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作为一个70后。小时候一进入冬天最判的就是过年。而且都会掰着手指头来计算。尤其是一进入腊月家里开始“忙年”的时候。那个兴奋劲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作为北方人我们这里过年的讲究很多。而且过年基本都是从一入冬就开始着手准备的。刚一入冬家家户户就会开始渍酸菜、腌咸菜和晾晒鱼干。这个酸菜和鱼干都是过年期间餐桌上的抢手菜。还有萝卜也要多存一点。这就是为了过年的时候炸萝卜丸子。这可不像现在即使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去市场上现买点就可以。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年的气氛会越来越强烈。家里的大人会忙着给孩子每人做套新衣服。当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不会做针线活的家庭主妇会被人笑话为“笨”的。布是家里积攒下的布票买来的。做好的新衣是要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能穿的。这衣服会叠的板板正正的放在枕头底下压着。就怕它打了褶子。
腊月里的小孩都成了家里的劳力。打酱油、排队去副食品商店买年货、帮着捡柴火等等。这些都是孩子特别爱干的事。哪像现在的小孩就知道床上一躺玩手机。怎么也指使不动。
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家里就要进行大扫除。床单被套等全都要清洗晾晒。家里的窗户和地也要擦洗的亮亮堂堂的。然后就开始制作过年的吃食。
首先就是把从副食品商店买来的猪头和猪蹄清洗加工。因为只有年底的时候这些东西每家可以供应一些。而且是不要肉票的。猪头去毛是件比较麻烦的事。当年都是大院里捡点柴火用个破桶烧点沥青融化后把猪头扔进去。裹满沥青后取出放到凉水中。凉透以后再剥下来把毛去掉。然后劈开开烀。这时候守在锅台边上的孩子会捞到刚出锅的猪头肉和拆下来的骨头啃啃。这可是年前最幸福的时候。
除了预备猪头这样的吃食以外。家里还会买只鸡杀了或者是把自家养的鸡杀了留着吃肉。因为当年城里不少人家都会“搭鸡窝”养鸡。就是为了吃鸡蛋和过年的时候杀了吃肉。
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家里就会开始“走油”和蒸馒头。“走油”就是把年前预备的鱼、萝卜、豆腐等都炸了。还会炸一些麻花、套环、麻叶等面食。这些都是过年期间招待客人和给孩子吃的零食。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包饺子。虽然可能也就是酸菜或白菜馅的。但是这个气氛特别有家的味道。而且也倍感温馨。
家里的饺子下锅以后。小孩会跟着大人出门去放鞭。当年小孩放鞭都是把成挂的鞭拆开来放。而且要省着点放。否则不到正月十五就放完别人放的时候自己只能眼馋和捡地下没有响的哑炮。
初一的早上一般都是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被震醒的。然后赶紧换上新衣。家里会把花生瓜子和糖块摆好。然后孩子们会东家走西家窜的去拜年。回来的时候新衣服兜里肯定会揣满了糖果。
七八十年代年夜饭没有现在丰盛。为何很多人会说那时才叫过年
一。期待的心情
过年本身就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因此迎接和期盼的心情特别重要。并且一年只有这一次。自然不论穷富贵贱都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且准备的过程就是一件其乐融融的事。
现在过年物质太丰富。并且打扫卫生这样的事都很少有人亲力亲为而是请家政代劳。因此少了参与其中的乐趣。自然会觉得过年没啥意思。
二。年夜饭的饭菜
以前过年年夜饭上的饭菜很多都是一年难得一吃的美味。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平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年夜饭上的菜品平时也经常吃。自然少了那么一份期待。
三。人与人的关系
以前过年挨家挨户的拜年。感觉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之间特别的亲。现在几乎无人登门拜年。很多人能够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就很不错了。大多时候都是群发一个拜年话。也不知道现在的人们都忙什么?
现在家里过年。餐桌上干果、贵重的糖果和时鲜水果摆满一茶几。但是几乎没有客人登门来享用。这多少给人感觉特别失落。觉得年味真的太淡了!
结语:
老人们说的没错。七八十年代的过年确实要比现在年味弄得很多。年夜饭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丰盛。但是忙年的过程和跟亲朋好友的互动要比现在过年浓上很多。而且也特别的有年味和过年的感觉。要说现在过年还有年味的地方。那么只能去农村和乡下去找。
其他观点:
再丰盛的食物。能吃多少?肚子有限。
过年过得是气氛。年味浓是因为气氛浓。以河北一带为例。归结起来有如下活动:
一、祭祀活动。
1、腊月23祭灶王爷。这一天是灶王爷回天宫汇报一年工作启程的日子。户主需礼送。仪式是上三柱香、供一盘糖果。最好是粘糖。寓意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上天不讲户主的坏话。然后点燃三张黄表纸、揭下灶王爷的纸像一起焚化。这就算送走了。
2、请供“四像\"、“四帖\"。“四像\"为全神像、天地神像、灶王神像、门神像。“四帖\"为增福财神帖、井龙王帖、家宅六神帖、家亲帖。贴好“四像\"、“四帖\"后。行供奉仪式。包括上香、烧纸、上供品、跪拜。
在正月初五前。\"四像\"、“四帖\"每日要上供品。但家亲帖上供品要延续到正月十六。这一天晚上送家乡。
3、请家亲。年三十年傍晚。在路口行仪式。点烧可燃秸秆(草)。烧纸。放爆竹。一般户主带儿子。由儿子喊话“爷爷奶奶、祖宗们回家过年啦\"。然点燃一枝香炷。引领家亲回家。香炷插在家亲帖前香炉。再行跪拜礼。正月十六送家亲。仪式和请家亲差不多。但增加一项撒浆水(稀饭)。寓义是行前的小餐。
二、备食活动。
1、杀猪。日期不定。一般在腊月的下旬。
2、磨豆腐。用石磨。自家有用自家的。自家没有借用别人家的石磨。日期和杀猪差不多。
3、蒸年糕、摊拆饼。在北方。年糕用黍子米。拆饼用稷子米。时间一般在大年初一前两、三天。
4、蒸馒头。年三十前蒸大量的馒头。备下足够一家吃几天的馒头。北方天气冷不会坏。
5、包饺子。在年三十包。备下起五更和初一吃的饺子。饺子分荤、素两种。素馅上供用。但现在已经不大讲究了。
三、清扫卫生活动。
1、扫房。腊月二十四是扫房日。层内从地到顶清扫一遍。
2、净院。一般在年三十做。把院子打扫干净。用净水泼院。
3、净街。自家门前的一段街路。也要打扫。并用净水泼街。保持适当湿润。不起尘土。
四、起五更拜年。
1、年三时晚上。鸡叫头遍。天末明时起床(有守夜习惯的夜里不睡)。起床后煮饺子。先对“四像\"、“四帖\"上供、上香、烧纸。对全神像、家亲帖跪拜。然后一家人吃饺子。吃饺子前。长辈先安坐。儿孙逐个给长辈磕头拜年。这叫起五更。此时一定放鞭炮。村子里会响成一片。
2、串户拜年。吃过饺子。差不多天明。开始串户拜年。串户拜年也有规距。第一条是论辈份。辈份小的向辈份大的拜。第二条是先拜祖宗近的。后拜宗祖宗远的。拜年。不是虚礼。而是实实在跪拜。
五、闹玩意儿。
也就是娱乐活动。
1、唱大戏。五十、六十年代。河北一带多数村子有自已的剧团。本村有戏的在本村看。本村没戏班的到邻村看。大戏能从初一唱到十五。
2、吹打乐和拳术表演。
3、高跷和舞狮表演。
4、烟火会。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前进行。
过年。其实挺忙的。唯忙个不停。所以才有年味儿。
其他观点:
亲人团聚。真的不是菜肴丰盛不丰盛的问题。关键是亲情氛围。2021年新春晚会上著名相声演员岳云鹏说的对着手机看春晚。释放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信号。现在过春节。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时间短的出奇。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睡觉晚了。会扰乱了小孩子的生物钟。悲哀啊。老人们准备了一年的唠叨话只好偃旗息鼓。这就形成了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传承。老人也没有一种做家长的成就感。记得我盼过年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吃年夜饭。基本上就是从8点左右一直持续到12点之后。虽然是几个菜。热了又热。但是亲人们吃的津津有味。老人们喝的也尽兴。每每这个时候。也最想听老人们的教诲。尽管每年都是老一套。可是当时。老人们讲的却是激情澎湃。孩子们听的聚精会神。全然一幅祥和的全家福图景。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128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都是,腊月,家里,年夜饭,丰盛,神像,饺子,灶王爷,供品,户主
没想到大家都对七八十年代年夜饭没有现在这么丰盛,为何很多人说那时才叫过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作为一个70后。小时候一进入冬天最判的就是过年。而且都会掰着手指头来计算。尤其是一进入腊月家里开始“忙年”的时候。那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