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饥不择食。只要吃了药不死的都吃。青黄不接的时候野菜能吃上就相当不错了。过年过节能吃上一、两顿细粮。
其他观点:
我在1969年12月~1973年9月在农村插队。身份是知青。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员差别不大。
(1)插队第一年:有商品粮供应。每月都有大米白面豆油。虽然数量不多(豆油每人每月半斤、大米白面加起来每人每月不到十斤)。这也很令当地社员羡慕了。但是集体户都是年轻人。又都是干体力活。饭量大。供应粮不够吃。春季夏季给知青补充了一些“返销粮”。秋季粮食打下来了就分新粮。
(2)后来的几年:和社员一样。吃分配的“口粮”。知青当然都按壮劳力分粮。加上集体户的自留地。粮食一般是够吃的。只是大多都是粗粮(玉米高粱)。大米很少。因为我插队的地方是山区。水田很少。想吃白面则要去换(用水稻到公社粮库去换小麦。换的很少。就是为了过年过节吃饺子)
(3)蔬菜及副食
集体户自己养猪养鸡。一共养过三口猪。前三年每年养一口。后来招工。集体户人少了就不养了。养鸡最多时也不超过十只。每月吃几次鸡蛋炒菜算是打牙祭了。集体户有菜园子。种的青菜基本够吃。不过都是大路菜(萝卜白菜土豆之类)。
一日三餐情况:分时间段
(1)每年春节后到开春。油水最足。因为春节前杀年猪。猪肉猪油能吃一个多月。每天都能有一顿荤菜。炖白菜炖酸菜炖土豆。也经常能吃到大米饭。
(2)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最难熬的阶段。每天都是窝头、苞米茬子饭。菜也是清汤寡水或者干脆是咸菜。一星期里能吃一次豆腐就很高兴了。
(3)夏季到秋天。新鲜蔬菜下来不少。但是粮食主要还是陈粮。
(4)秋收以后。新粮下来后日子就好过了。
其他观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农民一日三餐吃什么?有一条最高指示是这样讲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那个年代。我正在当知青。一年分的口粮只能维持半年生活。还有半年瓜果代饭。有红薯吃算是好的。家家都一样。饥饿是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129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集体户,都是,知青,白面,社员,能吃,大米,口粮,豆油,粮食
没想到大家都对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社员一日三餐吃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饥不择食。只要吃了药不死的都吃。青黄不接的时候野菜能吃上就相当不错了。过年过节能吃上一、两顿细粮。其他观点:我在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