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原创

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关于读书。常常会出现“评价很高。我却不喜欢”的困惑。有人会对这种与大众主流评价相左的困惑感到惭愧。难道出现难道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吗。并不能这样一概而论。

一、作品的阅读难度大

许多的世界名著是非常晦涩难懂的。能够完整读完已经是极困难了。要理解其中的内涵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全篇涉及到五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的名字极复杂。能记住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容易记了这个忘记那个。

《战争与和平》是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因此。想要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好好了解当时的历史。这也是一个难点。

另外。俄国的长篇小说都有极长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见到那些长篇大论就觉得害怕。又要硬着头皮读下去。虽然是名著。但着实是种折磨。

除了俄国的许多作家的作品很难阅读。还有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我个人非常喜欢博尔赫斯。买了他的作品集。但只看完了一本《恶棍列传》。即使是我认识的一位写作大佬。也觉得博尔赫斯的作品晦涩难懂。

二、阅读口味的差别

有的人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有的人喜欢阅读推理小说。有的人喜欢哲学。有的人喜欢社科历史。

如果一个喜欢阅读轻松小说的人。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尤利西斯》。即使这是一部世界巨著。他也只觉得无聊而已。

让一个沉迷莎士比亚戏剧的人。去阅读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小说。他也许会觉得无聊。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根据其小说改编而成的音乐剧电影。也极受好评。

电影得了很多奖。但我一位经常看电影的朋友却没能看看完。

就算是世界名著。奥斯卡电影。如果不合阅读口味。观影喜好。那只是书与读者无缘。电影与部分观众无缘。双方都没有错。只是没有缘分。

三、阅读能力限制

能否欣赏世界名著。与个人的阅读能力与理解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就像流行的一句话:

“同样都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什么你如此优秀?”

坐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老师。用着同样的课本。有人语文考第一。有人语文倒数第一。却没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很奇怪。

有人对数学敏感。有人减了数学就头痛。有人天生就是文学家。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但是很少有数学家同时是文学家。文学家是物理学家。马云做不了莫言。莫言也成不了马云。

天赋决定了擅长的领域的区别。因此。喜好也就不同。所以有些人面前的世界名著。和一堆废纸没什么不同。

欣赏能力与积累也有很大关系。

虽然对世界名著感兴趣。但从前一直阅读的都是浅显易懂的网络小说。爽文。突然开始阅读名著。不仅索然无味。甚至因勉强阅读而产生厌恶心理。

阅读需要积累。

一本充满典故和隐含意义的书。一位博览群书的人。很容易看下去。轻易理解其中的含义。觉得很有意思。而另一位虽然也爱阅读。却看不懂文中的含义。也许会觉得这是一本无聊的书。

读书也是一个逐渐通关升级的游戏。从易到难。慢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品味。如果一开始就阅读难度很大的作品。往往会被阅读难度太大的作品劝退。觉得“世界名著也不过如此”。

我的回答就是这样。以上。

其他观点:

2000年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和《读者文摘》组织了一次全球近十万读者的投票。评选出了“世界十大名著”:《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

这些世界名著读大学的时候都找来看过。有的爱不释手;有的草草看一遍就丢下了。纯粹只是因为是名著才耐着性子看一看;有的好几次强迫自己去看。但都只是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实在是索然无味。

迄今为止。我觉得索然无味的世界名著有《战争与和平》、《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有一本《尤利西斯》。后面这本不止觉得索然无味。而且还从来没看懂过。

这些书都是全球公认的世界名著。为什么有的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有的人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结合我自己的读书体验。我觉得是因为以下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

因为性别、性格、知识积累、关注角度等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喜好。而且。相对个人而言。这种阅读喜好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比如。我是一名女性。情感比较细腻。喜欢阅读爱情类的小说。所以对世界十大名著中的《飘》和《呼啸山庄》情有独钟。尤其是《飘》。从高中时接触一直到读大学。来来回回读了十几遍。当然了。相对《呼啸山庄》我更喜欢《简·爱》。

再如我的性格比较活泼。所以读书时喜欢轻快活泼的文风。同样是欧美小说。我在看《译林》的时候。会优先选择看美国作家写的小说。因为美国作家的文风一般比较轻快活泼。在读《译林》的时候。我会潜意识地避开德国小说。因为德国小说非常严肃死板。

这种阅读喜好对于个人而言。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悬疑、惊悚小说。因为够烧脑、够刺激。中年以后。却更偏向明快、轻松的小说。

每个人会因为人生体验不同。只会喜欢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名著。比如我出身农村。所以天生对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感兴趣。比如美国名著《愤怒的葡萄》、中国的《平凡的世界》。无它。只因为里面的生活场景我非常熟悉。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尤其是每次看到《愤怒的葡萄》和《平凡的世界》里写的对食物的珍惜和渴望时。无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的是腌肉还是黑馍馍、白馍馍。我的嘴巴里总会洇着一大口口水。因为我出生的那个年代虽然不至于饿肚子。但是物质还是很匮乏的。在那个时代。吃占了人们生活很重要的部分。

我们看到的外国名著都是翻译过来的中文。如果译者的文字水平非常高。翻译过来的作品的可读性就会大大地增加。反之。也会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所以。在阅读外国名著时。翻译的版本很关键。

读大学的时候。我读过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写的一本小说《荆棘鸟》。这本小说写的是一个叫梅吉的少女和野心勃勃的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恨纠葛。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索然无味。看了几页就还回给了图书馆。

有一次实在是无聊。书荒得厉害。就又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荆棘鸟》。结果一看就入迷了。熬夜看完不说。心情还随着梅吉的爱情遭遇起起伏伏。眼睛哭得肿得不成样子。传给同寝室的室友们看。她们也都沉迷其中。哭得稀里哗啦。

所以。决定一本外国名著能不能够吸引人。翻译是关键。

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世界名著的不同态度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习俗、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这些文化差异决定了即便是同一种事物。不同国家人们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哪怕是号称是全球精选的世界名著。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始终都觉得索然无味。看不下去的世界名著。主要是因为我对书中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不太认同。勉为其难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无端地烦躁与反感。

我总觉得。学习是学习。娱乐是娱乐。如果是为学习。为工作。勉强自己去啃那些自己觉得索然无味的世界名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娱乐。就听从自己的内心吧。有些名著喜欢就多看几遍。有些名著不喜欢。就可以抛之脑后。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是名著就一定要勉强自己。

当阅读为娱己时。有的时候不妨小小地恣意一下。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著作。无它。只为心灵的自由。

其他观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7:43

    索然无味,世界名著,名著,自己的,一本,喜欢,战争与和平,赫斯,作品,都是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7:43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些书被尊为世界名著,但我为什么感觉读起来索然无味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7:43

    关于读书。常常会出现“评价很高。我却不喜欢”的困惑。有人会对这种与大众主流评价相左的困惑感到惭愧。难道出现难道就是我们自