兵顺流而下。到时候双面受敌。该如何是好。

对于刘伯温所说的话。朱元璋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一回事。硬要出兵救小明王。

刘伯温被逼得无可奈何。只能死死的拉住朱元璋。不让朱元璋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依旧走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率军出发救小明王。三月十三朱元璋到达安丰。与张士诚发生冲突。但是却不能够保住安丰。只保住了小明王。就连刘福通都战死了。

朱元璋无比的郁闷。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是这么个结果。原本以为能够保住小明王。也能够保住安丰。结果只保住了一个小明王。安丰反而没保住。

朱元璋到这时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对于小明王这个一看就心烦的人。朱元璋选择将他安排在自己之前的根据地滁州。同时将伺候他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将他控制起来。

一向精明的朱元璋。终于也吃了一次大亏。

朱元璋救小明王。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波涛汹涌。因为在当时有一个人正在蠢蠢欲动。这个人就是陈有谅。

陈有谅在当时已经集结了六十万大军。上千条军舰。如果说趁着朱元璋救小明王。顺流而下。直接冲往南京。朱元璋必将万劫不复。

可是陈有谅就如同没有看到朱元璋救小明王一样。没有做出任何选择。一直待在自己的根据地。这让后世不得而解。

直到四月份才率领大军冲向朱元璋。但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陈有谅明明有六十万大军。却硬要死磕位于南京上流仅仅只有两万守军的南昌。

而这一死磕可就是八十五天。原本旺盛的士气早已被他磨没。为鄱阳湖之战的失败打下基础。

结语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唯一一次犯下的足以改变命运的错误。可惜陈有谅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一旦抓住这次机会。称霸天下的就不一定是朱元璋。而是陈有谅。

其他观点:

朱元璋并不想小明王死。至少在称帝之前不想。小明王之死。是一场义军内部对于究竟尊谁为正统的一场政治斗争。我们后文会详细说明。

懂得了这点。我们才能理解朱元璋为何不顾压力。坚持亲自去安丰救小明王。

穷途末路的韩宋政权

说句实在话。小明王韩林儿虽然是大宋政权的皇帝。但实权是掌握在红巾军名将刘福通的手里。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刘福通和韩林儿之父韩山童一起密谋起义。不料消息走漏。韩山童不幸牺牲。逃出生天的刘福通于五月在颍州率众起义。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连战连胜的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建都亳州。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破了汴梁。大宋政权终于夺回了昔日的京师。取得了“还都汴梁”的历史成就。

此时的韩宋政权意气风发。甚至还对元军发动了三路北伐。但三路大军因各自为战。相继失利。反而极大了损耗了韩宋政权的元气。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八月。元军大将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退往安丰。韩宋政权就此一蹶不振。

戊寅。察罕帖木儿督诸将阎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赛因赤、答忽、脱因不花、吕文、完哲、贺宗哲、孙翥等攻破汴梁城。刘福通奉其伪主遁。退据安丰。—《元史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多年来一直和元军勾勾搭搭的张士诚。派出大将吕珍偷袭安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宋政权吴国公朱元璋力排众议。亲自率领大将徐达和常遇春驰援安丰。三月。朱元璋所部击败吕珍。将韩林儿和刘福通转移到滁州宗阳宫居住。

朱元璋为何要做忠臣?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红巾军出身。在郭子兴死后便接受了韩宋政权的改编。而朱元璋的官职从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江南行中书省兼总省事平章、江南行省左丞相再到吴国公。都是出自于韩林儿的任命。

实际上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因为在他的周围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谋士朱升对他提出的所谓九字真言。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坚持猥琐发育。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都不可投靠。朱元璋只有认当时最正统的韩宋政权为主。依靠刘福通挡住元军主力。他自己才能在江南慢慢发展实力。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现在张士诚所部攻下安丰。不管是把韩林儿杀了还是送给元军。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为主报仇?贸然北上的结果就是被陈友谅和张士诚一起包饺子。而此时阻止他去救韩林儿的人是谁?刘基刘伯温。

太祖方亲援安丰。基曰:“汉、吴伺隙。未可动也。”不听。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太祖曰:“不听君言。几失计。”—《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根据曾长期在李文忠帐下效力的刘辰所著《国初事迹》。当时刘伯温极力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使把韩林儿救出来。该如何处置他呢?刘基的话其实暴露了他们这批前元进士、官员的对于韩宋政权、红巾军乃至于朱元璋本人的真实看法:土贼。

到底奉谁为正统?

但是朱元璋没有吃刘伯温这一套。他不但要救小明王。为了以防万一还要亲自去救。本次救驾成功后。韩林儿下旨追封朱元璋三代祖先均为吴国公。老朱本人的身份则是\"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

当年七月。朱元璋在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中取得全胜。次年正月。韩宋政权册封其为吴王。吴王自开中书省、大都督府、诸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乎与皇帝没有区别。但据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所著《一统肇基录》中所录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开头第一句还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可见此时的朱元璋在名义上仍然是韩宋政权的臣子。那么这个吴王大概率还是由韩林儿所册封。而非朱元璋自封。

当年十一月。徐达大军将张士诚牢牢围困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内。此时对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已经是瓮中之鳖。在劫难逃。浙江的方国珍早已奄奄一息。苟延残喘。湖广的陈友谅早在两年前就已被灭。放眼天下。是正式考虑北伐中原。驱逐元廷的时候了。因此朱元璋做了一个决定。派水军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

廖永忠是巢湖水师出身。朱元璋军中最优秀的水军将领。老朱派他去接皇帝。也是怕有人半路做手脚。只是万万没想到廖永忠本人。已经被文人集团给洗了脑。韩林儿竟然在瓜洲渡口意外溺死。据说刘福通和韩林儿同死。

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这里的关键点在哪里?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时间线来推算:韩林儿到了南京。依然是皇帝。他以大宋皇帝身份下诏对蒙元发动全线北伐。名正言顺。吴王朱元璋收复中原。功高盖世。皇帝韩林儿自愧无德。三推三让。将皇位禅让给吴王朱元璋。吴王殿下受禅称帝。改国号、年号。姑且假定其国号仍为大明。则大明上承大宋。元朝将在后世的史书中被认定为伪朝。刘伯温这些人。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前元进士。而是伪朝官员。江南文人的特权也将受到大规模的冲击。

结语: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江南文人勾结廖永忠害死小明王的根本原因。小明王之死如果是朱元璋本人刻意所为。为何要挑选在北伐前的节骨眼上?自己好不容易立的忠臣人设崩塌不算。还有可能引发潜伏在北方的红巾军旧部不满。

皇帝死了。朱元璋自然不能再用龙凤年号。但是他本人明显准备不足。只能在第二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启用一个不伦不类的“吴元年”。同时发出的命令由\"吴王令旨\"改称\"吴王圣旨\"。表示自己已经是代理皇帝。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朱元璋对小明王之死毫无准备。但是人虽不是他杀的。这个锅却背了六百多年。冤哉!

其他观点:

这其实是个非常常见的政治操作。当年项羽也干过。秦末爆发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得有个正当口号。就把楚怀王找来当傀儡领袖。后来秦朝被推翻了。项羽虚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楚怀王已经成了他号令天下的阻碍。但楚怀王还有利用价值。项羽借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完诸侯后。就才把楚怀王杀了。

楚怀王“义帝”

朱元璋和小明王韩林儿之间的关系。与项羽与楚怀王之间的关系是有相似之处的。其实随着元末任何一支割据势力的做大。韩林儿最后必然会成为他们的阻碍。自己手上没有兵权最大的悲哀在于。天下大势将定之时。也就是寿终正寝之时。

韩林儿的祖上是何许人。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如果按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说法。韩林儿是宋朝王室的后裔。也因为这个原因。韩林儿在他的父亲韩山童死后。被刘福通利用。推举为义军领袖。建立了韩宋政权。

韩林儿

在最初形势尚不明朗之时。各路义军纷纷响应号召。发动起义。这个阶段大家也没啥利益冲突。起义进行得十分顺利。各地也建立了割据政权。互相之间逐渐出现利益冲突。而元军在整顿军备后。顽强展开了反击。韩宋政权的实际统帅刘福通没什么军事才能。部队屡次被元军击溃。

公元1362年。刘福通和元军交战后。战败逃回了安丰。而元末另外一支割据势力张士诚已向元军投降。被封为了太尉。他处于摇摆观望的状态。他所割据的区域。面积广阔。物资富足。手下有将士数十万。实力强大。此时又正好是韩宋政权最脆弱的时候。张士诚便出兵包围了安丰。

张士诚

韩林儿被困在安丰城内。城内物资匮乏。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情况。而朱元璋在名义上也是韩林儿的部下。刘福通走通无路只能向朱元璋求救。事实上朱元璋也考虑过。如果把韩林儿救来。以后自己势力壮大了。该怎么处置韩林儿。杀也不是。拥立他称帝更不可能。

但此时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并非韩林儿。而是张士诚。他的势力本来就已经够大了。如果在让他打下安丰。灭了韩宋政权。那么朱元璋起事就缺少了正当理由。而张士诚的威胁也将更大。营救韩林儿就算失败了。在名声上也会给自己加分。又能削弱张士诚的实力。就算把韩林儿救回来。人在自己手上。以后怎么处置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吗?

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亲自率兵救援韩林儿。成功击退了张士诚的部队。成功“控制”了韩林儿。朱元璋准备将韩林儿接到应天府。一路上对韩林儿礼遇有加。朱元璋也得到了一些“好处”韩林儿加封了他祖上三代一些空虚的头衔。朱元璋占据了道义上的正当性。虽然在不少人看来这是毫无意义的。

公元1366年。朱元璋大败张士诚。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此时的韩林儿对朱元璋的利用价值已经所剩无几。朱元璋便在年末请韩林儿前往应天府。特意让大将廖永忠一路护送。途中韩林儿“意外”翻船淹死在了江中。

韩林儿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23

    明王,朱元璋,吴王,至正,汴梁,的人,鄱阳湖,公元,皇帝,项羽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23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23

    要怪就怪当时的朱元璋太单纯。厚黑学的水准还没有及格。龙凤十二年。原本与朱元璋三足鼎立的陈有谅、张士诚。有一个已经被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