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原创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感情非常好。小时候。赵匡胤是一个舞枪弄棒、行侠仗义之人。赵光义知书达礼、文弱书生。倍受大哥赵匡胤的爱护。这是第一基础。此为人情。

赵匡胤每到关键时刻。二弟赵光义都挺身而出。说明赵光义不但重情重义。还有文韬武略。比如后周符太后赐酒试探赵匡胤。大家都认为是毒酒。赵光义毅然冲上去替大哥喝;再比如赵匡胤心慈。一直不愿意背叛后周。但后周皇帝年幼软弱。难以服众。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实际上是赵光义权衡局势逼迫大哥黄袍加身。才成就大宋王朝。赵光义对大宋王朝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第二基础。此为才德。

赵匡胤一直身先士卒。拼杀战场。登基皇位一直为统一国家、发展民生操劳。身有劳疾。而且不进女色。子女不旺并且年幼。后周因幼主柔弱被颠覆。这一点赵匡胤非常清楚。其母亲也看得清清楚楚。传说母亲立下遗诏传位二弟。而且赵匡胤信奉道家道法自然。对二弟顺理成章继承帝王也看得很自然。这是第三基础。此为天命。

赵光义从人情、才德、天命(类似人和、地利、天时)都满足了帝王的要求。所以赵匡胤传位二弟赵光义是大势所趋。天命所归。自然而然的结果。




其他观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呢?先要从这个问题讲起才能回答完整。


其他观点:

赵匡胤死时。二子赵德昭26岁。三子赵德芳17岁。尤其是赵德昭。在赵匡胤的悉心教导下。已经有足够的从政经验。完全能够继承大统。

之所以继承大统的人不是赵德昭兄弟。而是赵光义。完全是因为另有隐情。这个隐情是什么。请听我一一道来。

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因为赵匡胤母亲立下的金匱遗诏。《宋史》。《资质通鉴》都记载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公元961年。赵匡胤母亲杜太后重病不俞。在即将离世之际。秘密的召宰相赵普和赵匡胤密谈。杜太后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做上的皇帝吗?”

杜太后人之将死。便没有了顾忌。单刀直入的说道:“你能做上皇帝。是因为周朝小皇帝年幼。如果周朝皇帝是个成年人。你是做不了皇帝的。”

赵匡胤不知道母亲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只听母亲顿了顿。接着说道:“我担心的也是这个。德昭现在只有10岁。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你说德昭会不会也象前周那样被别人夺了江山?”

赵匡胤大礼后问道:“请母亲教我!”

杜太后说道:“你如果能传位给你弟弟。别人也就不能夺走我们家里的江山了。”

赵匡胤哭道:“请母亲放心。我如果有三长两短。一定会传位给我弟弟的。”

杜太后见赵匡胤答应了。就让赵普作为见证人。记载了事情的经过。然后。把文书藏于金匱之中。成了以后赵光义继承大统方法理依据。

然而。笔者以为金匱遗诏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第一个不合情理。让人觉得疑惑的地方是。赵普不是皇室宗族的人。杜太后为什么不在宗族内找个见证人?

第二。杜太后既然要找见证人为什么不多找几个人。只找赵普一人在场有足够的说服力吗?

直到六七年之后。人们对赵光义皇位的合法性议论纷纷时。为了增强赵光义的合法性。赵普才拿出了“金匱遗诏”。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第四个不合理的地方。赵匡胤当初答应杜太后传位弟弟。是因为自己儿子年幼。

赵匡胤死时赵德昭已经快30岁了。还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有足够的能力继承大统。怎么着都不算是任人欺凌的幼君了。“金匱遗诏”产生的基础原因已经不存在。赵匡胤完全有理由不再遵守。

而从当时赵匡胤对赵德昭的安排来看。一直让赵德昭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却没有给赵德昭封王。不给儿子封王。却要求他勤勉。这很明显的表示出赵匡胤的态度。是要让赵德昭接班的。

总的来看。“金匱遗诏”的可信度太低。赵普炮制“金匱遗诏”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赵光义继承大统的合法性。赵普讲述的杜太后与赵匡胤的对话是假的。赵普拿出来的“金匱遗诏”也是假的。

而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反而更能合情合理的解释赵光义继位的原因。

现代人买股票。最怕的就是企业老板不分红。古代人讲究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果有幸遇到创业皇帝。封王封候。福荫子孙。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如果有的皇帝。依靠文臣武将们打下了江山。却不愿同享富贵。甚至还要苛待。那么这些文臣武将们。是和今天的遇到不分红的股东一样。注定要反对一下的。

而“烛影斧声”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这个老板过于抠门。不愿意大方的给文臣武将们分润利益所致。

一。赵匡胤对武将们的分红。到底有多“抠门”。

赵匡胤在960年正月发动陈桥兵。在赵普、赵光义和众将的拥护下做上皇帝。

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服赵匡胤。于四月联合北汉起兵。赵匡胤带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出兵。于两个月后打败。

七月。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郭威的外甥)痛恨赵匡胤的背叛。举兵反宋。赵匡胤和石守信等人带兵征讨。于十一月迫使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十二月。赵匡胤班师回到汴梁后。见大势基本已定。就和赵普密议。商定了夺取众将兵权的具体步骤:夺其兵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

次年(961年)七月初九。在做了一些铺垫工作后。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人饮酒。以做“富家翁”为条件。收回他们的兵权。然后。赵匡胤又逐渐收回其它将领的兵权。

接着赵匡胤和赵普共同发力。把编练、招募军队的权力。直接收回到枢密院。由中央直接控制。各地的赋税钱粮先上缴中央。再由中央统一调配。

如此以来。以皇帝为代表中央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军队。武将们对军队的影响力极大的被削弱了。

石守信、王彦超、高怀德等人。拼死拼活的帮赵匡胤争江山。图的就是封王封候、福荫子孙。然而。赵匡胤就让他们只做个富家翁就完事了。想必武将们心里。不仅是哇凉哇凉。而且还是怨气冲天的。

二。赵匡胤整治完武将们。又整治文官们。不仅撤掉了文官的座椅。还要收文官的权。

959年。赵匡胤上台后。接盘了周朝的文官集团。赵普以高超的手腕。把周朝的文官们重新洗牌。打造成新的文官集团。由于赵匡胤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们权势日重。有了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的趋势。

获取利益最大的文官集团。对赵匡胤当然有好感。他们会衷心拥护赵匡胤的。然而赵匡胤看着文官权势日重。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就开始整治文官们了。

964年。赵匡胤完成了军制的改革。文官们感觉颇为扬眉吐气。自觉从此以后。文官们连武将们的权力也能抢过来。然而此时。赵匡胤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自古以来。皇帝与群臣议事。都是讲究坐而论道的。大臣们都是坐在席位上。品着茶。有尊严的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

这一天。赵匡胤与三相范质、王溥、魏仁浦议事时。赵匡胤对三人说。我眼花了。你们把文书拿近些给我看。当三人与赵匡胤说完话。回座位时。居然发现刚才还坐着的三把椅子被撤走了。

三人都是智商过人的人。如何不知道赵匡胤有意为之。在施下马威。三人摄于赵匡胤之威。没有敢吭声。从此以后。文官们在也没有坐上椅子的权力。

不久后范质等三相被裁撤。整个周朝遗留的文官们的任用也来了一次大清洗。由赵普掌管大权。

赵匡胤撤掉文官的椅子。让亘古不变的“坐而论道”。变成了站着讲话。羞辱了所有的文官们。甚至。赵匡胤此举对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士子都是一个挑衅。

然后赵匡胤在范质等三人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强制性的撤了职。显得过于专横。文官们文官们对赵匡胤也是满肚子怨气的。

三。赵匡胤最后还将“抠门”进行到底。连赵普也无法幸免。痛苦的感受到了赵匡胤的抠门。

赵匡胤从兵变。稳定内外局势。夺武将们的兵权。到南征北战。都离不开赵普在背后的精心筹划。

赵匡胤对赵普很是感激。把赵普提拔为宰相。还经常施以小恩小惠。到赵普家吃饭以示亲近。然而。赵匡胤因为赵普私下营收牟利、收贿“一些黄金”。就翻了脸。

973年的一天。赵匡胤去赵普家里吃饭。恰巧看到吴越王刚送给赵普的一些漂亮的瓶子。礼单上说里面装的是海货。属于江浙的土特产。

赵匡胤随手打开一个。发现里面全是成色很纯的黄金。赵普很紧张的解释。赵匡胤却大度的说。收下吧。一些小东西而已。

事后。赵匡胤不动声色的对赵普下手了。先是引导文官们对赵普进行攻击。让卢多逊等人揭发赵普的短处。然后让人分走了赵普的权力。不久又干脆把赵普外调出京师。把赵普彻底的边缘化了。

赵普的做风是不好。受贿当然也不对 。然而赵匡胤的做法也很有问题。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生病期间。受到赵普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来亲口说要把赵普当做自家宗族的人看。所以赵普不仅是赵匡胤的核心智囊、大功臣。还是赵匡胤的家人。

赵普哪怕犯再大些的错误。赵匡胤可以敲打他。哪怕是撤职都没有问题。直接把赵普调出京师。给边缘化。就太伤赵普的心了。

以赵普的性格、影响力和才能。对赵匡胤肯定会有所反击的。

文官、武将。还有赵普。对赵匡胤的反对是在所难免的。他们具体以什么方式反对赵匡胤。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加以推测。

1。赵普被调出京师两年不到。赵匡胤就暴毙。

2。976年十月十九。赵匡胤不知何故要召赵光义入宫饮酒。饮酒期间。据说有人看到屋内斧影乱晃。接着就是赵匡胤拿着斧子顿地。怒斥赵光义。

按理来说这应该是赵匡胤拿斧子教训弟弟。很奇怪。武功底子足以做一代宗师的赵匡胤要教训弟弟。为什么要拿斧子来教训。更奇怪的是。第二天就传出了赵匡胤暴毙的消息。

而赵光义当晚正好被赵匡胤留在宫中睡觉。第二天正好就做了皇帝。这也太神奇了。

3。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年。赵普就回京师任职了。

数年后。赵普恢复宰相之职。为赵光义竭尽了全力。为了维护赵光义继承大统的合法性。甚至“爆料”出“金匱遗诏”这个事情。还说此事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赵光义与赵普的关系用相得益彰都是轻的。他们似乎比亲兄弟还亲。比知心朋友还知心。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赵光义上台后。迅速清洗了赵匡胤的心腹大臣。

赵光义还大兴科举。第一次举办的科举录取的人数。比赵匡胤时代的最高记录还高了两倍。

5。赵匡胤死后的第三年。即979年。赵光义尽出全国的精兵。先灭北汉。然后不顾军队已经疲惫的事实。挥师直指燕云十六州。

许多人都力谏。灭北汉后是不可以直接攻打辽国的。然而。赵光义和武将们意见出奇的一致。坚持非打不可。

这里不论战果如何。很明显是赵光义和武将们急于求成。想尽早证明自己。

从这五件事可以看出。事情的脉络大约是这样的:

那晚的烛影斧声。是赵匡胤发现了赵光义的行为。要处置他却不忍心下手。赵光义却趁赵匡胤不备拿斧子下了毒手。赵匡胤临死前反手夺了赵光义的斧子。惊怒而满怀苦涩的以斧子顿着地。对弟弟说“好为之”。意思就是好自为之吧。

赵光义上台后。兑现以前的承诺。把赵普弄回京师。为了讨好文官。扩大了录取人数的规模。为讨好武将们。就极力对外开战。好让武将们有机会立功的机会。

“抠门”的赵匡胤。在九泉之下看着弟弟继承大统。而悉心培养大的赵德昭兄弟无缘地位。想必心中很不好受吧。(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25

    赵匡胤,文官,武将,遗诏,皇帝,太后,都是,斧子,周朝,兵权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25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25

    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感情非常好。小时候。赵匡胤是一个舞枪弄棒、行侠仗义之人。赵光义知书达礼、文弱书生。倍受大哥赵匡胤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