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原创

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朱元璋设了一个局。谁入局谁死。

他的这个局实际上得从李善长罢相之后开始说起。当时。朱元璋跑去试探刘伯温。说:“老李辞官了。我想让杨宪接手他的工作。老先生呀。你看怎么样?”

刘伯温素和杨宪交好。皇帝竟然问自己能不能让杨宪当宰相?皇帝这么喜欢猜忌。哪能说杨宪的好话?所以。老刘老老实实地评价了杨宪:“杨宪呀。我看不行。他这个人虽是宰相之材。可却无有宰相之气量。”

老朱有点意外老刘会这么说杨宪。既然老刘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所以想了想又问:“杨宪不行。那么汪广洋如何?”

老刘摇头:“汪广洋更不行。他心胸之狭隘甚于杨宪。”

老朱见老刘又否决了汪广洋。心中顿时又有了一个人选:“胡惟庸呢?”

老刘仍然摇头:“宰相是为帝王驾车之人。让胡惟庸为相。我怕他会弄断车架的车辕呀!”

老朱顿时气了。杨也不行。汪胡也不行。看来呀。只有老先生才能当咱的宰相了!

老刘急忙摇头。不行不行。我更不行。我又嫉恶如仇又懒于处理繁务。让我为相。恐怕只会辜负圣恩呀。

刘伯温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了。他深知朱是一个怎样的人。朱恨不得将天下之权揽于一身。李善长之所以罢相。不也是惹恼了朱?

更何况。朱元璋动不动说刘伯温是“我的张良”。张良为刘邦打下江山后的结局。刘伯温可一清二楚。所以此时朱一说让他当宰相。他便知道这是朱在试探自己。所以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这事要换成了胡惟庸。恐怕老胡当场便会磕头谢恩说。好呀。好呀。我一定为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刘伯温却不会。

所以。刘伯温没有入朱元璋的局。一个名为“废相”的局。

朱元璋想废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李善长仍在相位之时。他便已经感觉到了相权对皇权的诸多掣肘。再加上李善长擅权骄纵。所以他当时就想废了李善长。

为此。他还特意跑去和刘伯温商量。但是被刘伯温给劝住了:“李善长功勋卓著。颇有威望。又能调和诸将。你别冲动。”

朱元璋虽然没动李善长。但是废相的念头却越来越浓了。

李善长的辞官罢相。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设局的好机会。这个局可以说是一个必死之局。谁入局谁就得死。

朱元璋为什么要问刘伯温杨、汪、胡三人适不适合当宰相。难道他真不知道杨、汪、胡三人的为人?说白了。他是想让刘伯温入局。可是刘伯温实在太精明了。根本不上他的当。他能怎么办?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所以。刘伯温不是劝他不要用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吗?他偏偏要用!

朱元璋用的第一个人是杨宪。只不过。杨宪确实和刘伯温说的一样。心胸太狭隘。所以虽然几乎有了宰相的权力。却还没来得及坐上宰相的位置便已经被砍了头。

杨宪升任中书右丞之后。一边想取代李善长。一边又想打压汪广洋。他虽然成功地打压了汪。可却输给了李。

杨宪当不成宰相。废相的局也开不了。所以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了汪广洋。

杨宪一死。朱元璋急忙一纸诏书将被贬到海南的汪广洋召回了南京。然后被迅速提为右丞相。也许是怕汪广洋重蹈杨宪的覆辙。所以这才急迫地让他当宰相吧。

刘伯温不是说汪广洋的心胸更狭隘吗?让汪广洋当宰相。还怕他不犯错?只要他犯了错。便可以治他的罪。然后顺势废相!

可是。朱元璋又失望了。汪广洋当宰相后却没有利用相权打压异己。反倒玩起了尸位素餐。

朱元璋怒了。不但罢了汪广洋的相。还贬他去了广东。

1373年。汪广洋被罢右丞相一职。半年之后由胡惟庸接任。废相之局这才得以顺利进行。

胡惟庸能够顺利为相。也得亏了李善长的举荐。此时李虽不在相位。可却仍然能够影响到朱元璋的人事任免。由此也可见他的势力有多强了。

所以。胡惟庸方才为相。为了坐稳相位。他只能也得靠向李善长。

对于朱元璋而言。胡惟庸和李善长还是同一阵营。所以对胡惟庸下手也不能太早。但是他知道胡迟早和李分道扬镳。所以他只能等。

这一等。便是4年。

1377年。此时胡惟庸已经稳坐相位。当了左丞相。但是缺一个资历相当的政敌。只有让他有这么一个政敌。他才会出手。才会露出破产。所以朱元璋又将汪广洋调回南京任右丞相。

不论汪广洋能力如何。只要他在右丞相为上。便是对胡的威胁。所以专权跋扈的胡肯定会出手打压汪。

所以。朱元璋只要坐看胡、汪相斗。他们越斗。破绽便会越多。

1379年。朱元璋终于出手了。

这一年。御史中丞涂节突然同时举报胡惟庸和汪广洋。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汪广洋知情不报。

让人怀疑的是。涂节原本被胡惟庸收买了。打算一起谋反。可是为什么却突然举报胡惟庸意图谋反呢?

所以。涂节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推到胡惟庸身边的地雷。

胡惟庸一则确有一定的野望。二则受到了朱元璋的逼迫。此时为相多年的他已经积蓄了不小的势力。所以才决定铤而走险。

涂节的举报。正好给了朱元璋下手的机会。最后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得以借着胡惟庸案给顺势废除了丞相制度。

涂节可就倒霉了。举报完了胡惟庸。自己也没能幸免。

所以。胡惟庸当时宰相之后。朱元璋为了等一个对他下手的最佳时机。只能选择忍了。这一忍便是七年。

其他观点:

朱元璋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跳进去之后差点就没能跳出来。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

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长功不可没。因此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就成为中书省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不过。李善长封相是洪武三年的事情。而在此前两年。朱元璋其实并不愿意将权力分给任何人。封李善长为丞相其实是为了安抚淮西勋贵集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历史上。朱元璋是个极度贪念权力之人。达到了神经极其敏感、猜忌心超强的程度。

李善长封相之后。很快就开始膨胀了。他不但待人苛刻。嫉妒心强。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朱元璋因此很不开心。就准备罢黜李善长。

有一天。朱元璋找来刘伯温。问他李善长之后谁可以当丞相。结果他将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一一都给否决了。大意是说这三个人虽然学识和才能。但要么气量不行。要么人品不行。只有李善长最适合当丞相。

朱元璋听完更加不开心了。觉得连刘伯温都害怕李善长。就更应该罢免他了。于是很快就让李善长回家养老去了。

李善长之后。朱元璋先后让杨宪和汪广洋担任中书左丞相。结果杨宪专权而汪广洋办事畏手畏脚。朱元璋为此十分上火。开始考虑永久废除中书省。将大权收归已有。

不过。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功臣集团依然强大。尤其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在朝中影响力十分巨大。朱元璋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感受。于是任命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为什么是胡惟庸?因为他是李善长推荐的人。他在洪武六年就是中书右丞相了。其特点是能力强办事得力。尤其擅长迎合朱元璋的心意。为了让朱元璋满意。不惜人力物力也要完成。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也很欣赏胡惟庸。还认为他对自己很忠心。为了给永久废除中书省赢得时机。也为了给李善长个面子。所以任命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

因此。胡惟庸其实只是个能力不错且还算听话的过渡品。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将他也给废了的。

李善长罢相之后。朱元璋对他依然礼遇。也很重视他的意见。他为了让自己在朝中培植势力。就趁机向朱元璋推荐了当时只是县令的胡惟庸。胡惟庸因此火箭班蹿升。很快就做到了中书右丞相的位置。

在担任中书右丞相期间。胡惟庸极力讨好朱元璋和李善长。甭管其他宰相如何变。胡惟庸不但位置坐得稳。后来还十分幸运地当上了尚书左丞相。

然而。胡惟庸不知道的是。他已经成功进入了朱元璋设下的局。只不过他的野心和胆子太大。后来差点将朱元璋拉下马。

作为当时的独相(朱元璋为了废除中书省。没有设置右丞相)。胡惟庸尝到了权力给他带来的极大快感。他不但大肆敛财。排除异己。就连生杀废黜之事都不禀告朱元璋。

比如说。有官员想要升迁。就会赠送大量钱财给胡惟庸。胡惟庸就会想尽办法满足官员的愿望;但是。凡是有人上书弹劾胡惟庸。胡惟庸就会将奏章扣押下来。朱元璋根本就看不到。

不仅如此。胡惟庸对于反对自己的人。还敢于痛下杀手。就连徐达和刘伯温等朱元璋的亲信也不能幸免。

比如说。当时徐达担任大将军。他听说胡惟庸的种种劣迹之后很是气愤。于是入宫将这件事告诉朱元璋。但朱元璋为了实现废除中书省的计划。对胡惟庸当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胡惟庸听说徐达说自己的坏话。很是气愤。于是买通徐达府上的守门人福寿。让福寿伺机谋害徐达。但后来福寿不忍心背叛徐达。所以将胡惟庸的阴谋诡计和盘托出。徐达因此幸免。

还有刘伯温。洪武八年正月他病重之时。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药去探望。但他憎恨刘伯温曾向朱元璋说自己的坏话。竟然在药中下了毒。结果刘伯温喝完药后更加不适。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刘伯温去世后。朝中能够对胡惟庸掣肘的人物就没有了。再加上朱元璋的一味放纵。所以胡惟庸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竟然违反朱元璋的禁令。让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之子。

眼看胡惟庸与李善长狼狈为奸。朱元璋开始有些着急了。但他还是沉住了气。不但没有理会大学士吴伯宗对胡惟庸的弹劾。而且默许了胡李二家的联姻。

因为朱元璋的宽纵。胡惟庸在朝中地位再次提升。大臣们再没人敢弹劾他了。甚至很多官员都很害怕胡惟庸。生怕得罪他而被弄死。

而这正是朱元璋要的效果。事情正在按照朱元璋的预期一步步向前发展。他只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就可以将胡惟庸给彻底搞臭。从而除掉胡惟庸、废除丞相职务了。

但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胡惟庸会赶出一些朱元璋都无法预料的事情。

大约在刘伯温去世后不久。有些官员为了巴结胡惟庸。竟然说胡惟庸家乡的井中突然长出了石笋。而且井中的水喷出了数尺高。这是天大的祥瑞;还有官员说。胡惟庸三代祖坟在晚上都有火光。将夜空都照亮了。这也是天大的祥瑞。

胡惟庸没有亲眼看到这些。但他对此深信不疑。再加上他很害怕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追究他的罪责。因此有了谋反的想法。

当然了。想要谋反。就必须获取军队的支持。胡惟庸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当时。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因为小事被朱元璋斥责。内心十分畏惧。胡惟庸趁机威逼利诱他们。最终将他们拉上了贼船。还让他们四处招兵买马。为谋反做准备。

不仅如此。胡惟庸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等人收为心腹。并将李善长的弟弟太仆寺丞李存义收买。还让他游说李善长。准备让李善长也参与谋反。

李善长虽然受朱元璋礼遇。但很早就退居二线。所以他怨言很大。很想参与谋反;但李善长又担心谋反失败。所以以年老为由拒绝。但没有禀告朱元璋。而是默许其造反。

胡惟庸为了寻找更多人支持。还曾派人联络倭寇和北元。让他们出兵作为外应。但还没等胡惟庸的使者出发。就出了一件大事。

事情是这样的。胡惟庸的儿子仗着是丞相的儿子。竟然驾着马车在闹市飙车。结果他的儿子坠车而亡。他恼羞成怒。竟然将驾车的人给杀死了。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后。觉得影响很不好。盛怒之下就说要胡惟庸偿命。胡惟庸为了平息风波。说可以拿出金帛补偿驾车人。朱元璋开始还不许。但终究没把胡惟庸怎么样。

这件事之后。胡惟庸感觉到朱元璋的态度明显有变化。因此十分害怕。就与御史大夫陈宁和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加紧密谋。并积极联诺文臣武将和各方势力。随时准备造反。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准备动手了。他在府中埋伏了大量士兵。然后派人去请朱元璋到府中做客。说他家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朱元璋向来喜欢这些东西。就在前呼后拥之下出了宫。

朱元璋走到半路上。一个叫做云奇的太监突然跑到朱元璋的马车前。他拉住马绳不让马继续前进。但因为他太着急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身边的卫士见云奇冲撞皇帝的车架。就走上前抓住他。然后一顿乱棍下去。差点没把他打死。

这件事惊动了朱元璋。他上前查看云奇。云奇依然说不出话。但用手指着胡惟庸家所在方向。不一会儿他就死去了。

朱元璋这才感觉到事情不妙。于是立马返回宫中。然后登上城楼观察。发现胡惟庸家花园中竟然暗藏大量手持武器的士兵。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这才知道胡惟庸竟如此大胆。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但他同时也意识到。铲除胡惟庸、永久废除中书省的机会到了。

很快。朱元璋就派人包围了胡惟庸府。然后将造反的一干人等全部抓获。不久后就将他们全部处死。并向天下昭示了胡惟庸的罪名。

胡惟庸因为谋反而死。这个罪名不可谓不大。朱元璋趁机废除中书省。丞相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职务。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果不其然。朱元璋做完这一切之后。极少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就连胡惟庸的推荐人李善长也老实了。没有站出来说一句话。

回顾一下朱元璋“捧杀”胡惟庸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实在太过惊险了。要不是云奇及时提醒。朱元璋可以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了。

那么。这个云奇是何许人?有一个说法是。他是朱元璋当和尚时候的同门师兄弟。朱元璋登基后他前去投奔。最后成为了一名太监。他对朱元璋十分忠心。因此冒死阻拦朱元璋去胡惟庸家中。

还有个说法是。在朱元璋去胡惟庸家前四天。御史中丞涂节已经将胡惟庸谋反之事告诉朱元璋了。朱元璋之所以去胡惟庸府中。只是为了打探虚实。但他没想到胡惟庸在府中安排士兵准备刺杀他。

不过。胡惟庸虽然死了。但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他准备利用胡惟庸谋反之事进一步扩大“战果”。从而将皇权最大化。

一个人物随着浮上水面。这个人叫毛骧。种种迹象表明。他就是明朝第一位锦衣卫指挥使。不过胡惟庸担任中书左丞相的时候他还是五军都督府的一名小将领。

比较有意思的是。史书记载毛骧曾参与胡惟庸谋反。还帮胡惟庸牵线拉桥。介绍了很多人到胡惟庸府中效力。

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后。毛骧很快就成为了锦衣卫指挥使。因此有学者推测。毛骧其实是朱元璋安插到胡惟庸身边潜伏之人。他的任务或许就是帮助胡惟庸走向谋反之路。从而给朱元璋对丞相制度进行毁灭性打击创造条件。

胡惟庸死后。毛骧开始暗中调查跟胡惟庸往来之人。最终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终于开始收网了。

先是李存义被人告发谋反。他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全盘托出。胡惟庸暗通倭寇和北元的事情付出水面。但他并没有供出哥哥李善长。

后来李善长的家奴也站出来控诉他。将他与胡惟庸暗中往来之事全部说了出来。朱元璋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下狱。

李善长一倒台。勋贵人物的家奴纷纷跳出来说话。就比如说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就说他与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

朱元璋借题发挥。大量功臣被他下令逮捕。最后有一公爵、二十一侯爵受到牵连。被处死者三万余人。李善长及族人七十余人被杀。只有他的儿子李祺因为是驸马(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为妻)。所以和两个儿子活了下来。

通过这一番操作。朱元璋的皇权进一步扩大。他随即立下一条规矩。后世之君不得再立丞相。丞相之事交由六部分别处理。

不过。随着历史研究的推进。由于《明史》前后记载矛盾。关于胡惟庸案的疑点实在太多。所以很多学者指出。胡惟庸极有可能并未谋反。谋反之事只是朱元璋在他死后让毛骧强加给他的。为的就是以此来牵连更多人进去。

按照这个说法。朱元璋等待了七年才选择杀掉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度。但依然遭到了很多外部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朱元璋不得不将胡惟庸说成谋反者。并以此打击以李善长为首的功臣集团。从而平息风波。

不管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有一点基本可以明确。那就是朱元璋对丞相这个职务是十分忌惮的。他太想将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了。所以采取了很多特别手段。

但是。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之后。他开始亲自处理政务。但很快就觉得很累。于是设立了四辅官制度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等到朱棣登基之后。就设立了内阁制度。用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成员只是皇帝的顾问。权力依然在皇帝手中。

历史上。明朝皇帝的权力超过之前所有朝代。而这一切之所以实现。其实正是源于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之事。胡惟庸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后一名丞相。

至于说胡惟庸有没有真的谋反。这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想要他成为最后一个丞相。他的结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其他观点:

朱元璋忍胡惟庸七年。是因为朱元璋的目标不是胡惟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胡惟庸案”就是一宗冤案。因为有很多罪名胡惟庸本人都不知道。全是朱元璋捏造出来的。

胡惟庸专权。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自从淮西功臣的大哥丞相李善长退隐江湖。丞相一职几乎一直被胡惟庸把持。汪广洋、杨宪也曾就任过丞相一职。但是都是短时期。只有胡惟庸一人在丞相一职上坐了整整七年之久。

胡惟庸在任期间不断的打压反对他的大臣。升任服从他的大臣。很明显。胡惟庸的意图就是结党营私。这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经是很严重的了。但是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结党营私也就算了。胡惟庸竟然敢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当名头上的皇帝!凡是奏章经过中书省。胡惟庸都要看一看。只要是不利于他的。他都会藏起来。有的时候胡惟庸还会自己批。这样下去那还得了。

处决犯人是必须要经过皇帝同意的。然而胡惟庸竟然敢在没有经过朱元璋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他在朝中的势力。擅自做主处决犯人。

不知道胡惟庸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他能够自由地升降官员。能够自行批阅奏章。能够让朱元璋看到他想让朱元璋看到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还能够私自处决犯人。乍一看还要朱元璋干嘛?

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我干嘛?

胡惟庸的所作所为迫使朱元璋明白一个问题。如果说后世的君王昏庸无能。那么朝政必然会被能干的丞相把持。而他朱元璋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就得拱手让人。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隐忍胡惟庸的目标。是胡惟庸背后的丞相制度

元至正二十五年。这时的朱元璋仅仅是华夏大地上众多枭雄中的其中一位枭雄。朱元璋当时虽然并未是皇帝。但是却已经拥有皇帝的集权思想。

这一年的某一天。朱元璋坐在书房看《宋史》。旁边站着写起居注的詹同。当朱元璋看到赵普建议宋太祖赵匡胤收回诸将兵权时。对在旁的詹同说:“赵普真的是贤相啊。如果说那个时候宋太祖不将诸将的兵权收回。到时候宋朝必将跟五代一样混乱!”

从这一段谈话可以看出朱元璋此时虽然不是皇帝。但已经对权力产生欲望。产生国家必须只有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思想。而这种思想随着朱元璋越走越高。也变得越来越坚定。特别是在胡惟庸出现以后。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达一条命令。那就是奏章不能分成两份来送。之前是送给皇帝一份。再送给丞相一份。从这一刻开始只能送一份。而这一份只能送给皇帝。不能送给丞相。

胡惟庸从洪武六年担任丞相。到洪武十一年已经当了五年的丞相。按道理来说。胡惟庸的官场之道应该已经悟的相当深了。知道朱元璋这是在警告他。但事实是胡惟庸依旧为所欲为。想干嘛就干嘛。还跟之前一模一样。

胡惟庸之所以不怕朱元璋。是因为他认为他没有必要怕朱元璋。当时满朝上下都是胡惟庸的党羽。而且胡惟庸还拉上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淮西功臣的老大)当后台。相当于开国功臣以及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朱元璋就是一个孤家寡人。想动他。也得掂量掂量。

虽然说朱元璋有生杀大权。但是总不能全部杀光吧!胡惟庸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后来事实证明胡惟庸太天真。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罪名是谋反。身为主角的胡惟庸被诛三族。案件时长高达十年。被处死者共有三万多人。其中有权有势的有:河南侯陆棸、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等等(其中大部分人是被冤枉的。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像胡惟庸案这种谋反案能够杀三万多人的也就只有朱元璋。之所以胡惟庸案能够杀三万多人。是因为朱元璋想借助胡惟庸案除掉一些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

胡惟庸仅死一个月(真够快)。朱元璋当即下令废掉丞相制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一切事物直接上报皇帝。

朱元璋在废掉丞相制度的同时还下令。今后他的子孙也不准设立丞相。如果说有大臣建议他的子孙设立丞相的话。必定严惩!

按道理来说。丞相制度传承了两千多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就已经存在。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多多少少也得头疼上那么一阵子。毕竟中书省有那么多的官员。这些官员该怎么样分配也是一个问题。

可是呢?事实是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后。对于官员的分配形如流水。在丞相制度废掉的那一刻全部安排到位。还顺手把总管全国军权的大都督府的权力分成五份。原本国家只有一个大都督府。后来国家有: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

从胡惟庸仅死一个月。朱元璋就废掉丞相制度。废掉丞相制度后。又能够即刻分配官员。同时废掉大都督府。很明显是蓄谋已久。

胡惟庸事实上并没有谋反

关于胡惟庸谋反被告发的过程。《明史》与《明史纪事本末》各自有各自的说法。告发的人也各自不同。

《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国使者到南京进贡。胡惟庸私自将这件事情隐瞒下来。没有告知朱元璋。直到占城国使者到达南京。朱元璋才得知此事。怒不可赦。这已经是严重的外交事件。别人家的使者到你的国家。你竟然连个招待都没有准备。

朱元璋明白这件事情如果没有胡惟庸在后面搞鬼。是不可能有人敢隐瞒的。所以朱元璋第一时间就将胡惟庸找了过来。胡惟庸对于此事表示不知道。将责任推给负责此事的礼部。

这时的胡惟庸。如果将这件事情认下来。表示是自己工作的疏忽。或许顶多也就是被大骂一顿。但是他却将责任推给礼部。彻底惹火朱元璋。你难道当我是白痴吗?没有你的允许。礼部敢吗?

朱元璋当即下令。将与这件外交事件有关的所有人员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胡惟庸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看这朱元璋张牙舞爪。特别的恐惧。将胡惟庸谋反一事上报给朱元璋。

紧接着朱元璋就将胡惟庸杀掉。处死胡惟庸的三族。进而深入调查。开启长达十年的胡惟庸案。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十三年五月二日。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准备去胡惟庸家。路途当中。有一个人走出来阻拦住朱元璋的去路。朱元璋以为这个人是要说什么。所以一直盯着他看。可是那个人一言不发。看着很紧张。

朱元璋决定看一看这个人到底要说什么。然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个人就是不开口。朱元璋怒不可赦。认为这个人是没事找事。命令手底下的人给这个人一顿教训。这个人很奇怪。被打的过程中一直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朱元璋心中瞬间涌起一丝丝的不安感。这个人为什么要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家呢?

朱元璋决定退回西华门。登上西华门城楼。看看胡惟庸的家到底有什么猫腻。朱元璋一登上西华门城楼就发现胡惟庸的家中埋伏着一大堆带甲的武士。朱元璋明白了。原来胡惟庸是想谋反。朱元璋当即调遣兵马围住胡惟庸的家。逮捕胡惟庸。拦住朱元璋去路的人叫做云奇。是西华门内史。

这两种记载虽然不同。但是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抓捕胡惟庸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涂节告发胡惟庸谋反。仅仅是告发。并没有实质性证据。云奇告发胡惟庸谋反。也仅仅是告发。没有任何证据。因为朱元璋并没有抓到胡惟庸家中的那些武士。

这也是为什么《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胡惟庸的大罪状。都是在他死后才强加在他身上的。比如欲刺杀徐达、收养死士、通“南倭北虏”。

经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论证。胡惟庸不存在造反的事实。胡惟庸造反的事实都是朱元璋捏造出来的。胡惟庸生前没有与倭寇勾结。更没有与北元勾结。

指认胡惟庸与北元勾结的人叫做封绩。这个封绩其实是江苏人。朱元璋强行将他改为河南人。改为元朝的旧臣。指认胡惟庸与倭寇勾结的人叫做林贤。与封绩一样。都是朱元璋随便从监狱中找出来的人。

胡惟庸的死亡。小部分原因是僭越。大部分原因是他背后的丞相制度。

结语

胡惟庸就是一个盲目自大、彻头彻尾的小人。如果说他能够有刘伯温、李善长的一半头脑。也不会成为朱元璋集权的祭品了。李善长都不敢让朱元璋没事干。而他胡惟庸竟然敢让朱元璋没事干。当个挂名的皇帝。明显是找死。

朱元璋集权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帝王权力的加强能够更加有利于国家统一。更加有利于国家抵御外敌。更加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4:40

    朱元璋,丞相,的人,刘伯温,宰相,中书省,皇帝,都督,制度,都是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4:40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4:40

    朱元璋设了一个局。谁入局谁死。他的这个局实际上得从李善长罢相之后开始说起。当时。朱元璋跑去试探刘伯温。说:“老李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