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经历过70年代生产队吃大锅煮饭(不是集体食堂)?
原创

谁经历过70年代生产队吃大锅煮饭(不是集体食堂)?

好文

热门回答:

这是一个伪命题。上世纪70年代。农业家大寨时。生产队的劳动根本不是吃大锅饭。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记工员”。绝不是不管是挖沟渠。积了多少肥。锄了多少亩地草。捡了多少棉花或割了多少亩麦子。都有详细的记载。到年底“分红”时(全部的纯收入)。绝对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不存在“干劳干坏一个样!”

我以为:“70年代生产队的大锅饭”不符合历史事实。必须正本清源!

其他观点:

说大锅饭。那是诬蔑和攻击!那时人民公社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经过不断的改革、调整。逐步趋于完善。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按劳分配。即粮食分配是人口十工分。实物分配按人口。现金分配按劳动工分。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看生产队的经营状况。除粮食产量外。看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收入。还有搞副业的收入。总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净収入除以总工分(以10分1个工)为单位。得数为劳动工分。由于各地各县各生产队情况不同。工值也不一样。大部分在0.4一0.8元之间。有的低于0.4元。有的高达1元左右。如果在0.3元以下。就不能平衡。有的说是0.2元以下。那是遭了灾以后的情况。就需要国家救济!当然。生活水平不能与今日相比。有的人总以那时的生活水平。进行诋毁和攻击!前30年是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年代。不能把创造的价值全部用于消费。哪怎么创业?农民是对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也为国家和社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一是为国家交公购粮。保障了军队和政府及各业人员和城镇人口的基本吃饭;二是给国家交售农副、林业、牧业、渔业产品。保证了非农业人口的生活副食品。还为国家换取外汇;三是国家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差价中利润用于建工厂、开矿山、修铁路、修公路、建学校、建医院;四是抽调农民参加工业和城市建设;五是修河道、建水库。修灌渠、平田地…。这就是农业作出的贡献!有良知的人。看了这些成就和财富。就不会埋怨那时了!

其他观点:

答:说集体年代坚大锅饭在当年根本没这说法。是改革开放后一些媒体人士编造的新词语。当年只是吃过一年左右的集体食堂。上世纪五八年春至五九夏天解散。当时人们说法是以为吃食堂铁饭碗了。结果没吃长远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办不下去了。现在看对吃大锅饭一词提法是对人民公社集体年代的贬低和污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街听风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5:50

    生产队,工分,国家,大锅饭,年代,吃大锅饭,人口,按劳分配,都有,人民公社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5:50

    没想到大家都对谁经历过70年代生产队吃大锅煮饭(不是集体食堂)?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5:50

    这是一个伪命题。上世纪70年代。农业家大寨时。生产队的劳动根本不是吃大锅饭。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记工员”。绝不是不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