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此诗乃元符三年(1100)苏轼北渡琼州海峡时所作。参横斗转。夜近三更。诗人仍然心潮起伏。十分兴奋。因为。今夜渡海后。谪居生涯已经结束。如同久不止息的风雨。此刻已经收敛放晴。政敌横行犹如蔽月浮云。终于消散。自己一生清白。正如这天容海色。一片澄清。点缀。此处有遮蔽。玷汚意。典出《晋书谢重传》“月明夜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不如微云点缀。透子因戏重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对这前四句。清纪昀评曰:\"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体即是以景拟情。情见象外。诗人将丰富的情感贯穿其间。因而显得景情相融无迹。气韵雄浑生动。自然天成。而无堆垛滞涩之感。
空余二句。以典写意。乘桴。典出《论语公治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奏乐。典出《庄子天运》“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意谓我既渡海北归。就不必再生孔子乘桴浮海的感叹了。大海涛声犹如黄帝奏乐。令我粗知老庄忘得失。齐荣辱的哲理。
末二句是全诗抒情重心。九死。语出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政敌小人。百般迫害。致诗人\"九死南荒\"。然而。诗人对此非但不悔。反而更视为平生最奇妙的游历。如此怡然坦然。无怨无怒。恰与作者艰难坎坷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照。这种反差。正显示出诗人超然旷达。高尚磊落的人品修养。
苏轼渡海后是他一生创作是最高峰。这首七律说它是高峰中的高峰。也是可以的。
其他观点: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以“乌台诗案”为节点。他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堪称传奇。以“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特点诠释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首诗便是苏轼一贬再贬直到贬到最远的当时的琼州。(今海南岛)并呆了四年之久。当时的(海南岛)被称为“南荒”之地。且民风彪悍。
苏轼的到来。开办学堂。并打破长期以来没有人中科举的现实。并亲自采药。制药为当地百姓看病。去除了当时人们生病就以祭祀的方式来祈求老天的保佑。还带去了粮食种植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等等。
时间一长。苏轼也打算就长期在这里生活下去。所以苏轼也在诗中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年之后朝廷大赦。苏轼接到圣旨返回京城。这首诗便是在返回途中所作。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四岁。诗的前两句。作者以景抒情。以“苦雨终风”来形容自己被贬的处境。天空中一轮明月挂在天上。不需要任何的点缀。所谓“清者自清”不需要任何的洗刷。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苏轼本来打算学“乘桴”不再参与官场上的争斗。孔子的那些思想对现在的苏轼来说是用不上了。随着当时朝廷的人员的变动。政治也相对来说平稳了许多。也可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南荒”这片土地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是我没有丝毫的后悔。也算是一段从未有过的。见过的体验。
整首诗恢宏大气。流传千年。“豁达”就是苏轼的智慧。也正是因为这种智慧。使得苏轼成为了人们万口相传。历久而不衰的人物。
其他观点:
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练就了他看淡一切的平和心态。年轻时的恃才高傲。中年时的官场沉浮。打磨成他独俱的人生魅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124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苏轼,奇绝,天容,空余,轩辕,苦雨,点缀,诗人,海南岛,渡海
没想到大家都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